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DB53/T 9832020 三七根腐病诊断及防控 2020 - 08 - 17 发布 2020 - 11 - 17 实施 ICS 65.020 B 15 云南省地方标准 云南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布 DB53/T 9832020 I 前 言 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三七标准化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提出。 本标准由云南省农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YNTC07)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云南农业大学、昆明理工大学、文山学院。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陈军文、崔秀明、杨玲、赵久霞、张金燕、寸竹、刘源、朱琳、杨生超、张广 辉、范伟、龙光强、赵艳
2、。 DB53/T 9832020 1 三七根腐病诊断及防治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三七根腐病诊断及防控有关的术语和定义、病害诊断和鉴定、农业控病措施和化学防 控技术等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三七根腐病的诊断及防控。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20478 植物检疫术语 DB53/T 055.8 三七农药使用准则 DB53/T 055.9 三七育苗技术规范 DB53/T 055.10 三七栽培技术规范 DB53/T 055.11 三七病虫
3、草鼠害综合防治技术规范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三七 五加科人参属植物三七 Panax notoginseng (Burk.) F.H. Chen。 3.2 三七根腐病 俗称鸡屎烂、臭七等,是三七块根、根茎、休眠芽等地下部分病害的总称,是三七种植过程中由细 菌性病原和真菌性病原单独或复合侵染根部引发的土传性病害。 3.3 科赫氏法则 又称柯赫氏假设,是确定侵染性病害病原物的操作程序和法则。 4 诊断 4.1 田间诊断 4.1.1 发病条件 高温、高湿的相应月份易发,连茬地和轮作年限较短的地块易发。 4.1.2 病状特征 DB53/T 9832020 2 病菌从根部
4、侵入,引起根腐,病菌随病残体、土壤和种苗传播,有如下特征: a) 发病初期地上部分正常或叶脉稍黄,或仅顶端略萎垂,但早晚尚可恢复; b) 发病初期根尖出现黄色水渍状斑点, 后期变黑褐色, 根皮湿腐, 内部逐渐软腐呈灰白色浆液状, 有腥臭或腐臭味; c) 病情继续发展,则三七植株单个叶片甚至相邻的两个叶片也变黄,或茎、叶萎蔫下垂,整株枯 死; d) 症状及流行特点详情参见附录 A。 4.2 室内诊断 4.2.1 诊断原则 应遵循科赫氏法则进行。 4.2.2 病样材料采集 根据根腐病症状及流行特点,采集典型的病样标本。 4.2.3 培养基制备 制成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 PDA),灭菌后备用。
5、4.2.4 病原菌分离培养 前处理消毒后,在无菌操作台将切成 5 mm小块病样接于 PDA培养基上,培养 5 d后按以下方法进行 再纯化和特征形态观察: a) 将分离培养的菌落边缘取菌龄一致的菌饼(6 mm),转接于 PDA 或 NA 或 PSA 培养基上; b) 在无光照条件下, 25 培养 7 d 以上; c) 观察菌落形态、颜色,并测定菌落直径; d) 镜检观察产孢方式、菌丝分生孢子形态,测量孢子大小。 4.2.5 病原菌形态鉴定 参见附录B进行病原菌形态鉴定。 4.2.6 科赫氏法则鉴定病原物 科赫氏法则进一步确定病原物: a) 无菌基质栽培三七苗,生长 60 d 后备用; b) 将镜
6、检后的病原菌菌株接种于健康三七植株根部,常规水肥管理; c) 观察病害发生情况; d) 采集接种根部发病部位,再次进行病原菌分离培养,参照 4.2.4 过程。 5 防控 5.1 防控原则 采用“预防为主、综合防控、持续防控、绿色防控”的防控原则。 5.2 农业措施 DB53/T 9832020 3 5.2.1 种植地选择 应选择土质疏松、通透性较好的沙壤土缓坡地,坡度15度左右为宜,并利于排水。 5.2.2 种子种苗选择 种子、种苗应符合DB53/T 055的要求。 5.2.3 土壤处理 于播种或移栽前,结合倒土和理厢,用杀毒矾混合敌克松或用黄腐酸盐混合敌克松按使用说明书对 厢面喷雾处理。 5
7、.2.4 种子(苗)处理 用70%敌克松与58%瑞毒霉锰锌各500倍混合液浸种10分钟20分钟或其它杀菌剂处理10分钟20分 钟,捞出晾干后进行播种或移栽。 5.2.5 田间管理 田间管理应符合以下要求: a) 清除病残体和田间杂草; b) 排灌,土壤湿度应控制在 20%25%为宜; c) 遇到阴雨或暴风雨应及时排涝,并通风排湿; d) 实行轮作,采取三七与小麦、陆稻、荞麦等作物轮作的方式;土壤如无特殊消毒处理措施,轮 作年限 8 年以上。 5.3 化学防控 5.3.1 用药原则 农药使用应符合DB53/T 055.8的规定,按D B53/T 055.11方法进行防控。 5.3.2 前期预防
8、出苗期、展叶期选用代森锰锌、敌克松、百菌清、波尔多液等其中一种按说明书用法进行茎叶喷施 或浇施根部。 5.3.3 病害控制 病害控制应符合以下要求: a) 发病初始期,病害较轻,以药剂控制为主;发病中后期,拔除病株并烧毁,再对发病植株及周 围进行土壤消毒; b) 选用噁霉灵、氰霜唑等杀真菌和细菌药剂(根腐病化学防控防治常用农药详情参见附录 C)按 说明书用法进行根部浇施,间隔时间 7 d 10 d,连续使用 2 次 3 次,安全使用期 30 d 以上; c) 冬季清除残株,用 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 500 倍液喷施厢面、沟渠。 A DB53/T 9832020 4 A B 附 录 A (资料
9、性附录) 三七根腐病症状及流行特点 A.1 三七根腐病症状 A.1.1 三七根腐病类型 三七根腐病分为根褐腐病、根锈腐病、疫霉根腐病、细菌性根腐病四种类型。 A.1.2 根褐腐病 根褐腐病有以下症状,具体病症见图A.1: a) 三七须根感病部分呈黄褐色点斑,以后病斑扩展,导致须根腐烂,仅剩残余部分或全部脱落; b) 支根及主根感病是,仍先呈黄褐色小点,继而扩大为斑块,并逐步深入,导致细胞组织崩溃而 腐烂。地上部叶片则逐渐变为淡黄、萎焉,以致脱落; c) 根茎感病部位仍呈黄褐色病斑,但发病速度较快,严重时地上部分形成青枯或倒伏; d) 在植株感病初期地上部分症状不明显,只是中午高温时,叶片稍下垂
10、,早晚仍可恢复,如仔细 观察,可见植物叶片的叶脉附近颜色稍淡。根部腐烂以须根和支根为主; e) 感病中期地上部植株叶片逐渐发黄,主根已部分腐烂; f) 感病后期地上部植株枯萎,或虽有成活,但根部已大部分腐烂。由于植株叶片发黄时主根已经 腐烂,故农民称之为“黄臭七”。 图A.1 三七根褐腐病症状 A.1.3 根锈腐病 根锈腐病有以下症状,具体病症见图A.2: a) 根锈腐病与三七根褐腐病感病植株地上部症状相同,都是叶片逐渐变黄,最终植株枯萎,故七 农也称三七根锈腐病为“黄臭七”; b) 此病发病初期,地上部症状不明显,以后部分植株叶片逐渐发黄,严重时局部或全部枯萎; c) 主根感病初期, 可以看
11、到针状大小向外突起的白色小点或斑点, 继而由浅入深, 逐渐扩大汇合, 最后形成近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的黄锈色病斑。病斑边缘稍隆起,中央略凹陷,病健部界 线明显; d) 发病轻时,病斑仅限于根的局部皮层,有的病斑会干缩剥落而自愈; DB53/T 9832020 5 e) 感病严重时病斑扩及全根,并产生龟裂,深入内部组织导致干腐。干腐组织疏松,黄锈至褐色, 与健全组织有明显界线。越冬芽受害,芽呈黄褐色。受害轻者可出苗,但地上部分明显矮小, 叶色发黄,或虽为绿色但不正常; f) 重者翌年不会出苗,但根部不死亡,群众称为“勚头”; g) 大部分块根可因中后期多种病原复合侵染而同时表现锈腐和褐腐,并逐
12、渐腐烂,采挖时仅收到 残缺块根或无收获。 图A.2 三七根锈腐病症状 A.1.4 疫霉根腐病 疫霉根腐病有以下症状,具体病症见图A.3: a) 疫病原菌可以从三七根部的任何部位侵入; b) 从根茎或茎秆基部侵入时,首先在根茎或茎秆基部出现暗色水渍状斑,之后病斑逐渐扩大,茎 秆基部的病斑可扩大并下延到根部; c) 病原从主根侵入,发病部位呈水浸状,最后形成根软腐; d) 感病植株地上部叶片耷拉、萎蔫,似开水烫过,俗称“清水症”; e) 地下部分大部分呈褐色软腐,根皮易于搓落,内部组织稀烂,有的表面带有菌丝,从而粘着附 近的土粒成团。如把成团土粒掰开,可见稀烂状残物; f) 植株受害后期,会因细菌
13、的侵入而加速病部的腐烂,若仅通过肉眼观察,容易误诊为细菌引起 的根腐病,但从植株地上部症状表现仍可区分; g) 三七疫霉根腐病地上部表现为叶片似开水烫过,花梗基部和茎秆部通常有水浸状病斑;细菌性 根腐病植株地上部表现出绿色萎蔫披垂,无水浸状病斑。 图A.3 三七疫霉根腐病症状 A.1.5 细菌性根腐病 细菌性根腐病有以下症状,具体病症见图A.4: a) 病菌侵染根茎与芽基结合部位时,初期出现褐色水渍状斑点,继而呈角状向上蔓延,最终茎秆 中间髓部腐烂造成茎基部中空; DB53/T 9832020 6 b) 若须根感病,则须根先腐烂,进而扩展至块根; c) 块根感病后,病部表皮颜色变暗,湿度大时可
14、见白色菌脓; d) 地上部分表现出三七植株急性萎蔫,即三七地上部分叶片呈绿色,叶片突然萎蔫披垂; e) 后期块根组织崩溃腐烂,形成稀腐,此时可在腐烂的块根上看到灰白色菌脓,闻时有臭味。 图A.4 三七细菌性根腐病症状 A.2 三七根腐病流行特点 A.2.1.1 根褐腐病流行特点 A.2.1.1.1 三七根褐腐病全年均可发生,高峰期主要集中在4月8月,高湿条件下发病较为严重。 A.2.1.1.2 三七园发病率一般在5%30%,严重的可导致毁园绝收。 A.2.1.1.3 真菌病原以菌丝或厚垣孢子在土壤、三七病根上或其他寄主植物上越冬;细菌、线虫病原 则广泛存在与土壤中,三者成为三七根褐腐病的初侵染
15、源。 A.2.1.1.4 传播途径主要是病土、带菌流水、种子及种苗带菌传播,其中近距离传播以带菌土壤和带 菌流水为主,远距离传播以种子、种苗带菌扩散为主。 A.2.1.1.5 三七根褐腐病的发生除了与土壤中病原菌数量、环境温湿度、种苗带菌等关系密切相关外, 还与海拔、地势、土壤类型、轮作年限、施肥等因素有关。 A.2.1.2 根锈腐病流行特点 A.2.1.2.1 在三七的整个生长期均可发生,发生高峰期多在三七出苗至展叶期(3月5月)和生长期 (9月10月) ,即三七园内温度较低,且旱季和雨季交替转换时期。 A.2.1.2.2 黏土和土质较差的土壤中发病较多。 A.2.1.2.3 病原可在土壤中
16、越冬并存活相当长的时间,带病土壤中的病原可随农事操作或灌溉水扩展 传播到邻近植株甚至更远。除土壤带菌传播外,使用老地育出的种苗,可将病菌传播到更远的地区。 A.2.1.2.4 此病发展到中后期,常出现与三七根褐腐病合并发生的情况。地上部已表现枯萎症状的三 七锈腐病植株中,有70%以上植株同时感染三七根褐腐病。 A.2.1.3 疫霉根腐病流行特点 A.2.1.3.1 病原卵孢子可在土壤中存活数年之久,是病菌进行初侵染的主体。 A.2.1.3.2 游动孢子可直接侵染三七根、叶片、叶腋,是再侵染的主要病源。 A.2.1.3.3 接触传播是土壤中三七疫霉根腐病扩展蔓延的主要方式。 A.2.1.3.4
17、三七根部的各种创伤都可使疫霉根腐病病情加重,发病率提高。 A.2.1.3.5 三七疫霉根腐病多发生在海拔1300 m1650 m地区。且集中于凹地或排水不良的地块上。 A.2.1.3.6 疫霉根腐病发生高峰期集中在三七出苗展叶期(3月6月) 、生长后期(9月10月) 。 DB53/T 9832020 7 A.2.1.3.7 发病程度与降雨有密切关系,若三七出苗期间降雨过多,或9月10月雨量增多,同期内三 七疫霉根腐病的发生将会趋于严重。 A.2.1.4 细菌性根腐病流行特点 A.2.1.4.1 病原主要存在于土壤及植物病残体中,通过土壤、灌溉水进行传播。带病种苗若移栽它处, 也可成为主要传播途
18、径之一。 A.2.1.4.2 通常情况下,种苗移栽时,根茎、芽、侧根等根系会受到不同程度损伤。 A.2.1.4.3 若根系损伤不严重,且受损部位不与病原接触,或种苗经过药剂处理,则植株本身可在病 部形成愈伤组织,使受损部位伤口愈合,能避免病菌的侵染。 A.2.1.4.4 当损伤的根系处在一个通透性差,排水不良的土壤环境中时,会受到病原的侵害。 A.2.1.4.5 感病植株常出现在地势低凹、土壤湿度大的三七园中。 A.2.1.4.6 过量施肥、施用未腐熟的农家肥也会因烧根而导致病菌的侵染危害。生产上因施肥不当造 成“绿腐”的情况时有发生。 DB53/T 9832020 8 B C 附 录 B (
19、资料性附录) 三七根腐病主要致病菌形态特征 B.1 假单胞杆菌 在 NA培养基上培养菌落圆形低凸,表面光滑,湿润,半透明,边缘整齐,灰白色至乳白色, 48 小 时直径 1.8 mm,菌体杆形,直或稍弯,( 0. 4 m 1.0 m) ( 1. 2 m 3. 8 m),端生鞭毛 1 根 4 根,革兰氏染色反应阴性,氧化酶和接触酶反应阳性。 B.2 毁坏柱孢 在PSA培养基上子座茶褐色,生长初期气生菌丝无色,菌落生长较稀,以后变为褐色,基质里的菌 丝呈深褐色,并产生可溶性色素。分生孢子梗单生、不分枝或分枝,分生孢子单生或聚集成团,圆柱形、 长椭圆形或卵形,常具乳突状突起,无色,单孢或1 个3 个膈
20、,偶见4 个以上膈,两端钝圆,孢子体 正直或稍弯,大小为(5 m45 m)(2.5 m8 m),孢子内常形成厚垣孢子。厚垣孢子数量 颇多, 产生于菌丝的顶端或中央间生、 单生、 成串生或呈结节状, 球形至长椭圆形, 茶褐色, 直径6 m 16 m。 B.3 腐皮镰孢 在PDA培养基上菌株白色至浅灰色。渐呈兰色至兰绿色,小型分生孢子卵形,稀少。大型分生孢子 生于分生孢子梗座及气生菌结中,弯曲,有的柱形或稍呈纺锤形,顶端细胞钝圆略呈喙状,无明显带梗 状的脚胞或有时有, 2 隔5 隔横隔膜, 大多数3 隔, 3 隔横隔的孢子大小是 (27 m44 m) (4. 5m5. 5 m),厚垣孢子顶生或间生
21、,单生或成对,生于菌丝及大型分生孢子中。 B.4 恶疫霉 病菌菌丝形态简单,菌丝生长初、中期无膈,但老熟后偶尔可看见膈,分枝较少,宽2 m6 m; 孢囊梗合轴分枝; 孢子囊顶生, 呈球形和卵形, 基部圆形, 大小为 (29 m59 m) (24 m40 m) , 平均33.1 m43.2 m;长宽比值为1.321.50,平均1.41,具明显乳突一个;孢子囊成熟后易脱落, 具短柄,柄长0.5 m4.2 m;藏卵器易大量产生,球形,直径23 m35 m;雄器球形侧生,极 少围生,大小(5.0 m14.5 m)(60 m13.0 m);游动孢子肾形,大小(9 m12 m) (7 m11 m),鞭毛长
22、11 m21 m;休止孢球形,直径9 m12 m;卵孢子球形,直径11 m 32.5 m;壁厚2.7 m4.5 m,近满器。 B.5 细链格孢 DB53/T 9832020 9 C 在 PDA 培养基上菌落褐色至黑色,分生孢子梗单生或丛生,褐色,基部细胞膨大,不分枝或偶有分枝,屈膝状, 1 隔膜 6 隔膜, ( 19 m 59 m)( 3. 5 m 5. 5 m) ;分生孢子单生或串 生,梭形,椭圆形或卵圆形,褐色至暗褐色,无喙或喙短,孢身 1 横隔膜 7 横隔膜, 0 纵隔膜 3 纵隔膜( 14 m 55 m)( 6 m 7 m) ;喙无隔膜, ( 0 m 10 m)( 3. 5 m 5 m D 附 录 C (资料性附录) 根腐病化学防控防治常用农药 三七根腐病化学防控防治常用农药如下所示,具体使用参照使用说明书: 敌克松、甲霜灵、多抗霉素、代森锰锌、多菌灵、百菌清、波尔多液、瑞毒酶锰森、克霉灵、叶枯 净、杀毒矾、菌核净、福美双、黄腐盐酸、噁霉灵、氰霜唑、甲基托布津。 E _ DB53/T 983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