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江苏省扬州市中考真题物理.docx
《2015年江苏省扬州市中考真题物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5年江苏省扬州市中考真题物理.docx(18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 1 2015 年江苏省扬州市中考真题物理 一、选择题 (本题共 12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24 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正确 ) 1.下列估计的数据与实际相符的是 ( ) A.一个鸡蛋的质量约 5g B.教室门的高度约 2m C.物理课本的重力约 20N D.人一次脉搏的时间约 4s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质量的估测;时间的估测;长度的估测;重力大小的估测 。 A、 10 个鸡蛋的质量大约 1 斤,而 1 斤 =500g,所以一个鸡蛋的质量在 50g 左右。不符合实际; B、中学生的身高在 165cm 左右,教室门的高度比中学生身高大一些,在 200cm=2m 左右。符合实际
2、; C、物理课本的质量在 200g=0.2kg 左右,物理课本的重力在 G=mg=0.2kg10N/kg=2N 左右。不符合实际; D、正常情况下,人的脉搏 1min 跳动 75 次,跳动 1 次的时间大约 1s。不符合实际。 答案: B 2.下列关于鼓声的说法正确 的是 ( ) A.鼓声是由鼓面振动产生的 B.鼓面振动幅度越大,鼓声的音调越高 C.鼓声主要是靠大地传入人耳的 D.鼓面振动频率越高,鼓声的响度越大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声音的综合利用 。 A、鼓声是由于鼓面的振动产生的,故 A 正确; B、鼓面振动幅度越大,鼓声的响度越大,故 B 错误; C、鼓声主要是靠空气传入人耳的,故 C 错
3、误; D、鼓面振动频率越高,鼓声的音调越高,响度指声音的强弱或大小,与振幅和距离有关;振幅越大,则响度越大,故 D 错误。 答案: A 3.下列各种自然现象的形成,属于液化现象的是 ( ) A.雪 B.露 C.霜 D.冰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液化及液化现象 。 A、雪是固体,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形成的,是凝华现象,故 A 错误; B、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放出热量变为液态的小水珠附着在固体上形成露,露的形成属于液化,故 B 正确; C、霜是固体,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形成的,是凝华现象,故 C 错误; D、冰是固体,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形成的,是凝华现象,故 D 错误。 2 答案: B 4.下列
4、实例中属于增大压强的是 ( ) A. 图钉尖很尖锐 B. 书包背带较宽 C. 铁轨下铺设枕木 D. 穿滑雪板滑雪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增大压强的方法及其应用 。 A、图钉尖很尖锐,减小了受力面积,增大了压强,符合题意; B、书包背带较宽,增大了受力面积,减小了压强,不符合题意; C、铁轨下铺设枕木,增大了受力面积,减小了压强,不符合题意; D、穿滑雪板滑雪,增大了受力面积,减小了压强,不符合题意。 答案: A 5.下列现象中,不能用分子动理论解释的是 ( ) A.走进花园闻到花香 B.放入水中的糖使水变甜 C.看到烟雾在空中弥漫 D.水和酒精混合总体积变小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
5、 。 A、进 入花园闻到花香是因为花香中含有的分子不断运动,向四周扩散,使人们闻到花香,能用分子动理论解释,故 A 不符合题意; B、糖加入水中,水变甜。说明糖分子在永不停息的做无规则运动。故 B 不符合题意; C、烟尘虽细小,但也是有由很多分子组成的小颗粒,不是分子,不能用分子动理论解释,故 C 符合题意; D、酒精和水混合后的体积变小,是因为分子之间有间隙,能用分子动理论解释,故 D 不符合题意 。 3 答案: C 6.下列图形中,属于内能转化为机械能的是 ( ) A. 滑下滑梯 B. 弯折铁丝 C. 做功冲程 D. 压缩点火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能量的相互转化 。 A、滑下滑梯感觉热,是一
6、种摩擦生热,是机械能转化为内能,不符合题意。 B、弯折铁丝,铁丝发热,是对物体做功,物体的内能增大,是机械能转化为内能,不符合题意。 C、内燃机正在工作,高温高压的燃气推动活塞做功,内能转化为机械能,符合题意。 D、压缩点火,是对空气做功使空气的内能增加,温度升高达到了棉花的燃点,是机械能转化为内能,不符合题意。 答案: C 7.一个轻质小球靠近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时,它们相互吸引,则小球 ( ) A.一定不带电 B.一定带负电 C.一定带正电 D.可能不带电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物体带电情况的判断 。 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负电,把一个轻质的小球靠近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时,它们相互吸引; 4
7、说明这个小球可能带与橡胶棒不同的电荷 (正电荷 ),也可能不带电。 答案:项 ABC 错误,选项 D 正确。 答案: D 8.利用图示凸透镜成像情景制成的光学设备是 ( ) A.投影仪 B.照相机 C.放大镜 D.潜望镜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凸透镜成像的应用 。 观察图可知,物距为 20cm,像距为 17cm,由凸透镜成像规律可知,物距大于像距,则像是倒立、缩小的实像,故是照相机的原理。 答案: B 9.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温度从高温物体传递到低温物体 B.物体温度越高,含有的热量越多 C.物体温度为 0 时,其内能为零 D.晶体熔化吸热,温度保持不变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温度、热量与内
8、能的关系 。 A、热传递实质是内能从高温物体转移到低温物体,传递的不是温度,传递的是热量。此选项错误; B、温度越高的物体,分子运动越剧烈,热量是热传递过程中传递的内能多少,不是 含有热量多。此选项错误; C、一切物体的分子都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即一切物体都有内能。此选项错误; D、晶体熔化过程吸热,内能增加,状态发生改变,但温度保持不变。此选项正确。 答案: D 10.卫生间里安装了照明灯和换气扇,有时需要独立工作,有时需要同时工作。下列电路图符合要求的是 ( ) A. B. 5 C. 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串、并联电路的设计 。 照明灯和换气扇,有时需要独立工作,有时需要同时工作。
9、说明电灯与风扇相互不影响,能独立工作,故应使电灯与风扇并联,且各自的支路有一个开关控制 ,干路上没有开关。对照选项中的电路图可知,只有 C 符合要求。 答案: C 11.在 “ 探究通过导体的电流与电压的关系 ” 实验中,得到 I-U 图象如图所示,则正确的是( ) A. B. C. 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欧姆定律 。 探究 “ 电流与电压的关系 ” 的实验过程中,保持定值电阻不变,只改变导体的两端的电压,由欧姆定律可知:电阻一定时,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 A、由图 A 可知:电流不随电压变化,故 A 错误; 6 B、由图 B 可知:电流与电压与正比,故 B 正确; C、由图
10、C 可知:电流随电压增加而减小,故 C 错误; D、由图 D 可知:电流随电压的增加而减小,故 D 错误。 答案: B 12.如图所示,女孩用一种可以隐身的斗篷遮住身体的下部,人站在女孩的前面,却看到了斗篷后面的景物,而被斗篷遮住的身体部分 “ 消失 ” 了。下面能正确解释这种现象的光路图是 ( ) A. B. C. 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光直线传播的应用 。 人站在女孩的前面,却看到了斗篷后面的景物,而被斗篷遮住的身体部分 “ 消失 ” 了,这属于光沿直线传播的事例,选项 C 符合题意。 答案: C 二、填空题 (本 题共 8 小题,每空 1 分,最后一空 2 分,共 28分 ) 13.(
11、4 分 )同学们在瘦西湖公园游玩,小明用浆向后划水,船向前运动,这是因为_,以船为参照物,则小明是 _的。小华在荡秋千,当秋千荡到最高点时,小华的 _能最大,若此时小华所受到的力全部消失,则她将 _。 7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力作用的相互性;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牛顿第一定律;动能和势能的大小变化 。 因为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小明用桨向后划水 (给水向后的作用力 ),水给桨一个向前的反作用力,所以船就向前运动; 小明在湖面上划船,以船为参照物,小明与船的位置没有变化,小明是静止的; 当秋千运动到最高点时,动能全部转化为重力势能,小华的重力势能最大; 当小华运动到最高点时,动能全部转化为重力势能,处于
12、瞬间静止状态,如果此时她受到的力全部消失,她将保持静止状态。 答案: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静止;重力势;保持静止状态。 14.(3 分 )如图所示,在探究光的反射定律时,将平面镜放在水平桌面上,再把一个可以沿ON 向前、向后折的纸板垂直放置在平面镜上。 (1)让一束红光贴着纸板沿 AO 射到 O 点,为了便于测量和探究,需要在纸板上记录的是_;将纸板的右半边沿着 ON 向后折去,则在折过去的纸板上 _(能 /不能 )看到反射光线。 (2)为了得到反射角等于入射角的规律,应当_。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光的反射定律 。 (1)为了便于测量和研究,需要把反射光线的传播路径记录在纸板上,可以用量角器代替
13、纸板,这样就可以直接读出反射角和入射角的大小,进行比较; 法线在纸板上,法线与镜面垂直,入射光线、法线、反射光线在同一平面内,如果将纸板的右半边沿着 ON 向后折去,入射光沿纸板照射后,反射光线不在纸板上,则我们在纸板上看不到反射光线; (2)只进行一次实验,根据一次测量就得出实验结论,实验结论不具有普遍性,为了得出普遍结论,使结论符合客观事实,应改变入射角大小,进行多次实验,进行多次测量。 答案: (1)反射光线的传播路径;不能; (2)改变入射角大小,进行多次实验,进行多次测量。 15.(4 分 )如图所示,工人用滑轮组匀速提升重 800N 的货物,所用的拉力 F为 500N,货物在50s
14、 内匀速上升 5m。在此过程中,货物上升的速度是 _m/s;所做的有用功是_J;拉力做功的功率是 _W;滑轮组的机械效率是_。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功的计算;滑轮 (组 )的机械效率;功率的计算 。 8 (1)在此过程中,货物上升的 速度 v= =0.1m/s; (2)拉力做的有用功 W 有用 =Gh=800N5m=4000J ; (3)因为货物上升 5m,所以绳子自由端被拉下的距离 s=nh=25m=10m , 拉力做的功为: W 总 =Fs=500N10m=5000J ; 功率: P= = =100W; (4)使用滑轮组时,动滑轮是由两股绳子承担,则绳子自由端被拉下的距离 s=2h, 因为
15、= = = = , 所以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 = =80%。 答案: 0.1; 4000; 100; 80%。 16.如图所示,将乒乓球放在漏斗的下面紧贴漏斗,从漏斗口向上吸气,乒乓球不掉下来,这是因为 _;从漏斗口向下吹气,乒乓球也不会掉下来,这是因为 _。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 沿漏斗管口用力吸气时,乒乓球上方的空气被吸走一部分,气体压强变小,乒乓球下方的空气压强不变,因此乒乓球下方空气压强大于上方空气压强,乒乓球下方空气把乒乓球托住了; 当沿漏斗管口用力吹气时,乒乓球上面的空气流速加快,压强变小,而球下方的压强仍是大气压,大于球上方的压强,故乒乓球不会掉下去,由此可
16、知:气体流速越大,压强越小。 答案:乒乓球下方空气压强大于上方空气压强;气体流速越大,压强越小。 17.(3 分 )人的眼球的晶状体相当于 _透镜。近视眼看不清远处的物体,是因为物体的像落在视网膜的 _面,应该利用 _透镜矫正。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近视眼的成因与矫正办法 。 人的眼球的晶状体相当于凸透镜。近 视眼的晶状体和角膜构成的透镜较厚,会聚能力较强,看远处的物体时,将像成在视网膜的前面。 佩戴发散透镜即凹透镜,可以使光线推迟会聚,使所成的像相对于晶状体后移,成在视网膜上。 答案:凸;前;凹。 18.(3 分 )生活中,常用水做冷却剂,是因为水的 _;冬天下雪后,常在桥面上洒一些盐,这是因
17、为加盐后,水的凝固点会 _;在锅中隔水蒸菜,打开锅盖时,看见锅中的水在沸腾,但浮在水上的碗中的水没有沸腾,这是因为_。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水的比热容的特点及应用;沸腾及沸腾条件 。 9 (1)因为水的比热容大,相同质量的水和其它物质比较,升高相同的温度,水吸收的热量多,所以汽车散热器常用水作为冷却剂。 (2)冬天下雪后,常在桥面上洒一些盐,这是因为加盐后,水的凝固点会降低,使水不易再结冰; (3)因为液体沸腾需要两个条件:达到沸点,继续吸热。当锅中的水达到沸点后,碗内的水也达到沸点。碗内的水如果沸腾需继续吸热,但由于锅中的水和碗内的水温度相同,不再发生热传递。所以碗内的水不会沸腾。 答案:比热
18、容 大;降低;碗中的水达到沸点后无法继续吸热。 19.(3分 )两个电阻 A和 B中的电流与两端电压的关系如图,则 A的阻值是 _ 。若将电阻 A 和 B 并联后接在电压为 3V 的电源两端,则总电流是 _A,两个电阻 A、 B 产生的热量之比是 _。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欧姆定律的应用;焦耳定律的计算公式及其应用 。 (1)由图象可知,两元件为定值电阻,且当 UA=UB=3V 时, IA=0.6A, IB=0.3A, 由 I=可得,两元件的电阻: RA= = =5 , RB= = =10 。 (2)因并联电路中各支路两端的电压相等, 所以,将 A 和 B 并联后接在电压为 3V 的电源两端时,
19、 UA=UB=3V, 由图象可知, IA=0.6A, IB=0.3A, 因并联电路中干路电流等于各支路电流之和, 所以,通过 A 和 B 的总电流: I=IA+IB=0.6A+0.3A=0.9A. (3)根据公式 Q=I2Rt,通电时间相同时,两电阻产生的热量之比: QA: QB=IA2RAt: IB2RBt= =2:1。 答案: 5; 0.9; 2: 1。 20.(6 分 )物理兴趣小组为了测量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实验中,小桶内装入适量的沙子,滑块恰好做匀速直线运动。 (轻绳与滑轮的摩擦不计 ) (1)为了测量滑块受到的滑动摩擦力,需要测量的物理量是 _。 (A/B)
20、 A.滑块的质量 m1 B.小桶和沙子的总质量 m2 (2)根据 _可知,滑块受到的滑动摩擦力 f1=_。 (用物理量符号表示 ) (3)小桶落地后,滑块继续向前运动,受到的滑动摩擦力 f1_f2。 ( /=/ ) 10 (4)实验中难以判断滑块是否做匀速直线运动,请你对上述实验方法提出改进意见:_。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探究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的实验 。 (1)此题通过砝码和托盘对滑块的拉力使滑块做匀速直线运动,所以实验中应测量托盘和砝码的总质量 m2; (2)滑动摩擦力大小等于托盘和砝码的总重力,则 f1=G=m2g; (3)由于压力不变,接触面的粗糙程度不变,则滑块所受滑动摩擦力不变
21、,故 f1=f2; (4)实验中难以判断滑块是否做匀速直线运动,改进方案:把滑块放到木板上,将弹簧测力计右端固定,左端水平拉着滑块,水平抽动长木板,读出测力计示数 (如图所示 ),这种情况下拉动木板可以不匀速,弹簧测力计示数能稳定。 答案: (1)B; (2)m2g; (3)=; (4)把滑块放到木板上,将弹簧测力计右端固定,左端水平拉着滑块,水平抽动长木板,读出测力计示数 (如图所示 ),这种情况下拉动木板可以不匀速,弹簧测力计示数能稳定。 三、解答题 (本题共 8 小题,共 48 分。解答 22、 23 题时应有解题过程 ) 21.(6 分 )按题目要求作图: (1)在图甲中用平面镜成像特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5 江苏省 扬州市 中考 物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