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13 T 1546-2017 二点委夜蛾测报技术规范.pdf
《DB13 T 1546-2017 二点委夜蛾测报技术规范.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DB13 T 1546-2017 二点委夜蛾测报技术规范.pdf(19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ICS 65.020 B 61 DB13 河北省 地方标准 DB13/T 1546 2017 代替 DB13/T 1546-2012 二点委夜蛾测报技术规范 2017 - 03 - 29 发布 2017 - 06 - 01 实施 河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布 DB13/T 1546 2017 I 前 言 本标准按照 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代替 DB13/T 1546-2012 二点委夜蛾测报技术规范 。 本标准由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提出 并 修订。 本标准起草单位:河北省植保植检站 、 河北省农林科学院谷子研究所 、 邢台市植物保护检疫站。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李秀芹 、刘
2、莉、董志平、马继芳、王玉强、王维莲、郭丽伟、曹 烁、陈立涛、 徐璟琨、史均环、王孟泉、张全力、陈 哲、吴春柳、张小龙、陈秀双、李彦青、安立云、李利平 。 本标准所代替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 DB13/T 1546-2012。 DB13/T 1546 2017 1 二点委夜蛾测报技术规范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二点委夜蛾 主害代发生程度分级指标、 成虫诱测、 生态因子调查、幼虫及危害 系统 调查 和 普查、越冬基数调查、预测预报方法 。 本标准适用于二点委夜蛾 发生区域的虫情测报。 2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2.1 主害代 是指 为害夏玉米苗的二 点委夜蛾第二代幼虫。 3
3、 发生程度分级指标 二点委夜蛾发生程度分为五级,即轻发生( 1级)、偏轻发生( 2级)、中等发生( 3级)、偏重发 生( 4级)、大发生( 5级)。二点委夜蛾第二代(即主害代)发生程度分级指标以幼虫虫口密度、玉 米苗被害株率为指标,同时参考发生面积比率确定发生程度,各级具体指标见表 1。 表 1 二点委夜蛾发生程度分级指标 发生指标 发生程度级别 1 级 2 级 3 级 4 级 5 级 虫口密度(头 /百株) 0.5 6 6.1 9 9.1 18 18.1 35 35 被害株率( %) 3 3.0 5.0 5.1 10.0 10.1 20.0 20 发生面积比率( %) 10 10 20 20
4、 20 4 成虫诱测 灯光诱蛾为主,性诱剂诱蛾作为补充。 4.1 灯光诱蛾 4.1.1 诱测工具设置 在四周没有高大建筑物和树木遮挡、无干扰光源、视野开阔的田间,按照安装要求架设 1台多功能 自动虫情测报灯。 4.1.2 诱蛾时间 DB13/T 1546 2017 2 从 3月 15日开灯,至 10月 31日 结束。 4.1.3 观察记载方法 每日统计成虫诱集数量,雌、雄蛾分别记载,结果记入 附表 A.1,并填写当日 20时 的气温、降雨量、 风速和天气状况。 4.2 性诱剂诱蛾 4.2.1 诱蛾时间 3月 15日 7月 5日。 4.2.2 方法 在田间放置性诱剂水盆诱捕器,三盆为一组,每个
5、诱捕器 间隔 40 m 50 m。 诱捕器底部 高出 作物 冠 层 顶部 10 cm 20 cm。 适时补水和洗衣粉,每日早晨捞查一次蛾 ,将检查结果 记入 附表 A.2。 水盆诱捕器的制作方法:选用绿色塑料盆,口径 25 cm 30 cm,深 15 cm。将细铁丝穿过性诱剂诱 芯橡胶塞的小头一端,并固定诱芯于盆口中央。在盆沿下 1 cm处对称钻两个排水孔,盆内注清水至排 水孔下沿,并加少量洗衣粉(浓度约 0.3 %),搅拌均匀。调节铁丝高度,使诱芯底部高出水面 0.5 cm 1.0 cm。 5 生态 因子调查 5.1 生态调控措施应用情况调查 小麦收获和玉米播种期调查生态调控措施应用情况,主
6、要分为旋耕和耕翻、清除田间麦秸、小麦 灭茬、清除玉米播种行麦秸、小麦收割机秸秆粉碎等技术措施应用面积,统计生态调控措施 占麦茬夏 玉 米种植面积的比率。调查结果 记入 附表 A.3。 5.2 秸秆腐熟程度监测 从 6月下旬幼虫始见期开始 ,对小麦秸秆腐熟程度进行调查,每 3 d 调查一次,共调查 3次,结果填 入附表 A.4 ( 秸秆腐熟程度分级标准见附录 C) 。 6 主害代 幼虫调查 6.1 幼虫发生数量和为害情况系统调查 夏玉米出苗开始调查,每 3 d调查一次,至蛹盛期结束 。 6.1.1 调查田块 选前茬为小麦且田间散落麦残体较多的早播和适期播种的夏玉米田各 1块,面积不小于 2亩。
7、6.1.2 调查方法 6.1.2.1 虫量调查 定田不定点调查 ,随机五点取样,每点 1 m2(分别记录玉米根围 10 内虫量和 苗基外延 30 cm的虫 量)。扒开地表覆盖物,查找幼虫,分龄期计数, 同时调查植株被害情况, 将调查结果记入 附表 A.5。 DB13/T 1546 2017 3 6.1.2.2 被害株率系统调查 玉米出苗开始调查,每 3 d调查一次,至蛹盛期结束。选取有代表性的被害重、一般、轻的田块各 一块, 每块田在覆盖麦秸、麦糠较多处 随机五点取样,定点顺行连续调查 20株,做好标记, 将调查的 被害情 况 记 入附表 A.6(为害类型见附录 D) 。 6.2 幼虫发生和为
8、害情况普查 6.2.1 普查时间 当系统调查发现幼虫达到 3龄和 5龄 盛期时分别进行两次普查。 6.2.2 调查方法 同幼虫系统调查。 6.2.3 普查田块 抽取前茬为小麦、有代表性的玉米田 10块 20块开展调查,调查每平米虫量、根围虫量、单株最 高虫量、被害株率、死亡株率。统计发生面积、发生程度、补种及复(改)种面积、化防面积。将调 查结果记入附表 A.7、附表 A.8中。 7 冬前越冬基数调查 7.1 冬前越冬虫源调查 7.1.1 调查时间 10 月中旬。 7.1.2 调查田块 当地末代二点委夜蛾主要寄主作物田(为害寄主见附录 E),如甘薯、花生、大豆、玉米、棉花、 果园等,包括未收获
9、或收获但未耕翻的上述作物田。 7.1.3 调查方法 每样点 1 m2,各类取样田累计不少于 20个点,翻查田中落叶、秸秆、残留秧下,调查幼虫数量。 调查记载越冬幼虫数,折亩虫量。结果记入附表 A.9。 7.2 冬前越冬基数调查 7.2.1 调查时间 11 月上旬。 7.2.2 调查田块 玉米、甘薯、棉花、大豆、花生等有覆盖物 、 且 10月中旬调查有越冬虫源的 冬闲地。 7.2.3 调查方法 DB13/T 1546 2017 4 每块地随机查 3点,每点 1 m2。先翻查遗留在点内地表作物残体,调查土茧、幼虫数量。调查幼虫 死亡或寄生情况,剥土茧调查寄生和死亡 情况,统计幼虫死亡率、寄生率、折
10、亩活虫数量。结果记入 表 A.10。 8 春季存活率调查 8.1 调查时间 3 月上旬。 8.2 调查方法 选择冬前越冬虫量调查时有越冬虫源田,每块地随机查 3点,每点 1 m2。先翻查遗留在点内地表作 物残体,调查土茧、幼虫数量。剥土茧调查幼虫死亡或寄生情况,统计幼虫死亡率、寄生率、调查化 蛹情况。结果记入附表 A.11。 9 测报 资料 收集和汇总 9.1 气象资料收集 于一代成虫始盛日开始,至二代幼虫二龄盛期结束,收集每天的日最高气温、 日平均相对湿度、 日降雨量、统计 日最高气温 36 和日平均相对湿度 40 %的 天数,统计结果 填入附表 A.12。 9.2 预测资料汇总 各地根据一
11、代成虫消长变化日期、诱蛾量、夏玉米播种时期、生态调控措施应用面积比率等情况, 整理数据资料,记入二点委夜蛾一代成虫统计模式报表(见附表 A.13)、二点委夜蛾二代幼虫预测模 式报表(见附表 A.14),于 6月 15日前上报业务主管部门。 10 预报方法 10.1 发生期预报 采取期距法、历期法进行预报 。 10.1.1 以成虫发生期为基准 根据对成虫始见期、始盛日、高峰期、盛末期、终见期的调查数据整理,一代成虫的始盛日 -盛日 天数的期距平均值为 5.2 d。 27 情况下,成虫产卵前期为 2 d 3 d,卵期 3 d 4 d,一龄幼虫 3 d 4 d, 二龄幼虫 3 d 4 d。 采用 期
12、距 法推断成虫盛日 (成虫防治适期) 、 采用历期法推断 3龄始盛期 (幼虫 防治适期 ) 。 成虫盛日 =成虫始盛日 +(盛日 -始盛日历期) =成虫始盛日 +5.2 d。 3龄 始 盛期 =成虫盛日 +产卵前期 +卵期 + 1龄幼虫期 +2龄幼虫期 。 在成虫始盛日发出预报,预报成虫盛日和 3龄始盛期,指导田间开始防治 。 10.1.2 以小麦收获期为基准 成虫防治适期:小麦收获后或玉米播种后 1 d 3 d; DB13/T 1546 2017 5 幼虫防治适期 =小麦收获或玉米播种期 +卵期 + 一龄幼虫期 + 二龄幼虫 期 =小麦收获或玉米播种期 +( 10 d 20 d) 。 10.
13、2 发生程度预报 10.2.1 长期预报 每年 3月中旬进行预报,根据越冬基数、冬后调查虫源分布及数量, 小麦生长情况及产量预测, 近 年小麦玉米栽培管理方式以及气象部门发布的长期气象预测,结合历史资料综合分析评价后,做出当 年发生趋势长期预报。 10.2.2 中 、短 期预报 采用数值预报模型预报,以一代成虫数量做预测等级基础,再根据一代蛾盛期至二代低龄幼虫期 的气候条件、生态调控面积比率、秸秆腐熟程度预测发生程度。预测因子指标见表 2。 表 2 二点委夜蛾中、短期发生程度数 值预测模型 发生危害程度 预测因子指标 轻 偏轻 1 代成虫盛期日均诱蛾量:轻: 10 头以下;偏轻: 11 头 2
14、0 头。 轻 中 1 代成虫盛期日均诱蛾量:中: 21 头 50 头;偏重: 51 头 99 头;可能大发生:大于 100 头。 日最高气温 36 多于 3 d,持续多于 2 d; 或日相对湿度 40% 多于 3 d,持续多于 2 d; 或 湿度持续 100 %不利于发生。 生态调控 面积达 70 %以上 。 田间湿度大,麦粒软, 自生 麦苗多,麦秸含水量 30 %以上,腐熟程度高。 偏重 大发生 1 代成虫盛期日均诱 蛾量:偏重: 51 头 99 头;可能大发生:大于 100 头 ,并且播期与成虫 盛期相遇。 最适宜温度 24 27 ,日最高气温 36 少于 2 d。 最适宜发生湿度 60
15、% 80 %,相对湿度 40 %少于 2 d。 生态调控处理 面积在 50 %以下 。 田间干燥,麦粒干硬,秸秆含水量 15 %以下,腐熟程度低 。 DB13/T 1546 2017 6 附 录 A (规范性附录) 二点委夜蛾 调查资料表册 表 A.1 二点委夜蛾诱测结果记载表 调查单位 日期 (年 /月 /日) 灯光诱测(头) 气象要素 雌蛾 雄蛾 合计 累计 表 A.2 二点委夜蛾性诱剂诱测结果记载表 调查单位 日期 (年 /月 /日) 一盆 二盆 三盆 平均 合计 累计 气象要素 表 A.3 生态调控措施应用情况调查表 调 查 单 位 日期 ( 年 /月 / 日) 小 麦 种 植 面 积
16、 (万 亩 ) 麦茬 夏玉 米播 种面 积 (万 亩) 旋耕和耕翻 清除田间 麦秸 小麦灭茬 清除玉米播 种行麦秸 小麦收割机秸 秆细粉碎 合计 面积 (万 亩) 占夏 玉米 播种 面积 比 率 % 面积 (万 亩) 占 夏 玉 米 播 种 面 积 比 率 % 面积 (万 亩 ) 占 夏 玉 米 播 种 面 积 比 率 % 面积 (万 亩) 占夏 玉米 播种 面积 比 率 % 面积 (万 亩) 占夏玉 米播种 面积比 率 % 面积 (万 亩) 占麦 茬夏 玉米 播种 面积 比率 % 注 :其中技术叠加应用不重复累计。叠加应用技术按优化效果进行统计,旋耕和耕翻清除田间麦秸小麦灭茬 清除玉米播种行
17、麦秸小麦收割机秸秆细粉碎。如:既进行了清除玉米播种行麦秸又进行了小麦收割秸秆细粉碎的田块 面积,只计算在清除玉米 播种行麦秸面积内。 表 A.4 小麦秸秆腐熟程度调查表 调查单位 年度 调查时间(月 /日) 调查面积 (亩) 其中未腐熟面积占 调查面积比率 正在腐熟面积占调 查面积比率 基本腐熟面积占调 查面积比率 DB13/T 1546 2017 7 表 A.5 主害代幼虫系统调查记载表 调 查 单 位 年 度 调 查 日 期 日 期 ( 月 / 日) 调查 地点 玉 米 苗 龄 ( 几 叶 期) 类 型 田 取 样 面 积 m2 调 查 株 数 各龄幼虫数(头) 危害类型株数 被害 株数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5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DB13 1546-2017 二点委夜蛾测报技术规范 1546 2017 二点委 夜蛾 测报 技术规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