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类试卷】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卷131及答案解析.doc
《【考研类试卷】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卷131及答案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考研类试卷】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卷131及答案解析.doc(12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卷 131 及答案解析(总分:60.00,做题时间:90 分钟)一、多项选择题(总题数:30,分数:60.00)1.多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两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多选或少选均不得分。(分数:2.00)_2.恩格斯指出:“应用到物质上的运动,就是一般的变化”。这说明( )(分数:2.00)A.运动和变化都离不开物质B.物质是运动的形式C.运动仅仅是物体位置的变化D.运动是一切事物、现象和过程的变化3.恩格斯说:“意识是地球上最美丽的花朵。”这句话表明( )(分数:2.00)A.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B.意识是社会的产物C.意识比物
2、质更为根本D.意识的产生离不开物质世界4.有诗云:“寝薄冰者梦溺,寝积薪者梦焚。”这说明( )(分数:2.00)A.梦是灵魂的漫游B.现实生活是梦的基础C.梦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D.梦的形式是主观的,但内容却是客观的5.恩格斯指出,时间和空间离开了物质,当然都是无,都只是在我们头脑中存在的观念、抽象。这说明( )(分数:2.00)A.时间和空间都离不开物质B.时间和空间可以离开物质而存在C.时间和空间的存在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D.时间和空间都是客观的6.马克思指出:“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而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实际生活过程”。这句话的含义是( )(分数:2.00)A.意识和存在
3、具有同一性B.把意识与存在等同起来C.意识体现了主观和客观的辩证统一D.意识是物质世界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7.霍尔巴赫认为:“人是自然产物,存在于自然之中,服从自然的法则,不能超越自然。”这一观点( )(分数:2.00)A.否定了人具有主观能动性B.肯定了自然规律的客观实在性C.认为人们只能认识规律,不能利用规律D.将机械决定论贯彻到人的活动领域8.孙中山先生指出,人的认识过程是“以行而求知,因知以进行”、“行其所不知以致其所知”、“因其已知而更进于行”。这一思想表明了( )(分数:2.00)A.知行不可分割B.知行合一C.知行相互促进D.行先知后9.马克思说过:“蜘蛛的活动与织工的活动相似,蜜
4、蜂建筑蜂房的本领使人间的许多建筑师感到惭愧。但是,最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蜡建筑蜂房以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这段话说明( )(分数:2.00)A.动物具有能动地改造世界的本领B.动物的活动是本能活动C.人的实践活动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D.人的实践活动具有自觉能动性和创造性10.马克思在批评形而上学的错误时指出:在他看出有差别的地方就看不出统一,在他看出统一的地方就看不出差别。这表明( )(分数:2.00)A.形而上学把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割裂开来了B.不能从对立中把握统一C.把对立看作是没有任何联系和同一的绝对对立D.把同一看作是不包含差别和
5、对立的绝对同一11.费尔巴哈指出,纯粹自然科学的唯物主义虽然“是人类知识的大厦的基础,但不是大厦本身”。列宁也指出:“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看来,哲学没有任何的单独存在的权利,它的材料分布在实证科学的各种不同的部门中间”。这说明( )(分数:2.00)A.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应该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B.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应该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C.纯粹自然科学的唯物主义是哲学唯物主义的基础D.必须把社会的科学同自然科学的唯物主义相协调起来12.荀子在天论中指出:“天有常道矣,地有常数矣”、“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j 应之以乱则凶”。荀子这里所表述的
6、是( )(分数:2.00)A.宿命论的观点B.具有辩证法的思想C.朴素唯物主义的思想D.唯意志论的观点13.意识并非一开始就是“纯粹的”意识,“精神”从一开始就很倒霉,注定要受物质的“纠缠“,物质在这里表现为震动着的空气层、声音,简言之,即语言。这说明( )(分数:2.00)A.没有独立存在的意识、精神B.意识永远依赖于物质C.语言是现实的意识,是意识的表现形式D.意识也就是物质的东西14.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一块块革命根据地的建立,相对于全国处于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而言,这是有重大意义的事情,这句话表明( )(分数:2.00)A.量变中渗透着质变B.质变中渗透着量变C.量变过程中部分质变的
7、存在D.质变过程中量的扩展15.社会主义在发展过程中出现挫折和反复,这一事实表明( )(分数:2.00)A.事物发展的道路是螺旋式的B.新生事物的成长不是一帆风顺的C.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基本依据发生了改变D.历史有时会向后做出较大的跳跃16.我们要在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这表明( )(分数:2.00)A.对外开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根据B.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条件C.对外开放必须要通过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而起作用D.对外开放能够加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进程17.17 世纪末,牛顿提出了光的微粒说,认为光是由微粒状的
8、物质组成的。不久惠根斯提出了光的波动说,认为光是一种波动。由于当时牛顿在科学界享有极高的威望,微粒说占了上风。19 世纪初,波动说又重新提出,并用实验有力否定了牛顿的微粒说。19 世纪末,光电效应等一系列的实验向波动说提出了新的挑战。爱因斯坦最终冲破禁区,创立了光的量子学说,认为光既是波,又是微粒,是连续的,又是不连续的。以上材料说明了( )(分数:2.00)A.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B.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C.一切事物都是对立面的统一D.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18.据媒体报道,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社会学家利用互联网技术做了一次实验,证明只要通过“电子邮件的 6 次信息接力”,一个人就可以
9、同世界上任何一个陌生人联系上。这表明( )(分数:2.00)A.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B.事物之间的联系都是人为的C.世界的普遍联系是通过“中介”实现的D.信息是世界普遍联系的基础19.某村原是一个远近闻名的贫困村。上级多次给钱给物,但该村面貌总是变化不大,后来在上级的帮助下建立起强有力的党支部,党支部一班人带领全村干部和群众连续苦干几年,面貌大变。村民感慨地说,给钱给物,不如建设一个好党支部,这一事实说明( )(分数:2.00)A.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B.认识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深化C.理论来源于经验D.要善于抓关键、抓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20.在射电望远镜发明
10、之前,许多星球就客观存在着,但它们没有成为认识的客体。射电望远镜发明之后,它们就成了认识的客体。这说明( )(分数:2.00)A.认识的客体具有整体性B.认识的客体具有能动性C.认识的客体的范围是不断扩大的D.认识的客体具有社会历史性2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这说明( )(分数:2.00)A.价值选择是多样性和统一性的内在统一B.人们的价值选择必然是在众多的价值取向中保持一种主流的价值导向C.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是实现价值的首要前提D.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目标的唯一途径是价值实践活动22.爱因斯坦 1939 年在获悉铀核裂变及其链式反应的发现后,曾在匈牙利物理学家西拉德推
11、动下,上书罗斯福总统,建议研制原子弹,以防德国占先。然而,让爱因斯坦感到愤怒的是,二战结束前夕,美国向日本的广岛和长崎投下两颗原子弹,首次将原子弹用于战争。这对爱因斯坦震动很大,从此开始投身反对核战争的运动。这段材料蕴含的哲学原理是( )(分数:2.00)A.真理和价值总是一致的B.真理和价值统一于人类的实践活动C.真理和价值都是人类追求的目标D.科学研究只是为了追求真理23.牛顿说:“假如我能比别人嘹望得略为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们的肩膀上。”这表明( )(分数:2.00)A.认识具有历史继承性B.实践不是认识的唯一来源C.间接经验是认识发展的必要条件D.直接经验对科学发展无任何作用24.
12、苏轼在石钟山记中就士大夫和渔工水师没有正确认识到“钟声”产生的原因,指出:“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这句话蕴含的哲学道理包括( )(分数:2.00)A.实践是认识的目的B.实践是认识的来源C.认识正确与否只能通过经验来检验D.感性认识必须上升到理性认识25.在现代天文宇航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天文望远镜可以遥望几百亿光年以外的宇宙,人们已经登上月球;在现代生物科学进步的今天,人们已经可以分析人体细胞和 DNA 的细部特征。但是,还是有许多的人相信“上帝”存在,相信“灵魂”的存在与“转世”。这说明( )(分数:2.00)A.唯心主义有其复杂的认识和社会根
13、源B.社会意识的发展有其历史继承性C.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D.“上帝”与“灵魂”的存在具有客观实在性26.人类社会的历史,归根结底是生产方式依次更替的历史。下列关于生产方式,表述正确的是( )(分数:2.00)A.劳动者和劳动资料结合的特殊方式B.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C.是一种物质性的社会存在D.对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起决定力量27.18 世纪,经济上落后的法国在哲学和政治思想领域取得的成就,超过了当时经济上先进的英国。这表明( )(分数:2.00)A.社会意识的发展不依赖于社会经济B.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C.社会意识的发展同经济的发展并不是完全对应的D.社会意识并不决定于社会存在28.马克
14、思指出:“各个人借以进行生产的社会关系,即社会生产关系,是随着物质生产资料、生产力的变化和发展而变化和改变的。”这句话反映了( )(分数:2.00)A.生产力的任何变化都会立即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B.生产关系的反作用是生产力内在要求的体现C.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并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D.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不以任何人、任何阶级以至于整个人类的意识为转移29.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剩余价值理论的基础,它( )(分数:2.00)A.是对古典政治经济学劳动价值论的批判、继承和发展B.为揭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奠定了理论基础C.是随时代和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科学理论D.是研究价值形成和价值分配的理论
15、30.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揭示的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有( )(分数:2.00)A.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消费资料按需分配B.社会关系高度和谐,人们精神境界极大提高C.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人类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D.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人类从自由王国向必然王国的飞跃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卷 131 答案解析(总分:60.00,做题时间:90 分钟)一、多项选择题(总题数:30,分数:60.00)1.多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两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多选或少选均不得分。(分数:2.00)_解析:2.恩格斯指出:“应用到物质上的运动,就是一般的变化”。这
16、说明( )(分数:2.00)A.运动和变化都离不开物质 B.物质是运动的形式C.运动仅仅是物体位置的变化D.运动是一切事物、现象和过程的变化 解析: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物质、运动和变化的关系”。运动作为哲学范畴,正如恩格斯指出的:“就它被理解为存在方式,被理解为物质的固有属性这一最一般的意义来说,从单纯的位置变动起直到思维。”运动是一切事物、现象和过程的变化。因此哲学上讲的运动有极大的概括性和普遍性。 运动和变化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运动作为物质的固有属性是指事物的一般变化和过程,标志着事物变动不居的动态过程。变化则主要指运动的一般内容,即事物所发生的改变,包括事物性质、数量、结构、形态
17、上的改变。二者的联系表现在:运动和变化都离不开物质,都既包括事物量的变化,也包括质的变化;既可以是上升、前进的运动,又可以是下降、倒退的运动,还可以是平向的运动。而这都有最大的普遍性,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而两者的区别在于:在阐述物质的根本属性时,往往使用运动这一概念;而在表达事物的具体运动过程、状态时,常常使用变化这一概念。 运动也并非物体位置的变化这一种形式,把机械运动看成是物质运动的唯一形式,是机械论的错误观点。物质是运动的主体、内容和基础,并非运动的形式,因此选项 B 和选项 C 都是错误的。正确答案是选项 AD。3.恩格斯说:“意识是地球上最美丽的花朵。”这句话表明( )(分数:2.0
18、0)A.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B.意识是社会的产物 C.意识比物质更为根本D.意识的产生离不开物质世界 解析: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意识活动的产生”。这句话说的是意识的产生,意识的产生离不开物质,是自然界发展的产物,同时又是社会的产物。意识依附于物质,物质比意识更为根本。故正确答案是选项 ABD。4.有诗云:“寝薄冰者梦溺,寝积薪者梦焚。”这说明( )(分数:2.00)A.梦是灵魂的漫游B.现实生活是梦的基础 C.梦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D.梦的形式是主观的,但内容却是客观的 解析: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意识的本质”。意识是物质世界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梦属于意识的一种,这里依然说的
19、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由物质和意识的关系原理可知,现实生活是梦的基础,梦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梦的形式是主观的,但梦的内容是来源于物质世界的,是客观的。正确答案是选项BCD。5.恩格斯指出,时间和空间离开了物质,当然都是无,都只是在我们头脑中存在的观念、抽象。这说明( )(分数:2.00)A.时间和空间都离不开物质 B.时间和空间可以离开物质而存在C.时间和空间的存在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D.时间和空间都是客观的 解析: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物质与时间和空间的关系。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运动同时间和空间存在着内在的联系。物质运动具有时空特征,并且只有在时间和空间中才能进行。时间和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
20、的存在形式。时空和物质运动是不可分离的,离开时空的物质运动和离开物质运动的时空都是不存在的。时间和空间同物质运动的不可分离性,表明了时间和空间的客观性,它们作为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同物质运动一样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的客观存在。时间和空间的这种客观性,要求一切依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所以,AD 选项正确表达了题意。B 选项割裂了物质和时空的联系,认为时空可以脱离物质而存在,是形而上学的时空观。C 选项的表述是正确的,时空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是绝对和相对的统一。但是,此选项与题意无关,故不选。6.马克思指出:“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而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实际生活过程”。这句话的
21、含义是( )(分数:2.00)A.意识和存在具有同一性 B.把意识与存在等同起来C.意识体现了主观和客观的辩证统一 D.意识是物质世界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 解析: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意识的本质,从意识的本质来看,意识是物质世界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意识是物质的产物,但不是物质本身。意识是对客观实在的能动的反映,其形式是主观的,内容是客观的,体现了主观和客观(以客观为基础)的辩证统一。题意是马克思把思维(意识)与存在的抽象关系转换成为现实的具体的关系。他认为,抽象的思维和意识其实都是社会的、历史的思维和意识,它最终根源于人的现实生活,根源于人的社会历史的现实。马克思用现实的人的实际生活过程去解释
22、意识,体现了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原理。A 选项是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个方面的回答,是否承认意识和存在具有同一性,构成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对立。D 选项说明意识是物质世界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因此方法论上要一切从实际出发,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结合。通过以上分析可知,ACD 符合题意。B 选项把意识等同于存在,错误地解释了题干。7.霍尔巴赫认为:“人是自然产物,存在于自然之中,服从自然的法则,不能超越自然。”这一观点( )(分数:2.00)A.否定了人具有主观能动性 B.肯定了自然规律的客观实在性 C.认为人们只能认识规律,不能利用规律 D.将机械决定论贯彻到人的活动领域 解析:解析:提
23、炼考点:题中强调了自然法则的不可改变,这也就承认了自然规律是具有客观实在性的。同时,由题干所说人不能超越自然,可知这种观点否认了人的主观能动性。结合选项分析,可知本题考点是意识的主观能动性。分析题干选择答案:题干中霍尔巴赫只承认自然规律的客观实在,认为人只能服从自然,只能认识规律,而不能利用规律,从而否定人的主观能动性,这是一种形而上学机械论的观点。所以,ABCD 四个选项都是对题干意思的正确说明。8.孙中山先生指出,人的认识过程是“以行而求知,因知以进行”、“行其所不知以致其所知”、“因其已知而更进于行”。这一思想表明了( )(分数:2.00)A.知行不可分割 B.知行合一C.知行相互促进
24、D.行先知后 解析: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孙中山知行观的理解。D 项:这里的先是逻辑上的先。B 项:知行合一是明代王守仁的认识论命题,中心意思是知就是行,而知本质上是决定行的,知是行的来源、开始,行只是知的作用、结束。显然,这不是孙中山先生知行观的含义所在。9.马克思说过:“蜘蛛的活动与织工的活动相似,蜜蜂建筑蜂房的本领使人间的许多建筑师感到惭愧。但是,最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蜡建筑蜂房以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这段话说明( )(分数:2.00)A.动物具有能动地改造世界的本领B.动物的活动是本能活动 C.人的实践活动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 D.人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考研 试卷 政治 马克思主义 基本原理 概论 131 答案 解析 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