DB53 T 983-2020 三七根腐病诊断及防控.pdf
《DB53 T 983-2020 三七根腐病诊断及防控.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DB53 T 983-2020 三七根腐病诊断及防控.pdf(14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DB53/T 9832020 三七根腐病诊断及防控 2020 - 08 - 17 发布 2020 - 11 - 17 实施 ICS 65.020 B 15 云南省地方标准 云南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布 DB53/T 9832020 I 前 言 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三七标准化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提出。 本标准由云南省农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YNTC07)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云南农业大学、昆明理工大学、文山学院。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陈军文、崔秀明、杨玲、赵久霞、张金燕、寸竹、刘源、朱琳、杨生超、张广 辉、范伟、龙光强、赵艳
2、。 DB53/T 9832020 1 三七根腐病诊断及防治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三七根腐病诊断及防控有关的术语和定义、病害诊断和鉴定、农业控病措施和化学防 控技术等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三七根腐病的诊断及防控。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20478 植物检疫术语 DB53/T 055.8 三七农药使用准则 DB53/T 055.9 三七育苗技术规范 DB53/T 055.10 三七栽培技术规范 DB53/T 055.11 三七病虫
3、草鼠害综合防治技术规范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三七 五加科人参属植物三七 Panax notoginseng (Burk.) F.H. Chen。 3.2 三七根腐病 俗称鸡屎烂、臭七等,是三七块根、根茎、休眠芽等地下部分病害的总称,是三七种植过程中由细 菌性病原和真菌性病原单独或复合侵染根部引发的土传性病害。 3.3 科赫氏法则 又称柯赫氏假设,是确定侵染性病害病原物的操作程序和法则。 4 诊断 4.1 田间诊断 4.1.1 发病条件 高温、高湿的相应月份易发,连茬地和轮作年限较短的地块易发。 4.1.2 病状特征 DB53/T 9832020 2 病菌从根部
4、侵入,引起根腐,病菌随病残体、土壤和种苗传播,有如下特征: a) 发病初期地上部分正常或叶脉稍黄,或仅顶端略萎垂,但早晚尚可恢复; b) 发病初期根尖出现黄色水渍状斑点, 后期变黑褐色, 根皮湿腐, 内部逐渐软腐呈灰白色浆液状, 有腥臭或腐臭味; c) 病情继续发展,则三七植株单个叶片甚至相邻的两个叶片也变黄,或茎、叶萎蔫下垂,整株枯 死; d) 症状及流行特点详情参见附录 A。 4.2 室内诊断 4.2.1 诊断原则 应遵循科赫氏法则进行。 4.2.2 病样材料采集 根据根腐病症状及流行特点,采集典型的病样标本。 4.2.3 培养基制备 制成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 PDA),灭菌后备用。
5、4.2.4 病原菌分离培养 前处理消毒后,在无菌操作台将切成 5 mm小块病样接于 PDA培养基上,培养 5 d后按以下方法进行 再纯化和特征形态观察: a) 将分离培养的菌落边缘取菌龄一致的菌饼(6 mm),转接于 PDA 或 NA 或 PSA 培养基上; b) 在无光照条件下, 25 培养 7 d 以上; c) 观察菌落形态、颜色,并测定菌落直径; d) 镜检观察产孢方式、菌丝分生孢子形态,测量孢子大小。 4.2.5 病原菌形态鉴定 参见附录B进行病原菌形态鉴定。 4.2.6 科赫氏法则鉴定病原物 科赫氏法则进一步确定病原物: a) 无菌基质栽培三七苗,生长 60 d 后备用; b) 将镜
6、检后的病原菌菌株接种于健康三七植株根部,常规水肥管理; c) 观察病害发生情况; d) 采集接种根部发病部位,再次进行病原菌分离培养,参照 4.2.4 过程。 5 防控 5.1 防控原则 采用“预防为主、综合防控、持续防控、绿色防控”的防控原则。 5.2 农业措施 DB53/T 9832020 3 5.2.1 种植地选择 应选择土质疏松、通透性较好的沙壤土缓坡地,坡度15度左右为宜,并利于排水。 5.2.2 种子种苗选择 种子、种苗应符合DB53/T 055的要求。 5.2.3 土壤处理 于播种或移栽前,结合倒土和理厢,用杀毒矾混合敌克松或用黄腐酸盐混合敌克松按使用说明书对 厢面喷雾处理。 5
7、.2.4 种子(苗)处理 用70%敌克松与58%瑞毒霉锰锌各500倍混合液浸种10分钟20分钟或其它杀菌剂处理10分钟20分 钟,捞出晾干后进行播种或移栽。 5.2.5 田间管理 田间管理应符合以下要求: a) 清除病残体和田间杂草; b) 排灌,土壤湿度应控制在 20%25%为宜; c) 遇到阴雨或暴风雨应及时排涝,并通风排湿; d) 实行轮作,采取三七与小麦、陆稻、荞麦等作物轮作的方式;土壤如无特殊消毒处理措施,轮 作年限 8 年以上。 5.3 化学防控 5.3.1 用药原则 农药使用应符合DB53/T 055.8的规定,按D B53/T 055.11方法进行防控。 5.3.2 前期预防
8、出苗期、展叶期选用代森锰锌、敌克松、百菌清、波尔多液等其中一种按说明书用法进行茎叶喷施 或浇施根部。 5.3.3 病害控制 病害控制应符合以下要求: a) 发病初始期,病害较轻,以药剂控制为主;发病中后期,拔除病株并烧毁,再对发病植株及周 围进行土壤消毒; b) 选用噁霉灵、氰霜唑等杀真菌和细菌药剂(根腐病化学防控防治常用农药详情参见附录 C)按 说明书用法进行根部浇施,间隔时间 7 d 10 d,连续使用 2 次 3 次,安全使用期 30 d 以上; c) 冬季清除残株,用 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 500 倍液喷施厢面、沟渠。 A DB53/T 9832020 4 A B 附 录 A (资料
9、性附录) 三七根腐病症状及流行特点 A.1 三七根腐病症状 A.1.1 三七根腐病类型 三七根腐病分为根褐腐病、根锈腐病、疫霉根腐病、细菌性根腐病四种类型。 A.1.2 根褐腐病 根褐腐病有以下症状,具体病症见图A.1: a) 三七须根感病部分呈黄褐色点斑,以后病斑扩展,导致须根腐烂,仅剩残余部分或全部脱落; b) 支根及主根感病是,仍先呈黄褐色小点,继而扩大为斑块,并逐步深入,导致细胞组织崩溃而 腐烂。地上部叶片则逐渐变为淡黄、萎焉,以致脱落; c) 根茎感病部位仍呈黄褐色病斑,但发病速度较快,严重时地上部分形成青枯或倒伏; d) 在植株感病初期地上部分症状不明显,只是中午高温时,叶片稍下垂
10、,早晚仍可恢复,如仔细 观察,可见植物叶片的叶脉附近颜色稍淡。根部腐烂以须根和支根为主; e) 感病中期地上部植株叶片逐渐发黄,主根已部分腐烂; f) 感病后期地上部植株枯萎,或虽有成活,但根部已大部分腐烂。由于植株叶片发黄时主根已经 腐烂,故农民称之为“黄臭七”。 图A.1 三七根褐腐病症状 A.1.3 根锈腐病 根锈腐病有以下症状,具体病症见图A.2: a) 根锈腐病与三七根褐腐病感病植株地上部症状相同,都是叶片逐渐变黄,最终植株枯萎,故七 农也称三七根锈腐病为“黄臭七”; b) 此病发病初期,地上部症状不明显,以后部分植株叶片逐渐发黄,严重时局部或全部枯萎; c) 主根感病初期, 可以看
11、到针状大小向外突起的白色小点或斑点, 继而由浅入深, 逐渐扩大汇合, 最后形成近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的黄锈色病斑。病斑边缘稍隆起,中央略凹陷,病健部界 线明显; d) 发病轻时,病斑仅限于根的局部皮层,有的病斑会干缩剥落而自愈; DB53/T 9832020 5 e) 感病严重时病斑扩及全根,并产生龟裂,深入内部组织导致干腐。干腐组织疏松,黄锈至褐色, 与健全组织有明显界线。越冬芽受害,芽呈黄褐色。受害轻者可出苗,但地上部分明显矮小, 叶色发黄,或虽为绿色但不正常; f) 重者翌年不会出苗,但根部不死亡,群众称为“勚头”; g) 大部分块根可因中后期多种病原复合侵染而同时表现锈腐和褐腐,并逐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5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DB53 983-2020 三七根腐病诊断及防控 983 2020 三七 根腐病 诊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