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类试卷】考研教育硕士(Ed.M)教育综合(中国教育史)模拟试卷2及答案解析.doc
《【考研类试卷】考研教育硕士(Ed.M)教育综合(中国教育史)模拟试卷2及答案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考研类试卷】考研教育硕士(Ed.M)教育综合(中国教育史)模拟试卷2及答案解析.doc(10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考研教育硕士(Ed.M)教育综合(中国教育史)模拟试卷 2 及答案解析(总分:52.00,做题时间:90 分钟)一、论述题(总题数:5,分数:10.00)1.分析稷下学宫的性质、特点和历史地位。(分数:2.00)_2.试述科举制度的产生、发展及其影响。(分数:2.00)_3.比较西欧中世纪大学和中国古代书院的异同。(分数:2.00)_4.述评张之洞“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分数:2.00)_5.论述严复与张之洞教育思想及其异同。(分数:2.00)_二、名词解释题(总题数:8,分数:16.00)6.西周家庭教育(分数:2.00)_7.性善论(分数:2.00)_太学_9.科举制(分数:2.0
2、0)_私塾_11.劝学篇(分数:2.00)_12.工农教育(分数:2.00)_13.山海工学团(分数:2.00)_三、简答题(总题数:13,分数:26.00)14.简述孟子深造自得的教育思想。(分数:2.00)_15.孔子提出了哪些教育方法?(分数:2.00)_16.简述董仲舒道德教育的原则和方法。(分数:2.00)_17.简述隋唐时期私学的发展。(分数:2.00)_18.宋朝的科举制度与唐朝相比,有何新的发展?(分数:2.00)_19.简述朱熹的教育作用观。(分数:2.00)_20.简述黄宗羲关于学校职能的思想。(分数:2.00)_21.简述清末“新政”教育改革的措施。(分数:2.00)_2
3、2.简述蔡元培的“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分数:2.00)_23.简述收回教育权运动的过程、结果和意义。(分数:2.00)_24.简单介绍国民政府时期的大学院和大学区制。(分数:2.00)_25.简述李大钊的教育思想。(分数:2.00)_26.简述晏阳初的“四大教育”和“三大方式”的主要内容。(分数:2.00)_考研教育硕士(Ed.M)教育综合(中国教育史)模拟试卷 2 答案解析(总分:52.00,做题时间:90 分钟)一、论述题(总题数:5,分数:10.00)1.分析稷下学宫的性质、特点和历史地位。(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稷下学宫是战国时代齐国的一所著名学府,是战
4、国时期百家争鸣的中心与缩影,也是当时教育史上的重要创造,对中国古代学术、文化、教育的发展,产生过重大的历史影响。 (1)稷下学宫的性质。 稷下学宫是一所由官家操办而由私家主持的特殊形式的学校。稷下学宫由齐国官方出资举办,始终不改变养士、用士的基本目的。从其主办者和办学目的来看,稷下学宫是官学。稷下学宫是由养士制度发展演变而成的教育机构,它保持了充分尊重士人讲学,不加干涉与限制的风范,其教学与学术自由,体现出私学的性质。 稷下学宫是一所集讲学、著述、育才活动为一体兼有咨政议政作用的高等学府。一方面,教师自由讲学收徒,学术自由、求学择师自由,还可以跨越学派门墙,广泛求学,学无常师,学宫定期举行学术
5、集会,以及演讲、讨论、辩论的学术交流会,讲学活动十分兴盛;另一方面,体现在著书立说,著述与讲学互为表里,共同体现稷下学宫作为高等学府的特色。不仅为人才培养创造良好的学术环境,还将育才逐步制度化,具有目的性、计划性和组织性,从教育管理方面保证人才的培养。议政是所有私家学派的特点,稷下学宫的不同之处是为各家学者提供了一个固定的议政论坛。稷下学宫的政治色彩十分鲜明,资政议政的作用突出,这也是办学目的政治性的体现。 (2)稷下学宫的特点。 学术自由:这是学宫的基本特点,容纳百家是学术自由的一种表现,来者不拒、包容百家是稷下学宫的办学方针,各家各派学术地位平等,不因统治者的喜好而加以扬抑。自由还体现在欢
6、迎游学,来去自由,学生也自由择师,且学无常师,尤其是游学制度使稷下学术与外部各国的学术不断交流,富有活力。 尊师重道,待遇优厚:“不治而议论”是很高的政治待遇,齐王不仅在精神上尊重教师,在教师的物质待遇上也很优厚。这也是稷下学宫兴盛的原因之一。 不治而议论:稷下先生不担任具体职务,不加入官僚系统,却可以对国事发表批评性的言论,这些学者们在地位上,与君主不是君臣关系,而是师友关系,学者们有拥有了更多的自由和独立,体现在君主给学者们极高的政治待遇。 管理规范上有了我国第一个学术守则弟子职。 (3)稷下学宫的历史地位。 促进战国时期思想学术的发展。稷下学宫是各派思想的聚集地,各家学者云集于此、争鸣于
7、此,极大地促进了学术思想的繁荣。 显示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独立性和创造精神。当时的学者,敢于藐视王公大人,能在学术和政治领域内纵横思想、无所顾忌,最大限度地发挥了知识分子阶层作为整体的独立性和创造精神,创造出辉煌的稷下时代和战国文化。 稷下学宫创造了一个出色的教育典范。它所独创的官方举办、私家主持的办学形式,集讲学、著述、育才与咨政为一体的职能模式,自由讲学和自由听讲的教学方式;学术自由和鼓励争鸣的办学方针,尊重优待知识分子的政策,都显示了它的成功之处。 留给后人的思考:稷下学宫尊重贤士,尊重学术,其思想学术、文化教育的成功却未带来齐国政治的成功。)解析:2.试述科举制度的产生、发展及其影响。
8、(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1)科举制度的产生与发展。 科举制度产生于隋朝,集中选士大权,采用考试办法,分科举人,是隋代的一大创举。当时进士科的设置,标志着科举制度的正式产生。 唐承隋制,逐渐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备的科举取士制度。唐高宗以后,科举取士名额有所增加。武则天开创武举选拔军事人才的先例。到了开元、天宝时期,参加科举的人愈益增多,科举制度中大部分考试科目已经形成,考试内容和形式基本确立,科举制度渐趋成熟和完备。 (2)科举制的影响。 科举制是中国封建社会选士制度,在历史上存在了 1300 多年,对我国后世产生深远的影响,其存在有一定的合理性。积极作用在于: 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9、。第一,中央政府掌握选士大权,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制;第二,官吏经考试选拔,提高官吏文化修养,有利于国家长治久安;第三,士子通过科举获得参政机会,扩大统治基础;第四,利用科举制统一思想,笼络人心,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国家稳定与发展。 使选士与育士紧密结合。第一,促使社会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第二,促进人们思想统一于儒学,结束思想混乱的局面;第三,刺激学校教育发展,利于教育的普及;第四,种类繁多的考试科目扭转了人们重文轻武、重经学轻科学的现象。 使选拔人才较为公正客观。第一,重视人的知识才能,而非门第;第二,考核策问与诗赋利于检验人的能力;第三,我国文官考试制是世界上最早实行的。 消极作用:从整个发展
10、历程看,科举从隋唐到宋朝,积极作用大于消极作用;到了明清时期,消极作用日趋明显,最终被社会所淘汰。 国家只重选科取士,而忽略了学校教育;学校成为科举考试的预备机构,学校失去了相对独立的地位和作用,成为科举制的附庸。 科举制具有很大的欺骗性。第一,评分时主观随意因素会影响评分客观性;第二,考官受贿和考试作弊现象严重;第三,诱骗知识分子为功名利禄而学习,大部分考生将终生时间浪费在科场上。 科举制束缚思想,败坏学风。第一,导致学校形成教条主义、形式主义的学习风气;第二,影响中国知识分子的性格,重权威轻创新、重经书轻科学、重书本轻实践、重记忆轻思考,形成了独立性弱、依赖性强的性格特征;第三,形成了具有
11、功利色彩的畸形读书观、学习观,如“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等,这些思想长期“阴魂不散”。)解析:3.比较西欧中世纪大学和中国古代书院的异同。(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西欧在中世纪产生了大学,是新兴市民阶层成为社会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后,追求新学问成为一种时尚,中世纪大学应运而生。最初的中世纪大学是一种自治的教授和学习中心。书院则产生于中国唐朝末期,到了南宋发展到制度化的鼎盛时期,以后各朝各代都有学者去开设书院,读书讲学,是中国教育很有特色的一种教育形式。 相同点: 出现的必然性相同:不仅与各国的思想文化源流密切相关,而且与各自封建经济的相对发展方
12、向及其独特的政治结构有很大关系; 类型上相同:都是教学组织学术研究机构; 在地位变化上相同:都逐渐失去自治地位,被朝廷或教会控制; 办学精神上相同:都有相应的独立性、开放性、研究性; 教学方法上相同:都重视学术讲演、研究探讨和学术问难。在学术研究上都没有从根本上突破封建社会制度的束缚; 重要特点相同:自由自治是中世纪大学和书院共同遵守和维护的基本原则,也是他们共同的基本特点。 不同点: 产生的环境不同:中世纪大学产生于商业城市,而中国书院则出现在远离城市的名山胜水中; 思考问题的角度不同:中世纪大学从经济发展的层面思考社会问题,设立实用科目,是为了城市的新兴市民阶级,而中国书院则从伦理政治角度
13、,以新儒学的面目出现,旨在为封建社会长治久安寻找理论依据; 与官方关系不同:中世纪大学与教会斗争,为大学的独立生存和自由研究争取特权,而中国书院得到政府的支持; 办学目的不同:中世纪大学目的是职业训练,培养专门人才,而中国书院是以伦理为本,培养圣贤人格; 课程不同:中世纪大学主要传授专业知识、传统“七艺”的继承与发扬及亚里士多德的著作,而中国书院主要是“五经”经典的复归与阐发,传统儒学伦理教条的哲理化改造; 学位制度上:中世纪大学已建立学位制度,而中国书院没有; 管理体制上:中世纪大学领导体制分学生大学和先生大学,而中国书院机构简单、管理人员少。)解析:4.述评张之洞“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
14、想。(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洋务运动的过程实质上是一场对近代西方文明成果的移植过程。因此,不可避免地引出一个如何处理“西学”(“新学”)与“中学”(“旧学”)关系的问题。针对此问题,洋务派与守旧派展开了论争,张之洞撰成劝学篇,围绕“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主旨进行了集中阐述,“中体西用”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思想体系。 劝学篇分内篇和外篇,“内篇务本,以正人心,外篇务通,以开风气”。通篇主旨归于“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旧学为体,新学为用,不使偏废。”中学着重的是人品行的修养,具有德育的功能。“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如此一来,西学成为中学的补充。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涉
15、及教育领域的各个方面,一直支配着晚清教育。从整体上看:“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对教育的影响是深远的,它将西学作为一个整体予以认可,给僵化的封建文化打开了一个缺口,使西学在中国的发展成为可能,为中国近代的变革注入了新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加速了封建制度的解体,推动了近代化的步伐。在教育方面:“中体西用”作为洋务教育的指导思想,对中国近代教育的影响是双重的:既有促进,又有阻挠。 (1)启动了中国近代教育改革的步伐,催发新式教育产生,兴办新式学堂,增加了自然科学知识,开展留美教育等,打破了旧学一统天下的传统教育格局。 (2)引进西方近代科学、课程及制度,对清末教育改革既有思想层面的启发,又有实践
16、层面的推动。 (3)极大地冲击了传统教育的价值观,为新式教育进一步推广扫清了障碍。 (4)由于“中体西用”的根本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使新式教育一直受到忠君尊孔的封建信条的支配,又在阻碍新式教育的发展进程,尤其是阻抑了维新思想更广泛的传播,不利于近代刚刚开始的思想启蒙运动。 (5)中体西用作为中西文化接触后的初期结合方式,有其历史的合理性。但是作为文化的整合方案和教育宗旨又是粗糙的,它是在没有克服中西学之间固有的内在矛盾的情况下的直接嫁接,必然会引起两者之间的排异性反应。)解析:5.论述严复与张之洞教育思想及其异同。(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1)张之洞主要教育思想:“中体西用”
17、。张之洞的劝学篇全面阐述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教育观点,主张中学之体对西学之用的主导作用,学西学,以补中学之不足。“中体西用”思想最大的作用在于给僵化的封建文化打开了一个缺口,使西学在中国的发展成为可能,开启了中国近代教育改革的步伐,催发新式教育产生,兴办新式学堂,增加了自然科学知识,开展留美教育等,打破了儒学一统天下的传统教育格局。而最大的缺陷在于其根本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在没有克服中西学之间固有的内在矛盾的情况下直接嫁接,必然会引起两者之间的排异性反应。 (2)严复主要教育思想:“鼓民力”“开民智”“兴民德”的“三育论”以及“体用一致”的文化教育观。严复肯定了西方文化的先进性和优越性,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考研 试卷 教育 硕士 EDM 综合 中国 教育史 模拟 答案 解析 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