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山东省东营市中考真题语文.docx
《2015年山东省东营市中考真题语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5年山东省东营市中考真题语文.docx(12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2015 年山东省 东营 市中考真题语文 一、积累与运用(共 20 分) 1.根据拼音写出汉字,给加点的字注音。( 2 分) 向黑暗深邃的土地探寻,你理想的根基变得坚如 pn( ) 石;与暴虐的狂风搏斗,你的品格变得刚韧 倔 强;从阳光雨露中汲取精华,你生命绽放的光彩愈益绚烂夺目。 解析: 本题考查字音和字形。要注意“倔”为多音字 , 读 ju,表“言语粗直,态度不好”时,读 ju,此处应为 ju;注意“磐石”意为厚而大的石头的,故“磐”应是从石。 答案 : 磐 ju 2.依次填入下列句中空缺处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 2 分) 历届“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以其感人肺腑的事迹 社会正能量,值得我
2、们点赞。 面对当今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中国必须加强国防力量以 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相契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相承接,是我们党 全党全社会价值共识作出的重要论断。 A.传播 捍卫 聚集 B.传递 保全 凝聚 C.传递 捍卫 凝聚 D.传播 保全 聚集 解析: 本题考查近义词辨析。“传播”指广泛传送,广泛散布,如传播经验,传播花粉,传播先进经验,传播科技知识,传播疾病等。“传递”指递过去,辗转递送,如:电话能传递声音,也指一个接一个送过去。“社会正能量”应用“传递”。“保全”指保住使不受损失,多用个人的性命、名誉等;而“捍卫”着重于
3、“捍”,抵御,多指抵御外敌,防御外侵,维护领土完整,也指捍卫真理,捍卫科学理论等,色彩较庄重。“凝聚”泛指事物聚集在一起,或指气体变成液体,常用于比喻,指思想、感情、精神、智慧或心血等聚集在一起;“凝集”指凑在一起,集合,对象多是人和事 物,如学生都聚集到操场上,多指具体对象。 “全党全社会价值共识”指的是思想方面,应用“凝聚”。 答案 : C 3.填入下面文字空缺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 2 分)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业上许多有成就的人,学习探索往往到达废寝忘食的地步。这与其说是“苦”,倒不如说是“乐”。 。 A.由于把求知当成人生乐事,他们才会做出成就。 B.正是他们
4、把求知当成人生乐事,才这样乐此不疲,乐而忘返。 C.心无旁骛、孜孜以求方为求知者应有的品质。 D.“苦”和“乐”相生相成,只有努力求知的人,才会以苦为乐。 解析: 本题考查语句衔接。本段围绕首句,举学业上有成就的人的例子来具体诠释,因而,要接的语句也要和“有成就的人”相一致;衔接的语句是对上一句的进一步解释,由此可见B 项最恰当。 答案 : B 4.观察下面黄君璧的画作飞瀑雷鸣,写一段解说文字,至少用上一个成语。( 3 分) 解析: 本题考查解读图画能力。介绍图画的内容即是用说明性的文字,把图画由哪些事物构成,以及表现的内容,用简洁的语言表述出来。上图中图画画面由瀑布、树木、山崖和溪流构成。要
5、按照一定的顺序介绍,瀑布是主体,先对其做形象描述,展现其特点。再描述瀑布上方、下方及旁侧内容,最后进行总结性评价。另外“至少用一个成语”要求不能忘记。 答案 : 画面由瀑布、树木、山崖和溪流构成。银色的瀑布如泛起的雪涛向高崖下猛扑,传来震耳欲聋的轰鸣,大有雷霆万钧之势。瀑布下方水汽氤氲,上方源流蜿蜒,与瀑布的勇猛强悍相互映衬,显出刚柔相济的特色;而旁侧 的瀑布半掩半露,与主体瀑布相得益彰,再添一层气势。整个画面气韵生动、气势磅礴、浑然一体,充分表现出作者深厚独到的思想艺术造诣。 5.填空。( 5 分) 陶渊明在归园田居中以“ , 。 ”表达出只要在污浊现实中坚守人格、坚持理想,即便做一个农夫也
6、无怨无悔的心声。 答案 : 衣沾不足惜 但使愿无违 张养浩的潼关怀古以“ , ; , 。 ”深刻揭示了封建王朝嬗变的普遍规律,表达了对百姓的深切同情。 答案 : 兴 百姓苦 亡 百姓苦 杜牧赤壁中的诗句“ , 。 ”表达了诗人对战争成败的独特见解,并曲折地抒发了自己才不为用的感慨与不平之气。 答案 : 东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 正如孔子所说“ , ”,对已学知识不断反刍以至融会贯通,并有所发现,才是获得真知灼见、超越他人的科学方法。 答案 : 温故而知新 可以为师矣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 , , 。 , , , 。 答案 : 云归而岩穴暝 , 晦明变化者 , 山间之朝暮也 。 野芳发而幽香
7、 , 佳木秀而繁阴 , 风霜高洁 , 水落而石出者 , 山间之四时也 。 解析:本题考查名句名篇的背诵默写,注意平时积累,别写错别字。 6名著阅读。( 2 分) 街上的柳树,像病了似的,叶子挂着层灰土在枝上打着卷处处干燥,处处烫手,处处憋闷,整个的老城像烧透的砖窑,使人喘不出气。狗趴在地上吐出红舌头,骡马的鼻孔张得特别的大,小贩们不敢吆喝,柏油路化开;甚至于铺户门前的铜牌也好像要被晒化 连 A 都有些胆怯了 ! 拉着空车走了几步,他觉出由脸到脚都被热气围着,连手背上都流了汗。 以上方案选自中国现当代作家 写的长篇小说 ,文中 A 外的人物是 。小说通过 、 等情节内容,塑造了这一悲剧性人物形象
8、,反映了当时社会劳动人民的苦难与无奈。 解析: 本题考查名著阅读。从“拉着空车”等信息可以判断是骆驼祥子,拉车的当然是祥子。关于他的情节也很多,只要能准确概括,内容合乎题意即可。 答案 : 老舍 骆驼祥子 攒钱买车被抢 妻子难产死亡 小福子上吊自杀 7.综合性学习。( 4 分) 某初中学校在校学生有关“阅读”问题进行了调查,并将调查发现公布如下: 材料一 : 课外阅读 读书兴趣及占比例 读书计划及占比例 关注点及占比例 读书笔记及占比例 深厚 13% 有计划 11% 写得怎样 10% 每读必做 0 % 一般 48% 有时有计划 32% 怎么写的 14% 凭兴趣做 24% 无兴趣 39% 没有计
9、划 57% 写了什么 76% 从不做 76% 材料二 : 语文学困生 阅读能力: 10%的学生基本读不懂作品, 55%对作品的内容写法似懂非懂, 35%看不出作品好在哪里。 写作水平:情感积累欠缺,矫揉造作;知识面狭窄,素材贫乏;立意肤浅,认识能力偏低;写法粗陋,语言枯燥。 研读以上两则材料,写出你探究发现的结果。( 2 分) 解析: 材料有两则,因而结论也应有两个要点。解答时文字材料要注意提取关键词句,材料一要横向、纵向比较,可知横向最后一栏所占学生多,将纵向的标题对应概括即可。材料二则要判断出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两者之间又是因果关系。 答案 : 当前绝大多数初中学生对读书缺乏深厚兴趣和整体
10、性计划,缺少正确的读书目的和读书方法(或积累思考的习惯),因此导致了部分学生尤其是语文学困生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的低下状态。 该校某班拟于“世界读书日”期间开展“爱读书、会读书”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有针对性地设计一项活动;仿照示例写一句话,以表达你对读书的感悟。( 2 分) 仿写示例:读书犹如揽胜,山川之,江河之绮丽,林木之神秀,尽收眼底。 活动: 仿写: 解析: 本题 为两个要求,分别是“设计一项活动”和仿写语句。活动设计要围绕主题,活动内容 要实用得体,有针对性,如故事会、演讲比赛等;仿写一要紧扣主题,二要注意比喻修辞和句式,还要注意选择的中心词与后面的表述要一致。例句中的“揽胜”就
11、与后面的语句紧密相连。 答案: 活动:开展“成长离不开阅读”主题演讲活动。举办“名人与书”故事会。开展“被一本书感动”好书推介活动。举办“学会阅读”读书经验与方法交流会 仿写:读书犹如探宝,高山之灵芝,深海之珍珠, 地下之金石,尽归囊中。 二、阅读(共 5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8 25 题。 (一)( 4 分) 暮春归故山草堂 钱起 溪上残春黄鸟稀,辛夷花尽杏花 飞。 始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 注释:辛夷,木兰树的花。 8.诗中“竹”这一形象具有怎样的特征?( 2 分) 解析: 本题考查意象的分析。诗词往往有所寄托,从“诗言志”这一角度来看,分析“竹”这一形象,应突出竹的外在
12、形象特点和内在品质特点。前两句写“鸟归”“花尽”,实则为了对比衬托竹,在的暮春时节,窗前阴生环境下的竹子,翠绿葱茏,摇曳多姿,不改初衷,深情的迎接我的归来。可见它忠贞不渝,不为俗屈等的高尚品质;同时,也体现了它是内在美和外在美的结合。 答案: 具有不从世俗、坚忍不屈、忠贞不渝(或不畏春残、不惧秋寒、不为俗屈)的品性节操;内在美与外在美共处一身。 9.任选一个角度(如构思、写法、语言等),对该诗进行赏析。( 2 分)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的欣赏能力。题干中提示可从构思、写法、语言等方面欣赏。欣赏时要注意选准角度,取例典型,分析得当,言之成理。构思方面,主要从所见所感的角度,或者是写景与抒情的角
13、度分析;写法方面,主要是对比衬托或拟人修辞的角度分析;语言方面,可抓住某一词语分析。 答案 : 构思一 : 全诗紧扣“暮春”,写出了不同景物的不同特征。既合乎自然真实 ,又巧妙融入主观情感,新颖别致,浑然天成。 构思二:所见与所感有机结合,“感”因“见”而生,写出了情感意绪的抑扬跌宕,曲折动人。 写法一:反衬,以黄鸟春花之“改”反衬幽竹之“不改”,突出幽竹对“我”的钟爱及其坚忍不屈、忠贞不渝的精神品质。 写法二:拟人,表现幽竹“待我”之情及“我”的怜竹之意,生动有趣而耐人寻味。 语言:用“稀”“尽”“飞”一气而下,渲染出春光逝去、了无踪影的凋零空寂的气氛,用“始”与之呼应,表现出失望之后的意外
14、发现和惊喜之情,写出了意脉的 转折。平中见奇,朴中出新。 (二)( 8 分) (甲)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曹刿论战 (乙)宋公及楚人战于泓。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济。司马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公曰:“不可。”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公曰:“未可。”既陈而后击之,宋师败绩。公伤股,门 官歼焉。 国人皆咎公。公曰
15、:“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寡人虽亡国之余,不鼓不成列。”子鱼曰:“君未知战。勍 敌之人,隘而不列, 天赞我也。阻而鼓之,不亦可乎?犹有惧焉!且今之勍者,皆我敌也。虽及胡耇,获则取之,何有于二毛!明耻教战,求杀敌也。伤未及死,如何勿重?若爱重伤,则如勿伤;爱其二毛,则如服焉。三军以利用也,金鼓以声气也。利而用之,阻隘可也;声盛致志,鼓儳可也。” 左传 僖公二十二年 注释:宋公:宋襄公。泓:泓水。司马:统帅军队的高级长官,此指子鱼。陈:同 “阵”,此处意为摆好阵势。禽:通“擒”。二毛:头发斑白的人。勍 (qng):强而有力。儳 (chn):杂乱不整齐,此指不成阵势的军队。
16、1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2 分) 一 鼓 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公伤股,门官 歼 焉。 君子不 重 伤,不禽二毛。 古之为军也,不 以 阻隘也。 解析: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 、文言虚词 在文中的含义。 “鼓”就是名 词 用作动词,虚词“以”是一词多义,也要结合语意分析判断。 答案: 鼓:击鼓进军 歼:被杀死 重:再次 以:凭,靠 11.翻译下面的句子。( 2 分) 爱其二毛,则如服焉。 解析: 理解或翻译文中的句子。 “二毛”小注中解释为“头发斑白的人”,也就是老人;“爱”不是爱戴,而应翻译为“怜悯”;“服”不是服从,而是“屈服”的意思。这些关键词必须准确翻译出来 。 答案: 怜悯年老
17、的敌人,就如同屈服于敌人。 12.从军事指挥的角度来看,造成两场战争不同结局的具体原因分别是什么?( 2 分) 解析: 理解文言文内容要点。 甲文的结局是取得胜利,其原因可从两个“可矣”分析抓住战机的重要性,从“夫战,勇气也”分析士气的作用。乙文的结局是战败。其原因在于宋公 “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 。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的思想,不听劝告,而又不明白“三军以利用也,金鼓以声气也”的道理,失去战机。 答案: 长勺之战中曹刿巧用战术,造成士气的彼消我长,并审时度势,抓住有利战机,取得胜利。泓之战中宋公恪守“君子”和古 人规则,不听劝告,丧失有利战机,以致战败。 13.概括说明两文在写作目的或写法
18、上的相同之处。( 2 分) 解析: 理解文言文内容要点。 要依据内容,探寻相同点。目的方面要注意两文一正一反作战结局,揭示的是什么。不是战争的场面,而是战术,是战争胜败的因果关系。写法方面可从叙事详略的角度分析;也可从人物对比衬托的角度分析,庄公与曹刿,宋公与子鱼对比分析。 答案: 写作目的一:两文写作目的在于表明要取得战争胜利就需要灵活运用战略战术、善于把握有利战机。 写作目的二:两文写作目的均不在于再现战争的场面经过,而在于揭示战争成败的因果关系。 写法一:两文都紧扣中心精心剪裁。详写论战,略写战争经过,有力地突出了写作意旨。 写法二:都运用了衬托。用鲁庄公的无知浅陋衬托曹刿的足智多谋;用
19、子鱼的随机应变、杀伐决断衬托宋公的墨守成规、自以为是 。 (三)( 8 分) 我用残损的手掌 /摸索这广大的土地: /这一角已变成灰烬, /那一角只是血和泥; /这一片湖该是我的家乡, / /江南的水田,你当年新生的禾草 /是那么细,那么软现在只有蓬蒿; /岭南的荔枝花寂寞地憔悴, /尽那边,我蘸着南海没有渔船的苦水 /无形的手掌掠过无限的江山, /手指沾了血和灰,手掌沾了阴暗, /只有那辽远的一角依然完整, /温暖,明朗,坚固而蓬勃生春。 /在那上面,我用 残损的手掌轻抚, /像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 /我把全部的力量运在手掌 /贴在上面,寄与爱和一切希望, /因为只有那里是太阳,是春,
20、/将驱逐阴暗,带来苏生, /因为只有那里我们不像牲口一样活, /蝼蚁一样死那里,永恒的中国! 我用残损的手掌 14.诗人情感随“手掌”活动而变化,试仿照示例填空。( 2 分) (示例)“贴”:向往与期待。 “ ”: 。“ ”: 。 解析: 鉴赏诗歌的语言。 先找到“手掌”变化的词语,如“摸索” 、“轻抚”等,再具体分析情感,“像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则表现的是热爱、幸福的情感。 答案: “摸索”:痛苦和仇恨 “轻抚”:热爱与幸福 15.谈谈你对诗中“残损的手掌”这一形象涵义的理解。( 3 分) 解析: 鉴赏诗歌的形象。 结合时代背景,从表层含义和象征意义两方面分析其内涵,进而分析诗人坚强不屈
21、的意志以及对祖国挚爱的情感。 答案: 实指诗人被残害的身体。象征民族遭受的伤痛和屈辱(或象征祖国残缺的版图)。表明诗人坚强不屈的意志和对祖国的炽热的爱。 16.就本诗运用的一种艺术手法作简要的赏析。( 3 分) 解析: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可以从对比、想象、虚实的角度分析,结合诗句分析概括,如国土沦陷前后有对比、沦陷区和“辽远的一角”对比。借助“无形手掌”的活动,诗人也进行了大胆的想象。抓住某一点,具体分析即可。 答案: 虚拟:诗人虚拟祖国的广大土地就在眼前,随着思维变化转换空间,既可观其形色,又可感其冷暖,嗅其气味,表达了对祖国的深挚情感。 想象:借助“无形手掌”的活动,想象国土的今昔变化
22、和不同区域不同的色彩、情景,形成诗歌的丰富内涵,寄寓深厚情感。 对比:国土沦陷前后对比,突出表现祖国遭受的苦难及作者凄楚忧愤之情; 沦陷区和“辽远的一角”对比,表达对祖国光明未来的期待、向往以及坚定的信念。 (四)( 14 分) 人类的创造力如何起源 (加拿大)普林格尔 科学家一直认为直到 4 万年前,早期人类才开始突破自身一成不变的思维定势。但近年的考古发现,早在 20 万年前,人类的创造力便崭露头角了。不过,不是进化中突发,而是经过“细水长流”般的累积才得以出现的。 长期以来,考古学家都认为,使用符号如语言是现代人认知能力的最重要指标,也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标 志。但近来,研究人员开始在考古记
23、录中寻找其他现代行为的来源。 20 世纪 90 年代开始,威特沃特斯兰德大学考古学家沃德利发掘西布度洞穴并进行了研究。其报告显示,西布度穴居人于 7.7 万年前便开始从木本植物中选择树叶制作寝具;树叶出自一种具有天然防虫效果的树,可以驱防那些目前携带致命疾病的蚊子。研究人员在南非其他地区发现,距今 10 万年至 7.2 万年前,居住在布隆伯斯洞的原始人能制作用于裁剪兽皮衣服的骨锥。这些用具和工具十分简陋,“但在一个仅由自然物质所组成的世界里,想象新事物及将其付诸实现的能力便几乎成了魔法。”这是创造力起源的历史视角。 虽然早期人类的创造力令人印象深 刻,但我们的远祖与现代人在创新的广度和深度上仍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5 山东省 东营 中考 语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