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43 T 1835-2020 智能轨道快运系统设计规范.pdf
《DB43 T 1835-2020 智能轨道快运系统设计规范.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DB43 T 1835-2020 智能轨道快运系统设计规范.pdf(38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湖南省地方标准 DB43 湖南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 布 DB43/T 18352020 ICS 45.020 S 41 2020-09-30发布 2020-10-15实施 智能轨道快运系统设计规范 Code for design of Autonmous-rail Rapid Transit DB43/T 1835 2020 I 目 次 前言 1 范围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 术语和定义 2 4 总体要求 3 5 运营组织 4 6 交通组织 5 7 车辆 6 8 虚拟轨道 6 9 限界 6 10 线路 8 11 路面设计 12 12 桥涵及隧道 13 13 车站建筑及结构 13 14
2、通风空调、给排水及消防 17 15 机电设备 19 16 交通信号和交通安全及管理设施 22 17 运营控制中心 24 18 车辆基地 25 19 环境设计 31 20 节能环保 32 DB43/T 1835 2020 II DB43/T 1835 2020 III 前 言 本文件按照 GB/T 1.1 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 1 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 定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湖南省交通运输厅提出。 本文件由湖南省新型城市轨道交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中车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有限公司、中铁
3、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四川川 南轨道交通运营有限公司、中铁七局集团电务工程有限公司、苏州高新有轨电车集团有限公司运营分公 司负责起草。 本文件主要起草 人:肖磊、蒋小晴、粟爱军、李文波、吴雄韬、欧英、张木生、王效文、孙春光、 杨晓宇、张嘉峻、贺捷、韩浩、李永飞、王金、刘稳、韩正学、雷强、刘小坛、周玲玲、曾小钦、周天 宏、詹崇树、张陈林、杨勇、谢斌、汤峰、孟沛然、倪玉行。 DB43/T 1835 2020 IV DB43/T 1835 2020 1 智能轨道快运系统设计规范 1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智能轨道快运系统(以下简称智轨系统)的总体要求、运营组织、交通组织设计、车 辆、虚拟轨道、限界
4、、线路、路面设计、桥涵及隧道、车站建筑及结构、通风空调、给排水及消防、机 电设备、交通信号和交通安全及管理设施、运营控制中心、车辆基地、 环境设计、节能环保等相关内容。 本文件适用于智能轨道快运系统新建、改建及扩建工程。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件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 文件。 GB 3096 声环境质量标准 GB 5749 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GB 5768(所有部分) 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 GB 8702 电磁环境控制限值 GB/T 8923
5、.1 涂覆涂料前钢材表面处理 表面清洁度的目 视评定 第 1 部分:未涂覆过的钢材表面 和全面清除原有涂层后的钢材表面的锈蚀等级和处理等级 GB 8978 污水综合排放标准 GB/T 10001(所有部分) 公共信息图形符号 GB 10070 城市区域环境振动标准 GB 12348 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 GB 13271 锅炉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 GB/T 14227 城市轨道交通车站站台声学要求和测量方法 GB 14554 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 GB/T 17467 高压 /低压预装式变电站 GB 18483 饮食业油烟排放标准 GB 18597 危险废物贮存污染控制标准 GB/T 18
6、920 城市污水再生利用城市杂用水水质 GB 50009 建筑结构荷载规范 GB 50011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GB 50015 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 GB 50016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GB 50034 建筑照明设计标准 GB/T 50046 工业建筑防腐蚀设计标准 GB 50052 供配电系统设计规范 GB 50057 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 DB43/T 1835 2020 2 GB 50068 建筑结构可靠性设计统一标准 GB 50084 自动喷水灭火系统设计规范 GB 50139 内河通航标准 GB 50140 建筑灭火器配置设计规范 GB 50157 地铁设计规范 GB 50189 公
7、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 GB 50222 建筑内部装修设计防火规范 GB 50325 民用建筑工程室内环境污染控制规范 GB 50343 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防雷技术规范 GB 50490 城市轨道交通技术规范 GB 50688 城市道路交通设施设计规范 GB 50736 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 GB 50763 无障碍设计规范 GB 50974 消防给水 及消火栓系统技术规范 CJJ 11 2011 城市桥梁设计规范 CJJ 37 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 CJJ 75 城市道路绿化规划与设计规范 CJJ 166 城市桥梁抗震设计规范 CJJ 169 城镇道路路面设计规范 CJJ 183
8、城市轨道交通 站台屏蔽门系统技术规范 CJJ 221 城市地下道路工程设计规范 CJ/T 236 城市轨道交通站台屏蔽门 JGJ 116 建筑抗震加固技术规程 JTG D50 2017 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 JTG D60 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 JTG D81 公路交通安全设施设计细则 JT/T 280 路面标线涂料 JT/T 933 快速公共汽车交通系统( BRT)站台安全门 NB/T 33001 电动汽车非车载传导式充电机技术条件 建标 104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项目建设标准 DBJ 43/003 湖南省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 DB43/T 1837 2020 智能轨道快运电车通用技术条件 公
9、通字 2007 43 号 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管理办法 3 术语和定义 DB43/T 1837 2020 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智能轨道快运系统 Autonomous-rail Rapid Transit 采用智轨电车作为运载交通工具,通过智轨控制在路径感知的虚拟轨道上运行,并融合了智能运控 的中低运量轨道交通系统。 DB43/T 1835 2020 3 3.2 车辆轮廓线 vehicle outline 智轨电车以纵向作为投影方向得到横断面上最外点的连线即为计算车辆轮廓线。 3.3 车辆限界 vehicle gauge 计算智轨电车(不论是空车或者重车)在平直的道路上按
10、规定速度运行,考虑了车辆的公差值,弹 性元件变形量、车辆的震动以及城市道路路面变形、沉降等正 常状态下运行的各种限定因素而产生的车 辆各部位横向和竖向动态偏移后的统计轨迹。 3.4 设备限界 equipment gauge 在车辆限界外加入未考虑的因素和安全间距(包括智轨电车轮胎破损、减振元件故障状态)的界限。 设备限界外安装的任何设备,包括安装误差值和柔性变形量在内均不应侵入的界线。 3.5 虚拟轨道 virtual rail 虚拟轨道区别于传统有形的钢轨,虚拟轨道是采用感知、定位技术约束,引导智轨电车行驶的一种 媒介。包括但不限于地面涂画标识线、电磁感应,高精度定位等形式。 3.6 轨迹跟
11、随 track following 一种协同控制智轨电车各轴转角的方法,确保前后车轮行驶在同一轨迹上,实现无刚性约束下的类 轨道运行。 4 总体要求 4.1 一般规定 4.1.1 智能轨道快运系统是一种新型轨道交通运输系统,一般包含:智轨电车、地面供电系统、信号 系统、站台门系统、售检票系统、控制中心及其他各子系统。 4.1.2 智能轨道快运系统应达到安全可靠、技术先进、功能合理、经济适用、节能环保。 4.1.3 智能轨道快运系统整体工程应结合城市规划及景观要求设计,体量应简约,结构形式与周边环 境相协调; 车站设计以简易化、轻量化为原则,车站宜与周边建筑、人行天桥、人行地道等设施相结合。 4
12、.1.4 智能轨道快运系统是城市公共交通体系的组成部分,应与其他方式的城市公共交通一体化规划 建设、便捷换乘。 4.1.5 针对极端气候条件,智轨线路沿线应设有防冻、融雪、融冰等相应设施。 4.2 道路条件 4.2.1 根据智轨电车载荷特征,智轨电车通行的道路等级应达到 CJJ 169 要求的主干路及以上等级道 路上通行。在智能轨道快运系统整体工程设计时,应充分利用符合智轨电车通行条件的既有道路或按照 行业相关标准进行道路的改造或新 建,同时考虑智轨电车运行时渠化精度高、轮胎接地压强大等特征, 宜按照第 11 章的设计要求执行。 4.2.2 根据智轨电车载荷特征,智轨电车通行的桥梁等级应达到
13、CJJ 11 2011规定的城市 A级及以上。 在智能轨道快运系统整体工程设计时,应充分利用符合智轨电车通行条件的既有桥梁或按照行业相关标 准进行 桥梁的改造或新建。同时考虑智轨电车的通行对桥梁荷载的影响,宜按照第 12 章的设计要 求 DB43/T 1835 2020 4 执行。 4.2.3 根据智轨电车特征,在智能轨道快运系统整体工程设计时,拟定的智轨线路中涉及有隧道的, 隧道的净空高应大于等于 4.5 m, 宽度应满足 9.1.2.2 规定的要求。涉及改造或新建隧道的,应按照行 业相关标准进行。 5 运营组织 5.1 一般规定 5.1.1 运营组织设计应根据预测客流规模、工程建设条件、乘
14、客出行需求等因素,明确运营需求,确 定系统的运营规模、运营模式和运营管理方式。 5.1.2 运营规模应在满足乘客运输需求的基础上,做到提高运输效率和服务水平、降低建设成本和运 营成本。 5.1.3 运营模式应明确智轨电车运行、调度指挥、运营辅助系统和人员组织等内容的管理模式,使系 统功能和运营需求紧密结合。 5.1.4 智轨运营状态应包 含正常运营状态、非正常运营状态和紧急运营状态,系统的运营应在能够保 证所有使用该系统的人员和乘客,以及系统设施安全的情况下实施。 5.2 运营规模 5.2.1 智轨系统设计运输能力应在分析预测客流数据的基础上,根据沿线规划性质和乘客出行特征、 客流断面分布特征
15、、客流变化风险等多种因素综合确定,并应满足相应设计年限单向高峰小时最大断面 客流量的需要。 5.2.2 在确定系统运能时,车厢有效空余地板面积上站立乘客标准宜按照每平方米站立 5 名 6 名乘 客计算。全线双线区段各折返站的折返能力应根据折返区的线路条件、充电站的设 置情况、智轨电车长 度、智轨电车门数量及停站时间等因素综合确定。 5.2.3 智轨电车配属数量应根据运能与运量的匹配要求,以及检修车辆和备用车辆的数量要求。智轨 新线设计应充分考虑智轨线网中各相交运营线路的运营组织需要。 5.2.4 智轨电车远期编组方案应根据客流预测规模,结合线路所在通道特征、线网资源共享以及沿线 发展的不确定性
16、和客流风险等因素确定;初期、近期智轨电车编组方案可结合客流预测规模、运营组织 方案和运营经济性分析,选择过渡性编组方案。 5.2.5 智轨电车的旅行速度应根据智轨电车技术性能、线路条件、车 站分布和客流特征综合确定,在 计算旅行速度的基础上应留有一定的余量。最高运营速度为 70 km/h 的系统,旅行速度宜满足如下要求: 在混合路权道路上为 15 km/h 20 km/h,在半专有路权道路上为 20 km/h 25 km/h,在专有路权道路 上行驶不低于 25 km/h。 5.2.6 各设计年限的智轨电车运行间隔,应根据各设计年限预测客流量、智轨电车编组及智轨电车定 员、系统服务水平、系统运输
17、效率等因素综合确定。系统应能满足最小行车间隔 3 min 的要求。 5.3 运营模式 5.3.1 智轨电车线路宜采用双线、右 侧行车制,条件受限的路段可以采取单线单向二分路、单向双向 越行的行车方式。对于单线双向越行路段,越行线路长度不宜超过 500 m,并应与社会车道采用物理隔 离。南北向线路应以由南向北为上行方向,由北向南为下行方向;东西向线路应以由西向东为上行方向, 由东向西为下行方向;环形线路应以列车在外侧线路的运行方向为上行方向,内侧线路的运行方向应为 DB43/T 1835 2020 5 下行方向。 5.3.2 系统应设运营控制中心,负责对线网内的智轨电车运行进行统一调度指挥。运营
18、控制中心有关 信息宜上传政府公共交通管理平台。 5.3.3 在客流断面变化较大的区段宜组 织区段运行。智轨电车运行交路应根据各设计年限客流量和分 布特征综合确定。 5.3.4 正常运营情况下,智轨电车的运营速度应根据线路条件、智轨电车加减速性能合理确定,计算 制动减速度不宜大于最大常用制动减速度的 90。 5.3.5 智轨电车应按照道路的限速规定运行,在通过平交路口时的通过速度不宜大于 30 km/h,并保 证智轨电车在通过路口前的瞭望距离大于司机反应时间及施加常用制动所需要的距离。 5.3.6 智轨电车的驾驶方式宜以人工驾驶为主,智能驾驶为辅助,由智轨电车司机监控智轨电车安全 运营。 5.4
19、 运营管理 5.4.1 运营管理机构的设置,应结合智轨电车网络运营管理功能要求,满足线路运营管理任务的需要, 并应通过科学的管理方式、合理的人员安排和组织机构设置,实现系统的安全、高效、节能运营。 5.4.2 运营机构和人员数量的安排应本着依靠科技进步、提高管理效率的原则,精简机构和人员;初 期运营定员宜控制在 15 人 /km 以内,后期运营定员可根据需要灵活调整。 6 交通组织 6.1 路权模式 智轨系统的路权模式分为专有路权、半专有路权、混合路权三种模式。路权模式的选择应考虑运能、 旅行速度、道路资源、舒适性等因素。在 道路资源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宜采取专有路权模式。 6.2 路段 6.2
20、.1 一般规定 智轨系统线路布置有三种模式:路中模式、路侧模式和双向同侧式。同一线路原则上宜采用同一种 布置模式,对于包含不同布置模式的线路应对不同布置模式间的转换进行有效过渡。 6.2.2 路中布置 在社会车辆穿越轨行区较少的路段宜采用路中布置。 6.2.3 路侧布置 在设有辅道的道路宜采用路侧布置,同时需要增设辅道开口,将普通公交、出租车、临时停靠的社 会车辆引导进辅道,减少对智轨系统的干扰。 6.2.4 双向同侧布置 在一侧为滨河、湖、海 或公园且没有大的交叉口的路段宜采用双向同侧布置。 6.3 平交路口 6.3.1 应结合路段的交通组织模式,综合社会车辆行车需求和车流量大小,并充分考虑
21、智轨电车的行 DB43/T 1835 2020 6 车安全,进行交通组织的合理规划。 6.3.2 平交路口的信号优先应针对相交道路等级、路口车流量、智轨电车和其他社会车辆的通行需求、 智轨电车运行安全及效率等因素综合考虑,采用信号绝对优先或相对优先的信号控制方式。 6.4 行人过街 行人过街方式应考虑乘坐智轨电车的方便性、安全性和所在路段的交通繁忙程度和商业开发程度, 采用平面过街或立体过街的方式。 7 车辆 车辆应满足 DB43/T 1837 2020 的要求。 8 虚拟轨道 8.1 一般规定 当虚拟轨道采用标识线时宜采用反光型白色道路标识进行标记,涂料应符合 JT/T 280 要求,基本
22、性能宜满足下列要求: a) 容器中无结块、结皮; b) 固化后无斑点、裂纹; c) 耐磨性不大于 30; d) 亮度因数不小于 0.7(白色); e) 逆反射值不小于 250(白色)。 8.2 虚拟道岔 虚拟道岔要求如下: a) 虚拟道岔以圆曲线代替,半径应结合具体线路条件进行特殊设计,当圆曲线半径小于 R60,应 结 合 9.1.2.2 的限界要求对车道进行加宽; b) 车站附近设置虚拟道岔时,道岔圆曲线与正线的切点距车站端部不宜小于 20 m。 9 限界 9.1 限界参数 9.1.1 直线段限界参数 车辆轮廓线、车辆限界和设备限界应满足图 1 要求。 DB43/T 1835 2020 7
23、单位为毫米 图 1 车辆直线段限界 9.1.2 曲线段限界参数 9.1.2.1 车辆轮廓线、车辆限界和设备限界应满足图 2 要求。 单位为毫米 注: 曲线段设备限界为直线限界上增加固定偏差量 N(i)。 图 2 车辆曲线段限界 9.1.2.2 设备限界加宽量应满足表 1 要求。 DB43/T 1835 2020 8 表 1 车辆设备限界 曲线半径 R m 加宽距离 N( i) mm 最大设备限界距离 mm 车辆限高 mm 15R20 750 5 000 3 700 20 R25 700 4 900 3 700 25 R30 650 4 800 3 700 30 R40 500 4 500 3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5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DB43 1835-2020 智能轨道快运系统设计规范 1835 2020 智能 轨道 快运 系统 设计规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