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类试卷】考研教育硕士(Ed.M)教育综合(中国教育史)模拟试卷1及答案解析.doc
《【考研类试卷】考研教育硕士(Ed.M)教育综合(中国教育史)模拟试卷1及答案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考研类试卷】考研教育硕士(Ed.M)教育综合(中国教育史)模拟试卷1及答案解析.doc(10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考研教育硕士(Ed.M)教育综合(中国教育史)模拟试卷 1 及答案解析(总分:52.00,做题时间:90 分钟)一、论述题(总题数:4,分数:8.00)1.试论述学记里的教育思想。(分数:2.00)_2.论述隋唐科举制度及其对学校教育的影响。(分数:2.00)_3.试从科举制度的演变分析科举制与学校教育的关系及其对学校教育的影响。(分数:2.00)_4.试以康有为为代表,分析维新派对中国教育改革的贡献。(分数:2.00)_二、名词解释题(总题数:8,分数:16.00)六艺_6.素丝说(分数:2.00)_7.国子学(分数:2.00)_书院_9.中体西用(分数:2.00)_10.学校西迁(分数:2
2、.00)_11.农民运动讲习所(分数:2.00)_12.晓庄学校(分数:2.00)_三、简答题(总题数:14,分数:28.00)13.简述孟子的人格理想。(分数:2.00)_14.孔子关于教育目的的思想有什么历史影响?(分数:2.00)_15.孔子的德育原则有哪些?(分数:2.00)_16.试分析董仲舒的“性三品”学说及其教育作用。(分数:2.00)_17.简述颜之推关于士大夫教育的思想。(分数:2.00)_18.宋代书院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分数:2.00)_19.简述宋元时期私塾的发展与种类。(分数:2.00)_20.简述批判理学教育思想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内容。(分数:2.00)_21.简述
3、福建船政学堂的创立、发展和意义。(分数:2.00)_22.简述严复“体用一致”的文化教育观。(分数:2.00)_23.蔡元培关于教育方针的思想是什么?它有什么重要意义?(分数:2.00)_24.简述科学教育思潮。(分数:2.00)_25.阐述革命根据地和解放区教育体制的构成特点及作用。(分数:2.00)_26.简谈陈鹤琴“活教育”的目的及其现实意义。(分数:2.00)_考研教育硕士(Ed.M)教育综合(中国教育史)模拟试卷 1 答案解析(总分:52.00,做题时间:90 分钟)一、论述题(总题数:4,分数:8.00)1.试论述学记里的教育思想。(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学记也是
4、礼记中的一篇,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它是先秦时期儒家教育和教学活动的理论总结,主要论述教育的具体实施,偏重于说明教学过程的各种关系。其作者一般认为是思孟学派,甚至具体到孟子的学生乐正克。 其中的内容主要包括教育的作用与目的,教育制度与学校管理,教育、教学的原则与方法等几大部分。 (1)教育作用与教育目的。 学记把教育的作用和目的概括为:“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化民成俗”(兴办学校,推行教育,教化人民群众遵守社会秩序,养成良好风俗)。 学记将教育与政治高度结合起来,使教育成为政治的手段。尽管说明了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但人的发展问题是服从于政治与社会的发展的。因此,
5、教育与人的关系只是一个中介。 (2)教育制度与学校管理。 学制与学年。 学记把大学教育定为两段,共九年。七年为一段,完成之后谓之“小成”;第九年毕为第二段,合格后谓之“大成”。 视学与考试。其中,一、三、五、七、九学年,都有考试,分别是“视离经辨志”“视敬业乐群”“视博习亲师”“视论学取友”“知类通达,强力而不反”。体现国家对教育的重视。 (3)教育教学的原则。 可归纳为:“预、时、逊、摩”“长善救失”“启发诱导”“藏息相辅”。 “禁于未发之谓预”预防性原则。“当其可之谓时”及时施教原则。 “不陵节而施之谓逊”循序渐进原则。 “相观而善之谓摩”学习观摩原则。 “长善救失”教师要注意学生的个别差
6、异,帮助他们发扬优点,克服缺点。 “启发诱导”。“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答”,教师引导学生,但又不牵着学生的鼻子走;督促勉励,又不勉强、压抑;打开学生的思路,但又不提供现成的答案。 “藏息相辅”:既有有计划的正课学习,又有课外活动和自习,有张有弛,让学生感到学习的乐趣,劳逸结合。)解析:2.论述隋唐科举制度及其对学校教育的影响。(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1)科举制度产生于隋朝,发展于唐朝,是我国封建社会中持续时间最长、影响范围最广的选士制度。采用考试成绩来选拔人才的科举制,既不同于两汉以德取士的察举制,也不同于魏晋南北朝门第取士的九品中正制。唐承隋制,逐渐形成了一套较为完
7、备的科举取士制度,取代了以荐举为主的选士制度。 (2)对学校教育的影响:科举制度是选拔人才的制度,学校教育制度是培养人才的制度。在科举制度产生以前,选士制度和育士制度基本上是脱节的,科举制的产生将二者紧密结合在一起。 相互促进:科举制促进学校教育的发展。学校根据科举考试的要求来组织教学活动,学校教育成为科举考试的前提,科举又是学生做官的必由之路。科举制刺激了人们学习的积极性,促进了学校教育的发展。学校教育又促进了科举制的发展,培育人才来参加科举选拔。 相互制约:科举制与学校教育也相互制约彼此的发展。学校教育的兴衰直接影响科举取士的质量和数量;科举取士的标准和方法指导着学校教育的内容和方法。学校
8、教育是科举制的基础,科举制是学校教育发展的指挥棒。 当统治者偏重科举时,并用科举制来操纵学校教育发展,就使学校成为科举的附庸。 需要说明的是,决定封建学校教育发展的终极因素,是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而科举制只是一个辅助因素,并非科举制的产生导致学校教育衰落。相反,如果统治者将二者并重,则二者可相互促进,共同巩固封建统治。)解析:3.试从科举制度的演变分析科举制与学校教育的关系及其对学校教育的影响。(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科举制是隋唐以来,封建社会用考试选择人才的一种育才制度,科举制度产生以后,选士制度和育士制度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1)科举制度的演变。 隋唐时期,创办科
9、举,科举制在唐朝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宋朝科举制基本沿袭了唐制,但是也根据实际情况作了改革,如科举地位提高,考试规模扩大,考试内容改革,王安石变法时,废除帖经、墨义、诗赋等传统科目,改试经义,专用三经新义,考试时间上改为三年一试,确定殿试为常制,设置“别头试”,即回避制度等;元代的科举制:考试进入中落时期,但开创了以“四书”试士的先例;明代的科举制:明代科举制进入鼎盛时期,规定只有在官学中毕业的学生才有资格参与科举考试,还确立了八股取士制,八股文的诞生和流行,预示着科举制作为一种先进的人才选拔制度开始走向僵化和没落,也标志着封建社会开始走向衰落;清代的科举制:与明代基本相同,沿用八股取士,科举制
10、的弊病日益显现,徇私舞弊严重,科举考试日益僵化、衰落。 (2)科举制与学校教育的关系。 它们可以相互促进:科举制促进学校教育的发展。学校根据科举考试的要求来组织教学活动,学校教育成为科举考试的前提,科举又是学生做官的必由之路。科举制刺激了人们学习的积极性,促进了学校教育的发展。同时,学校教育也促进了科举制的发展。学校教育培育人才来参加科举选拔。 它们也可以相互制约:科举制与学校教育会相互制约彼此的发展。学校教育的兴衰直接影响科举取士的质量和数量,科举取士的标准和方法指导着学校教育的内容和方法。学校教育是科举制的基础,科举制是学校教育发展的指挥棒。 当统治者偏重科举时,用科举制来操纵学校教育发展
11、,就使学校成为科举的附庸。需要说明的是,决定封建学校教育发展的最重要因素,是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而科举制只是一个次要因素,并非科举制的产生导致学校教育衰落。相反,如果统治者将二者并重,就会使二者相互促进,共同巩固封建统治。 (3)科举对学校的影响。 早期积极作用为主:在隋唐时期,将选材育才相结合,促进学校教育发展,统一学校教育内容。 晚期消极作用为主:从宋代以后,随着统治者们过度重视科举,而忽视学校教育,导致科举制的负面影响越来越大。宋代以后,各朝代扩大招收名额,以儒学为主要的考试内容,到了明代,只考“四书”,并以八股取士,还要求官学毕业者才能有资格考试,所有的这些内容,迫使知识分子学
12、习内容狭窄,学校教育失去了独立性,紧紧围绕着科举制,为科举制服务,科举制怎么考,学校就怎么学,科举制考什么,学校就学什么。这样就使学校教育的目的直接变成了参加科考,同时考试内容固定在儒家经典中,学校教儒经,考试考儒经,日益僵化。这样,科举以学校为基础,学校以科考为目的,二者紧密结合。在科举制下,学生的目的就是通过科考获得做官资格,迫使学校教育的目标转向为科举服务,导致学校教育失去了独立性,逐步沦为科举制的附庸。而且,科举限制了学校教育内容的多样化发展,读书做官的教育模式严重腐蚀了知识分子的思想。)解析:4.试以康有为为代表,分析维新派对中国教育改革的贡献。(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
13、案:甲午战争后,随着近代资产阶级队伍的壮大,早期改良主义思想迅速演变成为资产阶级维新思想,维新派登上了历史的舞台,他们希望在不触动封建统治阶级基础的前提下,进行自上而下和渐进式的改革,从而改变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军事及文化教育,以抵抗外国侵略,发展资本主义。了解维新运动首先要了解康有为的思想,他是维新运动最重要的代表人物。 (1)康有为的教育贡献。 他认为历史是变化发展的,根据他的“张三世”说,认为中国应该由封建主义的君主专制制度向资本主义性质的君主立宪制度转化,转化的关键是变法,变法的第一步在于教育。他强调教育在国富民强中的重要作用。在人才培养上,他认为学习可以改变人的善恶,这是继承孔子“
14、性相近也,习相远也”的思想。 他主张变革科举,废除八股。他认为当时的科举制度立法过严,束缚了士子的头脑,闭塞了民众的心智。他主张文试要以中国文学、策论、外国科学代替章法古训,武试用武备学校培养人才。为打破以科举、八股为中心的旧教育体制,他还提倡派留学生、译西书,学习西方的科学文化知识。 强调兴办学校,建立资产阶级的教育制度。他认为只有遍设各学,才能才艺足用,达到救国救民的目的。他曾介绍欧、美、日兴学的情况,指出具体办法是请皇帝下诏,遍令省、府、县、乡兴学,在北京设立京师大学堂。他还主张设立海、陆、医、律、师范各专门学科。 撰写了大同书。抨击了社会不公平现象,提出去国、去家,实行男女平等的主张。
15、他还在书中论述了他设想的理想学制,并强调这一教育制度是每个社会成员都有权享受的,并且皆为公费。 (2)维新派的基本主张和贡献。 维新派要求打破封建地主阶级的专政,要参与政权、实现君主立宪。为此,他们在思想意识上,努力输入西方资产阶级的伦理道德观念,以西方某些民主观点,来反对封建专制思想。特别是君权思想。 维新派主张学习西学,包括西方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学说和自然科学。他们批评“宋学义理”“汉学考据”和“词章”之学,认为这些被封建统治者提倡的“中学”无实无用,只能培养俗儒、鄙夫。 维新派认为欲救中国,必须先开民智、培养人才,这就必须废除八股,改变科举制度,建立资本主义的教育体系。维新派按照资本主义
16、教育制度,提出了在中国建立学校体系的主张,对于改革封建官学、私学、书院等也都提出了具体建议。)解析:二、名词解释题(总题数:8,分数:16.00)六艺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六艺”,具体指礼、乐、射、御、书、数。按其学科性质分成三大方面: 礼乐。礼是指周礼,范围十分广泛,涉及政治、伦理、道德、礼仪等各个领域;乐教也是西周官学中的主要科目,当时乐的概念是非常宽泛的,它包括音乐、诗歌、舞蹈等,实际上是各门艺术的总称。 射御。射,指射箭的技术;御,指驾驭马拉战车的技术。 书数。书是指文字,数是指计算。 “六艺”教育的特征: 既重视思想道德,也重视文化知识; 既注意传统文化,也注意实用技能; 既重视
17、文事,也重视武备; 既要符合礼仪规范,也要求内心情感修养。)解析:6.素丝说(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墨子的贡献是“素丝说”,他以染丝为例“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人者变,其色亦变”来说明人性在教育下的改变和形成。墨子认为,人性不是先天所成,生来的人性不过如同待染的素丝,下什么色的染缸,就成什么样的颜色,来比喻有什么样的环境与教育,就造就什么样的人。墨子的素丝说从人性平等的立场去认识和阐述教育作用,较孔子的人性观有明显进步。)解析:7.国子学(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西晋晋武帝创立国子学,旨在培养贵族子弟。国子学与太学传授内容相同,官品五第以上的弟子方能入学。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考研 试卷 教育 硕士 EDM 综合 中国 教育史 模拟 答案 解析 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