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3 T 2190-2019 科技型中小微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和评价指南.pdf
《DB33 T 2190-2019 科技型中小微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和评价指南.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DB33 T 2190-2019 科技型中小微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和评价指南.pdf(24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ICS 03.100.01 A 01 DB33 浙江省 地方标准 DB33/T 2190 2019 科技型中小微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 和评价 指南 Guide for the construction and evaluation of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system for small and medium sized technological enterprises 2019 - 02 - 22发布 2019 - 03 - 22实施 浙江省 市场监督管理 局 发布 DB33/T 2190 2019 I 目 次 前言 . II 1 范围 . 1 2 规范性引
2、用文件 . 1 3 术语和定义 . 1 4 基本要求 . 2 5 战略和目标 . 2 6 保障能力 . 3 7 成果管理能力 . 7 8 驱动能力 . 7 9 持续改进 . 8 10 评价管理 . 8 附录 A(规范性附录) 科技型中小微企业技术 创新评价指南 . 10 附录 B(规范性附录) 不同规模企业加权系数 . 17 附录 C(规范性附录) 企业所属各行业加权系数 . 18 参考文 献 . 19 DB33/T 2190 2019 II 前 言 本标准按照 GB/T 1.1 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浙江省科技厅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为: 长兴县科技开发服务中心、 中国计量
3、大学、 长兴县知识产权维权中心 、 浙江达 峰汽车技术有限公司 、 浙江中晶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浙江威泰汽配有限公司 。 本标准起草人为: 胡玉华、朱伟 、雷晓财、赵常朋、 费 健 斌、 张琼、 徐飞兵、 张朋越、茅海军、陶 姗、庞宁。 本标准为首次发布。 DB33/T 2190 2019 1 科技型中小微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和评价指南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 了科技型中小微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和评价的基本要求、战略和目标 、保障能力、成 果管理能力、驱动能力 、持续改进 、评价管理 等 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 科技型中小微企业 技术创新体系的建设和评价工作 ,其 它 组织 可 参照使用。 2
4、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19011 2013 管理体系审核指南 GB/T 29490 企业知识产权管理规范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 文件。 3.1 科技型中小微企业 small and medium sized technological enterprises 依托一定数量的科技人员从事科学技术研究开发活动,取得自主知识产权并将其转化为高新技术产 品或服务,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中小 微 企业。 3.2 技术创新 te
5、chnological innovation 企业应用创新的知识和新技术、新工艺,采用新的生产方式和经营管理模式,提高产品质量,开发 生产新的产品,提供新的服务,占据市场并实现市场价值的活动。 3.3 创新战略 innovation strategy 从全局、长远、内部联系和外部环境等方面,对企业在技术、工艺、产品、经营和组织等方面重大 创新性问题进行谋划而制订的 战略 。 3.4 知识管理 knowledge management DB33/T 2190 2019 2 组织对显性和隐性知识进行收集整合、积累保存、有序传递、交流共享和提供应用的一系列规范的 活动。 3.5 创新能力 innov
6、ation ability 企业开展创新活动过程中完成一项目标或者具体任务时所体现出来的素质。 4 基本要求 4.1 应 从企业全局角度和系统目标出发,将全部活动和相关资源作为过程进行控制,将相互关联的过 程或过程网络作为体系来管理, 通过吸收整合、总结提炼、丰富扩展而形成以过程为基础的、以企业为 整体的 技术创新 体系 。 4.2 技术创新体系应 覆盖企业内部 创新活动 各个方面, 包括: 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战略和目标 、 保障能力、成果管理能力、驱动能力 、持续改进 、评价管理 等 方面要求。 4.3 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应同时满足以下条件: 在中国境内(不包括港、澳、台地区)注册 的居民
7、企业 ; 职工总数不超过 500人、年销售收入不超过 2亿元、资产总额不超过 2亿元 ; 企业在 近两年 内未发生重大安全、重大质量事故和严重环境违法、科研严重失信行为,且企业 未列入经营异常名录和严重违法失信企 业名单 ; 企业提供的产品和服务不属于国家规定的禁止、限制和淘汰类 ,主导产品有较高的技术含量, 属于国家规定的高科技的行业; 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知识和智力资本成为企业发展的关键要素; 有较强的技术创新能力 ,始终以创新为使命和生存手段的企业。 5 战略和目标 5.1 战略 5.1.1 企业应围绕愿景和使命,从资金投入、人才引进、外部机构合作等方面建立企业技术创新战略, 进行创新活动
8、。 5.1.2 应明确企业技术创新发展方向和确定技术创新战略目标的方法、管理机制,包括但不限于: a) 技术创新战略组织机构、参与者及其职责分工,战略长 中 短期计划时间区间的确定; b) 技术创新战略数据信息的收集、分析、研究和定位; c) 技术创新战略的制定、评审和选择; d) 技术创新战略的实施、监测; e) 技术创新战略的 跟踪 和调整。 5.2 目标 5.2.1 根据企业总体发展战略以及市场需要,负责制定企业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 短 中长期发展目 标,组织实施企业发展计划,并定期总结、分析、调整,以保证目标的适宜性和实施的有效性。 5.2.2 应确定企业技术创新目标管理机制和方法,
9、包括但不限于: a) 技术创新目标与企业战略一致性要求; b) 技术创新目标制定、发布、贯彻、评价和调整流程; DB33/T 2190 2019 3 c) 技术创新目标的评审、检验和测量方法; d) 技术创新目标展开时各部 门之间的配合、协调关系。 6 保障 能力 6.1 人员要求 6.1.1 企业最高 领导 人 企业 最高领导人应 具有 较 强的创新 意识和创新积极性, 准确把握经济发展新常态的新要求和国内外 科技创新的新趋势,系统谋划创新发展新路径, 重视 人才、知识、技术、资本等创新资源 的整合。 6.1.2 人才队伍建设 6.1.2.1 规模和 结构 人才队伍规模和 结构建设应符合如下
10、 要求 : a) 企业研发人员占企业总员工数量的比重应满足一定的比值要求; b) 研发人员中获得 本科及以上学历 的人员数占研发总人数的比重应满足一定的要求 ; c) 高级技术人员数量达到一定的比值要求 ,专业和年龄结构合理。 6.1.2.2 人才引进 人才引进 应 满足以下要求: a) 人才引进的政策措施完善,应加大引才引智和借智工作的力度, 重视紧缺人才的引进, 并注重 引进硕士生和博士生等高层次人才; b) 对部分产业急需的高端创新人才、高级管理人才、高技能型人才进行定向引进; c) 采取项目合作、科研攻关、科技合作、短期讲学和顾问咨询等方式引进科技领军人才和海外科 技人员等外部智力,多
11、渠道增强公司科技力量 。 6.1.2.3 人才建设 人才 建设应满足以下要求: a) 以企业需求为导向,制定适应技术创新体系的人才培养规划,形成具有企业特色的人才管理模 式,实施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创新型人才和复合型人才等 人才培养工程; b) 依靠社会资源和力量,采用合作办学、定向培养、继续教育等多种形式,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培养具有研发、创新、应用和改造能力的高层次综合性人才; c) 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健全人才激励机制,最大限度地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 6.1.2.4 人才流动 人才 流动应满足以下要求: a) 注重人才储备 ,防止人才流失引起的技术流失和市场损失 ;
12、 b) 制定创新人才升、降、去、留的政策措施,健全科技人才管理机构,对科技人才实行动态管理 ; c) 建立合理的内部人才流动机制,在企业内部形成良性的人员循环系统 ; d) 应建立灵活合理的用人机制、人才保障机制和 科学、有效的创新激励机制,吸引和留住人才 ; e) 人才引进与人才流失比宜满足一定的要求。 6.1.2.5 人才培训 DB33/T 2190 2019 4 人才 培训应满足以下要求: a) 应 建立企业的新员工培训体系、管理人才培训体系、专业技术培训体系 , 制定有针对性的专业 培训计划, 开发职业岗位培训教材,制定长中短期职业技能培训计划 ; b) 当年内 研发 人员参加各种培训
13、、进修的 次数应 满足一定要求 ; c) 应 重视企业内部培养, 通过 导师带徒、 定期培训、邀请专家讲座、开办企业学院、 技术比武、 岗位练兵等多种方式加强技能和技术培训, 强化管理人员科技培训 , 高级工和技师稳步递增, 有效改善员工队伍结构 ,并 充 分发挥他们创新主力军的作用 ; d) 应 重点培养企业急需的紧缺 型 和 高层次人才 ,提升整体研发能力,并 形成一支稳定持续的自主 创新人才队伍 。 6.2 资金保障要求 6.2.1 研发经费 6.2.1.1 企业应根据自身特点及技术创新战略,研发投入经费占 主营业务 销售收入的比例达到一定的 比值要求。 6.2.1.2 企业应预算支出一
14、部分经费支出用于 技术改造、技术引进和消化吸收 。 6.2.2 人员经费 6.2.2.1 应不断加强教育培训经费的投入, 确保研发人员 素质 不断提高 。 6.2.2.2 研发人员的年收入 应高于企业年人均收入。 6.2.2.3 企业应设立用于创新活动管理费和人员激励费。 6.2.3 设施设备投入经费 企业应将经营收入的一定比例用于科研 设备、仪器的投入 ,企业技术开发仪器设备原值应达到一定 的要求。 6.2.4 信息化建设投入经费 企业应以提高生产、经营、管理的效率为目的,利用信息技术为手段, 将经营收入的一定比例 用于 信息化建设投入。 6.3 组织体系建设要求 6.3.1 管理组织体系建
15、设 6.3.1.1 企业应建立系统的技术创新管理组织体系,负责落实公司科技战略规划、规范科技管理工作, 包括 :公司科研项目管理、科技规划计划、科技条件平台建设、科研成果管理、科技奖励以及对外科技 交流等 工作 。 6.3.1.2 建立产品研究、开发、设计和应用全过程的标准化管理体系,提高自主技术创新能力,推动 企业技术创新可持续发展。 6.3.2 研发组织体系建设 应建立多层次、多专业协作的科研组织体系,负责应用基础、重大基础理论、超前共性和重大关键 技术(装备)研发,储备自主知识产权的理论和技术,提升公司核心竞争力和引领发展能力;同时负责 与企业自身生产经营相关的特色技术攻关、新产品开发、
16、生产技术攻关、技术集成应用以及支持日常生 产的相关科技工作。 DB33/T 2190 2019 5 6.4 载体平台 建设要求 6.4.1 实验室建设 6.4.1.1 应具备开展科研基础研究、设计、开发、生产、检测等先进的实验或试验设备和条件 ,为科 研创新提供重要支撑条件。 6.4.1.2 通过国家(国际组织)或其他具有认定资质的机构认证的实验室和检测机构数量 宜 达到一定 的要求。 6.4.2 载体 建设 6.4.2.1 企业应加强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以及用户的合作,共建 校企研发中心、 企业技术中心、技 术创新战略联盟、博士后工作站、院士 专家 工作站等技术创新平台,发挥技术、人才、资金
17、、信息等创 新资源的聚合效应 。 6.4.2.2 积极推进具有 理论创新支撑作用的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科技创新 载体 的建 设,在把握技术市场需求基础上,将基础研究向应用技术研究延伸 。 6.4.2.3 加强海外研 发中心 建设, 整合战略资源集成创新,增强全球竞争力。 6.4.3 信息平台建设 6.4.3.1 建设信息网络化基础设施 ,打破经济部门与科技部门人为分割信息系统格局 ,扩大信 息容量 , 提高服务质量 ,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准确信息 。 6.4.3.2 完善科研管理信息平台, 通过产品数字化促进企业工作流程的优化, 为技术开发等部门引导 产品研发、创新项目、科技成果和
18、奖励管理实施信息化系统管理创造有利条件,提升科技项目管理智能 化水平 。 6.4.3.3 构建安全可靠的企业内部和外部信息系统平台, 以建立共享机制为核心,充分运用现代信息 技术和国内外科技成果资源,针对性地整合各个平台的资源信息, 形成资源互补、优势互补的创新服务 体系网络。 6.5 制度保障要求 6.5.1 创新计划 管理制度保障 企业应 建立创新计划管理制度,包括但不限于 人员、经费、项目 、成果 、销售等管理计划制度,确 定达成的创新目标和分配合理的资源,并对创新计划进度进行跟踪和评估。 6.5.2 科技 人员管理制度保障 企业应建立科技人员管理制度,包括但不限于科技人员引进、培养、考
19、核、流动、晋升、离职等。 6.5.3 经费管理制度保障 6.5.3.1 企业应建立 科研 经费管理制度,包括但不限于经费预算、经费总额、经费使用计划、经费报 销流程等,并做好经费台账, 确保 账目清楚,核算准确,使用合理。 6.5.3.2 政府资助项目经费使用管理应按政府有关科研项目财务管理的文件和政策规定执行。 6.5.4 成果管理制度保障 企业应建立 成果 管理制度,包括但不限于成果认定、成果发布、 成果需求信息搜集 、成果转化要求、 利益分配机制等。 DB33/T 2190 2019 6 6.5.5 项目管理制度保障 企业 应建立项目管理制度,包括但不限于项目立项、参加人员、项目实施、执
20、行期限、验收评估、 经费资助等。 6.5.6 考核激励制度保障 6.5.6.1 企业应建立考核激励制度,包括但不限于绩效计划、绩效跟踪与辅导、绩效评估、结果应用 等。 6.5.6.2 企业应建立奖励制度,开展包括但不限于举荐人才、合理化建议、职务发明、技术改进等奖 励工作。 6.5.7 创新技术保护制度保障 企业应建立技术 创新 保护 制度, 包括 但不限于 确定创新重要性和优先级、确定人员创新 贡献大小 、 对制度的执行效果进行跟踪和反馈 等 。 6.6 创新文 化 要求 6.6.1 员工创新文化意识 6.6.1.1 企业应及时解读企业发展规划,鼓励员工积极献言献策,组织员工参加各类技术创新
21、活动和 讨论。 6.6.1.2 为员工提供良好的物质环境和工作氛围,建立宽松的工作场所和环境,对员工创新意识与创 新内容进行区分评价 , 允许和包容创新失败 。 6.6.1.3 应具备创新的企业价值观,引导员工进行自我约束和创新活动。 6.6.2 创新环境氛围 企业 应 营造企业创新文化,建设激励机制,鼓励企业职工在 工艺流程、 节约 成本、 提升效率等方面 提出改进方案,鼓励进行微小创新。 6.7 创新协作能力要求 6.7.1 企业内部协同创新 6.7.1.1 对企业内部信息进行完整的采集,在各部门之间建立有 效沟通的渠道和机制,保证信息畅通。 6.7.1.2 企业发现、识别与评价自主创新机
22、会,组织、调动各种创新资源开启自主创新活动 ,并对各创 新要素进行统筹协调,保障自主创新活动有效实施的能力。 6.7.2 企业外部协同创新 6.7.2.1 联合行业研究院、高等院校等机构进行技术创新项目研究、人才交流等方式。 6.7.2.2 围绕产业链开展创新,企业应协同上下游产业链,建立产业链协同创新机制。 6.7.2.3 产学研项目合作数量和经费支出占比应满足一定的要求。 6.8 知识管理要求 6.8.1 企业 应 建立对知识全生命周期管理的制度: 包括 :鉴别知识、创造知识、获取知识、存储知识、 共享知识和应用知识 等 管理制度 ,营 造知识共享、知识创新的企业文化 。 6.8.2 应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5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DB33 2190-2019 科技型中小微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和评价指南 2190 2019 科技 中小 企业 技术创新 体系 建设 评价 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