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吉林省实验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三次阶段检测语文.docx
《2014年吉林省实验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三次阶段检测语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4年吉林省实验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三次阶段检测语文.docx(9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 2014 年 吉林省实验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三次阶段检测 一、现代文阅读 (一)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 9 分) 道教不仅是江南山水之美的发现者,而且是江南山水之美的培育者,或者说,江南山水能够在六朝时成为一个千古不朽的审美形象,道教在其中发挥的塑造与培育作用是不能低估的。六朝时佛、道勃兴,道教在他们审定的那些洞天福地旁边修建了具有较高美学品质和神圣气质的道观,在这些道观的衬托下,朴野的江南山水开始弥漫出强烈的人文气息,获得了高贵、卓越和更加完善的形貌特征。如元嘉末陆修静在庐山构筑精庐,居处修道,号太虚观。由于陆修静崇高的威望,太虚观的建设受到了当时达官贵人和皇家的大力支持,以至于到
2、了北宋时,太虚观仍然是南方道教规模最 大、最重要的宫观。太虚观屋宇宏丽,倚崖濒泉,观后有苍翠古樟和陆修静手植的古松,这些都为提升庐山的审美品质、丰富其审美意蕴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不仅庐山如此,整个江南山水都因六朝时为它布上的浓郁的道教色彩而让人们产生更多美的想象和回味。 六朝时期,道教领袖们将觉醒的自我意识、道家的自由精神与正在崛起的山水审美相结合,通过吟诗作赋、弹琴绘画,将自己对生活、对自然,以及对人与山水环境关系的思考与体悟生动地表达出来。道教在对江南山水的审美实践中形成的这些独创性的作品不断地融入人们的审美意识,进一步使江南山水超越了自 然的局限性而含蕴了丰富的人类自由精神。如郭璞的
3、“ 游仙诗 ” 就颇具道家特色。这些游仙诗往往着力于描绘类似于 “ 青溪千余仞 ”“ 绿萝结高林 ” 的江南山水美景和 “ 静啸抚清弦 ”“ 仰思举云翼 ” 的逍遥的神秘道士,它们共同组成的和谐意境既是道教的理想生活,也是供世人把玩江南山水精神意味的动人乐章。 六朝开放的社会心态促进了儒道释三家的融合,使得众多儒士深入江南山水之中,与佛僧、道士们论道谈仙,并在此过程中创作了大量吟咏赞美江南山水的优秀艺术作品,从而为江南山水成为六朝社会审美生活的中心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这些作品中,有的是藉山水 以体道,如孙绰游天台山赋中的 “ 赤城霞起而建标,瀑布飞流以界道 ”“ 双阙云竦以夹路,琼台中天而悬居
4、 ” 。有的俨然把道家所构建的虚灵世界当成了自己安身立命的现实。如对司马氏政权不满而又感到世事不可为的阮籍在其创作的多首咏怀诗中都表达了不屑于世俗欢乐,而愿到江南山水中追随神仙、获得永恒慰藉的愿望。可以看出,道教将道和仙置入江南山水中,构成了六朝文人吟咏江南山水进行文艺创作的十分重要的诱因。 总之,作为一种重自然、重养生的本土宗教,道教在六朝时期成为推动对江南山水进行审美,确立人与自然的审美关系的重要力量,既是 偶然的也是必然的。道教的根底在江南山水,以此来审视中国古代审美文化,许多中国美学中的玄奥、精妙命题便都可以作出更为科学合理的解释。 ( 选自 2013 年 2 月 28 日甘肃社会科学
5、,作者吴海庆。有删改 ) 1.下列对 “ 道教对江南山水审美品质的培育 ” 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 3 分) A.道教在江南山水审美品质的塑造与培育方面功不可没,其审美追求使江南山水在六朝时成为一个千古不朽的审美形象。 B.六朝时兴盛的道教在山水美景旁修建的具有较高美学品质和神圣气质的道观,将朴野的江南山水赋予强烈的人文气息。 C.吟诗作赋、弹琴绘画是道教常见的审美活动形式,这些活动将人们对人与山水环境关系的思考与体悟生动地表达出来。 D.道教的审美实践使山水超越了自然的局限性而蕴含了丰富的人类自由精神,从而不断地影响和塑造了人们的审美意识。 解析: D 是“道教在对江南山水的审美
6、实践中形成的这些独创性的作品不断地融入人们的审美意识,进一步使江南山水超越了自然的局限性而含蕴了丰富的人类自由精神。”因果倒置。所以选 D。 答案: D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 3 分) A.陆修静在庐山修建太虚观,得到了官方的 大力支持,以至于到了北宋时,太虚观仍然是道教规模最大、最重要的宫观。 B.郭璞的 “ 游仙诗 ” 能体现出将觉醒的自我意识、道家的自由精神与正在崛起的山水审美相结合的风格,颇具道家特色。 C.儒道释的融合使得吟咏赞美山水的优秀艺术作品涌现,从而为江南山水成为六朝社会审美生活的中心奠定了坚实基础。 D.阮籍对司马氏政权不满,但又感到世事难
7、以改变,故其许多作品中都流露出到山水中追随神仙、获得永恒慰藉的愿望。 解析: 此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将选项带回原文进行比较,辨识细微差别之处,再做取舍。 A 太虚观仍然是“南方”道教规模最大、最重要的宫观。范围扩大。所以选 A。 答案: A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 3 分) A.洞天福地使江南山水获得了更加高贵、更加完善的形貌特征,提升了审美品质,丰富了审美意蕴,给人更多美的感受。 B.游仙诗将江南山水美景和逍遥的神秘道士组合在一起,既表现了道教的理想生活,客观上也引领人们品味江南山水精神。 C.六朝文人吟咏江南山水时,常常将道和仙置入山水自然中
8、,藉山水以体道,将道家所构建的虚灵世界当作自己的追求。 D.立足道教的根底在江南山水这一观点来审视中国古代审美文化,许多中国美学中玄奥、精妙命题便可以作出更为科学合理的解释。 解析: A 不是“洞天福地”,而是“在道观的衬托下”。偷换概念。所以选 A。 答案: A (二)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25 分) 识见高超,理境澄彻 1913 年 2 月,周恩来随四伯父周贻赓从沈阳来到天津,考入南开学校就读。从 15 岁到19 岁,正是一个年轻人思想、性格、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 从考入南开开始,周恩来就陷入物质生活清贫、苦寒的窘境,其求学费用主要靠四伯父供给,常有不济。但他以艰苦朴素为荣,
9、一心向学,以优异的成绩赢得师长的喜爱、同学的尊敬。毕业时,同学为他写下这样的评语: “ 君家贫,处境最艰,学费时不济,而独能万苦千难中多才多艺,造成斯绩。 ” 时任南开校长的张伯苓先生更称赞周恩来 “ 是南开最好的学生 ” 。 1916 年 5 月 6 日,在有 260 名同学参加的作文比赛 中,周恩来以一篇诚能动物论荣获第一名。在这篇文章中,周恩来开宗明义,指出在社会政治生活中必须崇诚信、弃诈伪。在列举了中外历史上一些名人政绩后,深刻地阐明: “ 一人之智慧有限,万民之督察极严,期以一人之手欲掩天下目者,实不营作法自毙,以诈为利,以伪为真,卒至自覆自败,与人以可讥可耻之据 ” 。文章结尾,他
10、将矛头对准当时的反动统治者: “ 虚伪可惑少数人,惑人 类一时,不能惑人类最长时期 ” ,统治者欲驱使人民的 “ 生命脑力以供一二私人之指挥,其智可悯,其愚不可及也 ” 。阅卷的所有老师对此文激赏不已,批语道: “ 识见高超,理境澄沏 ” , “ 用笔之遒劲,布局之绵密 ” 殊为罕见 ! 作为南开创办人和校董的严修欣然题匾额 “ 含英咀华 ” 以示嘉奖。 周恩来曾在南开校刊上撰文,论述好文章的三条标准: “ 全篇主意须具有识远超群之处;章法笔致须紧密完备;事实或议论应有关世道民俗。 ” 这也正是他中学作文所具备的文风。 周恩来在南开学习的 4 年中,灾难深重的中华民族处在最危急的时刻。他将内心
11、的悲愤凝聚在笔端,写下了或多难以固邦国论中国现实之危机等多篇作文。在文中,他历数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事实,大声疾呼: “ 莽莽神州,已倒之狂澜待挽;茫茫华夏,中流砥柱伊谁 ? 弱冠请 缨,闻鸡起舞,吾甚望国人之勿负是期也。 ” 振聋发聩的语言表达了他拯救民族危亡的爱国革命思想。 1915 年 1 月,日本在强占山东胶州湾后,又向中国提出 “ 二十一条 ” 。 2 月 11 日,中国留日学生千余人举行抗议活动。在此历史背景下,周恩来在尚志论中,发出 “ 是而人者,使之立国于二十世纪竞争潮流中,乌得使神州不陆沉耶 ” 的感叹 ! 文中运用古今中外大量典故,论述立志对于每个人的重要意义,进一步抒发了献
12、身国家民族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 希望者何 ? 志是也 ! ” 他在文中写道: “ 志在金钱者,其终身恒乐为富家翁;志在得官者,百计钻营不以为耻 ,此志卑之害也。 ”“ 立志者,当计其大舍其细,则所成之事业当不至限于一隅,私于个人也。 ” 他所主张的 “ 计其大 ” 就是把个人志向与国家民族的命运前途紧密联系起来。全篇旁征博引,纵横捭阖,气象磅礴。国文老师的评语是 “ 词腴气畅,生发不穹 ” ,即语言丰富,文气通畅。 1915 年 3 月所作的论名誉一文,最能反映青年周恩来的伟大人格和高尚情操。在700 多字的文章中,周恩来不仅对于名誉的发生、演变及其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提出自己的见解,而且对于如
13、何对待名誉发表了正气磅礴的议论。文章慨叹: “ 智者遇之顿时其智,愚者当之益增其愚,颠倒 世人,尽入壳中 ” 。他列举孔子作春秋等事例,论述了舆论与名誉、名誉与气节之间的关系,主张有识之士珍惜自己的名誉,鄙视那些只谋求名誉,不计及实事,欺世盗名之徒: “ 若夫汲汲于利之徒,日惟名誉之是谋,不遑计及实事,虚声盗世,眩世眩俗,以淆乱风气者,是名誉之罪人也。 ” 他告诫世人,要以正义为准绳决定如何行动,不要“ 幸存邀名之心 ” ,相信 “ 千载之下 ” 历史会作出公正的结论。这不是周恩来伟大一生的真实写照吗? 1917 年 6 月,周恩来优异的成绩从南开学校毕业,并获得 “ 国文最佳者 ” 特别奖。
14、 (选自 2013 年 2 月 27 日光明日报 ) 4.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 ( 5 分 ) A.物质生活的清贫影响了青年周恩来的人生观,使他养成了以艰苦朴素为荣的优良品质,一心向学,埋头苦读,深受赞誉。 B.诚能动物论思路缜密,用中外历史名人政绩为例,阐明了必须崇诚信、弃诈伪的观点,并指斥当时反动统治者的愚蠢。 C.周恩来所写文章被老师激赏,并获得严修先生的盛赞,因为他面对民族危机敢于大声疾呼,影响了周围的许多青年同学。 D.周恩来在年轻时就立志为国家民族建功立业,把个人志向与国家民族的命运前途联系起来,不计个人得失,不求个人荣辱。 E.本文按照时间
15、的顺序,选取了周恩来在南开读书时写文章激励人们的事迹,表现了他以天下为己任的高尚人格和崇高追求。 解析: A 是“周恩来就陷入物质生活清贫、苦寒的窘境”更不是物质生活的清贫使周恩来养 成优良品质。注意原文中的“但”。 C 原文没“影响了周围的许多青年同学” 。 E“时间顺序”表述不正确。所以选 BD。 答案: BD 6.文中大量引用周恩来文章的原文和老师的相关评价,有怎样的作用 ? 请简要说明。 ( 6 分 ) 解析: 此题考查从不同的角度来展示人物形象特征和人生价值。引用周恩来的原文是为了直接表现周恩来的形象特征;引用老师的评价是侧面表现他的人物形象。文本通过直接表现和侧面表现有利于更真实的
16、展现周恩来的人物事迹和性格,给读者真实可信的感觉。所以答题时,可从“直接表现”“侧面表现”“周恩来品质”“真实可信”“作者评述”“读者了解”这些方面来组织答案。 答案: 引用周恩来文章的原文直接表现了周恩来重诚信,弃诈伪,拯救民族的爱国思想,不计个人得失的高尚人格。引用老师的相关评价侧面表现了周恩来朴素好学的品质及文章深刻、语言丰富的才华。二者结合使文章真实可信,为作者评述提供依据,有助于读者全面深刻了解周恩来的为大人格及思想,提升阅读价值。 7.周恩来所写文章 “ 识见高超,理境澄沏 ” 体现在哪些方面 ? ( 6 分 ) 解析: “识见高超,理境澄沏”出自文章第三段,先在第三段中引用或者概
17、括出其体现的内容,如第三段,“在这篇文章中,周恩来开宗明义,指出在社会政治生活中必须崇诚信、弃诈伪”“文章结尾,他将矛头对准当时的反动统治者”可结合着这两句进行概括为崇诚信、弃诈伪,揭露了反动统治者的虚伪愚蠢。然后再从第五段、第六段中所体现的内容进行 概括即可。 答案: 指出在社会政治生活中必须崇诚信、弃诈伪,将矛头对准当时的反动统治者,揭露了他们的虚伪愚蠢。在中华民族处在最危急的时刻,他将内心的悲愤凝聚在笔端,用振聋发聩的语言表达了他拯救民族危亡的爱国革命思想。日本在强占山东胶州湾后,他发出立志的论述,把个人志向与国家民族的命运前途紧密联系起来,抒发了献身国家民族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面对名利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4 吉林省 实验 中学 高三上 学期 第三次 阶段 检测 语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