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麦多课文档分享! | 帮助中心 海量文档,免费浏览,给你所需,享你所想!
麦多课文档分享
全部分类
  • 标准规范>
  • 教学课件>
  • 考试资料>
  • 办公文档>
  • 学术论文>
  • 行业资料>
  • 易语言源码>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麦多课文档分享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2015年山东省东营市中考真题语文.docx

    • 资源ID:138395       资源大小:253.62KB        全文页数:12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2000积分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2000积分(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微信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2015年山东省东营市中考真题语文.docx

    1、2015 年山东省 东营 市中考真题语文 一、积累与运用(共 20 分) 1.根据拼音写出汉字,给加点的字注音。( 2 分) 向黑暗深邃的土地探寻,你理想的根基变得坚如 pn( ) 石;与暴虐的狂风搏斗,你的品格变得刚韧 倔 强;从阳光雨露中汲取精华,你生命绽放的光彩愈益绚烂夺目。 解析: 本题考查字音和字形。要注意“倔”为多音字 , 读 ju,表“言语粗直,态度不好”时,读 ju,此处应为 ju;注意“磐石”意为厚而大的石头的,故“磐”应是从石。 答案 : 磐 ju 2.依次填入下列句中空缺处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 2 分) 历届“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以其感人肺腑的事迹 社会正能量,值得我

    2、们点赞。 面对当今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中国必须加强国防力量以 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相契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相承接,是我们党 全党全社会价值共识作出的重要论断。 A.传播 捍卫 聚集 B.传递 保全 凝聚 C.传递 捍卫 凝聚 D.传播 保全 聚集 解析: 本题考查近义词辨析。“传播”指广泛传送,广泛散布,如传播经验,传播花粉,传播先进经验,传播科技知识,传播疾病等。“传递”指递过去,辗转递送,如:电话能传递声音,也指一个接一个送过去。“社会正能量”应用“传递”。“保全”指保住使不受损失,多用个人的性命、名誉等;而“捍卫”着重于

    3、“捍”,抵御,多指抵御外敌,防御外侵,维护领土完整,也指捍卫真理,捍卫科学理论等,色彩较庄重。“凝聚”泛指事物聚集在一起,或指气体变成液体,常用于比喻,指思想、感情、精神、智慧或心血等聚集在一起;“凝集”指凑在一起,集合,对象多是人和事 物,如学生都聚集到操场上,多指具体对象。 “全党全社会价值共识”指的是思想方面,应用“凝聚”。 答案 : C 3.填入下面文字空缺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 2 分)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业上许多有成就的人,学习探索往往到达废寝忘食的地步。这与其说是“苦”,倒不如说是“乐”。 。 A.由于把求知当成人生乐事,他们才会做出成就。 B.正是他们

    4、把求知当成人生乐事,才这样乐此不疲,乐而忘返。 C.心无旁骛、孜孜以求方为求知者应有的品质。 D.“苦”和“乐”相生相成,只有努力求知的人,才会以苦为乐。 解析: 本题考查语句衔接。本段围绕首句,举学业上有成就的人的例子来具体诠释,因而,要接的语句也要和“有成就的人”相一致;衔接的语句是对上一句的进一步解释,由此可见B 项最恰当。 答案 : B 4.观察下面黄君璧的画作飞瀑雷鸣,写一段解说文字,至少用上一个成语。( 3 分) 解析: 本题考查解读图画能力。介绍图画的内容即是用说明性的文字,把图画由哪些事物构成,以及表现的内容,用简洁的语言表述出来。上图中图画画面由瀑布、树木、山崖和溪流构成。要

    5、按照一定的顺序介绍,瀑布是主体,先对其做形象描述,展现其特点。再描述瀑布上方、下方及旁侧内容,最后进行总结性评价。另外“至少用一个成语”要求不能忘记。 答案 : 画面由瀑布、树木、山崖和溪流构成。银色的瀑布如泛起的雪涛向高崖下猛扑,传来震耳欲聋的轰鸣,大有雷霆万钧之势。瀑布下方水汽氤氲,上方源流蜿蜒,与瀑布的勇猛强悍相互映衬,显出刚柔相济的特色;而旁侧 的瀑布半掩半露,与主体瀑布相得益彰,再添一层气势。整个画面气韵生动、气势磅礴、浑然一体,充分表现出作者深厚独到的思想艺术造诣。 5.填空。( 5 分) 陶渊明在归园田居中以“ , 。 ”表达出只要在污浊现实中坚守人格、坚持理想,即便做一个农夫也

    6、无怨无悔的心声。 答案 : 衣沾不足惜 但使愿无违 张养浩的潼关怀古以“ , ; , 。 ”深刻揭示了封建王朝嬗变的普遍规律,表达了对百姓的深切同情。 答案 : 兴 百姓苦 亡 百姓苦 杜牧赤壁中的诗句“ , 。 ”表达了诗人对战争成败的独特见解,并曲折地抒发了自己才不为用的感慨与不平之气。 答案 : 东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 正如孔子所说“ , ”,对已学知识不断反刍以至融会贯通,并有所发现,才是获得真知灼见、超越他人的科学方法。 答案 : 温故而知新 可以为师矣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 , , 。 , , , 。 答案 : 云归而岩穴暝 , 晦明变化者 , 山间之朝暮也 。 野芳发而幽香

    7、 , 佳木秀而繁阴 , 风霜高洁 , 水落而石出者 , 山间之四时也 。 解析:本题考查名句名篇的背诵默写,注意平时积累,别写错别字。 6名著阅读。( 2 分) 街上的柳树,像病了似的,叶子挂着层灰土在枝上打着卷处处干燥,处处烫手,处处憋闷,整个的老城像烧透的砖窑,使人喘不出气。狗趴在地上吐出红舌头,骡马的鼻孔张得特别的大,小贩们不敢吆喝,柏油路化开;甚至于铺户门前的铜牌也好像要被晒化 连 A 都有些胆怯了 ! 拉着空车走了几步,他觉出由脸到脚都被热气围着,连手背上都流了汗。 以上方案选自中国现当代作家 写的长篇小说 ,文中 A 外的人物是 。小说通过 、 等情节内容,塑造了这一悲剧性人物形象

    8、,反映了当时社会劳动人民的苦难与无奈。 解析: 本题考查名著阅读。从“拉着空车”等信息可以判断是骆驼祥子,拉车的当然是祥子。关于他的情节也很多,只要能准确概括,内容合乎题意即可。 答案 : 老舍 骆驼祥子 攒钱买车被抢 妻子难产死亡 小福子上吊自杀 7.综合性学习。( 4 分) 某初中学校在校学生有关“阅读”问题进行了调查,并将调查发现公布如下: 材料一 : 课外阅读 读书兴趣及占比例 读书计划及占比例 关注点及占比例 读书笔记及占比例 深厚 13% 有计划 11% 写得怎样 10% 每读必做 0 % 一般 48% 有时有计划 32% 怎么写的 14% 凭兴趣做 24% 无兴趣 39% 没有计

    9、划 57% 写了什么 76% 从不做 76% 材料二 : 语文学困生 阅读能力: 10%的学生基本读不懂作品, 55%对作品的内容写法似懂非懂, 35%看不出作品好在哪里。 写作水平:情感积累欠缺,矫揉造作;知识面狭窄,素材贫乏;立意肤浅,认识能力偏低;写法粗陋,语言枯燥。 研读以上两则材料,写出你探究发现的结果。( 2 分) 解析: 材料有两则,因而结论也应有两个要点。解答时文字材料要注意提取关键词句,材料一要横向、纵向比较,可知横向最后一栏所占学生多,将纵向的标题对应概括即可。材料二则要判断出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两者之间又是因果关系。 答案 : 当前绝大多数初中学生对读书缺乏深厚兴趣和整体

    10、性计划,缺少正确的读书目的和读书方法(或积累思考的习惯),因此导致了部分学生尤其是语文学困生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的低下状态。 该校某班拟于“世界读书日”期间开展“爱读书、会读书”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有针对性地设计一项活动;仿照示例写一句话,以表达你对读书的感悟。( 2 分) 仿写示例:读书犹如揽胜,山川之,江河之绮丽,林木之神秀,尽收眼底。 活动: 仿写: 解析: 本题 为两个要求,分别是“设计一项活动”和仿写语句。活动设计要围绕主题,活动内容 要实用得体,有针对性,如故事会、演讲比赛等;仿写一要紧扣主题,二要注意比喻修辞和句式,还要注意选择的中心词与后面的表述要一致。例句中的“揽胜”就

    11、与后面的语句紧密相连。 答案: 活动:开展“成长离不开阅读”主题演讲活动。举办“名人与书”故事会。开展“被一本书感动”好书推介活动。举办“学会阅读”读书经验与方法交流会 仿写:读书犹如探宝,高山之灵芝,深海之珍珠, 地下之金石,尽归囊中。 二、阅读(共 5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8 25 题。 (一)( 4 分) 暮春归故山草堂 钱起 溪上残春黄鸟稀,辛夷花尽杏花 飞。 始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 注释:辛夷,木兰树的花。 8.诗中“竹”这一形象具有怎样的特征?( 2 分) 解析: 本题考查意象的分析。诗词往往有所寄托,从“诗言志”这一角度来看,分析“竹”这一形象,应突出竹的外在

    12、形象特点和内在品质特点。前两句写“鸟归”“花尽”,实则为了对比衬托竹,在的暮春时节,窗前阴生环境下的竹子,翠绿葱茏,摇曳多姿,不改初衷,深情的迎接我的归来。可见它忠贞不渝,不为俗屈等的高尚品质;同时,也体现了它是内在美和外在美的结合。 答案: 具有不从世俗、坚忍不屈、忠贞不渝(或不畏春残、不惧秋寒、不为俗屈)的品性节操;内在美与外在美共处一身。 9.任选一个角度(如构思、写法、语言等),对该诗进行赏析。( 2 分)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的欣赏能力。题干中提示可从构思、写法、语言等方面欣赏。欣赏时要注意选准角度,取例典型,分析得当,言之成理。构思方面,主要从所见所感的角度,或者是写景与抒情的角

    13、度分析;写法方面,主要是对比衬托或拟人修辞的角度分析;语言方面,可抓住某一词语分析。 答案 : 构思一 : 全诗紧扣“暮春”,写出了不同景物的不同特征。既合乎自然真实 ,又巧妙融入主观情感,新颖别致,浑然天成。 构思二:所见与所感有机结合,“感”因“见”而生,写出了情感意绪的抑扬跌宕,曲折动人。 写法一:反衬,以黄鸟春花之“改”反衬幽竹之“不改”,突出幽竹对“我”的钟爱及其坚忍不屈、忠贞不渝的精神品质。 写法二:拟人,表现幽竹“待我”之情及“我”的怜竹之意,生动有趣而耐人寻味。 语言:用“稀”“尽”“飞”一气而下,渲染出春光逝去、了无踪影的凋零空寂的气氛,用“始”与之呼应,表现出失望之后的意外

    14、发现和惊喜之情,写出了意脉的 转折。平中见奇,朴中出新。 (二)( 8 分) (甲)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曹刿论战 (乙)宋公及楚人战于泓。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济。司马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公曰:“不可。”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公曰:“未可。”既陈而后击之,宋师败绩。公伤股,门 官歼焉。 国人皆咎公。公曰

    15、:“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寡人虽亡国之余,不鼓不成列。”子鱼曰:“君未知战。勍 敌之人,隘而不列, 天赞我也。阻而鼓之,不亦可乎?犹有惧焉!且今之勍者,皆我敌也。虽及胡耇,获则取之,何有于二毛!明耻教战,求杀敌也。伤未及死,如何勿重?若爱重伤,则如勿伤;爱其二毛,则如服焉。三军以利用也,金鼓以声气也。利而用之,阻隘可也;声盛致志,鼓儳可也。” 左传 僖公二十二年 注释:宋公:宋襄公。泓:泓水。司马:统帅军队的高级长官,此指子鱼。陈:同 “阵”,此处意为摆好阵势。禽:通“擒”。二毛:头发斑白的人。勍 (qng):强而有力。儳 (chn):杂乱不整齐,此指不成阵势的军队。

    16、1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2 分) 一 鼓 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公伤股,门官 歼 焉。 君子不 重 伤,不禽二毛。 古之为军也,不 以 阻隘也。 解析: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 、文言虚词 在文中的含义。 “鼓”就是名 词 用作动词,虚词“以”是一词多义,也要结合语意分析判断。 答案: 鼓:击鼓进军 歼:被杀死 重:再次 以:凭,靠 11.翻译下面的句子。( 2 分) 爱其二毛,则如服焉。 解析: 理解或翻译文中的句子。 “二毛”小注中解释为“头发斑白的人”,也就是老人;“爱”不是爱戴,而应翻译为“怜悯”;“服”不是服从,而是“屈服”的意思。这些关键词必须准确翻译出来 。 答案: 怜悯年老

    17、的敌人,就如同屈服于敌人。 12.从军事指挥的角度来看,造成两场战争不同结局的具体原因分别是什么?( 2 分) 解析: 理解文言文内容要点。 甲文的结局是取得胜利,其原因可从两个“可矣”分析抓住战机的重要性,从“夫战,勇气也”分析士气的作用。乙文的结局是战败。其原因在于宋公 “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 。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的思想,不听劝告,而又不明白“三军以利用也,金鼓以声气也”的道理,失去战机。 答案: 长勺之战中曹刿巧用战术,造成士气的彼消我长,并审时度势,抓住有利战机,取得胜利。泓之战中宋公恪守“君子”和古 人规则,不听劝告,丧失有利战机,以致战败。 13.概括说明两文在写作目的或写法

    18、上的相同之处。( 2 分) 解析: 理解文言文内容要点。 要依据内容,探寻相同点。目的方面要注意两文一正一反作战结局,揭示的是什么。不是战争的场面,而是战术,是战争胜败的因果关系。写法方面可从叙事详略的角度分析;也可从人物对比衬托的角度分析,庄公与曹刿,宋公与子鱼对比分析。 答案: 写作目的一:两文写作目的在于表明要取得战争胜利就需要灵活运用战略战术、善于把握有利战机。 写作目的二:两文写作目的均不在于再现战争的场面经过,而在于揭示战争成败的因果关系。 写法一:两文都紧扣中心精心剪裁。详写论战,略写战争经过,有力地突出了写作意旨。 写法二:都运用了衬托。用鲁庄公的无知浅陋衬托曹刿的足智多谋;用

    19、子鱼的随机应变、杀伐决断衬托宋公的墨守成规、自以为是 。 (三)( 8 分) 我用残损的手掌 /摸索这广大的土地: /这一角已变成灰烬, /那一角只是血和泥; /这一片湖该是我的家乡, / /江南的水田,你当年新生的禾草 /是那么细,那么软现在只有蓬蒿; /岭南的荔枝花寂寞地憔悴, /尽那边,我蘸着南海没有渔船的苦水 /无形的手掌掠过无限的江山, /手指沾了血和灰,手掌沾了阴暗, /只有那辽远的一角依然完整, /温暖,明朗,坚固而蓬勃生春。 /在那上面,我用 残损的手掌轻抚, /像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 /我把全部的力量运在手掌 /贴在上面,寄与爱和一切希望, /因为只有那里是太阳,是春,

    20、/将驱逐阴暗,带来苏生, /因为只有那里我们不像牲口一样活, /蝼蚁一样死那里,永恒的中国! 我用残损的手掌 14.诗人情感随“手掌”活动而变化,试仿照示例填空。( 2 分) (示例)“贴”:向往与期待。 “ ”: 。“ ”: 。 解析: 鉴赏诗歌的语言。 先找到“手掌”变化的词语,如“摸索” 、“轻抚”等,再具体分析情感,“像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则表现的是热爱、幸福的情感。 答案: “摸索”:痛苦和仇恨 “轻抚”:热爱与幸福 15.谈谈你对诗中“残损的手掌”这一形象涵义的理解。( 3 分) 解析: 鉴赏诗歌的形象。 结合时代背景,从表层含义和象征意义两方面分析其内涵,进而分析诗人坚强不屈

    21、的意志以及对祖国挚爱的情感。 答案: 实指诗人被残害的身体。象征民族遭受的伤痛和屈辱(或象征祖国残缺的版图)。表明诗人坚强不屈的意志和对祖国的炽热的爱。 16.就本诗运用的一种艺术手法作简要的赏析。( 3 分) 解析: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可以从对比、想象、虚实的角度分析,结合诗句分析概括,如国土沦陷前后有对比、沦陷区和“辽远的一角”对比。借助“无形手掌”的活动,诗人也进行了大胆的想象。抓住某一点,具体分析即可。 答案: 虚拟:诗人虚拟祖国的广大土地就在眼前,随着思维变化转换空间,既可观其形色,又可感其冷暖,嗅其气味,表达了对祖国的深挚情感。 想象:借助“无形手掌”的活动,想象国土的今昔变化

    22、和不同区域不同的色彩、情景,形成诗歌的丰富内涵,寄寓深厚情感。 对比:国土沦陷前后对比,突出表现祖国遭受的苦难及作者凄楚忧愤之情; 沦陷区和“辽远的一角”对比,表达对祖国光明未来的期待、向往以及坚定的信念。 (四)( 14 分) 人类的创造力如何起源 (加拿大)普林格尔 科学家一直认为直到 4 万年前,早期人类才开始突破自身一成不变的思维定势。但近年的考古发现,早在 20 万年前,人类的创造力便崭露头角了。不过,不是进化中突发,而是经过“细水长流”般的累积才得以出现的。 长期以来,考古学家都认为,使用符号如语言是现代人认知能力的最重要指标,也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标 志。但近来,研究人员开始在考古记

    23、录中寻找其他现代行为的来源。 20 世纪 90 年代开始,威特沃特斯兰德大学考古学家沃德利发掘西布度洞穴并进行了研究。其报告显示,西布度穴居人于 7.7 万年前便开始从木本植物中选择树叶制作寝具;树叶出自一种具有天然防虫效果的树,可以驱防那些目前携带致命疾病的蚊子。研究人员在南非其他地区发现,距今 10 万年至 7.2 万年前,居住在布隆伯斯洞的原始人能制作用于裁剪兽皮衣服的骨锥。这些用具和工具十分简陋,“但在一个仅由自然物质所组成的世界里,想象新事物及将其付诸实现的能力便几乎成了魔法。”这是创造力起源的历史视角。 虽然早期人类的创造力令人印象深 刻,但我们的远祖与现代人在创新的广度和深度上仍

    24、存在巨大差异。到底是怎样的原因使我们这一种群从远祖之中脱颖而出呢?这是探究创造力起源的另一维度。 物竞天择促使人类形成更 大的脑。就脑容量而言,更新期灵长类动物的平均脑容量是 450cm3,与黑猩猩相仿; 160万年前的直立人约 930cm3;而 10万年前的现代人为 1330cm3。在这样的脑容量下,估计有千亿神经元在处理信息,在约长 1.65 万千米的有髓神经纤维中传递,穿过 1.5 1014 个突触。 加利福尼亚大学的体质人类学家赛门德费瑞通过检测现代人、黑猩猩 的前额皮质发现,其中有几个主要分区在人科进化过程中经历过重新改组。如现代人的额及前额叶皮层(负责实施计划与组织感觉输入的部分)

    25、在容积上几乎是黑猩猩的两倍。并且,此区域神经元间的水平空间增大约 50%,给了轴突和树突更多空间。“这意味着大脑能有更复杂深远的联结,可以处理神经元间更为错综复杂的交流。” 认知科学家嘉宝认为,当代那些极富创造力的人群,都是优秀的幻想者,总会通过以往的某个记忆或想法自然地联 想出解决问题的方案。这种联想有助于触类旁通, 并导致创新思维的突破。且更大容量的大脑意味着更优秀的自然联想 力;拥有数十亿并且空间宽阔的神经元的前额叶皮层可以处理更多刺激,有更多神经元可以参与特殊片段的处理,拥有更细致的记忆,探索更多潜在刺激间的联接。目前,嘉宝正通过计算机模拟大脑是如何在分析与联想模式之间进行切换,并最终

    26、帮助人类走出认知萌发期,学会从新角度看待事物,从而让大脑产生创造力。“仅仅拥有更多神经元是不够的”,“人必须将大脑灰质的用途发挥到极致。” 大约在 10 万年前左右,我们祖先的思维就已经犹如一个干燥的火绒盒,等待着合适的社会环境将其点燃。苏黎世大学的克里斯托夫发现,在一个行军蚁窝 旁,一只雌猩 猩拾起一根细枝,将其一端插入松软的土中,挡住巢穴入口,等待兵蚁出来。当蚁群爬满细枝10 厘米长度时,她便将细枝拔出,熟练地将上面的蚂蚁吃掉。黑猩猩会使用简单的工具,但不能将知识上升为先进科技,也不会在使用工具的基础上加以提高,如制作新的工具。而现代人每天都在汲取他人的思想、经验,并加入自己的创新,直到获

    27、得一个全新、复杂的事物。比如说,没有一个人能掌握便携式电脑中所有的复杂科技,这些科技成果来自好几代发明者的才思积累。人类学家将这种技术的积累称为“文化棘轮效应”。它首先要求人们将知识代代相传,直到有人能想到改进 方法。伦敦动物行为学家刘易斯 迪安通过研究揭示了为什么人类有创造力而黑猩猩却没有:拥有认知能力,故我们的祖先能轻而易举地将知识传递给别人。 不止如此,伦敦大学进化遗传学家马克 托马斯,从 4 万年前生活于欧洲的晚期智人达到创新高峰这个事实得出结论,采猎群体的规模越大,孕育出新科技的可能性就越大。在大群体内,越是经常与他人接触的人,越有可能学到新发明。伦敦大学考古学家考沃德研究2012

    28、年考古发现,认为由于大约 7.1 万年前南非由人口密度增长而带来了技术复兴,并得出结论“像病毒一样,文化创新需要特定的社会环境加 以推动”。这是创造力产生更为重要的原因。 17.本文从哪几个角度阐述了人类创造力的起源问题?( 3 分) 解析: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这是创造力起源的历史视角”表明是历史学的角度;“物竞天择促使人类形成更大的脑”表明是人脑进化的角度;“故我们的祖先能轻而易举地将知识传递给别人”表明是知识传承的角度。 答案: 久远的历史(或历史学角度)。人脑的进化(或生物学角度);知识的传承(或社会学角度) 18.两段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4 分) 解析: 分析说明顺序和

    29、思路。 先作出判断,再分析这两段所写内容,进而分析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第段说明现代人大脑主要分区在进化上的生理特点,而第段阐述这种大脑的思维功能,前者是后者的基础条件,两者之间构成先后逻辑关系,而非并列关系,所以不能调换。 答案: 不能。第段说明现代人大脑主要分区在进化上的生理特点,第段阐述这种大脑的思维功能,前者是后者的基础条件,两者有逻辑上的先后关系,不能调换。 19.简要概括“文化棘轮效应”产生的条件。( 4 分) 解析: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结合第段第 段 文字,抓住“现代人每天都在汲取他人的思想、经验, 并加入自己的创新,直到获得一个全新、复杂的事物”“它首先要求人们将知识代代相

    30、传,直到有人能想到改进方法”“ 采猎群体的规模越大,孕育出新科技的可能性就越大”等语句分析概括。 答案: 拥有认知能力,将知识代代相传,并加入自己的创新;经常与他人接触沟通,有特定社会环境的推动(或群体的规模越大,孕育出新科技的可能性就越大)。 20.举例说明本文运用的一种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3 分) 解析: 本题考查 分析常见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解答本题时可以从原文中选择一例,按照 “ 举例 +说明方法 +作用的思路 ” 回答即可。 答案: 示例一 :如第段说明人类脑量的变化时,运用列数字,具体准确地说明了人类在进化过程 中形成 了更大的脑,令人信服。 示例二:如第段说明人类大脑主要分区

    31、在经历重新改组时,以现代人和黑猩猩为例,燕进行比较,具体、准确、突出地说明了现代人进化的生理特点。 (五)( 16 分) 界河 (希腊)萨马拉基斯 命令很明确:禁止下河洗澡!同时规定沿岸二百公尺内为禁区。 大约三周之前,他们来到河岸这边驻扎下来,对岸就是敌军 通常被称之为“那边的人”。 河两岸的纵深处尽是茂密的丛林,林子里驻扎着敌对双方的部队。 据情报,那边有两个营,但他们并未发动攻势。谁知道眼下他们正打着什么鬼算盘。与此同时,双方都派出哨兵隐蔽在两岸的密林里,戒备着随时可能出现的情况。 记得他们初抵此地时,还是春寒料峭。然而几天前却突然放晴,现在竟是明媚和煦的春天了! 第一个偷偷潜下河的是一

    32、位中士。一天早晨,中士下河潜入水中。不久当其爬回此岸时,肋下已中了两弹,后来只活了几个小时。 翌日,又是两个士兵下河去了。没有再能见到他们,只听到几阵机枪的扫射声,然后,便是一片沉寂。 此后,司令部就下了那道禁令。 然而,那条河依然具有不可 抗拒的诱惑力。一听到潺潺流水,渴望便从他们心底油然而生。两年半的野战生活已使他们变得蓬头垢面,邋里邋遢。在这两年半里他们享受不到一丝的快乐。现在他们却邂逅了这条河,可司令部的命令却是 “这该死的命令!”那天夜里他忿忿地诅咒道。 夜里,他辗转反侧,难以入眠。 远处,滔滔的河水声萦绕在他的耳际,仿佛家乡节日演奏的合唱,令他不得一丝安宁。 对,明天要去,他一定要

    33、去 让那禁令见鬼去吧! 其他的士兵正睡得很香,最后,他也渐渐进入了梦乡。他做了一个梦,一个噩梦。起先,他似乎见到了它 一条河。河就在 他的面前,期待着他。他站在岸边,正欲跃入水中。一瞬间那条河竟然变成了他的恋人 一个肤色黝黑、年轻健美的姑 娘,她正待他奔来,可是他没有能朝他跑去,因为一只无形的手仿佛紧紧攫住了他的后背。 他醒了过来,精疲力竭,天还没有亮 终于来到河边。他停下脚步注视着它。瞧这河!一连几个小时他都在担心这只是一种想象,抑或只是他们的一种幻觉,一种错觉。 天气多好啊!他把衣服和枪靠放在树干旁,纵身跳入水中。一俟他赤裸的身躯进入水中,承受了两年半的折磨,他那迄今还留有两颗子弹刻下的疤

    34、痕的肉体,顿时感到变成了另 一个人。无形中,宛如有一只拿着海绵的手抚过他的全身,为他抹去这两年半中留下的一切印迹。 左右两岸,鸟群在自由飞翔,有时它们盘旋在他的头顶,和他亲昵地打招呼 。 他时而仰泳,时而侧泳,任凭自己随波逐流。他还不时进行长长的潜泳。 少顷,顺流漂下的一根树干出现在他的前方。他一个长潜试图抓住树干。他果真抓住了!他恰巧就在树干边浮出水面。真是太妙了!可 就在这瞬间,他发现约在三十公尺开外的前方有一个脑袋。 他停下来,想仔细看清楚。对方也看到了他,也停了下来。两人面面相觑。 倏地,他一下子又恢复了原来的自我 一个经历了两年半战火洗礼的士兵。 他无法断定面对他的那个人是否是自己的

    35、战友,抑或是那边的人。他们都惊得呆若木鸡。一个喷嚏打破了平静的僵局。这是他打的喷嚏,像往常一样很响。紧接着对方开始向对岸快速游去,他也分秒必争。两人使尽全力游向自己的岸边。他先上了岸,奔到那棵树下,一把抓起了枪。还好,对方刚出水,正朝自己搁枪的地方跑去。 他举起枪,开始瞄准。对他来说,要打中对面的脑袋实在再简单不过的了。对方赤裸着身子在约二十米的地方奔跑,这是极易瞄准的活靶子。 不,他没有扣动扳机。那边的人就在对岸,恰似娘胎里出来的一样,赤条条一丝不挂。他站在这边,也赤裸着身子。 他不能扣动扳机,两个人都是赤条条的,赤条条的两个人,一丝不挂。没名没姓,没有国籍,没有穿咔叽布军装的自己。 他不能

    36、扣动扳机,他觉得此刻这条河并没能把他们隔开;相反,却把他们联合在一起了。 当对岸枪声响起时,他只是瞥见有几只鸟被惊起。他倒了下去,先是颓然跪下,随之整个身子直挺挺地扑倒在地上。 21.从全文看,小说开篇叙述司令部的命令及相关内容有什么作用?( 3 分) 解析: 本题考查 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可以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分析。开头的语段,“河两岸的纵深处尽是茂密的丛林,林子里驻扎着敌对双方的部队”等语句,交代了故事背景,也为情节发展做了铺垫;“同时规定沿岸二百公尺内为禁区”,这条河是禁区,然而下文,他却踏进去了,这就为人物命运设置伏笔,预示故事的悲剧结局。 答案: 交代故事背景,为情节发展作铺垫;为

    37、人物命运设置伏笔,预示故事的悲剧结局。 22.简要说明小说情节的两种特点及其作用。( 3 分) 解析: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本文是以主人公的行为为线索行文的,脉络清晰;结局是主人公被对面的人射死,出人意料,发人深省;从看到其他士兵违反禁令被枪杀,到自己做梦,再到偷偷下河,巧遇敌兵,双方逃离,他上岸后的想发和最后别枪杀,故事跌宕起伏,既有紧张的情节,也有在河中洗澡、上岸幻想的舒缓情节,张弛有度。 答案: 起伏跌宕,张弛有致,既扣人心弦,又舒展自如。以主人公的行为为主线穿插有关内容,使行文脉络及故事的前因后果清楚明了。结尾出人意料,陡生波澜 ,与前文形成逆转,撼人心魄发人深省。 23.试

    38、概括小说中“他”这一人物形象的特征。( 3 分 ) 解析: 欣赏作品的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要通过对人物的具体描写来分析,“远处,滔滔的河水声萦绕在他的耳际,仿佛家乡节日演奏的合唱,令他不得一丝安宁”“左右两岸,鸟群在自由飞翔,有时它们盘旋在他的头顶,和他亲昵地打招呼”“他时而仰泳,时而侧泳,任凭自己随波逐流”“真是太妙了”,这些语句可以看出他对自然与和平美好生活的热爱、向往之情;“他不能扣动扳机,他觉得此刻这条河并没能把他们隔开;相反,却把他们联合在一起了”,可见他善良以及对战争有反感。“倏地,他一下子又恢复了原来的自我”“他也分秒必争”“他举起枪, 开始瞄准”可见他在发现敌兵时的机警

    39、、敏捷。 答案: 热爱、向往自然与和平美好的生活。有善良的人性,对残酷血腥和扼杀人性战争有反感的情绪。机警、敏捷。 24.阅读画线的语句,综合概括自然环境描写在文中的作用。( 3 分) 解析: 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本题考查环境描写及其作用。两处画线语句,展现的是美好的景象,这既能他的善良人性以及对自然与和平美好生活的热爱、向往之情,也能反衬战争的残酷。同时,对河水的向往使得他不顾一切下河洗澡,在河水中美好的感受“和他亲昵地打招呼”则预示着敌兵的到来,可见,环境描写也推动了情节 发展。 答案: 以自然之美好,反衬出战争的残酷和丑恶,表达作者反对戕害,呼唤人性的愿望。衬托人物愉悦心情和善良人性,

    40、表现人物对和平美好的热爱与向往,对生与爱的渴望。推动情节的发展。 25.如果将小说结局分别改为以下两种情况,请谈谈你的看法和理由。( 4 分) “他”最终扣动扳机,将“那边的人”射杀。 双方均未开枪,各自回到自己的营地。 解析: 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分析时先明确这样的结局能表现什么,再与本文实际表现的内容比较,进行阐释。分析第种情况时,要结合人物性格、主旨等比较;第种情况要从对主题的表现以及艺术感染力方面分析。依据文章主题来看,第种情况是可以的,但却不如原作更有震撼力和感染力,也不能与前文“噩梦”等伏笔相呼应。 答案: 第种结局不可能发生。虽然能够表现战争摧残人性、毁灭生命的

    41、罪恶,便不符合情节与人物性格发展的逻辑,以及作者的创作初衷。第种结局可能发生。能表现人物对战争的厌恶,凸显美好人性对战争的超越,也能反映人类拒绝战争、向往和平美好生活的愿望 。但不如原作更震撼人心,更耐人寻味;不能照应“噩梦”伏笔,也不能凸显战争对人性的摧残,进而深化作品控诉战争罪恶、呼唤和平主题。 三 、写作(共 50 分) 26.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不必说母亲用生命挽救危难中的孩子,警察用鲜血维护人民的利益,也不必说身处逆境者创造奇迹,单是一粒平 凡的种子萌发竟能把坚硬的骨骼分开,一只蝴蝶启动翅膀便会引起一场台风,干涸数月的仙人掌却能开出鲜花,就足以令人惊叹不已。即便是当我们从沉

    42、睡在像空气一样的幸福中悄然醒来,匆匆奔走在生命旅途而突然驻足,也会常常发现,在我们生活 的平凡世界里、人生历程中,竟有那么多的人、景、物、事,是那样的感人肺腑、撼人心魄、发人深省、启人心智令人情不自禁为之震惊、为之折服、为之崇敬、为之讴歌,而我们的灵魂也因之变得坚韧而强大,真诚而善良,睿智而完美。那么就让我们为之深深地鞠躬吧! 要求: 1.以“向 鞠躬”为题。 2.将题目补充完整再作文,文体不限,不少于 600 字。 解析: 这是一个半命题作文,贴近生活,审题难度不大,选材范围广泛,所给材料为学生打开思路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首先,要将题目补充完整。“鞠躬”是一个动词,本义指请安、低头,弯腰或屈

    43、膝以表示尊敬、屈从或羞愧。而本题中的“鞠躬”更趋向于表达尊重、敬畏、敬佩之情。对于要补充的词语,其实材料中已经给出了明确的导向。那就是在我们生活的平凡世界里、人生历程中,那些感人肺腑、撼人心魄、发人深省、启人心智的人、景、物、事。一粒种子、仙人掌展现的是生命力的顽强;母亲用生命挽救危难中的孩子体现的是母爱或亲情的伟大;警察用鲜血维护人民的利益,体现的是正能量的力量。可以从“生命、自然、母爱、真理、正能量”等大的方面选择词语填空;也可以具体 到 “一棵树、一束花、蚂蚁、蜜蜂”等等;也可以逆向思维,填“失败、对手”等词语。总之,都是能够让我们“为之震惊、为之折服、为之崇敬、为之讴歌”的,能体现真善

    44、美的东西。 将题目补充完整之后,就要围绕所填词语选择材料,这一点应该不难,最好选择生活经历,选择自己最熟悉的、最能体现主题的材料。文体应该以记叙文为主,当然,也能写成抒情散文或议论文。 答案 : 向痛苦鞠躬 我突然被一棵榆树惊呆了。说突然,是因为我在这条小巷的尽头住了十年,天天从它跟前走过,竞没有注意到它的存在。那天早晨,我无意识地朝路边的砖垛上扫 了 一眼,一下子就看到了这棵树。这是一棵不同寻常的树。它长在一堆码起来的砖垛上。周围是林林总总的大树小树。砖垛有两米多高,我不知道它在那里堆了多少年,表层的砖被一层青苔覆盖着。砖们不规则地排列在一起,好像训练累了的老兵,歪歪斜斜地站在那里,勉强保持

    45、着一种队形。 它其实只有一米来高。稀稀疏疏的枝杈恣意地伸展着,形不成高大伟岸的姿态,却展示了固执顽强的生命。它站在高高的砖垛上作俯视状,鸟瞰着这个喧闹的世界。它小心地经营着自己。它当然喜欢玉树临风般的躯体,哪怕是小家碧玉的亭亭玉立也可以呀 !但命运却把它交付给一 堆砖。当初,它选择了砖垛前面的那一片阳光地带,准备唱着歌儿向老榆树告别。可是就在瞬间,一阵微微的风,把它飘到砖垛上,它的命运因此而改变。它知道:躲避现实只能毁灭自己,安于命运,顺势而长,才是生命的根本。它只能压抑着蓬勃向上的内驱力,让饱满的激情化作一段朴实 它长成了灌木丛。即便如此,它也肯定受过不尽的苦痛。雷电轰击过它,狂风摧残过它,

    46、风雪侵蚀过它。最难耐的还是干旱和贫瘠。它有时想拦住匆匆而过的雨水,雨水却不屑一顾;也曾经挽留过晶莹的露珠,露珠只轻轻吻了它一下,就再也寻觅不着。脚下那座高原似的砖垛,却贫瘠得 难以供应它起码的养料。它只得打自己的主意。让主干变粗变矮,让枝叶变小变多,尽量节衣缩食,减少消耗。尽可能挽留住雨露,拼命把根往下扎,这是它生存的策略。 厄运使得它青筋突暴,浑身疤痂,身体佝偻,它没有屈服。无论生活怎样艰难,总得面对,总得应付,总得一步一步走过。我久久地站在那里,为一棵榆树而感动。一天傍晚,我下班回来,发现那砖垛已经不见了。一个老人默默地站在那棵树旁。老人告诉我,这垛砖堆了十八年。当初准备盖房子用,儿子突然得病死了。媳妇改嫁,他领着孙子孙女度日,房子就耽搁了。现在孙子孙女已长大成人,会挣钱 了,政府又补贴了一部分钱,房子终于可以翻修了。在老人平静的叙述中,丝毫不见其悲凉,仿佛生活就是如此。我怔在那里。十八年,我不知老人是如何艰辛度过的。老人走了,他边走边自言自语道:“你看这棵树,咋就恁耐活呢 ?缺水少土的,竞活了十八年,真要活成精了 !”蓦地,我仿佛觉得眼前的这棵榆树,就


    注意事项

    本文(2015年山东省东营市中考真题语文.docx)为本站会员(李朗)主动上传,麦多课文档分享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麦多课文档分享(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