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河池市初中毕业升学统一考试语文试卷.pdf
《2008年河池市初中毕业升学统一考试语文试卷.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08年河池市初中毕业升学统一考试语文试卷.pdf(7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育星教育网中学语文资源站( )资源,未经授权,禁止用于任何商业目的。 2008 年河池市初中毕业升学统一考试 语 文 (考试时间 150 分钟 总分 120 分) 一积累及运用 (18 分) 1书写。请你在答题中努力做到书写正确、工整,卷面清洁。阅卷者将根据(第 一至第三大题)卷面书写情况给你评分。 (3 分) 2阅读下面文段,完成题。 亲爱的同学, 初中三年,你孜孜( )不倦地在浩 hn( )的知识海洋里 o( )游,如今你像一只出巢的雄鹰,即将展翅( )飞翔,去寻找新的更高的起点。 凭着你谦虚的态度、 扎实的知识和坚忍不拔的毅力,老师相信!你一定会成功。 (1)给上段文字中加点的汉字注音,
2、根据拼音写汉字。 (2 分) (2)文中标序号的 4 处标点中,使用不当的一处是 ,应改为: (1 分) (3)文段中有1 个词使用不当,这个词是: ,应改为: (2 分) 3积累优秀的古诗文可以丰富语言,提高语文素养。根据提示填空。 (6 分) 学而不思则罔, 。 ( 六则 ) 其必曰: ,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 范仲淹岳阳楼记 ) 周敦颐在爱莲说中道出荷花庄重质朴,洁身自好,不落尘俗高贵品质的句子是: , 。 从逆境中走出的人,常常会吟诵陆游游山西村中很富哲理的名句: , 。 4口语交际与名著阅读。 (4 分) 学校开展题为“走进名著”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内容是:从西游记中推荐一位熟悉的人物
3、,用一段简洁流畅的话,向同学们介绍该人物的一个故事情节,并说出该情节中体现他哪方面的性格特征。假如你面对同学,应该怎样介绍?(100 字以内) 二古诗文阅读 (17 分) 阅读下面两段诗文,完成 5-9 题。 【 甲】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4、,无论魏、晋。此人一一 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 “不足为外人道也。 ”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育星教育网中学语文资源站( )资源,未经授权,禁止用于任何商业目的。 无问津者。 (陶渊明 桃花源记节选) 【乙】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陶渊明饮酒 ) 5理解文言文词义,常常借助工具书。下框中的文字出自古代汉语词典
5、 。 文中“屋舍俨然”中的“俨”字应选择的正确义项是【 】 (填序号) (2 分) 6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子中的意思。 (3 分) 便要还家: 既出,得其船: 醒能述以文者: (出自醉翁亭记 ) 7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4 分)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译文: 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译文: 8请发挥你的联想与想象,用语言描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所展现的画面。 (4 分) 9从桃花源记和饮酒中,你认为作者追求的理想境界是什么?结合当今社会实际,简要说出你对建设和谐社会的认识。 (4 分) 三现代文阅读 (35 分) (一) 总与一缕炊烟有关 写下这题目
6、,仿佛又看到母亲从一缕炊烟中走出来,用树皮般粗糙的双手,拍打掉衣服上的灰尘,理净发丛里的草渣。然后静默在老屋的矮檐下,像一只窝旁守候的老鸟,若有所待地张望着村前的小路。时间往往是黄昏,彩霞满天;或傍黑,薄暮冥冥。父亲还在田地里劳作。我和妹妹走在回家的路上。那时,最迫切的愿望,便是能望见自家屋顶上的炊烟那甜暖的香,再远,也能点亮了我们的眼睛和脸庞。 母亲等饭熟了,就在夕光薄岚里,在飘散的几缕炊烟中,默默地守望着。 其实,母亲所能煮的,也就是“饭”而已。自每年春三月下秧,到秋八月才有新谷入仓。在这段漫长的青黄不接的日子里,一天三顿,都只是红苕稀粥,或稀粥红苕。有时,就忍不住要冲母亲撒气。每到这时,
7、母亲总是默然无语,仿佛她真是不该只煮出这样的饭食。 虽然如此,粮食却仍不够吃。吃饭时,母亲总是先给我们盛上满满一大碗,再舀自己的。饭桌上,母亲也总是坐在靠近灶屋那“挂角” (方桌的四角)的位置上。捧了碗,慢腾腾地举箸援筷,似乎在品尝美味,又似乎难以下咽。 每当看到父亲或我们的碗空了,便抢着去给我们添饭。倘若锅里也没了,脸上就又是一丝愁苦和讪然,沉重得令人至今难忘。那时,母亲最大的快乐,或许也和我们一样,就是逢年过节。因为,她终于能给我们煮出一顿好吃的饭菜来。饭菜终于上桌了,母亲便会兴奋地宣 啰啰布: “开饭 ,开饭 ! ”那时,母亲总是很俨 yn 庄重。 诗经陈风泽陂 : “有美一人,硕大且。
8、 ”王延寿鲁灵光殿赋 : “雅跽而相对。 ” 整齐。王勃滕王阁序 : “骖騑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 ” 育星教育网中学语文资源站( )资源,未经授权,禁止用于任何商业目的。 少动筷,而是凝望着我们,嘴里喃喃着,说: “真想天天都能这样! ” 终于能够天天都这样了。我和妹妹,却不能天天都吃到母亲做的饭菜了。我到外地求学了,然后工作了,成家了。妹妹也到异乡打工,然后出嫁了。母亲仍在老家,里里外外地忙碌着,一日三餐地烧火做饭。我们偶尔回家,母亲总要亲自下厨忙乎。饭菜自然丰富多了,母亲脸上,却依旧常有黯淡和讪然。 父亲来信讲,你妈每顿饭都要念叨,不知娃们吃饭了没。父亲又讲,家里杀了猪,心舌肚都留着。你
9、妈说看啥时能回来,她做给你们吃 。 “又见炊烟升起”每听到这歌声,都恍惚觉得,有一缕缕绵绵的炊烟,在眼前袅袅地飘升起来,那淡蓝淡蓝的烟里,满是最平常的人间气息,朴素、温暖而芳香,叫人莫名地感动、惆怅。眼睛里,也禁不住一阵潮湿,依稀看见,我苍老而慈蔼的母亲,正站在老屋的矮檐下,站在一缕缕炊烟的背景前,远远地望我,暖暖地喊我。 那炊烟,我想,该就是母亲生命的光束了。而它,我知道,也正是我生命的初源。 (文 江湖一刀 选自 2008 年第 1 期读者有改动 ) 10阅读全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3 分) 11 文中对母亲有多处精彩的描写, 请从两个画线的句子中任选一句, 结合语境作简
10、要赏析。(3 分) 第( )句赏析: 12文中多处使用修辞方法,请你用“ ”线在原文上画出两处,并在其右侧空白处写出对应的修辞方法。 (2 分) 13文章最后一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3 分) 14学习本文,结合自身的成长经历,举一例说说父母(或亲人)怎样关爱你,你将如何表达对他们的感恩之情?(4 分) (二) 红红绿绿环保袋 在悉尼和墨尔本街头,我常常见到人们挎一个或者拎一个鲜绿色或玫瑰红的长方形的大袋子,颜色十分鲜艳。友人阿森告诉我,这是“环保购物袋” ,通常简称“环保袋” 。 阿森的话,给我解开了环保袋之谜。我当年是北京大学化学系毕业的。我明白,超市场免费供应的那种透明塑料袋,通常是用
11、聚乙烯塑料或者聚氯烯塑料制成的。聚乙烯塑料、聚氯烯塑料成为垃圾后,难以分解,给环境造成了污染。正因为这样,澳大利亚提倡用环保袋取代聚乙烯塑料、聚氯烯塑料。这种环保袋,是用无纺布做成的,成为垃圾以后,易于分解,不会造成环境污染。 在美国,2007 年推出的时尚环保购物袋,是用丝绸和小牛皮手工制作,可以折叠成钱包大小,价格高达 960 美元,乏人问津。英国推出的“我不是塑料袋”的时尚环保购物袋,售价 15 美元,也无法普遍推广。澳大利亚的环保袋走大众化之路,价格不到 1 美元,得到了普遍推广。 其实环保袋的成本不止 9 角 9 分澳币。澳大利亚政府为了推动以环保袋取代塑料袋的工作,特地降低环保袋的
12、价格,以求能够让普通百姓乐于接受。考虑到在澳大利亚生产环保袋,成本很高,澳大利亚政府委托中国企业生产环保袋。所以,澳大利亚街上流行的环保袋,育星教育网中学语文资源站( )资源,未经授权,禁止用于任何商业目的。 大都是中国制造。不过,中国虽然为澳大利亚生产了大量的环保袋,在中国本土,环保袋还没有成为“时尚” 。 悉尼市政府以及广大市民的强烈的环保意识,是值得其他城市学习的。我们确实应当加强环保观念,爱护我们的地球,因为我们只有一个地球。 (文 叶永烈 选自 2007 年 7月 20 日新民晚报有改动) 15本文说明对象是: ;说明对象的特征是: 。 (2 分) 16本文第段主要采用哪两种说明方法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08 河池市 初中 毕业 升学 统一 考试 语文试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