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46 T 87-2007 粉蕉生产技术规程.pdf
《DB46 T 87-2007 粉蕉生产技术规程.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DB46 T 87-2007 粉蕉生产技术规程.pdf(13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 ICS 65.020.20 DB46 B05 备案号: 20993-2007 海南省地方标准 DB46/T 872007 粉蕉生产技术规程 2007-06-01 发布 2007-08-01 实施 海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布 DB46/T 872007 I 前 言 本标准的附录A为规范性附录,附录B为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由海南省农业厅提出。 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海南省昌江县农业局、华南热带农业大学园艺学院。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李绍鹏、孙仁信、郭奋德、李扬高、陈金雄、李茂富。 DB46/T 872007 1 粉蕉生产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粉蕉(Musa ABB Pisang awak
2、)园地选择、园地规划、园地准备与定植、土壤管理、 施肥管理、水分管理、树体管理、病虫害防治、生产周期及轮作制度、灾害的预防与补救措施和采收等 技术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粉蕉生产。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 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 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 4285 农药安全使用标准 GB/T 8321 农药合理使用准则(所有部分) NY/T 357 香蕉 组培苗 NY 5023 无公害食品
3、 热带水果产地环境条件 DB 46/T 23 香蕉质量、包装、标志及贮运 DB 46/T 66 香蕉生产技术规程 3 园地选择 3.1 土壤条件 土壤环境质量应符合NY 5023的规定外,宜选择土层厚度达60 cm以上,土质疏松、肥沃、排水良好、 地下水位距地面80 cm以上,壤土或轻粘壤土,pH 5.5 pH 7.0的地块建园,以旱地种植为佳。凡水位 高,排水不良,湿度大及土质偏酸、或底土层为重粘土、全沙或石砾未风化土的地块不宜建园。园地及 其周围以前应未种植粉蕉等感枯萎病的香蕉作物。 3.2 产地灌溉水与空气质量 产地灌溉水与空气质量应符合NY 5023的规定。 3.3 立地条件 选择避风
4、避寒条件好、阳光充足的小环境,排灌方便,交通便利,远离污染源的坡地或地下水位较 低的旱田建园,以植被茂盛的、较肥沃、湿润的下坡或山脚建园为宜,不宜在坡度超过25的坡地建园。 4 园地规划 4.1 小区与防护林 根据园地的地形、土壤等环境条件和有利管理的原则,设置若干小区,小区面积为 3 hm 2 4 hm 2 。 园地及小区周围营造防护林带,防护林树种宜采用可控制高度至 5 m以下的小叶榕等树种,建成篱笆式 林带,林缘距为 5 m6 m。 4.2 道路系统 设置贯穿全园的道路系统,一般主路宽和支路宽分别为 5 m6 m 和 3 m4 m,主路应与包装房、 支路、园外道路相连。 4.3 排灌系统
5、 DB46/T 872007 2 在坡地建园者应在坡上设防洪沟,园地四周设总排灌沟,各小区的排水沟独立设置,互不相通。小 区内设纵横大沟并与畦沟相连。根据地势确定各排水沟的大小与深浅,以在短时间内能迅速排除园内积 水为宜。在粉蕉园内宜设置喷带灌、滴灌或喷灌等节水灌溉设施。 4.4 种植密度与规格 4.4.1 种植密度 根据粉蕉品种、土壤肥力、果园机械化程度等确定适宜的种植密度。种植密度为1 500株/hm 2 1 900 株/hm 2 。 4.4.2 种植规格 采用单行一畦长方形、正方形,或双行一畦三角形种植,行距 2.5 m3.0 m, 株距2.1 m2.3 m。 可根据栽培品种、园地环境条
6、件、栽培管理水平等实际情况适当调整株行距。 4.5 品种选择 选择本地适栽,市场畅销的中高杆型、高产优质、果穗均匀、果形较好、较抗寒、较抗叶斑病的优 良品种,如台湾粉蕉、广粉 1 号、桂粉 1 号等品种。 4.6 包装房与采后处理设施 每 33.3 hm 2 66.7 hm 2 设立一个包装房,房顶能遮阳挡雨,四周通透,内设悬挂蕉钩、清洗池、称 重、防腐保鲜和包装等采后商品化处理设施,并建有小型储仓。 4.7 蕉园无伤运蕉设施 有条件者,在蕉园内架设以镀锌钢管为材料,高约 2 m 、底宽约 1.5 m 的拱形采收索道,作为将 果穗运往包装房的田间设施,索道距最远的蕉株直线距离一般不超过 50
7、m;而面积较小,地块分散的 蕉园,可配套特制的小型悬挂式运蕉车辆,分果穗直挂或斜挂两种无伤运送方式。 5 园地准备与定植 5.1 整地 5.1.1 缓坡地建园宜修筑沟埂梯田,坡度较大的坡地修筑等高梯田。 5.1.2 定植前深翻土壤 30 cm40 cm,捡净树根等杂物以及茅草、香附子、硬骨草等恶性杂草,并曝 晒 15 d 以上,按 4.4.2种植规格进行起畦。 5.2 植穴准备 5.2.1 挖穴 采用人工挖穴或机械挖穴(或机械开沟) 。旱田蕉园植穴大小一般为面宽 50 cm,穴深40 cm50 cm, 底宽 40 cm;坡地蕉园一般为面宽 60 cm,穴深50 cm60 cm,底宽 50 cm
8、。 5.2.2 回穴、施基肥 回穴时施足基肥,选用充分腐熟的牛粪、猪粪、鸡粪、羊粪或土杂肥等农家肥和细碎的磷肥(过磷 酸钙或钙镁磷肥等)作为基肥。根据土壤肥力和有机肥种类确定基肥用量,一般每穴施用有机肥5 kg 10 kg、磷肥250 g500 g和石灰200 g。回穴时将基肥与表土充分混匀后回入植穴中,回土至与畦面持 平,在穴面以下20 cm土层内不宜含基肥。植穴宜在定植前一个月准备好。 5.3 定植材料 选用粉蕉组培袋装苗作为定植材料,其质量参照 NY/T 357的规定执行。 5.4 定植季节 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和市场需求等,确定适宜的定植季节,收获期尽可能避过台风季节。可春植、 夏植或秋
9、冬植。 5.5 定植天气 选择阴凉天气或晴天下午 4 时后进行定植,避免在高温干旱天气定植。 5.6 定植方法 DB46/T 872007 3 按组培袋装苗的大小分级分片定植。定植时在植穴中央挖宽深各 15 cm 20 cm 的小穴,小心除去 塑料袋(杯),保持营养土柱完整不松散,将组培苗的营养土柱置于小穴中,分层用细土填入营养土柱 周围并用手稍压实。定植深度以超过营养土杯上表面 2 cm3 cm 为宜。植后修筑树盘,淋足定根水, 以后酌情淋水以保成活。如遇高温干旱天气,宜覆盖树盘,并用带叶树枝或芒箕等材料插在蕉苗周围遮 荫,加强淋水。 6 土壤管理 6.1 覆盖 植后前三个月,用稻草、杂草等
10、生物材料覆盖树盘或畦面。覆盖物厚度1 cm3 cm,上压少许土, 覆盖物不宜接触蕉苗。 6.2 除草 植后初期主要采用人工拔除、铲除园内尤其树盘的杂草,在植株假茎高于 1.2 m 时,可人工除草 结合化学除草;宜选择晴天静风时喷洒百草枯等触杀性除草剂,不宜使用草甘膦等内吸性除草剂;喷药 时应防止药液喷到蕉叶。 6.3 松土 在雨后畦面土壤干爽时,结合除草对畦面浅耕松土;宿根粉蕉园在早春气温回升后至发根前,深耕 20 cm,深耕时应离植株假茎基部 60 cm 以上。 6.4 培土 当蕉头(球茎)部分露出地面时应及时培土,新植粉蕉园在种植三个月后开始培土。以培土至蕉头 与根系不露为宜,不宜一次性培
11、土过多。培土结合施有机肥和修畦沟进行。如园内土源不足时,取园外 表土、土杂肥等进行培土。 7 施肥管理 7.1 施肥原则 按 DB 46/T 66 的有关规定执行。 7.2 施肥量与配比 推荐肥料施用比例为氮(N):磷(P 2O5):钾(K 2O)为=1:(0.30.7):(1.72.7),其中 每株每造施用量大约为氮(N)300 g350 g,磷(P 2O5)100 g200 g,钾(K 2O)600 g800 g。宿 根蕉园的施肥量为新植蕉园的80 %85 %。具体施肥量及配比应根据当地气候条件、土壤肥力、生产目 标、种植密度、栽培品种、管理水平等情况进行适当调整。 7.3 施肥时期与分配
12、比例 7.3.1 新植蕉园施肥 7.3.1.1 前期施肥 定植后前三个月为生长前期阶段,应施肥促进蕉苗生长,其施肥参见 DB 46/T 66 的有关规定执行。 7.3.1.2 中期施肥 植后四个月至抽蕾前施壮蕾肥,以施钾肥、氮肥为主,磷肥、镁肥为次。具体参见DB 46/T 66的有 关规定执行,其中当粉蕉植株假茎1 m2 m期间增施硫酸镁 50 g 100 g、花生麸250 g 500 g。 7.3.1.3 后期施肥 抽蕾后及时施肥,主要施用钾肥和氮肥。具体参见DB 46/T 66的有关规定执行。 7.3.2 宿根蕉园施肥 7.3.2.1 攻芽、攻蕾肥 采收后吸芽生长至现蕾前,每株施用腐熟禽畜
13、粪肥等有机肥10 kg15 kg(或饼肥0.75 kg1 kg), 磷肥(钙镁磷肥或过磷酸钙)200 g250g,尿素300 g、硫 酸钾800 g和硫酸钾复合肥(15-15-15)300 DB46/T 872007 4 g。前造采收后应及时施用有机肥和磷肥。往后约20 d25 d施化肥一次,每株每次施用化肥约100 g 150 g,前期(吸芽约抽10片阔叶前)可施少些,中期(吸芽约抽10片阔叶后)可施多些,最后约12片 大叶施肥23次(约占此期施肥量30 %)。施用化肥种类参照7.3.1.2执行。 7.3.2.2 壮果肥 现蕾后施肥 23 次,每次每株施硫酸钾复合肥(15-15-15) 20
14、0 g300 g 或尿素和硫酸钾各 100 g。 7.4 施肥方法 7.4.1 土壤施肥 7.4.1.1 淋施 淋施多用于植后 15 d60 d 内的苗期,人畜粪尿(沤制成水肥)、尿素、复合肥等水溶液施用时 可用此法。化肥液施时,应事先将肥料用水充分溶解与混合均匀成一定浓度,淋于蕉苗基部周围,肥液 不宜淋到叶片。 7.4.1.2 铺施 施有机肥时一般不用沟施,多采用铺施,即在树冠滴水线或行间均匀铺上有机肥。 7.4.1.3 撒施 在粉蕉根系活动较强的季节如夏秋季、或处于中期生长阶段可撒施化肥。方法是在喷(带)灌前、 或雨后,将化肥均匀撒于畦面。 7.4.1.4 灌溉式施肥 灌溉式施肥(又称液态
15、施肥、加肥灌溉),将化肥溶入灌溉水中,以较小的流量,均匀、准确地直 接输送到根区土壤中,此法适合于具有滴灌、喷灌等设施的蕉园采用。或于晴天将化肥兑水淋施于蕉株 树冠滴水线附近。 7.4.2 叶面施肥 除根际施肥外,可在各生长阶段适当进行叶面施肥,如喷施0.2 %磷酸二氢钾0.4 %尿素0.2 % 硫酸锌0.4 %硫酸镁的混合液;也可喷施氨基酸叶面肥、微量元素叶面肥,腐殖酸叶面肥等,具体施 用技术应按照相应说明书要求进行。叶面喷施肥料时,宜在肥液中加入少量粘着剂如柔水通、中性肥皂 或较好的洗涤剂,叶面与叶背应一起喷施。 7.5 调节土壤酸度 当土壤pH 5.5的粉蕉园,应施用石灰,施用量为750
16、 kg/hm 2 /a1 500 kg/hm 2 /a。 8 水分管理 8.1 排水 应及时排除蕉园积水;地下水位过高时,应及时将蕉园地下水位降至 80 cm 以下。 8.2 灌溉 8.2.1 灌溉方式 粉蕉园应避免漫灌,应采用喷带灌、滴灌或喷灌等节水又利于防治枯萎病的灌溉方式。 8.2.2 灌溉时期 当土壤田间持水量小于田间最大持水量的60 %时,应及时灌溉。粉蕉营养生长旺盛期、抽蕾期、果 实生长期需水量大,应通过灌溉保持土壤田间持水量达80 %85 %;苗期和果实成熟期需水量较小,则 保持土壤田间持水量在75 %80 %;采果前7 d10 d 应适当控制灌水量或停止灌水。 9 树体管理 9
17、.1 除芽与留芽 在蕉株抽蕾前,当吸芽长到15 cm30 cm 高时,用锋利的钩刀齐地面 将其切除,然后破坏其生长 点或注入煤油0.5 mL。 DB46/T 872007 5 在断蕾后约一个月,每株只留一个健壮吸芽继代,多余的吸芽应及时除去,同畦留芽的方向应相同。 如不再生产下代粉蕉,应及时除去当造粉蕉植株的吸芽。 9.2 割除枯叶、病叶 当植株上的叶片黄化或干枯占该叶片面积三分之二以上、或病斑严重时,及时将其割除,并清出蕉 园。 9.3 校蕾、绑叶 对花蕾下垂的位置刚好在叶柄之上的,应及时将花蕾小心移至叶柄一侧,使花蕾下垂生长。同时将 靠近或接触花蕾的叶片绑于假茎上。 9.4 疏果 当果梳过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5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DB46 87-2007 粉蕉生产技术规程 87 2007 生产 技术规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