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吉林省白山市第一中学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docx
《2014年吉林省白山市第一中学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4年吉林省白山市第一中学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docx(11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2014 年 吉林省白山市第一中学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 一、现代文阅读 (第二、三现代文选做一个) (一)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 9 分) 中国古代社会长期以来是个礼法结合、德主刑辅的社会,中国古代的刑这一概念兼有法与罚两种含义。秦王朝的 “ 严刑峻法 ” 使秦朝迅速灭亡,也使汉朝面临危机。此时,董仲舒适应历史需要,以孔孟思想为基础,吸收诸家学说,创造了一个新的儒家理论体系。在法律方面,他提出 “ 德主刑辅 ” 的主张,用 “ 软硬两手 ” 代替 “ 专制刑治 ” 。据此,董仲舒认为,官吏应该 “ 据法听讼 ” 和 “ 依法刑人 ” ,但他更侧重倡导 “ 据义行法 ” 和 “
2、春秋决狱 ” 。“ 春秋决狱 ” 亦称 “ 经义决狱 ” ,其特点是司法者不是引用正式的法律条文断罪,而是凭借儒家经典中的微言大义来判案;被引用的 儒家经典包括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等,尤其是孔子所辑的春秋最为常用,故名 “ 春秋决狱 ” 。 “ 春秋决狱 ” 对中国古代法律文化发展进程中的最大贡献主要表现在它促动了法律儒家化的 “ 礼法融合 ” 。其表现为法律适用中的礼法融合和审判方法上的礼法融合。 “ 春秋决狱 ” 在法律适用上改变了以往依照客观情况 “ 一刀切 ” 的司法方式,采取根据不同案件情形区别对待;在审判方法上改变了秦以来客观主义审判方法,开始特别重视对行为人主观心理动机因素的衡量
3、。当法律与春秋决狱发生矛盾时,往往舍法律而取经义,并最终将经义法律化,即以礼 入法。但春秋决狱也有其弊端,即加大了司法的随意性。 “ 春秋决狱 ” 之后,更加推动了人们引用儒家经义来注解法律的活动。随着 “ 引经注律 ” 的不断发展,唐朝统治者在法律中渗透了大量的礼教的精神内容,即唐代不少的法律是根据礼义制定的。特别是唐律疏议,成为我国古代文献中将法和礼的关系体现得最为完整而又较早的典型之作。作为古代法典的代表,它集前代立法之大成。它不仅是以经立法的结晶,也是整个法律儒家化的浓缩和再现。至此,法律已然完全伦理化。 清末的法律改革,实际上清政府是假借变法之名,而行修律之实。为此,以沈家本为代表的
4、法 理派,把原有的 “ 一准乎礼 ” 的立法原则向 “ 一准于法 ” 的立法原则上改变,修改了很多涉及伦理道德的规则。他们的主张是,法律是国家的制裁,而道德是内在的制裁,因此道德的事情不能规定在法律中。但他们并非完全不考虑道德因素,只是将道德与法律分开。与此相反,礼教派主张,礼是刑法之本,伦理纲常应该是立法的指导思想、立法原则,如果失掉这个根本,刑法则失掉了固有的社会的基础。清末的 “ 礼法之争 ” 使得清末的修律采用了西方的法典体例和立法技术,确立了罪刑法定原则,贯彻刑罚人道主义,划清了法律和道德的界限,也使中国传统的礼刑关系到此发 生了突变。尽管立法的指导思想不能脱离中国的传统文化,仍然把
5、伦纪纲常礼教放在首位,但法律已经以独立的身份出现,表现出很强的法律自身独立的价值理念。 (摘编自李玮中国古代社会的 “ 礼 ”“ 法 ” 考证) 1.下列表述,不能体现 “ 礼法结合 ” 思想的一项是 ( ) A.鉴于秦朝迅速灭亡的历史事实,董仲舒适应历史的需要,提出 “ 德主刑辅 ” 的主张,认为既应该依法断案,更倡导 “ 据义行法 ” 。 B.董仲舒为了使社会的法制建设适应历史需要,认为官吏断案应 “ 据法听讼 ” 和 “ 依法刑人 ” ,不否认法律条文在断案中的作用。 C.董仲舒认为应该用 “ 软硬两手 ” 代替 “ 专制刑治 ” ,他的凭借儒家经典中的微言大义来判案的 “ 春秋决狱 ”
6、 就是出自这一思想。 D.虽然 “ 春秋决狱 ” 更注重于礼的作用,但它促动了法律儒家化的 “ 礼法融合 ” ,在中国古代法律文化发展进程中有着很大的贡献。 解析: 选项 B 对应的原文“但他更侧重倡导据义行法和春秋决狱”。春秋决狱亦称经义决狱,其特点是司法者不是引用正式的法律条文断罪,而是凭借儒家经典中的微言大义来判案”“ 当法律与春秋决狱发生矛盾时,往往舍法律而取经义,并最终将经义法律化,即以礼入法。但春秋决狱也有其弊端,即加大了司法的随意性”选项“不否认法律条文在断案中的作用”在原文中没有依据。 答案 : B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由于司法者引用诗经尚书礼记易
7、经春秋等儒家经典判案,而春秋最为常用,所以有了 “ 春秋决狱 ” 这一称法。 B.“ 春秋决狱 ” 所表现出的审判方法上的礼法融合,改变了秦以来客观主义的审判方法,开始特别重视对行为人主观心理动机因素的衡量。 C.“ 春秋决狱 ” 的 弊端是当法律与春秋决狱发生矛盾时,往往舍法律而取经义,并最终将经义法律化,即以礼入法,加大了司法的随意性。 D.“ 春秋决狱 ” 推动了人们引用儒家经义来注解法律的活动,唐朝统治者就在法律中渗透了大量礼教的精神内容,不少法律是依礼义而定的。 解析: 选项对应的原文“当法律与春秋决狱发生矛盾时,往往舍法律而取经义,并最终将经义法律化,即以礼入法。但春秋决狱也有其弊
8、端,即加大了司法的随意性”,前半部分是优势,“但是”后面才是弊端,选项“弊端是当法律与春秋决狱发生矛盾时,往往舍法律而取经义,并最终将经义法律化,即以礼入法 ,加大了司法的随意性”把二者都归为弊端,曲解文意。 答案 : C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在处理案件时, “ 春秋决狱 ” 改变了以往依照客观情况 “ 一刀切 ” 的司法方式,对不同案件区别对待,体现了法律适用中的 “ 礼法融合 ” 。 B.唐律疏议集前代立法之大成,是立法的结晶和我国古代法典的代表,是我国古代文献中将法和礼的关系处理得最为合理的典型之作。 C.以沈家本为代表的法理派,主张将道德与法律分
9、开,认为法律是国家的制裁,而道德是内在的制裁,因此道德的事情不能规定在法律中。 D.清末 “ 礼法之争 ” 的结果,使中国传统的礼刑关系发生了突变,法律已经以独立的身份出现,这种法律自身独立有利于社会的法制建设。 解析: 选项对应的原文“将法和礼的关系体现得最为完整而又较早的典型之作”选项“将法和礼的关系处理得最为合理的典型之作”和文意有差别。 答案 : B (二)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25 分) 最初的温暖 邹扶澜 男孩小时候家里很穷,买不起新衣服,甚至有时连上学的本子也买不起,这时,他就用完了正面用反面。一天,班里来了位新生,是个漂亮的女孩,扎着鲜艳的蝴蝶结,背着一个让全班同学
10、都眼红的书 包。 女孩跟他成了同桌。她的文具盒里装满了各种漂亮的笔和橡皮,还有很多崭新的方格本,甚至有精装的笔记本。男孩偷眼看,心里既嫉妒又眼馋。 男孩自尊心很强,怕女孩笑话,本子用完了便不再用反面,也就不记笔记,只靠脑子记。女孩感到奇怪,有一天问他,他说: “ 会了,不用记了。 ” 女孩好像明白了什么,主动拿出两个本子给他,男孩拒绝了,女孩羞红了脸,几天不和他说话。有一次,班里组织看电影,每人交 5 分钱,男孩没有钱,就没有报名。女孩高兴地跑到他跟前,说: “ 明天下午看电影,我替你把钱交了。 ” 男孩气恼地说: “ 我不去,用不着你给我交。 ” 女孩委屈地哭了,说:“ 你长大后还我还不行吗
11、? ” 男孩没有再说话,勉强答应了她。 第二年,女孩的家要搬了,男孩也不知道她要搬的地方在哪个方向,只觉得有一种留恋的感觉,有一种丢了东西的感觉。知道了她走的日期后,那一天他没上学,而是早早地候在一个十字路口 县城开往外地的车辆都要经过这里。终于,一 辆大货车开了过来,女孩跟他哥哥站在车厢两边的护拦里。女孩看见了他,高兴地向他挥手,男孩想跟她说点什么,跟在后边拼命追,可车速太快,一溜烟就从眼前过去了。 第二天上学,班里一个女同学给男孩送来一个沉甸甸的牛皮纸包,说是他的同桌留给他的。男孩打开,是厚厚一摞没用的各式作业本,还有她用过的漂亮的文具盒,里面装满了铅笔,还有一支能抽水的钢笔。笔中间夹着一
12、张纸条,上面写着: “ 送给我最好的同桌刘兵。 ”男孩哭了。 他突然觉得,因为嫉妒,他对同桌太不好了,但她没有记恨他。也就是从那天起,他的心知道了什么叫疼痛。 那个文具盒, 他一直保存着。有时拿出来看看,眼前会晃动着一对鲜艳的蝴蝶结,一跳,一跳 几十年过去了,男孩读完大学,又读博士,打拼多年后成为一家上市公司的老总。阅尽沧桑后,他越来越怀念那个当年跟他同桌的小女孩,于是在报纸上登了寻人启事,寻找那个叫王丽晨的女孩。 电视台的记者闻讯后,邀请他做了一次访谈。面对现场的许多观众,他把掩藏在心底的那段往事说了出来,说到动情处,他几次哽咽,说如果能见一见当年同桌的女孩,他死而无憾了。 主持人问他: “
13、 为什么非要见她呢?相见不如想念,保留最初的那份美好,为她祝福,不是很好吗? ” 他摇了 摇头。 主持人说: “ 王丽晨现在已经步入中年,也许已经发福,也许过得很不如意,如果是这样,你还会执意见她吗? ” 他说: “ 是的,我想当面对她说声谢谢,另外,如果她有什么难处的话,我想尽自己所能帮她一把。这么多年来,我一直想着她,甚至没有一天忘记过她。小时候,因为贫穷,我看过太多的冷眼,但她给了我最初的温暖,这成了我生命的动力,也让我一直洁身自好。我经常想,如果她也给我冷眼,就像压跨骆驼的最后那根稻草,也许我的人生就会完全改写 ” 他已经泪光莹莹, “ 我想看见她还美好地生活着,跟我一样呼吸着新鲜的空
14、气,沐浴着温暖的阳 光 ” 节目的最后,主持人对观众说: “ 那好吧,让我们大家一起帮忙,让刘总实现这个多年的心愿。 ” 几天后,他收到一封信: “ 亲爱的刘同学,不瞒你说,那天我就坐在观众席上。之所以不见你,并不是因为你太富有,或者我已经老了,而是越纯净越美好的记忆,越经不起现实的打搅。我很赞同主持人的那句话,有些美是只适合放在心里的,就像一坛陈酒,一旦打开味道就淡了。如果你对我心存感激,那就在心里保存那份最初的美好吧。感谢这么多年来,我一直活在你心里,并希望我能一直这样活下去 ” 这封信是那位主持人所写。刘兵所要寻找的王丽晨,是 她的妹妹,已经于 3 年前因病去世 4.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
15、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 ) ( 5 分) A.小说主要写了两件事:一是少年时男孩和女孩同桌以及女孩要离开时发生的事,一是几十年之后男孩寻找同桌的女孩而被邀请做访谈的事。 B.男孩拒绝女孩给他本子和替他交看电影的钱,而女孩却没有记恨他,临走时还留下很多学习用品,说明女孩是一个乐于帮困救弱的好学生。 C.小说中有关女孩头上扎着的 “ 鲜艳的蝴蝶结 ” 的描写前后出现了两次,说明男孩几十年没有忘记他的同桌主要是因为她 “ 是个漂亮的女孩 ” 。 D.男孩希望他的同桌 “ 还美好地生活着,跟我一样呼吸着新鲜的空气 ” ,而女孩却死了,这给男孩的心理上造成难以弥补的深深的伤痛。 E.小说
16、在塑造人物时运用了多种描写手法,如肖像描写、语言描写、细节描写等手法;在交代同桌的女孩最后的结局时还运用了补叙的手法。 解析: B 说“拒绝女孩替他交钱看电影”与原文情节不合,原文中是先拒绝,后“勉强答应了她”;再者说女孩“帮困救弱”,概括也不大准确,男孩虽然有困难的一面,但他不“弱”,男孩是一个自尊心很强,学习上进的学生。 C 分析错误。从原文主人公刘兵回答主持人的话中,可以看出,主要是因为女孩给了他温暖,成了他生命的动力。 D 说“这给男孩的心理上造成难以弥补的深深的伤痛”,分析错误。从小说的情节上看,男孩并不知道女孩已经去世。 答案 : A E 5.倒数第二段交代了主人公收到的信,在小说
17、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6 分) 解析: 这是 一道情节的作用的考核的题目,首先答出情节的内容:这封信为主人公刘兵寻找当年的同桌画上了一个句号,使他的寻找有了回应。然后答出情节在情节和主旨、人物上的作用,情节的作用是:信中说明了他的同桌不见他的原因,为后文交代女孩的去世打下了伏笔,主旨的作用是:揭示了小说的主旨,对过去生活中那些美好的东西,应该放在心里珍惜保存。 答案 : 这封信为主人公刘兵寻找当年的同桌画上了一个句号,使他的寻找有了回应。信中说明了他的同桌不见他的原因,为后文交代女孩的去世打下了伏笔。揭示了小说的主旨,对过去生活中那些美好的东西,应该 放在心里珍惜保存。(一点 2 分,
18、意思表达出来即可) 6.小说中的刘兵是怎样一个人物?请简要分析。( 6 分) 解析: 这是一道人物形象的概括的题目,小说中塑造人物的手法主要正面和侧面,正面主要是肖像、语言、动作、心理,侧面主要是环境的烘托,对他人的影响以及他人的评价等,在文中找到这些句子进行归纳,可以找到到答案。答题时注意用文中的事实对性格进行解释分析。 答案 : 自尊心强:少年时拒绝接受同桌给予的帮助。学业、事业有成:成年后学业有成,经过打拼成为一家上市公司的老总。重感情,知恩图报:看重和同桌之间的情意,对同桌的离开心里疼痛;对少年时同学给他的温暖念念不忘,想方设法寻找过去的同学,并希望需要的话对同桌能有所报答。(一点 2
19、 分,意思表达出来即可) 7.对于小说结尾一段的设计,有人认为过于哀伤,不利于小说主旨的表达,你怎么认为?请谈谈你的看法。( 8 分) 解析: 这是一道小说的结尾的赏析的题目,首先提出自己的观点,然后结合文章阐明自己的理由,关键是分析和主旨的关系。 答 案 : 观点一:这样的设计有利于表现小说的主旨。因为有了这个结尾的交代,读者才知道上面的信是主持人写的,而信的内容正是小说要表达的主旨。小说表现的是主人公刘兵对少年时同桌的一种难忘的情感,交代了同桌的去世,这份情感也就只能在主人公的心里永远保留,不会受到现实的打搅了。 观点二:这样的设计过于哀伤,不利于表达小说的主旨。小说要表达一种同桌间纯净美
20、好的情感,而王丽晨的去世,便失去了交流情感的一方,使小说蒙上了一层哀伤的色彩。主人公希望见到同桌,并希望需要的话能有所报答,王丽晨的去世,使主人公的希望落空,给人 一种好人未得好报的感觉,令人生叹。如果去掉这个结尾,会留给读者以更大的想象空间,就使信中所表达的情感成为女孩内心的真实表白,更有利于突出小说的主旨。 (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题目。( 25 分) 1939 年,费因曼进入普林斯顿大学高等研究院深造。麻省理工是一所完全美国化的学校,学生不修边幅,自由散漫,但却充满了灵气;而普林斯顿则具有浓厚的英国传统,优雅而严谨。费因曼最不喜欢繁文缛节,不过,普林斯顿有些地方还是很合他的胃口。
21、学校规定晚餐时学生必须穿上统一的又宽又大的长袍,费因曼很快发现了它的好处,每次打完球回来,大家不用洗澡换衣服,套上长袍就直奔餐厅,从而省了不少麻烦,费因曼觉得穿这样的长袍太方便了。 普林斯顿和麻省理工都有回旋加速器。麻省理工的回旋加速器,放在一间洁净的房间里,控制室则在另一间房间, 那里一尘不染,学生一般是不能接触这台机器的;而普林斯顿的那台回旋加速器,则放在一幢陈旧的大楼的地下室,房间里爬满电线,许多开关悬在电线上,冷却水从水阀不住地滴出来,各式各样的工具扔得到处都是,世界上没有比它更乱的实验室了,费因曼面对这 “ 一团糟 ” 的实验环境兴奋不已。这里表面上看乱糟糟的,但正说明这台仪器是科学
22、家们自己亲手安装的,每个人都知道这部机器的来龙去脉和每一部分的功能。普林斯顿之所以出了那么多的研究成果,正是因为科学家们真正在使用这台仪器,而不是把这台昂贵的机器作摆设。 费因曼的导师是著名物理学家约翰 惠勒。在惠勒的指导下,他开始致力于解决如何消除量子电动力学中诸如电子自能等困扰物理学的老大难问题。他的想法是:一个电子对附近的电子作用,使它们产生效应,这才是辐射反应力的来源。为此,他试图用超距作用来避免自有场,并且使用推迟势和超前势的叠加来建立新的模型。费因曼的这套想法是标准的量子力学理论表达的新形式。 惠勒觉得费因曼的想法很有创意,因此建议他就这个问题作一次学术报告。尽管这是费因曼平生第一
23、次作学术报告,他仍然大大咧咧地满不在乎。直到有一天他遇到了主持报告会的维格纳教授,他才感到了紧张。维格纳告诉他,罗素 将会来参加研讨会。罗素的大名把费因曼吓了一跳。维格纳接着说: “ 我想冯 诺伊曼教授也会有兴趣的。 ” 诺伊曼是当时世界上最著名的数学家,费因曼吓得脸都黄了。维格纳接着又说: “ 爱因斯坦很少参加我们的研讨会,可是你这个题目太有趣了,因此他也会来。 ” 费因曼这时已是面无人色了。 不过,等到真的上了讲台,费因曼却一点也不紧张了,只要一思考物理问题,他就会全神贯注于要说明的问题上,一切杂念都会飞到九霄云外,下面的听众是谁,对他来说根本无所谓了。 1941 年 12 月,美国卷入了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4 吉林省 白山市 第一 中学 第二次 模拟考试 语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