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52 T 1453.1-2019 金属非金属矿山排土场灾害防范技术规程 第1部分:监测.pdf
《DB52 T 1453.1-2019 金属非金属矿山排土场灾害防范技术规程 第1部分:监测.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DB52 T 1453.1-2019 金属非金属矿山排土场灾害防范技术规程 第1部分:监测.pdf(32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 ICS 73.020 D 09 DB52 贵州省地方标准 DB52/T 1453.12019 金属非金属矿山排土场灾害防范技术规范 第 1 部分:监测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disaster prevention of metal and non-metal mine dump Part 1: monitoring 2019 - 12 - 03 发布 2020 - 05 - 01 实施 贵州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布 DB52/T 1453.12019 I 目 次 前言 . . II 1 范围 . .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 . 1 3 术语和定义 . .
2、1 4 总则 . . 2 5 变形监测 . . 5 6 土压力监测 . . 7 7 土壤含水率监测 . . 8 8 水文气象监测 . . 8 9 现场供电及防雷 . . 10 10 在线监测系统 . . 10 11 监测资 料整理与分析 . . 12 附录 A(资料 性附录) 观测墩施工方法 . 13 附录 B(资料 性附录) 测斜仪安装施工方法 . 15 附录 C(资料 性附录) 土压力计安装施工方法 .18 附录 D(资料性附录) 土壤含水率计安装施工方法 . 20 附录 E(资料性附录) 孔隙水压力计安装施工方法 . 21 附录 F(资料性附录) 监测现场线缆敷设及防雷布置方法 . 24
3、 DB52/T 1453.12019 II 前 言 DB52/T 1453金属非金属矿山排土场灾害防范技术规范包括两部分: 第1部分:监测; 第2部分:预警。 本部分为DB52/T 1453的第1部分。 本部分按照GB/T 1.1-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给出的规则起草。 请注意:本部分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部分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这些专利的责任。 本部分由贵州省劳动保护科学技术研究院、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提出。 本部分由贵州省应急管理厅归口。 本部分起草单位:贵州省劳动保护科学技术研究院、中国劳动关系学院、中国铝业贵州分公司、贵 州锦丰矿业有限公司、瓮福集团有限责任
4、公司。 本部分主要起草人:幸贞雄、谢振华、周远生、周训兵、徐明智、孙殿阁、窦培谦、陈微微、邓江 烽、韩继令、曹家红、汪恒、李慧清、成朝正、张宇、杨胜波、钟阳、吴忠健、徐翔、莫小荣、张健、 赵朝阳、何兴菊、尹智雄、邓万涛、赵红、何远、祝钲洋、黄松、高成香、陈世海、张百清。 DB52/T 1453.12019 1 金属非金属矿山排土场灾害防范技 术规范 第 1 部分:监测 1 范围 本部分规定了金属非金属矿山排土场灾害的变形监测、土压力监测、土壤含水率监测、水文气象监 测、现场供电及防雷、在线监测系统、监测资料整理与分析等内容。 本部分适用于金属非金属矿山排土场,不适用于放射性矿山。 2 规范性引
5、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16423 金属非金属矿山安全规程 GB 50421 有色金属矿山排土场设计规范 GB 50666 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规范 GB 51119 冶金矿山排土场设计规范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排土场 dump 集中排放矿山剥离和掘进过程中产生的腐植表土、风化岩土、坚硬岩石及其混合物和贫矿等的场所。 3.2 变形监测预报 deformation monitoring and forecastin
6、g 对地表和地下一定深度范围内岩土体的位移、倾斜、裂缝的变化进行监测,并提供变形分析预报的 过程。 3.3 堆置高度 heap height 各台阶高度的总和。 3.4 监测点 monitoring point 根据变形物体的变形情况所布置用于安置监测仪器的位置点。 DB52/T 1453.12019 2 3.5 监测基点 monitoring base point 建在监测区域外经确认相对固定不动的点。 3.6 渗流 seepage 地下水在边坡体内岩(土)体裂隙或孔隙中的流动。 3.7 滑坡 landslide 岩土体在较大范围内沿某一特定的剪切面(带)产生破坏性滑动的灾害。 3.8 在线
7、监测 online m onitoring 应用现代电子、信息、通信及计算机技术,实现数据实时采集、传输、分析、管理的监测技术。 3.9 灾害监测系统 disaster mon itoring system 由监测仪器,数据采集、传输、存储、分析、管理、显示等软硬件构成的系统。 4 总则 4.1 一般规定 4.1.1 矿山排土场灾害主要指滑坡和泥石流。 4.1.2 矿山应根据 GB 16423 的要求和矿山实际建立排土场灾害监测系统,定期进行排土场监测,有效 防范、控制和减少地质灾害事故的发生。当排土场发生滑坡或滑坡征兆时,应加强监测监控工作。 4.1.3 排土场灾害监测可采取人工监测和在线监
8、测两种方式。灾害监测系统应遵循科学可靠、布置合 理、全面系统、经济适用的原则。 4.1.4 监测仪器、设备、设施的选择,应具有先进性且便于实现在线监测;监测仪器、设备、设施的 安装、埋设和运行管理,应确保施工质量和运行可靠。 4.1.5 监测系统建成并试运行 3 个月后,经矿山组织验收合格后投入正式使用。 4.1.6 矿山企业应评估排土场稳定性状况,按 4.2 和4.4 确定灾害监测等级和监测指标,进行排土场 总体监测方案设计,并按设计要求建设监测系统。排土场定期进行稳定性分析后,灾害监测等级上升的 应补充设计并进行建设。 4.1.7 排土场总体监测方案设计应当根据监测对象实际情况确定监测项目
9、。排土场表面位移、降雨量 为基本监测项目。 4.1.8 排土场灾害监测,应根据排土场设计等级、堆置方式、地形和地质条件、地理环境等因素,设 置必要的监测项目及其相应设施,定期进行监测。 DB52/T 1453.12019 3 4.1.9 排土场灾害监测等级为一级与二级、不良地质条件、堆置高度 H100 m 的排土场应安装在线监 测系统。 4.2 排土场灾害监测等级 4.2.1 矿山排土场依据场地条件等级指数 E、堆置高度等级指数 H、排土容积等级指数 V、地质条件等 级指数 G、安全等级指数 S、最终边坡角等级指数 六个指标确定不同的灾害监测等级。 4.2.2 场地条件等级指数 E:根据 GB
10、 51119,场地条件等级按表 1划分为四级。 表1 场地条件等级 场地条件等级指数E 分类名称 坡度 场地环境 1 良好 地形坡度6 场地地基良好 2 一般 6地形坡度12 场地内部不存在软弱地基、非易 发生泥石流灾害 3 复杂 12地形坡度24 场地内部分存在软弱地基、低易 发生泥石流灾害 4 不良 地形坡度24 场地内存在大范围软弱地基、易 发生泥石流灾害 注:当排土场的坡度和场地环境等级差为一级时,按高标准划分;两者的等级差大于一级时,按高标准降低一级划 分。 4.2.3 堆置高度等级指数 H:根据 GB 50421,排土场堆置高度等级按表 2 划分为四级。 表2 堆置高度等级 堆置高
11、度等级指数H 分类名称 高度 1 低边坡 50 m 2 中高边坡 50 mH100 m 3 高边坡 100 mH150 m 4 超高边坡 150 mH 4.2.4 排土容积等级指数 V:根据 GB 51119,排土容积等级按表 3划分为四级。 表3 排土容积等级 排土容积等级指数V 分类名称 排土容积10 4 m 3 1 小型排土场 V1000 2 中型排土场 1000V5000 3 大型排土场 5000V20000 4 超大型排土场 V20000 4.2.5 地质条件等级指数 G:根据排土场工程地质勘察报告,将排土场工程地质条件和水文地质条件 划分为简单、中等和复杂,对应的工程条件等级指数
12、G 分别为 1、2、3。当两者等级指数不一致时取高 者作为排土场地质条件等级,见表 4。 DB52/T 1453.12019 4 表4 地质条件等级 地质条件等级指数G 分类名称 1 简单 2 中等 3 复杂 4.2.6 最终边坡角等级指数 :根据最终边坡角与排土场物料自然安息角的大小关系,将最终边坡角 等级指数 划分,见表 5。 表5 最终边坡角等级 最终边坡角等级指数 分类名称 1 小于排土场物料自然安息角 2 大于排土场物料自然安息角 4.2.7 灾害监测等级指标权重见表 6。 表6 灾害监测等级指标权重值 灾害监测等级指标 权重值 场地条件等级指数 2.30 堆置高度等级指数 2.65
13、 排土容积等级指数 1.02 地质条件等级指数 1.68 最终边坡角等级指数 2.35 4.2.8 灾害指数:矿山排土场根据公式(1)计算排土场灾害指数 D ,并将灾害监测等级划分为一、 二、三、四级,一级为最高等级,四级为最低等级,按表 7 确定监测等级。 35.268.102.165.230.2 GVHED . (1) 式中: D 灾害指数; E 场地条件等级指数; H 堆置高度等级指数; V 为排土容量等级指数; G 工程条件等级指数; A 最终边坡角等级指数。 表7 灾害监测等级 灾害监测等级 灾害指数D 一级 3134) 二级 2431) 三级 1724) 四级 1017) DB52
14、/T 1453.12019 5 4.3 灾害监测指标体系 4.3.1 灾害监测指标体系的构建是排土场灾害监测系统的核心内容,应客观、全面、准确地反映排土 场的安全状况。 4.3.2 灾害监测指标体系包括表面位移、内部位移、裂缝、土压力、土壤含水率、孔隙水压力、降雨 量等指标。 4.4 监测要求 4.4.1 矿山排土场应结合灾害监测等级,对边坡变形、土压力、土壤含水率、水文气象等进行监测, 灾害监测基本指标如表 8 所示。 表8 灾害监测基本指标表 变形监测 水文气象监测 监测 等级 表面 位移 内部 位移 裂缝 土压力 土壤含水 率 孔隙水压力 降雨量 一级 二级 三级 四级 注:强制项,推荐
15、项,不设项。 4.4.2 所有等级的排土场均应定期对稳定状况进行人工巡视,降雨条件下应加强巡视。当排土场边坡 顶部出现长度超过 5 m、宽度大于5 cm、深度大于2 m 的贯通性裂缝时,应对边坡裂缝实施监测。 5 变形监测 5.1 一般规定 5.1.1 变形监测包括边坡体表面位移、内部位移和裂缝监测。 5.1.2 变形监测采用的坐标系及水准高程宜与矿山设计或运行阶段的国家控制网坐标系统一致,也可 采用独立的坐标系。 5.1.3 对潜在滑动带、可疑部位加强监测工作,视具体情况增加监测点。 5.1.4 表面位移为自动化在线监测的,应每季度进行人工监测比对。 5.1.5 变形监测正负号的规定: a)
16、 水平位移:以监测边坡外向为正,反之为负。背向边坡,沿边坡走向,以左为正,右为负; b) 竖向位移:向下为正,向上为负; c) 裂缝位移:张开为正,闭合为负。 5.2 表面位移监测 5.2.1 监测内容 监测边坡顶部表面水平位移和竖向位移。 DB52/T 1453.12019 6 5.2.2 监测布置 5.2.2.1 监测基点应设置在边坡外部稳定区域。 5.2.2.2 表面水平位移和竖向位移应共用一个测点。 5.2.2.3 测线选择和测点布置:宜在边坡中轴线上、工程地质条件变化较大区域及有异常反应部位布 置测线,再根据测线布置相应测点。 5.2.2.4 测点间距:一般边坡走向长度小于 300
17、m 时,宜取20 m100 m;边坡走向长度介于 300 m1000 m 之间时,宜取 50 m200 m;边坡走向长度大于 1000 m 时,宜取100 m300 m。测点垂直 间距不大于 50 m。 5.2.3 监测精度 水平面误差不大于3 mm,高程误差不大于5 mm。 5.2.4 监测设施及安装要求 5.2.4.1 使用 2 个GPS进行表面位移监测,1 个作为监测基点,1 个作为监测点。 5.2.4.2 监测基点和监测点的结构应稳固可靠,不易变形。 5.2.4.3 监测基点和监测点在土体上的底座埋入土体的长宽高不低于 1.2 m。 冰冻区应深入冰冻层以下 0.5 m。 5.2.4.4
18、 设置观测墩的,观测墩基座和墩身应设钢筋骨架,采用混凝土浇筑,外观尽量布置为白色, 埋深要大于冻土层等松动区域。观测墩施工方法可参照附录 A,具体施工要求按照 GB 50666 的相关规 定执行。 5.3 内部位移监测 5.3.1 监测内容 内部位移包括内部水平位移和内部竖向位移。 5.3.2 监测布置 5.3.2.1 监测断面的布置应根据监测等级、地质条件、潜在滑动面位置等情况确定。 5.3.2.2 监测断面布置:宜以边坡中轴线为中心,建立监测网。一般边坡走向宽度小于 300 m时,纵 向断面间距宜取 20 m100 m;边坡走向长度介于 300 m1000 m之间时,宜取 50 m200
19、m;边坡走向长 度大于1000 m 时,宜取100 m300 m。 5.3.2.3 每个纵断面上竖直监测线首尾高程差不大于 50 m。每条竖直监测线上测点不少于 3 个,间距 不大于 10 m,最下一个测点应置于潜在滑动面之下。 5.3.2.4 可参照内部水平位移监测要求布设内部竖向位移监测;内部竖向位移监测宜与内部水平位移 监测结合布置。 5.3.2.5 内部位移的监测深度应依据潜在滑移面的位置确定。 5.3.3 监测精度 内部水平位移监测的仪器精度应不大于0.10 mm/m。 5.3.4 监测设施及安装要求 5.3.4.1 内部测斜仪需与测斜管配合使用。测斜仪安装施工方法可参考附录 B。
20、DB52/T 1453.12019 7 5.3.4.2 现场钻孔宜采用套管护壁的方式钻进,套管长度以 1 m 为宜。钻头钻到预定位置后,不要立 即提钻,需把水泵接到清水里向钻孔内灌清水,直至泥浆水变成清水为止,提钻后立即安装套管。 5.3.4.3 连接测斜管时,一定要插到管子端面相接为止,再用自攻螺钉拧紧。底盖封口处和管接头处 用土工布裹扎。 5.3.4.4 测斜管长度安装到位后,需要调正凹槽的方向,先把管子向上提起少许,转动测斜管,使测 斜管内的一对凹槽垂直于测量面即可。 5.3.4.5 测斜管安装合格后应回填测斜管与孔壁之间的空隙,使测斜管与周边有机结合。回填时用手 扶正测斜管,不断向测斜
21、管内注入清水,注满并保持满管清水。回填的原料视钻孔确定。岩石钻孔用水 泥沙浆或纯水泥浆回填。土中钻孔可用中粗砂或原状土、膨胀泥球等回填。一边回填一边轻轻地摇动管 子,使之填实。回填速度不能太快,以免塞孔后回填料下不去形成空洞。填满后盖上管盖,用自攻螺丝 上紧。24 小时后再去检查,回填料若有下沉再补充填满。 5.3.4.6 安装测斜仪时,先用活动测斜仪试放一遍,确认与设计一致后进行安装。每只倾斜仪的传感 器需与安装附件连接完好,传感器的两端各配有一只严格处于同一平面内的导向定位机构。单只传感器 使用时倾斜仪为一组装完整的准测斜仪,两导轮之间的间距即为测斜仪的“标距”。多只传感器串联使 用时,需
22、将单只传感器分别用连接配件于安装现场连接固定可靠,此时需保证每只倾斜仪的导向轮处于 同一平面内。把不同深度的连接杆和测头按顺序连接放入时,注意滚轮的方向(高轮指向边坡外)和供 电电缆編号,作好记录,逐一确认后方可固定或封堵孔口。 5.3.4.7 将露出地表的测斜管截至地表以上 10 cm,在测斜管周边浇灌 40 cm40 cm30 cm 混凝土槽, 并预埋穿线管,并浇灌 40 cm40 cm5 cm 的水泥盖板保护管口。 5.4 裂缝监测 5.4.1 对边坡表面裂缝可采用皮尺、钢尺及简易测点等简单手段进行测量,对裂缝深度 2 m 以内的浅 缝可用坑槽探法检查裂缝深度、宽度及产状等。 5.4.2
23、 当裂缝长度不超过 20 m时宜采用埋设测缝计或位移计进行监测。 5.4.3 边坡表面裂缝监测的误差应不大于 5 mm。 5.4.4 裂缝开始出现后,采用人工观察时应逐日观测,稳定后每周观测 1 次,直到裂缝变化趋于稳定 为止。 6 土压力监测 6.1 监测内容 监测边坡土体内部压力变化。 6.2 监测布置 土压力监测点的布置宜与内部位移监测点相结合,成组实施监测,土压力与内部位移监测孔的孔距 不低于2.5 m。 6.3 监测精度 监测量程宜为计算的最大土压力值的2 倍,精度不宜低于0.5%F S。 DB52/T 1453.12019 8 6.4 监测设施及安装要求 6.4.1 压力传感器应具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5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DB52 1453.1-2019 金属非金属矿山排土场灾害防范技术规程 第1部分:监测 1453.1 2019 金属 非金属 矿山 排土场 灾害 防范 技术规程 部分 监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