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湖北省宜昌市中考真题语文.docx
《2015年湖北省宜昌市中考真题语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5年湖北省宜昌市中考真题语文.docx(9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2015 年湖北省 宜昌 市中考真题语文 1.在下列句子的括号中,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2 分) 高柳夹堤,土 o( )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 鹄 ( )。(选自满井游记) di( )玉道:“可领 略 ( )了些滋味没有?”(选自香菱学诗) 解析: 本题考查字音字形的识记和默写,注意不要写错字,标错声调。 答案:( 2 分)膏、 h 黛、 l 2.改正下列两个句子中的错别字,并解释正确字的意思。( 2 分)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冽。 草木浓绿一片,点缀三两朵红花,相应成趣。 解析: 本题考查字形的识记和字义的理解。第一句中“冽”是指寒风,而此处要表示泉水清澈,
2、所以用“洌”字;第二句中是说绿草和红花相互映衬,所以此处应该是“相映成趣”。 答案:( 2 分) “ 冽 ” 改 “ 洌 ” :清、清洌、清澈 “ 应 ” 改 “ 映 ” :映衬、衬托 3.对联是传统文化中很有趣味的语言形式,讲究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意境相似或相反。成语也可以对对联,如:雪中送炭 锦上 添花,井然有序 杂乱无章。你也对一对。( 2 分) 山清水秀 ( ) 粗茶淡饭 ( ) 解析: 本题考查对联的仿写,首先要了解对联的特 点: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意境相似或相反。再结合题目给出的上联分析(第一句是写景,第二句写饮食)即可对出下联。 答案:( 2 分)花好月圆(花红柳绿、月明风清等)
3、。山珍海味(山肴野蔌、玉盘珍馐等) 4.运用汉字的谐音往往可以表达一种幽默的智慧。请联系语境,在下边文字的括号里填入两个不同的字,形成谐音之趣。( 2 分) 在大学校园里,每当有人叫启功先生“博导”时,他就笑眯眯地说:“博导,博导,我是一( )就倒,一( )就倒矣!” 解析: 所谓谐音是指利用汉语的同音或相似音来用同音字或近音字表示一种富有情趣的意义。根据句意找到与本题中“博”,同音或近音的汉字即可。 答案:( 2 分)拨或搏;驳 (无顺序,但驳字必有) 5.古人既取名,也取字,往往遵循“名字相应”的原则,别有趣味。如“孔门十哲”之一的宰予,字子我,“予”与“我”同义;三国时期蜀国丞相诸葛亮,
4、字孔明,“ _”与“ _”同义。“孔门七十二贤”之一的端 木赐,字子贡,“赐”与“贡”反义;南宋理学家朱熹,字元晦,“ _”与“ _”反义。( 2 分) 解析: 本题考查文学常识的运用,根据题意,第一个空要填写同义的内容,第二个空要填写反义的内容,从“诸葛亮和孔明”“朱熹和 元晦 ”找出意义相同或相反的两个字。 答案:( 2 分)亮与明 熹与晦 一、纵山居闲情( 18 分) 山静日长 宋 罗大经 唐子西诗云:“山静似太古,日长如小年。”余家深山之中,每春夏之交,苍藓 盈 阶,落花满径,门无剥啄,松影参差,禽声上下。午睡初足,旋汲山泉,拾松枝,煮苦茗啜 之。随意读周易国风左氏传离骚太史公书及陶杜
5、诗、韩苏文数篇。 从容步山径,抚松竹,与麛犊共偃息于长林丰草间。 坐弄流泉,漱齿 濯 足。 既 归竹窗下,则山妻稚子,作笋蕨,供麦饭,欣然一饱。弄笔窗前,随大小作数十字,展所藏法帖、墨迹、画卷纵观之。兴到则吟小诗,或草玉露一两段,再烹苦茗一杯。出步溪边,邂逅园翁溪叟,问桑麻,说粳稻,量晴校雨,探节数时, 相与 剧谈一晌。 归而倚杖柴门之下则夕阳在山紫绿万状,变幻顷刻,恍可入目 。牛背笛声,两两来归,则月印前溪( A )。 味子西此句,可谓妙绝。然此句妙矣 ,识其妙者盖少。彼牵黄臂苍,驰猎于声利之场者,但见衮衮马头尘、匆匆驹隙影( B ),乌知此句之妙( C )!人能真知此妙,则东坡所谓“无事此
6、静坐,一日似两日,若活七十年,便是百四十”,所得不亦多乎! 【注释】:剥啄:象声词,形容轻轻敲门的声音。麛,音 m,小鹿。山妻:隐士之妻。对自己妻子的谦词。笋蕨:竹笋和蕨菜。玉露:指作者所作笔记鹤林玉露。剧谈:畅谈。驰猎 : 奔驰追逐。乌:疑问代词,哪里,怎么,何。 6.请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 (4 分 ) 盈( ) 濯( ) 既( ) 相与( ) 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文词义的理解,解答此类型题目需要了解文章大意,在具体的语境中理解词义,注意词义用法的变化。 答案: ( 4 分)盈:充满,长(生)满 濯:洗 既:已经 相与:共同,一起。 7.请将文言语气词“耳”“哉”“矣”正确填入文中的 A
7、、 B、 C 处。( 3 分) 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文中语气词的运用。“耳、矣”都是表达一般的陈述语气,“耳”可以翻译为“了”,“矣”翻译成“罢”,语气较重。“哉”表示感叹语气,翻译作“啊”。根据三个空所在句子的语气可以作出判断。 答案: ( 3 分) A.矣 B.耳 C.哉 8.请用两 个逗号为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准确断句。( 2 分) 归 而 倚 杖 柴 门 之 下 则 夕 阳 在 山 紫 绿 万 状 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文的断句, 首先要了解句意,再分析句子的结构,根据每层意思即可断句。 答案: ( 2 分)断句两处:归而倚杖柴门之下,则夕阳在山,紫绿万状(错一处扣 1 分) 9.翻译文中
8、划横线的句子。( 2 分) 从容步山径,抚松竹,与麛犊共偃息于长林丰草间。 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的翻译,首先要在全文的语境中大致了解句意,再注意将 重点 字词“径、犊、于、偃息”等的意思翻译出来,翻译后的句子要保持通顺。 答案: ( 2 分)(我)不慌不忙(悠然)地步行在山间 小路上,抚摸青松翠竹,和小鹿小牛一起在高高的树林和 茂盛的草地里休息。 10.作者认为子西诗句“山静似太古,日长如小年”妙绝,但“识其妙者盖少”,这是为什么呢?请用文中的原句回答。( 2 分) 解析: 本题考查作者的观点。找到题干中列出的句子在文中的位置,根据句意“ 识其妙者盖少 ”的意思,即知道其中妙处的人很少。
9、再根据上下文找出描述原因的句子。 答案: ( 2 分)彼牵黄臂苍,驰猎于声利之场者,但见衮衮马头尘、匆匆驹隙影耳,乌知此句之妙哉! 11.读完全文,从文章描绘的一幅幅画面里,你发现作者崇尚一种怎样的生活 ? ( 2 分) 解析: 本题考查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古人经常把自己的感情寄托于景物之中,所以找出文中描写景物的语句理解,再结合“驰猎 于声利之场者,但见衮衮马头尘、匆匆驹隙影 耳,乌 知此句之妙 哉! ” 一句,可以体会到作家厌弃官场,追求自由的生活态度。 答案:( 2 分)崇尚这种远离官场、隐居山林、物我相融、悠闲自适的山居生活。 (意近即可 ) 12.积累链接:文中的国风出自我国第一部
10、诗歌总集 A ,“韩苏文”中的“韩”是指 B (填写人名),“陶 杜诗”中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三),直接展现其早出晚归这一田居生活的诗句是 C 。( 3 分) 解析: 本题考查文学常识的识记,根据平时积累即可解答,注意不要写错别字。 答案: ( 3 分) A.诗经 B.韩愈 C.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字错无分) 二、享读书妙趣( 8 分) 【材料 1】 清代著名戏曲家、大文人李渔,在家乡浙江兰溪建了一座亭子,财主李富贵赞助了资金,就要给亭子取名 富贵亭。李渔觉得不好,阻拦道:“且停停。”意思是说,你暂且停一下。财主说:“你有更好的名字吗?”李渔笑着说:“我已说出名字了 ( A )。” 后来
11、李渔还为这个亭子拟了一副对联: 名乎利乎道路奔波休碌碌; 来者往者溪山清静 B 。 人生路上到底有多少座亭子?也许那并不是一个具体的地方,但都可以走进去,体会生命中的一种从容。 (选自于丹趣品人生) 【材料 2】 有水的地方就有龙舟 / 有龙舟的竞渡就有人击鼓 / 你恒在鼓声的前方引路 非湘水净你,是 C / 你奋身一跃,所有的波涛 / 汀芷浦兰流芳到现今 有水的地方就有人想家 / 有岸的地方楚歌就四起 / 你就在歌里,风里,水里 。 (选自余光中漂给屈原) 【材料 3】 甲:水壶传我也爱看。 甲:和祝英台嘛! 乙:水壶传您都看过呀? 乙:梁山伯跟祝英台是另一个故事! 甲:一百零八个大水壶嘛!
12、 甲:你刚才说的梁山 乙:哎哟,这得多大一个锅炉房啊! 乙:水泊梁山。 甲:人都是英雄好汉,什么锅炉房? 甲:宋江有吧? 乙:英雄好汉有叫水壶的吗? 乙:对 对对! 甲:有那本书啊! 甲:扈三娘? 乙: _。 乙:有! 甲: _? 甲:化蝶了嘛! 乙:梁山泊 乙:哎呀! (选自相声满腹经纶) 13.【材料 1】讲述了李渔为亭子取名的有趣故事,请你根据文意,在 A、 B 两处各填入恰当的三个字。( 2 分) 解析: 根据文意,李渔说:“我已经说出名字了”,再结合文段最后一句“ 也许那并不是一个具体的地方,但都可以走进去,体会生命中的一种从容。 ”中的“从容”一词,可在李渔说的话中找到和“林绿绿”
13、对应的“且停停”。 答案: A. 且停亭; B. 且停停 14.于丹欣赏李渔所取的亭名,其实是欣赏李渔的一种人生态度,请用【材料 1】中的一个双音节词概括这种人生态度。( 1 分)。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中重要句子的理解。从作者叙述故事后所发的感慨“ 人生路上到底有多少座亭子?也许那并不是一个具体的地方,但都可以走进去,体会生命中的一种从容。 ”即可找到答案“从容”二字。 答案:从容 15.【材料 2】用诗歌的形式表达了对屈原的无限崇敬。请巧妙调换划横线句的语序,将其填在 C 处,使之意趣顿生。( 1 分)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中重要句子的理解。 阅读材料,了解对话的语境,根据题干要求“调换划
14、横线句的语序”,赞美屈原,就要把人称代词放在前面,“湘水净你”改为“ 你净湘水 ”。 答案: C.你净湘水 16.【材料 3】是相声满腹经纶的节选,读之令人捧腹,却又令人深思,请在两处书名号内填写同一部名著的名字 , 并说说这部相声讽刺了一种怎样的阅读现象?( 3 分) 解析: 本题考查归纳文章要点,概括中心思想的能力。第一问“ 填写同一部名著的名字 ”,根据文中“扈三娘”可知,这个名著为水浒传。从文中甲乙的对答可知作者讽刺的是那些缺少文学知识却瞎显摆的现象。 答案: 水浒(或水浒传)( 1 分);对经典名著阅读很少,张冠李戴,不明所以,似是而非( 2分)。(意对即可) 17.积累链接:这三则
15、小材料综合性地体现了读书的妙趣。读书是一个奇妙的过程:他人的智慧,可以激起我们心中的波浪,就像屈原离骚中的名句“路漫漫其修远兮, _”永远引领着我们不断追求。( 1 分) 解析: 本题考查名句名篇的识记。 注意 不要写错别字。 答案: ( 1 分)吾将上下而求索(字错无分) 三、观桃花灵鱼( 9 分) 香溪河里桃花鱼 春天来临,昭君故里,香溪河中,桃花鱼像飘落的簇簇桃花瓣:淡红、洁 白它们铜钱大小,体为四瓣,无头无尾,通身透明,柔软如绸,缓缓张缩,悠然飘荡。游客们惊讶地发现,每当桃花鱼游于溪中,两岸桃花便婆娑起舞,清香扑鼻,形成一道“天下和美”的自然奇观。 关于桃花鱼的由来有个美丽的传说。相传
16、王昭君和亲匈奴前的那年春天,回到归州看望亲人,故土难离,泪流满面,浸透了泪水的香罗帕放入溪中,溪水顿时芳香四溢;串串泪珠落入溪里,竟变成了一群群形如桃花的小鱼。自此,桃花盛开之季,桃花鱼便在香溪河中游来游去,好像和乡亲们一起呼唤昭君的归来。 1826 年忠州直隶州志记“桃花鱼淡墨色,形如 桃花”; 1837 年归州志记“桃花鱼出香溪河,桃花开时始见,有红、白二种,花落后即无。”可见,古人称其桃花鱼,是因为他们认为此物为桃花花瓣落水而生,不仅形似桃花、艳如桃花,而且与桃花开谢同步。 然而,桃花鱼真是“鱼”吗?非也。其学名实为桃花水母,被中外科学界称为“生物进化研究的活化石”。它是地球上一种最原始
17、、最低等的无脊椎腔肠动物, 距今已有 6 至 6.5 亿年的历史,比恐龙生存的年代还要早几亿年。 桃花鱼对生存环境要求极高,水质必清纯洁净,拒绝任何污染。因此,其活体十分罕见,极难制成标本,已被国家列为世界最高级别的“极危生物”,号称“水中大熊猫”。 桃花鱼现身之处定然水质无污染;消亡之处定然生态环境污染严重,直接威胁人类的生存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桃花鱼的生态检验价值和生态环境治理意义,与昭君和平形象在全世界的广泛传播,已经或正在形成积极的对应性社会效应。 令人担忧的是,我国广为分布的 9 种桃花水母中 , 有的正濒于灭绝或已经灭绝,有的列入濒危级物种。近年来,桃花鱼又在我国其他地域共计 1
18、5 个市(县)相 继出现。香溪河又现“桃花鱼”的消息更令人欣喜 : 兴山县古洞口北岸区发现了大量珍稀动物“桃花鱼”。这正表明 _。 (选自三峡旅游网) 18.阅读全文,你了解了哪些关于桃花鱼的知识呢?请根据提示完成下表。( 2 分) 解析: 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的能力。仔细阅读文章,找到和题目相关的语句,第三段中“古人称其桃花鱼,是因为”以及四五六段中“桃花鱼对生存环境要求极高”“水质无污染”“令人担忧”等语句,即可得出答案。 答案: A得名缘由 B. 生态检验价值 19.文章第段写美丽的传说有何用意 ? ( 2 分)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语段的作用的能力。阅读 第段 ,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5 湖北省 宜昌市 中考 语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