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湖北省荆门市中考真题语文.docx
《2016年湖北省荆门市中考真题语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6年湖北省荆门市中考真题语文.docx(11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2016 年湖北省荆门市中考真题语文 第卷(选择题,共 31 分) 一、积累与运用(每小题 2 分,共 10 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错误最多的一项是( ) A.哂 笑( shn) 冗 杂( rng) 晦 暗( hu) 锐不可 当 ( dng) B.颓 唐( tu) 荫 庇( yn) 驰 骋 ( chng) 引 吭 高歌( hng) C.跻 身( j) 恣 睢 ( zhu) 笑 靥 ( yn) 风雪 载 途( zi) D.扒 窃( b) 晕 车( yn) 寒 噤 ( jn) 翘 首而待( qio) 解析: 此类型的题目 考查同学们 的理解识记能力 A.全对; B.“驰骋”应读作“ chn
2、g”,错一个; C.“恣睢”应读作“ z su”,“笑靥”应读作“ xio y”,“风雪载途”应读作“ fng xu zi t”,错三个; D.“扒窃”应读作“ p qi”,“晕车”应读作“ yn ch”,错两个。故选: C 答案: C 2.下列各组词语中字形都正确的一组是( ) A.正襟危坐 不屑置辨 蛛丝马迹 获益非浅 B.引经据典 歇斯底里 光怪陆离 鳞次栉比 C.诚惶诚恐 浑浑恶恶 长吁短叹 苍海桑田 D.津津有味 随声附和 赛 翁失马 消声匿迹 解析: 此类型的题目 考查同学们 的理解识记能力。 A 项:“获益非浅”应写作“获益匪浅”;C 项:“浑浑恶恶”应写作“浑浑噩噩”,“苍海桑
3、田”应写作“沧海桑田”; D 项:“赛翁失马”应写作“塞翁失马”,“消声匿迹”应写 作“销声匿迹”; B 全对,故选: B。 答案: B 3.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中国人每年在餐桌上浪费的粮食价值高达 2000 亿元,面对这 耸人听闻 的舌尖上的浪费,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反思“中国式的盛宴”。 B.假如每个人都能 见贤思齐 ,以人之长补己之短,那我们每天都会进步,生活也会因此变得愈加美好。 C.“这些网络游戏就是化了妆的魔鬼,是在教唆犯罪。”一位参加过网络游戏测评的教育界人士 义愤填膺 地说。 D.对于各种网络游戏, 些年轻人沉溺其中, 乐此不疲 ,浪费了宝贵的青春时光
4、。 解析: 此题 考查同学们 对成语的理解运用能力。 A.耸人听闻:耸:引起注意,使人吃惊。指故意夸大事实或作过于激动的表情;使人听到或看了感到震惊。句中的意思是舌尖上的浪费这一社会风气听了让人害怕。应用“骇人听闻”,所以该成语使用不当。故选 : A。 答案: A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骑在“女红军”塑像头上拍照,此类不文明的旅游现象屡禁不止,其原因是缺乏个人修养造成的。 B.5 月 4 日,荆门市电视台记者采访了我校黄博文同学,并祝贺他荣获“五四好青年”。 C.一个人能否成为真正的读者,关键在于他的青少年时期是否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D.“一带一路”描绘了一幅和平发展、
5、互利共赢的新思路,它不仅会给中国企业带来更多的商机,而且将为世界经济积蓄巨大的能量。 解析: 此题 考查同学们 对常见的语病类型的分析,常见的语病类型有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成分赘余、结构混乱、语意不明、不合逻辑。 A.语义重复,删去“其原因”或者“造成的”; B.成分残缺,缺少宾语,结尾加上“的称号”; D.动宾搭配不当,“新思路”改为“新蓝图”或者“描绘了一幅”改成“构想了一条”。 C 正确,故选: C。 答案: C 5.下列关于名著知识及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战国策是一部史书,西汉刘向整理成册,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出自该书。 B.武松是水浒中着力塑造的一位英雄好汉
6、,他有仇必报,有恩必报,曾经斗杀西门庆,醉打蒋门神,大闹桃花村,血溅鸳鸯楼,火烧瓦罐寺。 C.唐代诗人中,“初唐四杰”是指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小李杜”是指李商隐、牡牧。 D.朝花夕拾是鲁迅回忆童年、少年和青年时期不同生活经历与体验的一部散文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狗猫鼠藤野先生等都是其中的作品。 解析: 本题 考查同学们 的名著知识及文学常识的能力。文学常识判断的知识点有作者名(字、号)、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根据所读所记,仔细回顾作品内容和有关知识,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梳理有关情节,比较判断。 B 中大闹桃花村和火烧瓦罐寺的是鲁智深
7、, B 错,故选: B。 答案: B 二、阅读下面文章,完成 6-9 题(每题 3 分,共 12 分) 植物爱听和谐音乐 一群喜欢户外运动的青年男女在西双版纳勐腊县的一处原始森林,发现了一种会跳舞的树。当时,他们长途跋涉,人困马乏,有人提议就地歇息。一个活泼好动的年轻人拿出随身携带的收音机,播放了一曲轻松舒缓的乐曲。这时,奇怪的一幕出现了:只见旁边的两棵小树随着乐曲晃起身子来,滑稽可爱,随行的人全被它逗乐了。大家忘记了疲劳,跑过来欣赏小树跳舞。有人提议:“换一首曲子,换一首曲子。”又有人喊:“换快节奏的。”于是,收音机的主人调了频道,换了一曲激烈的摇滚乐。奇怪的是,刚才还在摇头摆尾的小树突然停
8、止不动了,像是 被突然吓着了似的,静静地呆立着。这是怎么回事呢?是不是它只会跳优美的舞蹈,不会跳强劲的舞蹈呢?于是,年轻人又调回刚才的频道,小树听了这优美的曲调,又开始摇头摆尾。所有人都惊呆了,他们得出一致结论:小树喜欢轻柔、温和的曲子,不喜欢节奏强烈的乐曲。 事实真是这样,小树的确是只爱听舒缓的音乐,激烈亢奋的曲调会让它进入睡眠状态。法国农科院一位专家为了验证植物的音乐细胞究竟有多浓,异想天开地把崭新的耳机套在一棵蕃茄上,每天定时播放 3 个小时的音乐。数周后,奇迹出现了,这棵蕃茄长势强劲,比周围任何蕃茄结的果实都多,而且 个头儿大,每个果实平均重达两斤以上。 还有一位科学家,每天下班后都喜
9、欢在自家花园里拉上一段优美的小提琴曲。打理花园的妻子惊喜地发现,濒临死亡的雏菊又重新绽放了生机。不仅如此,( a) 音乐就像兴奋剂,那些平常蔫头耷脑的花儿们听了音乐,一朵朵开得热烈而灿烂。 后来,她的科学家丈夫翻阅资料,才明白这是小提琴的功劳。那些花儿,正是因为听了优美的音乐,才焕发了生机。它们的叶子绿得茁壮而卖力,花开得鲜艳而硕大,这让科学家欣喜万分。凭着职业的敏感,这位科学家开始思索,既然花儿这么热爱音乐,庄稼会不会也是如此呢?他开始有意识 地在稻田里播放音乐。他每天上午准时来到稻田,给水稻们播放半个小时的轻柔乐曲。( b) 一个月后,这片田里的水稻比普通生长的水稻要高出 30 多厘米 ,
10、也就是说,是音乐代替了化肥使它们长得又高又壮。 草本植物既没有听觉器官,又不具备听力系统,为什么它们接触了音乐,会产生如此大的变化呢? 音乐,说白了是一种持续声波。在优美、轻快声波的反复刺激下,植物体内的物质分子会发生共振,那些处于休眠状态的分子,随着音乐节奏被悄悄激活,开始运动。正是这一过程促进了新陈代谢,加快了细胞分裂,大大地促进了它们的生长发育。如果适当地对植 物播放音乐,它们就会不断地进行代谢和分裂,从而达到快速生长的目的。不过,一定要选择那些和谐美好、悠扬柔和的音乐来播放。反之,植物听了节奏强烈的打击乐和摇滚风,不但不会长势旺盛,还容易暴病而亡。这可绝不是闹着玩的。别看它们不会说、不
11、会表达,但它们绝对懂得:什么是好的,什么是不好的。 (中学生百科) 6.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小树爱听舒缓音乐,因为悠扬柔和的音乐会让它进入睡眠状态。 B.如果对植物播放音乐,植物细胞就会不断地进行代谢和分裂,从而使植物快速生长。 C.草本植物没有发达的听觉 器官,听力系统也不完备。 D.节奏强烈的乐曲不利于植物生长,甚至会使植物死亡。 解析: 此题 考查同学们 的信息筛选能力,分祈选项,对照与选项有关的段落,找出不同之处即可。用反排除法,文章第段“激烈亢奋的曲调会让它进入睡眠状态”。 A 错;文章第段“如果适当地对植物播砍音乐,它们就会不断地进行代谢和分裂,从而达到快速生长
12、的目的。” 3 错;文章第段“草本植物既没有听觉器官,又不具备听力系统,” C 错;文章第段“植物听了节奏强烈的打击乐和摇滚风,不但不会长势旺盛,还容易暴病而亡。” D 正确,故选: D。 答案: D 7.下列说法有误一项是( ) A.本文是事物说明文,采用了从发现现象到探究本质的逻辑顺序。 B.本文综合运用了说明、记叙、描写等表达方式。 C.文章第段运用生动的事例引出本文的说明内容,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D.文章第段在结构上的作用是承上启下。 解析: 此题 考查同学们 说明文相关知识的掌握。阅读文本,把握文章内容, A 中本文是事理说明文,讲的是植物爱听和谐音乐的原理。 A 错,故选: A
13、。 答案: A 8.下列对说明方法及其作用的分析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段综合运用了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的说明 方法。 B.文章第段画横线句( a)采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生动地说明了优美舒缓的音乐对花儿生长的作用。 C.文章第段画线句( b)运用了作比较、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具体说明了轻柔乐曲对水稻生长的作用。 D.“音乐,说白了是一种持续声波。”这句话运用了下定义的说明方法。 解析: 说明文中常用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列数字、作比较、下定义、打比方 。结合语境具体分祈即可。 D.“苜乐,说白了是一种持续声波。”这句话运用了作诠释的说明方法。 D 错,故选: D。 答案
14、: D 9.根据文章推断,下列乐曲中最能促进植物生长的乐曲是( ) A.绿岛小夜曲 B.黄河大合唱 C.小苹果 D.最炫民族风 解析: 此题 考查同学们 对文章的理解和创新能力,根据文章的题目和第一段的内容,“植物爱听和谐音乐”“小树喜欢轻柔、温和的曲子,不喜欢节奏强烈的乐曲。”可判断答案选 A。A 属于和谐、轻柔、温和的曲子,其他三首是节奏强烈的乐曲。 答案: A 三、阅读下面文言文,按要求回答问题。(每题 3 分,共 9 分) 【甲】愚公移山(节选)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
15、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乙】卖蒜老叟 【清】袁枚 南阳杨二相公精于拳术,每至演武场传授枪棒,观者如堵。一日,有卖蒜叟,咳嗽不绝声,旁睨而揶揄之。杨大怒,招叟至前,以拳打砖墙,陷入尺许,傲之曰:“ 叟能如是乎?”叟曰:“君能打墙,不能打人。”杨骂曰:“老奴能受我打乎?打死勿怨 ! ”叟笑曰:“垂死之年,能以一死成君之名,死亦何怨 ! ”老人自缚于树,解衣露腹。杨
16、故取势于十步外,奋拳击之。老人寂然无声,但见杨双膝跪地,叩头曰:“晚生知罪矣。” 拔其拳已夹入老人腹中坚不可出。 哀求良久,老人鼓腹纵之,已跌出一石桥外矣。老人徐徐负蒜而归,卒不肯告人姓氏。 【注释】睨:眼睛斜着看。揶揄:出言嘲笑、讽刺。 10.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叩 石垦壤 叩 头曰:“晚生知罪矣。” B.年 且 九十 且 焉置土石 C.跳往助 之 旁睨而揶揄 之 D.杂然相 许 陷入尺 许 解析: 本题 考查同学们 对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 A.敲打 /磕; B.将近 /况且; C.代词; D.赞成,赞同 , 同意 /左右。故选: C。 答案: C 11.下列加点字
17、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箕畚 运于渤海之尾(箕畚:用箕畚装土石) B.始 一反焉(始:开始) C.观者如 堵 (堵:墙) D.老人鼓腹 纵 之(纵:放开) 解析: 本题 考查同学们 对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 B.始:才。 答案: B 1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段中写太行、王屋二山的高大,运土路程的遥远,说明了移山工程的艰巨,显示了愚公的气魄。 B.乙文段中画线句“拔其拳已夹入老人腹中坚不可出”的节奏划分是正确的。 C.甲乙两文段靠运用了对比手法。甲文段将妻子和愚公进行对比,乙文段将卖蒜老叟与杨二进行对比。 D.乙文“卖蒜老叟”故事给我们的启示有:天外有天,人外有人;任何时
18、候都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 答案 : 此题 考查同学们 对文章的理解和把握,要求能够大致翻译全文,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选项,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 分析作答。 C 中甲文段没有运用对比。 答案: C 第卷(非选择题,共 89 分) 四、古诗文表述题(共 13 分) 13.翻译下列句子。( 4 分) 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杨故取势于十步外,奋拳击之。 解析:本 题 考查同学们 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句子翻译也是文言文阅读的一个常考题型,翻译句子时,要注意抓住句中的关键词句,把关键词句翻译准确,另外,还要注意对特殊句式的翻译,尽量做到通顺、流畅,表意清晰。本句中
19、要注意“取势、奋”的翻译。 【翻译】 【甲】愚公移山(节选) 传说中的太行、王屋两座山,周围七百里,高七八千丈,本来在冀州南边,黄河北岸以北(的地方)。 北山下面有个名叫愚公的人,年纪接近九十,向着山居住。他苦于山区北部的阻塞,出来进去都要绕道,就召集全家人商量说:“我跟你们尽力挖平险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可以吗?”家人纷纷表示赞同。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都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况且把土石放到哪里去呢?”众人说:“把它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边。”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上了山,凿石头,挖土 ,用簸箕运到渤海边上。邻
20、居京城氏的寡妇有个孤儿,刚七八岁,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冬夏换季,才能往返一次。 【乙】卖蒜老叟 【清】袁枚 南阳县有个叫杨二的,精通拳术,每天到演武场传授枪棒技法,观看的人十分多。有一天,有一个卖蒜的老人,咳嗽不断,他看了杨二的武艺后讽刺杨二。杨二听说后大怒,把老人叫过来,在他面前用拳头打砖墙,拳头陷入砖墙一尺多,然后傲然对老人说:“老头你能这样吗?”老人说:“你这样也就能打打墙壁,却不能打人。”杨二怒喝道:“老家伙你能让我打上一拳吗?被打死了不要怪我。”老人笑着说:“我一个老头都快要死了,如果用我的性命成全你的名声,死而无撼。”老人把自己捆在树上,脱掉衣服露出肚皮,杨二特意在十步外摆好姿势,
21、举起拳头用力向老人打 去。老人一点声音也没有发出,只看到杨二突然跪倒在地,向老人磕着头说:“晚辈知道自己错了。”杨二想拔出拳头,但是已经被夹在老人的肚子里,动弹不得。杨二向老人哀求了很久之后,老人才把肚子一挺放开杨二,只见杨二已经摔得翻过一座桥了。老人慢慢背起他的蒜走了,一直到最后也不肯告诉大家他的名字。 答案: 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都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 杨二特意在十步外摆好姿势,举起拳头用尽力气向老人打去。 14.阅读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按要求回答问题。( 5 分)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 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
22、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诗的颔联借用“闻笛赋”“烂柯人”两个典故,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 分) 解析: 此题 考查同学们 分祈作者的情感,首先了解链两个典故的大概内容及其蕴含的愔感,从而阅读诗歌,把握诗歌内容,结合写作背景,刘禹锡罢和州剌史返回洛阳,同时白居易从苏州返洛阳,二人在扬州初逢时,白居易在宴席上作诗赠与刘禹锡,刘禹锡也写诗作答。分析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 答案: “闻笛赋”表达了诗人怀念友人之情;“烂柯人 ”抒发了诗人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感叹。 请说说“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这一诗句的哲理内涵。( 3 分) 解析: 此题 考查同学们 对诗
23、歌主旨的理解,阅读诗句,把握诗句的含义,由诗句中的物引申到人的身上进行作答。 答案: 个人的得失算不了什么,社会总是要向前发展的,新事物也必将取代旧事物。未来总是有希望的,前景将无限美好。(答出大意即可) 15.请将下面文段中引用的古诗词名句补充完整。( 4 分) 翻开厚重的古诗词书卷,驻足就能看见“忧国爱国”的茕茕身影,俯身便能听见“报国建功”的铿锵之音。杜甫春望中“ _, _”确切地传达了诗人忧国伤时的情感;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 “ _, _”充分表达了作者的雄心壮志;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 _, _。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阐释了自己生在盛世,却闲居在家,渴望出仕报国的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6 湖北省 荆门市 中考 语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