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史笔记整理.pdf
《中国教育史笔记整理.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教育史笔记整理.pdf(20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中国教育史重点 整理 制度篇 (一) 西周的学校制度 “学在 官府 ” 是 我国 奴隶 社会教 育的 重要 特点 , 在 这种体 制下 , 学 校设 在官 府之中 , 官 师不分 ,官 吏既 是教 育行 政官员 ,也 是学 校的 管理 者,还 是学 校的 教师 。 西周时 国学 的主 持者 称大 司乐 , 大 司乐 负责 宗教 祭祀 和国家 典礼 , 是国 家最 高的 礼乐官 , 兼管国 学教 育事 务。 大司 乐属下 的一 些官 员, 就是 学校的 教师 。 西周地 方最 高行 政长 官是 大司徒 , 也 往往 称为 “教 官” , 说明 其主 要职 责是 教化, 从西 周地方 官学(乡学)
2、的 教育 内容来 看, 与地 方行 政长 官的职 责大 体相 同, 可见 地方教 化是 地方 行政长 官的 主要 任务 。 西周学 校确 有较 完备 的制 度, 大 而言 之, 分两 类、 两 级;一 类是 国学, 一类 是乡 学;国学 又有大 学与 小学 两级 。 “六艺 ”即 礼、 乐、 射、 御、书 、数 。 (二) 私学的兴起 一、原 因 1. 士阶 层的 崛起 2. 封建 土地 私有 制经 济的 形成 3. 学术 下移 4. 官学 失修 5. 诸子 百家 私学 的发 展 二、私 学产 生的 意义 1. 西周 官学 是由 国家 政权 机关主 办的 , 以 “学 在官 府” 为 其主 要
3、特 征, 在管 理上是 “官 师一体 ” 、 “政 教合 一” , 教育是 政治 组织 的一 部分 , 教师 由政 府官 员兼 任, 私学是 由私 家 根据社 会需 要或 个人 需要 设立的 ,以 政教 分设 、官 师分离 为主 要特 征, 有独 立的组 织机构 , 以具有 知识 技能 的贤 士为 师,教 师逐 步成 为社 会中 一种独 立的 职业 。 2. 西周 官学 受到 贵族 身份 的限制 , 少 数贵 族子 弟袭 断了受 教育 的权 利, 私学 以自由 受教 为原则 ,扩 大了 教育 对象 的范围 ,学 校向 平民 下放 ,使文 化知 识得 以下 移到 民间。 3. 西周 官学 限于
4、传统 的 “ 六艺” , 灌 输的 是奴 隶制 政治观 念和 道德 思想 , 偏 重于历 史文 化,私 学则 有思 想自 由, 各家各 派不 必有 统一 的思 想,教 育内 容以 传授 各学 派的政 治观点 、 道德思 想, 以至 新的 知识 、技能 为主 。 4. 西周 官学 有固 定的 教育 场所和 相应 的基 本设 备, 制度上 较为 规范 。 私 学则 不一定 有固 定的教 育场 所, 它以 教师 为中心 ,流 动性 较强 ,设 备也较 简单 ,具 有较 大的 灵活性 。 5. 私学 的产 生促 成了 一大 批教育 思想 家的 产生 , 形 成了古 代教 育思 想的 第一 次高潮 ,
5、对 后代的 教育 思想 及教 学实 践的发 展产 生了 很大 的影 响。 (三) 齐国的稷下学宫 一、产 生原 因 1. 是战 国时 期养 士用 士之 风发展 的结 果。 2. 是齐 国封 建经 济发 展的 结果。 3. 稷下 学宫 的产 生与 齐威 王开明 的文 教政 策有 关。 二、办 学特 点 1. 待遇 优厚 。 2. 不治 而议 论。 3. 学术 自由 。 三、办 学性 质 1. 官家 举办 私家 主持 的特 殊形式 学校 。 2. 集讲 学、 著述 、育 才活 动为一 件并 兼有 咨询 作用 的高等 学府 。 四、历 史意 义 1. 其一 、稷 下学 宫促 成了 诸子百 家的 发展
6、 、融 合和 分化。 2. 其二 、显 示了 古代 知识 分子的 独立 人格 。 3. 其三 、创 造了 一个 出色 的教育 典范 。 4. 其三 、创 造了 一个 出色 的教育 典范 。 (四) 我国古代的人才选拔 制度(三个) 一、察 举制 对教 育的 影响( 汉朝) 1. 使孔 子“ 举贤 才” 和“ 学而优 则仕 ”的 观念 在汉 代开始 获得 了制 度上 的落 实。 2. 选士 制度 给教 育带 来巨 大的利 益驱 动。 3. 汉代 察举 与学 校教 育各 为一途 , 它们 之间 尚未 建立 制度上 的联 系 , 更 谈不 上衔 接关 系 。 4. 由于 察举 的决 定权 在主 管官
7、员 的手 里, 察举 标准 又不是 很具 体, 主观 随意 性较强 。 5. 产生 了诸 多弊 端: 其 一 , 贵戚 高官横 加干 扰取 士 。 其二, 贿选 成风。 其三 , 主管官 员 察举不 力。 其四 ,沽 名钓 誉成风 。 二、九 品中 正制(魏 晋南 北 朝) (1)积 极作 用 1. 是选 士制 度的 革新 , 是 察举制 的发 展。 负责 选士 的官职 , 不 再由 地方 长官 兼任, 而由 中正专 任, 这有 利于 选士 工作正 常、 有效 地进 行, 而且可 以加 强中 央对 选士 权的控 制。 2. 其创 立、 实 施, 使 选士 制度向 “综核 名实” 前进 了一大
8、步。 中 正品 第士 人 , 不仅看 门 第, 而 且视 品德 才能 , 尤 其是曹 魏初 期, 重状 轻品 , 有利 于激 励士 子积 极进 取。 而 且也 确曾 选拔了 不少 优秀 之士 。 可 以说 , 九 品中 正制为 纠正 察举名 实不 符的 弊端 , 进 行了一 次可 贵 的 探索。 (2)消 极影 响 1. 影响 了知 识分 子学 习的 积极性 。 九品 中正制 使上 品无寒 门 , 下 品无势 族 , 士族子 弟往 往不屑 读书 , 因 而形 成了 奔走造 请之 风, 大大 影响 学习积 极性 , 公 卿不 学无 术, 学 校废 弛无 常。 2. 魏末 晋初 后, 中正 官逐
9、渐为士 族垄 断。 三、科 举制 度 科举制 度始 于炀 帝大 业三 年(607 年) , 创 设进 士科, 以考试 策问 为主 , 标 志着 科举制 度 正式开 始。 (1)科 举产 生原 因 1. 政治 原因 。 一 是为 了打 击士族 地主 势力 , 加 强中 央集权 。 二 是为 了补 充官 吏队伍 , 满 足庶族 地主 参与 政权 的愿 望。三 是有 利于 笼络 知识 分子。 2. 经济 原因 。社 会经 济发 展到了 一定 阶段 ,有 一定 的经济 基础 。同 时纸 笔的 大量生产 , 印刷术 与造 纸术 的普 及, 也为科 举的 产生 提供 了有 利的物 质条 件。 3. 教育
10、导向 。 九品中 正制 影响了 知识 分子 学习 的积 极性 , 造 成公 卿不学 无术 , 学 校废 弛 无常的 状况 。而 科举 取士 的特点 是录 取标 准专 凭试 卷,专 重资 才, 而不 是由 地方察 举 (2)作 用与 影响 就整个 社会 状况 来说 , 唐 科举是 一个 比较 进步 、 合 理的考 试制 度 , 就教 育方 面来说 , 影 响更为 深刻 ,有 正面 的, 也有反 面的 。从 正面 的影 响看, 有以 下几 点: A 、积 极作 用 1. 科举 把选 才与 育才 统一 了起来 , 把 选拔 人才 的权 力集中 于中 央, 满足 了庶 族地主 参与 政权的 欲望 ,为
11、 知识 分子 打开了 进入 统治 集团 的门 径,扩 大了 统治 阶级 的社 会基础 。 2. 科举 力图 改变 选拔 官吏 只重品 行 、 门 第, 而忽 视知 识才能 之弊 端 , 具 有一 定的 客观性 , 故而也 确实 选拔 了一 批有 才之士 。 3. 促进 了学 校教 育的 发展 :1)士 子们 有了 读书 的目 标,动 机更 加强 烈了;2) 科 举以儒 经 为内容 ,统 一了 教学 内容 ,也统 一了 全国 人的 主导 思想。3)科 目众 多, 尤其 是明法 、明算 、 武举等 ,冲 击了 社会 上重 文轻武 、重 经轻 算等 陈规 。 4. 养成 了读 书的 社会 风气 。
12、“五尺 童子 ,耻 不言 文墨 。 ” 5. 科举 的影 响还 波及 国外 ,对朝 鲜、 越南 、日 本及 欧洲均 有影 响 B 、消 极作 用 1. 由于 唐代 科举 制度 的逐 渐完备 , 学 校逐 渐成 为科 举的附 庸, 学校 教育 受到 了科举 的限 制,科 举的 内容 同时 成了 学校的 教学 内容 ,科 举成 了学校 教育 的指 挥捧 。 2. 科举 使士 子们 醉心 于 “ 朝为田 舍郎 , 暮 登天 子堂 ” 的美 梦之 中, 大批 读书 人把毕 生的 精力消 磨于 科场 之中 ,追 求这一 不易 得到 的钓 饵。 3. 科举 本身 又存 在着 不少 弊端, 如前 面所 说的
13、 托关 系、通 关节 等, 以及 书 上P126 页所 举之例 ,这 一切 均败 坏了 教育和 社会 的风 气。 (3)废 除科 举制 的过 程 1. 改革 内容,废 除八 股取 士 。 公 车上 书时 , 要求 停止 八股试 帖 , 推 行经 济六 科 。1898 年 6 月 23 日 ,光 绪帝 谕令 , 自下科 开始 ,乡 、会 试及 童岁科 各试 ,向 用“ 四书 ”文者 ,一 律 改试策 论。 这是 八股 文第 一次被 逐出 科举 制。 2. 递减 科举 取士 名额 。义 和团运 动之 后, 清政 府的 一些封 疆大 吏渐 萌停 废科 举的思想 , 较早的 是张 之洞 、刘 坤一 。
14、他们 在 1901 年5 月奏 上 的变 通政 治人 才 为 先折 中提 议递 减 名额, 以学 堂生 员补 充, 到 1903 年 ,清 政府 虽颁 布 了壬寅 学制 ,但 各地 士人 对科举 仍趋 之 若鹜, 新式 学堂 却冷 冷清 清。于 是袁 世凯 、张 之洞 又奏请 递减 科举 ,同 年 11 月,张 百熙 、 荣庆、 张之 洞联 合上 奏请 递减科 举注 重学 堂折 , 建 议从下 科起 , 每 年递 减中 额三分 之一 , 俟末一 科中 额减 尽以 后 , 即停止 乡会 试 。 得 到朝 廷 首肯 , 并 准照 此执 行 。 据 此方法 , 科 举3 届减尽 ,10 年 消亡 。
15、 3. 停科 举。 准 备 10 年寿 终 的科举 制随 着社 会形 势的 变化加 快了 其消 亡的 步伐 。 (五) 封建国家教育体制的 完善 一、唐 代学 制系 统 唐代学 校 教 育制 度 , 是 在隋 代的基 础上 发展 起来 的 , 隋 建国之 初 , 便 在中 央设 立国 子寺, 置祭酒 , 专 门管 理学 校教 育事务 , 这 是我 国历 史上 设立专 门教 育行 政部 门和 专门教 育行 政长 官之始 , 隋 炀帝 大业 三年(607 年)时 改为 国子 监, 一 直延续 到清 代。 隋代 国子 监下设 有国 子 学、 太 学、 四门 学、 书 学、 算学凡 五种 学校(相 当
16、于 现 在委属 院校), 另有 一些 专 门学校 是与 行政业 务机 构结 合在 一起 的,如 大理 寺下 设有 律博 士,太 常寺 下设 有医 博士 等(相 当于 现在 各部委 所属 院校), 可见 隋 代学校 有两 条线 :一 是儒 学学校 ,一 是专 业学 校, 唐代学 校教 育 基本上 沿袭 这套 制度 ,只 不过更 加完 备了 。 中央直 系: 六学 二馆(这 是 一个重 要名 词) , 属 国子 监 , 长官 是祭 酒, 如孔 颖达 。 其中 国 子学、 太学 、四 门学 是儒 学,书 、算 、律 为专 门专 门学校 :书 学除 研究 书法 外,每 日习字 , 并学 国 语 、 说
17、 文( 二年) 、 字 林( 一年) 等; 算 学习 孙 子 、 五 曹 、 九 章 、 周 髀 等,律 学习 律令 ,兼 学格 式法例 。 旁 系: 崇玄 馆、 医学 二、科 举制 度在 宋代 的发 展 (1)程序 考生来 源与 唐代 相同 ,只 是宋代 更重 乡贡 ,三 次兴 学中重 生徒 。 考试程 序: 无吏 部复 试, 代之以 殿试 。确 立殿 试制 度也是 提高 科举 地位 的重 要措施 。 (2)科 目与 方法 宋代科 举科 目很 多, 有文 举、武 举之 分, 文举 中以 进士科 地位 最高 ,其 余称 “诸科 ” (3)扩 大了 科举 取士 的名 额 (4)提 高考 生的 地
18、位 和待 遇 (5)考 场制 度日 益严 格。 如实行 糊名 、 誊录 制度 , 考官用 朱笔 批阅 , 或 “通 ” 或 “ 不” , 卷 末签 署姓 名 , 若作弊 , 则处分 考官 。 (六) 北宋的三次兴学 一、 庆 历兴 学, 时间 是宋 仁宗庆 历年 间, 主持 人是 范仲淹 , 可 惜执 政时 间不 久, 即 被排 挤出中 央政 府, 庆历 兴学 也宣告 失败 。 这次兴 学的 重点 有 : 一 是 改革太 学 。 范 仲淹 重用 了 “ 宋初三 先生 ”( 孙复 、 石 介 、 胡 瑗), 其中尤 其是 推广 了胡 瑗所 创的苏 湖教 法 , 其法 是设 立经义 斋 、 治 事
19、斋 , 根 据 学生专 长和 爱好 分斋而 教, 入经 义斋 的学 生主要 学儒 经, 入治 事斋 的学生 主要 学习 军事 、 民 政、 水 利、 算数 等,其 教学 方法 也与 传统 的死记 硬背 不同 ,而 是以 明体达 用、 培养 有实 际才 干的人 为目标 ,这种经 义与 实践 并重 的方 法改变 了当 时重 辞赋 的形 式主义 的空 疏学 风 , 大 大提 高了教 学质 量 , 胡瑗的 教学 曾在 苏州 、 湖 州 一带实 行, 很有 成效, 对后 世教育 亦有 很大 影响 。 二 是 改革科 举。 其一, 参加 科举 考试 者必 须先接 受一 定时 日的 学校 教育, 一般 考生
20、 需在 学校 学习 300 天 以上 才能应 试, 曾经 应过 试的, 亦需学 习100 天;其 二, 改 革科举 方法 , 提 出罢 帖经 、 墨义 , 先 考 策,次 考论 ,再 考诗 赋。 三是令 州县 立学 ,但 效果 不佳。 二、熙 宁- 元 丰兴 学, 时 间是神 宗熙 宁- 元丰 年间 ,领导 人是 著名 的改 革家 王安石 。 这次兴 学的 内容 仍然 是三 个方面 , 一 是改 革太 学, 创 立 “三 舍法” 。 即 将太 学分 为外舍 、 内舍、 上舍三 个等 级, 初 入太学 , 为外 舍生, 每年 举行一 次升 舍考 试, 成 绩 在前二 等者, 参 考其平 时行 艺
21、, 升入 内舍 学习, 成为 内舍 生, 内舍 每两年 举行 一次 升舍 考试 , 成绩 在前 两等 者,参 考平 时行 艺, 升入 上舍, 成为 上舍 生, 上舍 每两年 举行 一次 考试 ,方 法与科 举相同 , 成绩分 为三 等: 上等 免殿 试,直 接授 官, 中等 免礼 部省试 ,直 接参 加殿 试。 “ 三舍法 ”是 在 太学内 部建 立起 来的 , 对 学生的 考察 和选 拔力 求做 到将平 时行 艺与 考试 相结 合, 这 有利 于调 动学生 的积 极性 , 提 高太 学的教 学质 量 , 同时 又将 上舍考 试与 科举 结合 起来 , 融 育才 与选 才 于太学 , 学校 不
22、仅担 任养 士的任 务 , 而 且具有 取士 的职能 。 这是 中国古 代太 学管理 制度 上 的 一项创 新。 二是 整顿 地方 官学。 熙宁 四年(1071 年) ,下令 京东 、京 西、 河东 、河北 、陕 西 五路设 立学 校, 每所 学校 给田 40 顷 以充 学粮 ,元 丰 元年(1078 年) ,设 置州 府 学官 53 员, 使地方 官学 有了 显著 发展 。 三是 改革 科举 制度 。 在 考试方 法上 , 下 令废 除帖 经、 墨 义、 诗赋 的形式 , 仅试 以经 义、 策 、 论;在 考试 内容 上, 王 安 石及其 子编 撰 三 经新 义 , 对儒家 经典 诗、 书
23、、 周 礼重 新训 释, 并颁发 给太 学与 地方 官学 , 作为 统一 教材 , 并 作为 科举考 试经 义科 的主要 内容 。 三、 崇宁 兴学 , 时 间是 宋徽 宗绍圣 、 崇宁 年间 , 主 持人 是蔡京 , 虽为 著名 奸臣 , 北 宋 “ 六 贼” 之 一, 但对 文教 事业 是有贡 献的 , 他 希望 继承 王安石 未竞 的事 业, 来挽 回北宋 危机 , 于 是恢复 和发 展了 “熙 宁- 元丰兴 学” 。 崇宁兴 学的 内容 主要 有: 一是重 新推 行三 舍法 ,并 建辟雍 ,作 为太 学的 “外 学”; 二是 在全国 范围 内普 遍设 立地 方官学 , 并 建立 县学
24、、 州 学、 太 学三 级相 互联 系的 学制系 统, 至崇 宁四年 ,诸 路兴 学已 基本 完成, 规模 也进 一步 扩大 ,一般 州县 学学 生数 在 50 人左右 ,百 人 以上者 占1/3 , 有 的县 学, 如建州 浦城 县学 学生 达到 一千多 人 , 此 外 , 蔡 京还 下令设 立诸 路 提举学 事司 , 这是地 方官 学史上 的一 件大 事, 因为 在宋代 以前 , 只有中 央专 门的教 育行 政 机 构及长 官 , 而 地方则 无 , 宋代设 立提 举学 事司 , 在 中国古 代学 校教 育管 理史 上具有 深刻 的意 义, 自此 以后 , 从 中央 到 地方都 建立 了专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5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国 教育史 笔记 整理 PDF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