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类试卷】2009年东北师范大学研究生入学考试(外国文学史)真题试卷及答案解析.doc
《【考研类试卷】2009年东北师范大学研究生入学考试(外国文学史)真题试卷及答案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考研类试卷】2009年东北师范大学研究生入学考试(外国文学史)真题试卷及答案解析.doc(7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2009年东北师范大学研究生入学考试(外国文学史)真题试卷及答案解析(总分:28.00,做题时间:90 分钟)一、名词解释题(总题数:6,分数:12.00)1.荷马问题(分数:2.00)_2.破晓歌(分数:2.00)_3.自然派(分数:2.00)_4.象征主义文学(分数:2.00)_5.酒神精神(分数:2.00)_6.苏菲派文学(分数:2.00)_二、简答题(总题数:6,分数:12.00)7.用亚里士多德的诗学理论阐释俄狄浦斯王是“十全十美”的悲剧。(分数:2.00)_8.以哈姆雷特为例,分析莎士比亚对人性复杂性的深刻认识。(分数:2.00)_9.分析浮士德对善与恶辩证关系的体现。(分数:2.
2、00)_10.比较托尔斯泰笔下的两个聂赫留朵夫形象,分析托尔斯泰思想的发展变化。(分数:2.00)_11.简述百年孤独的魔幻色彩。(分数:2.00)_12.简述川端康成小说的美学特质。(分数:2.00)_三、论述题(总题数:2,分数:4.00)13.谈谈 1830年代法国文学对历史的贡献。(分数:2.00)_14.联系创作实际,论述西方后现代主义文学的创作特征。(分数:2.00)_2009年东北师范大学研究生入学考试(外国文学史)真题试卷答案解析(总分:28.00,做题时间:90 分钟)一、名词解释题(总题数:6,分数:12.00)1.荷马问题(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荷马问题
3、又叫荷马诸问题,通常我们把荷马史诗(伊利亚特和奥德赛)的作者叫作荷马。但是,学术界对荷马及其相关一系列问题是存在争议的。从本质上讲,荷马问题主要是对荷马史诗的作者:身份(一位或多位诗人)的探寻问题,连带涉及荷马和他的两部史诗之间的其他关联性问题。古希腊学者克塞农和海勒尼科斯曾指出两部作品存在差异和内在不一致问题,从而认为奥德赛不是荷马所作。18 世纪的浪漫主义运动形成的看法是荷马史诗在被写定前经历过口头传播阶段,且该阶段比荷马所处的时期晚。1795 年德国学者沃尔夫刊发的一篇论文荷马引论成为导火索,引发了 19世纪分辨派和统一派之间的论战,同时也成为 20世纪“口头程式理论”学派崛起的一个重要
4、前因。)解析:2.破晓歌(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破晓歌这一文学样式最早出现在古罗马的拉丁语诗歌中,拉丁语称其为“alba”。到了中世纪和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破晓歌对宗教神权和来世主义而言,表现出了强烈的反封建、反禁欲主义的色彩,尤其是法国普罗旺斯抒情诗中的破晓歌所描写的超越封建婚姻关系的一种爱情理想。破晓歌本是一种描写天色破晓、白昼来临、恋人必须分离的哀歌。如歌颂典雅爱情的中世纪的破晓歌,主要是描写骑士和贵妇人在共度良宵之后,黎明前醒来依依惜别的情景。它以真挚热烈的情感、男女之间幸福的缠绵以及坦诚热切的语言为主要特色。)解析:3.自然派(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
5、自然派是 19世纪 40年代初在俄罗斯形成的以别林斯基美学思想为指导、以果戈理创作为方向、以反农奴制为共同思想基础的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流派。它包括一大批具有各种世界观的作家。主要创作园地为祖国纪事和现代人两本杂志,以及由涅克拉索夫主持的丛刊彼得堡风貌素描和彼得堡文集。这一流派的代表作家有格里戈罗维奇、屠格涅夫、赫尔岑、谢德林、涅克拉索夫等。19 世纪 40年代下半期,自然派掀起俄罗斯文学史上第一个创作高潮,小说在其中占压倒优势地位。1848年别林斯基去世后,“自然派”这一名称曾遭禁用。19 世纪 50年代开始以“果戈理方向”代指批判现实主义。这一派作家的世界观各有差异,但其作品大都真实地反映了社
6、会现实,抨击农奴制度和专制制度,同情被压迫的人民。)解析:4.象征主义文学(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象征主义文学是起源于 10世纪中叶的法国,并于 20世纪初期扩展到欧美各国的一个文学流派,是象征主义思潮在文学上的体现,也是现代主义文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涵盖诗歌和戏剧两大领域。法国诗人波德莱尔和美国诗人爱伦坡是象征主义的先驱,它分为前期象征主义和后期象征主义,前期以波德莱尔、兰波、魏尔伦为代表,后期以叶芝、艾略特为代表。 其特色为反对肤浅的抒情和直露的说教,主张情与理的统一,通过象征、暗示、意象、隐喻、自由联想和语言的音乐性去表现理念世界的美和无限性,曲折地表达作者的思想和复
7、杂微妙的情绪。前期和后期的区别在于前者内涵单一,注重情感丰富性的表达,后者意象复杂,含义有多层性,注重哲思的表达。)解析:5.酒神精神(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在悲剧的诞生中,尼采运用酒神精神和日神精神这两个术语解释了古希腊文明发展的独特性。酒神精神与酒神狄奥尼索斯相关联,酒神原则与狂热、过度和不稳定联系在一起,常用在希腊的悲剧中,也是主流文化精神内核之一,具有哲学意义。酒神精神来源于人类的物质性渴望,喻示着情绪的发泄,是抛弃传统束缚回归原始状态的生存体验,人类在个体消失和与世界合一的绝望痛苦的哀号中获得生的极大快意。在文学艺术的王国中,酒神精神无所不往,它对文学艺术家及其创造
8、的登峰造极之作产生了巨大深远的影响。原因在于自由、艺术和美是三位一体的,因自由而产生艺术,因艺术而产牛美。)解析:6.苏菲派文学(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苏菲派是伊斯兰教内部的一个神秘教派,强调以个人的主观直觉和内心体验来感受真主。苏菲派思想对伊斯兰细密画等艺术和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伊斯兰细密画方面受其影响形成独特的时空观、色彩观,而文学方面受其影响则产生了以鲁米为代表的苏菲派诗歌。)解析:二、简答题(总题数:6,分数:12.00)7.用亚里士多德的诗学理论阐释俄狄浦斯王是“十全十美”的悲剧。(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1)亚里士多德在其诗学第六章一开始就明
9、确给出了悲剧的定义:“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它的媒介是语言,具有各种悦耳之音,分别在剧的各部分使用;摹仿方式是借人物的动作来表达,而不是采用叙述法;借引起怜悯与恐惧来使这种情感得到陶冶。”亚氏认为,情节的安排是悲剧艺术中的第一件事,而且是最重要的事。因而要求作品情节要单一、完整,即事情要“有头、有身、有尾”。作品长短要适度,如戏剧一般要求 35 幕最好,但是亚氏还认为,在情节有条不紊的情况下,越长越美,一般来说,只要能容许事件相继出现,按照可然律或必然律能由逆境转人顺境,或由顺境转入逆境,长度就算适当了。伟大的悲剧俄狄浦斯王就是这方面的典型代表,它共 8幕,但通篇是
10、围绕着俄狄浦斯个人的悲剧命运展开的,可谓有条不紊,娓娓道来。 (2)亚氏认为:“最完美的悲剧的结构不应是简单的,而应是复杂的,而且应摹仿足以引起恐惧与怜悯之情的事件。”俄狄浦斯王的悲剧情节的安排完美地契合了亚氏这一观点,“俄狄浦斯”意为双脚肿胀的人,这似乎早已暗示了俄狄浦斯的悲惨命运。神的参与、人的命运,构成一件件复杂的、令人恐惧与怜悯的事情。俄狄浦斯因为害怕应验神谕而逃离到另一国家,却鬼使神差地落入了他的命运之网,应验了杀父娶母的神谕。在他得知真相之后,悲痛不已。自我斗争始终脱离不了宿命悲剧,这是人类面临的共同悲哀,可以引起后世无数观众的共鸣。 (3)诗学中,动作(故事情节)、人物性格、语言
11、、思想、表演方式与歌曲是悲剧的六大要素,情节是行动的摹仿,性格是人物品质的决定因素。亚里士多德认为:“完美的布局应有单一的结局,而不是如某些人所主张的,应有双重的结局,其中的转变不应由逆境转人顺境,而应相反,由顺境转人逆境,其原因不在于人物为非作恶,而在于他犯了大错误,这人物应具有上述的品质,甚至宁可更好,不要能坏”也就是说好人自身犯错误由幸转为不幸,更易引起人们怜悯。俄狄浦斯王名声显赫、生活幸福,但他之所以陷于厄运,不是由于他为非作歹,而是由于他犯了错误,是无意的行动,出于对环境不知情而不是由于恶德,这种行动使人痛苦和懊悔。 (4)剧中人物性格必须符合人物身份且要在剧中保持性格前后一致。也就
12、是说,如果作家一开始在剧中塑造的人物性格就是前后不一致的,那么应该始终保持这一方向不变。再者,人物性格应该合乎必然律与可然律。俄狄浦斯是善良的,为了避免弑父娶母而离家出走,他耐心地倾听祭司们的再三请求,并负责任地执行着自己的职责。在面对预言家“一再推脱”之时,他没有恼怒得立刻杀了他。从头至尾他的行动体现性格的发展都是合乎必然律或可然律的。)解析:8.以哈姆雷特为例,分析莎士比亚对人性复杂性的深刻认识。(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莎士比亚身处文艺复兴的大潮,其思想必然经受人文主义思想的洗礼,挑战着中世纪神学压抑、摧残人性的思想,而积极探索人解放后人性的真实和普遍性。道顿说:“莎士比
13、亚制造了一个秘密,这个秘密是一个永远激发思想而又永远不会被思想解放的思考对象”这一丰富性和模糊性并存的局面来源于莎士比亚笔下形象人性的复杂性。哈姆雷特便是交织了人性中的善与恶的典范之作。哈姆雷特为父复仇便是善与恶的交锋,哈姆雷特是善的代表,克劳迪斯是恶的化身。哈姆雷特不杀国王的原因有: 第一次是不能确定鬼魂“是一个善良的灵魂或是万恶的妖魔”; 第二次是在国王祈祷的时候,哈姆雷特不能容忍克劳迪斯罪恶的灵魂升人天国; 第三次是误杀波洛涅斯。可见哈姆雷特的复仇之剑是指向恶的。而克劳迪斯的阴谋、哈姆雷特的自卫、奥菲利娅的死与墓地展示出的则是伪善和奸诈、生命的脆弱、死亡的永恒。王后和克劳迪斯的死是罪有应
14、得,而不顾一切为父复仇的雷欧提斯却在临死时请求仇敌宽恕,可见莎士比亚认为任何利己行为都是人性恶的表现。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如果抛开哈姆雷特的性格弱点,会发现他伪善自私、沽名钓誉、争权夺利、凶残冷酷,甚至出卖国家利益等诸多人性弱点。他一方面想为父报仇、伸张正义,另一方面在没有确定叔父就是凶手时,便痛恨叔父夺权。为父报仇也是他夺回自我权力的欲念外化。在复仇过程中,他对克劳迪斯使用了攻心计,让其灵魂受煎熬,在错杀情人父亲后认为其罪有应得,这便是在善良优柔背后人性罪恶的体现。)解析:9.分析浮士德对善与恶辩证关系的体现。(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1)上帝和靡非斯特的“
15、善”与“恶”的关系。上帝认为人是积极进取的,即使会误入迷途走上“恶”之路,最后还是会迷途知返,通往“善”的天堂。而靡非斯特则相反,认为人的本性是贪图享乐的,人类的努力是没有价值的、毫无结果的徒劳。靡非斯特跟上帝打的赌,充分说明他高举“恶”的旗帜向上帝所相信的人类“善”的本质挑战。这表明,不仅是人类自身,就连宇宙其实也充满了“善”与“恶”的矛盾。 (2)浮士德和靡非斯特“善”与“恶”的辩证关系。靡非斯特用魔力引诱浮士德走上邪恶之路,而浮士德要探索人生真理,不能为沿途风景所累。浮士德代表的是人永远向上,渴望追求进步的“善”的原动力,靡非斯特是阻止人类进步事业的“恶”势力,它揭示的是人类发展中前进和
16、停滞的矛盾斗争,刻画了两种相悖的人生观。另外,这两者其实也是相互依存的,靡非斯特想办法阻挠浮士德前进的同时,也促使了浮士德不断追求更高的精神层面,不断探索生命意义的欲望,可见“恶”也是“善”发展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3)浮士德和靡菲斯特自身“善”与“恶”的辩证关系。浮士德在探索追求的每一步都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他追求爱情反倒害得葛丽卿家破人亡;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不惜与皇帝妥协,甘愿充当暴君的帮凶。这些都说明,浮士德追求“善”是与“恶”分不开的。代表否定、消极和罪恶的靡非斯特也是浮士德自身“恶”的一面,是浮士德身上贪图安逸、迷恋享乐、不择手段的性格侧面的外化。与此同时,“恶是历史发展的动力借以
17、表现出来的形式”,靡非斯特对社会现实充满批判,他对人类进步起到了积极作用。)解析:10.比较托尔斯泰笔下的两个聂赫留朵夫形象,分析托尔斯泰思想的发展变化。(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俄罗斯文学大师托尔斯泰笔下的人物,形形色色,面目各异,成分复杂,地位不尽相同,构成一个“完整的世界”。但是,如果我们理乱梳繁,仍会看出这些人物都有各自的归向和系列。聂赫留朵夫的形象便留下了一条鲜明的轨迹,可以从比较中窥探出作家的某些思想变化过程。 中篇小说一个地主的早晨写于 1856年,属于托尔斯泰早期的作品,从中可以看到他站在自由主义贵族立场主张自上而下改革,在自己庄园试验失败的过程。其中,地主聂赫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5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考研 试卷 2009 东北师范大学 研究生 入学考试 外国 文学史 答案 解析 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