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类职业资格】治疗药物监测及答案解析.doc
《【医学类职业资格】治疗药物监测及答案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医学类职业资格】治疗药物监测及答案解析.doc(45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治疗药物监测及答案解析(总分:70.00,做题时间:90 分钟)一、A 型题(总题数:48,分数:48.00)1.阿米卡星的有效峰浓度范围为 A510mg/L B1015mg/L C1520mg/L D2025mg/L E2530mg/L(分数:1.00)A.B.C.D.E.2.下列不需常规监测的药物是 A阿米卡星 B丙戊酸 C万古霉素 D洛伐他汀 E茶碱(分数:1.00)A.B.C.D.E.3.增加剂量,血药浓度达到稳态的时间 A缩短 B延长 C基本不变 D随增加剂量的多少而变化 E以上都不对(分数:1.00)A.B.C.D.E.4.常见监测药物中以肾排泄为主的是 A茶碱 B地高辛 C卡马西
2、平 D苯妥英钠 E苯妥英钠(分数:1.00)A.B.C.D.E.5.阿米卡星的治疗谷浓度范围为 A2mg/L B4mg/L C6mg/L D8mg/L E以上都不对(分数:1.00)A.B.C.D.E.6.治疗药物监测的工作内容未包括的是 A测定血药浓度 B观察临床药效、考察药物治疗效果 C必要时根据药代动力学原理调整给药方案 D药物经济学评价 E解释血药浓度测定结果(分数:1.00)A.B.C.D.E.7.以近似血浆半衰期的时间间隔给药,为了迅速达到稳态血药浓度,可将首次剂量 A增加半倍 B增加 1 倍 C增加 2 倍 D增加 3 倍 E增加 4 倍(分数:1.00)A.B.C.D.E.8.
3、关于表观分布容积 Vd 对血药浓度的影响,叙述正确的是 AVd 增大,血药浓度升高 BVd 减小,血药浓度下降 CVd 增大,血药浓度下降 DVd 减小,血药浓度不变 EVd 增大,血药浓度不变(分数:1.00)A.B.C.D.E.9.治疗药物监测的概念未包括的是 A在药代动力学原理的指导下 B应用新的分析技术及微机,测定血液中或其他体液中的药物浓度 C为临床合理用药服务 D药品不良反应监测 E实现最佳的药物治疗效果,最小的毒性作用(分数:1.00)A.B.C.D.E.10.妥布霉素的有效峰浓度是 A510mg/L B1015mg/L C1520mg/L D2025mg/L E2530mg/L
4、(分数:1.00)A.B.C.D.E.11.需进行常规治疗药物监测的药物是 A阿托品 B地高辛 C硝酸异山梨酯 D右旋糖酐铁 E阿莫西林(分数:1.00)A.B.C.D.E.12.设计个体化给药方案最准确的方法是 A经验法 B比例法 C血肌酐法 D个体参数法 E列线图法(分数:1.00)A.B.C.D.E.13.治疗药物监测质控的相对偏差一般应 A5 B10 C15 D20 E25(分数:1.00)A.B.C.D.E.14.治疗药物监测的英文缩写是 AAUC BMEC CMTC DTDM ETDX(分数:1.00)A.B.C.D.E.15.下列哪种方法主要用于毒物分析 A薄层色谱法 B气相色谱
5、法 C高效液相色谱法 D免疫分析法 E分光光度法(分数:1.00)A.B.C.D.E.16.微生物法适用于测定 A抗生素浓度 B抗癫痫药浓度 C抗心律失常药浓度 D抗高血压药浓度 E抗凝药浓度(分数:1.00)A.B.C.D.E.17.治疗药物监测的核心是 A建立体内药物分析方法 B测定血药浓度 C解释测定结果 D给药方案个体化 E以上都不对(分数:1.00)A.B.C.D.E.18.治疗药物监测主要监测的是哪个过程 A药剂学过程 B药代动力学过程 C药效学过程 D治疗作用过程 E以上都不对(分数:1.00)A.B.C.D.E.19.增加给药间隔 A峰浓度降低,血药浓度波动范围变小 B峰浓度降
6、低,血药浓度波动范围变大 C峰浓度不变,血药浓度波动范围变小 D峰浓度不变,血药浓度波动范围变大 E以上都不对(分数:1.00)A.B.C.D.E.20.恒速恒量给药最后形成的血药浓度为 A有效血药浓度 B稳态血药浓度 C峰浓度 D谷浓度 E中毒浓度(分数:1.00)A.B.C.D.E.21.下列需进行治疗药物监测的抗肿瘤药是 A塞替哌 B长春新碱 C甲氨蝶呤 D三尖杉酯碱 E氟尿嘧啶(分数:1.00)A.B.C.D.E.22.考核体内药物分析方法的线性关系至少需要几个标准溶液浓度 A3 B4 C5 D6 E7(分数:1.00)A.B.C.D.E.23.关于采血样时间和采样方法,下列哪项表述是
7、不正确的 A多剂量服药达稳态前采血样 B多剂量服药达稳态后采血样 C口服给药在消除相采血样 D评价疗效时取谷值浓度 E评价毒性时取峰值浓度(分数:1.00)A.B.C.D.E.24.增加给药间隔,血药浓度达到稳态的时间 A延长 B缩短 C基本不变 D随增加间隔的长短而变化 E以上都不对(分数:1.00)A.B.C.D.E.25.不能作为监测标本的是 A血清 B血浆 C全血 D尿液 E以上都不对(分数:1.00)A.B.C.D.E.26.地高辛的中毒浓度为 A1.5ng/ml B2.4ng/ml C3.5ng/ml D5.0ng/ml E10.0ng/ml(分数:1.00)A.B.C.D.E.2
8、7.妥布霉素的潜在中毒峰浓度是 A2mg/L B4mg/L C6mg/L D8mg/L E12mg/L(分数:1.00)A.B.C.D.E.28.个体化给药的给药间隔都应 A等于药物的消除半衰期 B小于药物的消除半衰期 C大于药物的消除半衰期 D等于药物消除半衰期的 2 倍 E以上都不对(分数:1.00)A.B.C.D.E.29.临床测定地高辛血药浓度的采血时间是 A给药后 12h B给药后 23h C给药后 35h D给药后 46h E给药后 824h(分数:1.00)A.B.C.D.E.30.下列需同时监测峰浓度和谷浓度的药物是 A卡马西平 B苯巴比妥 C苯妥英钠 D丙戊酸 E妥布霉素(分
9、数:1.00)A.B.C.D.E.31.庆大霉素的潜在中毒谷浓度是 A2mg/L B4mg/L C6mg/L D8mg/L E12mg/L(分数:1.00)A.B.C.D.E.32.目前荧光偏振免疫法不能测定的药物是 A他克莫司 B环孢素 A C苯巴比妥 D苯妥英钠 E卡马西平(分数:1.00)A.B.C.D.E.33.最适用于临床常规监测的分析方法是 A分光光度法 B气相色谱法 C高效液相色谱法 D免疫分析法 E高效毛细管电泳法(分数:1.00)A.B.C.D.E.34.环孢素 A 用于器官移植患者的治疗药物监测,关于其特点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血清浓度与全血浓度的测定值不同 B不同分析方法的
10、测定的结果不同 C移植后不同时间的治疗窗范围不同 D移植后不同时间的治疗窗范围相同 E治疗浓度与中毒浓度有重叠(分数:1.00)A.B.C.D.E.35.下列原则不正确的是 A实测血药浓度在有效浓度范围内,临床有效,不需调整给药方案 B实测血药浓度在有效浓度范围内,临床无效,不需调整给药方案 C实测血药浓度低于有效浓度,疗效不佳,需调整给药方案 D实测血药浓度低于有效浓度,临床有效,暂不需调整给药方案 E以上都不对(分数:1.00)A.B.C.D.E.36.影响血药浓度的因素不包括 A年龄 B性别 C肥胖 D环境因素 E以上都不对(分数:1.00)A.B.C.D.E.37.常见列入常规治疗药物
11、监测的一类抗生素是 A青霉素类 B头孢霉素类 C氨基糖苷类 D四环素类 E大环内酯类(分数:1.00)A.B.C.D.E.38.下列不是治疗药物监测适应范围的为 A病人肾功能损害,且使用药物及活性代谢物由肾排泄 B患肝病而使用药物及活性代谢物主要在肝脏代谢 C胃肠道功能不良的病人口服某些药物 D合并用药相互作用而影响疗效 E虽长期使用某药物,但病人顺应性好(分数:1.00)A.B.C.D.E.39.等间隔多剂量给药,达到稳态浓度需经过几个半衰期 A13 个 B24 个 C35 个 D46 个 E以上都不对(分数:1.00)A.B.C.D.E.40.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主要用于测定 A含碳、氢元素
12、的药物 B含氮元素的药物 C含磷元素的药物 D含金属元素的药物 E含硫元素的药物(分数:1.00)A.B.C.D.E.41.设计给药方案最重要的参数是 A峰浓度 Cmax 和达峰时间 Tmax B吸收速率常数 ka 和分布容积 Vd C消除速率常数 k 和分布容积 Vd D消除速率常数 k 和半衰期 T1/2 E曲线下面积 AUC 和半衰期 T1/2(分数:1.00)A.B.C.D.E.42.经过几个半衰期可以消除体内药量的 95以上 A1 B2 C3 D4 E5(分数:1.00)A.B.C.D.E.43.地高辛的有效血药浓度范围为 A0.10.5ng/ml B0.51.0ng/ml C0.8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医学类 职业资格 治疗 药物 监测 答案 解析 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