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上海市普陀区九年级一模语文.docx
《2016年上海市普陀区九年级一模语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6年上海市普陀区九年级一模语文.docx(8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2016 年 上海市普陀区 九年级一模 语文 (满分: 150 分,完成时间: 100 分钟,在答题纸上完成) 考生注意: 1.本卷共 28 题。 2.请将所有答案做在答题纸的指定位置上,做在试卷上一律不计分。 一、文言文( 39 分) (一)默写( 15 分) 1.枯藤老树昏鸦, _。(天净沙秋思) 2._,匹马戍梁州。(诉衷情) 3.月上柳梢头, _。(生查子元夕) 4.政通人和, _。(岳阳楼记) 5._,在乎山水之间也。(醉翁亭记) 解析: 根据括号中作品提示回顾作品内容,判断句子,是两连句的,不要把句子写错位。注意易错字的写法:觅、侯、翁,要根据句子的语境判断汉字,是形声字,根据形旁
2、声旁来判断正确的写法。 答案: 1.小桥流水人家 2.当年万里觅封侯 3.人约黄昏后 4.百废 具 兴 5.醉翁之意不在酒 (二)阅读下面的小令,完成第 6-7 题。( 4 分) 四块玉别情 元关汉卿 自送别,心难舍,一点相思几时绝?凭阑袖拂杨花雪。溪又斜,山又遮,人去也! 4.“绝”在文中的意思是 _。( 2 分) 解析: 仔细阅读诗歌,读懂内容,根据语境,抓住“相思”一词即可理解“绝”的意思。 答案: 断绝 , 断 5.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 2 分) A.“自送别,心难舍”体现送别时心中难舍。 B.“一点相思”特别强调相思之情并不多。 C.“杨花雪”语出苏轼少年游,暗含离别之味
3、。 D.这首小令似游子口吻描写离别相思之情。 解析: 仔细阅读各项语句表达的内容,从文字的含义或表达的内容两方面来判断正误,采用反选排除法, A 错,文中“自”是“自从”的意思,所以所写情景不在“送别时”; B 错“一点”并不是实指“少”,而是形容作 者在心中对相思之情的感受异常的清晰; D 错,本文是“曲”,“小令”是词中的概念。 答案: C (三)阅读下文,完成 8 10 题。( 8 分) 余幼好书,家贫难致。有张氏藏书甚富。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其切如是。故有所览辄省记。通籍后,俸去书来,落落大满,素蟫灰丝时蒙卷轴。然后叹借者之用心专,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 ! 今黄生贫类予,其借书亦类
4、予;惟予之公书与张氏之吝书若不相类。然则予固不幸而遇张乎,生固幸而遇予乎 ? 知幸与不幸,则其读书也必专,而其归书也必速。 8.黄生借书说的作者是 _朝的 _(人名)。( 2 分) 解析: 本文为所学课文,根据所学所记直接填答即可,注意“枚”字不要写成“梅”。 答案: 清 袁枚 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3 分) 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 解析: 疏通全文,在全文语境中大致了解句子的意思,翻译要要做到三点,原意不能改变,关键字词要译准确,句子要通顺。本题要解释清楚关键词语有:“与”“形”“诸”,翻译后要疏通句子。所学课文,做过翻译练习要加强记忆,可直接写出译句。 答案: 我到他家去借,
5、他不借给我,回来以后我在梦中还出现向他借书的情形。 11.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 3 分) A.选文表述了“知幸与不幸,则其读书也必专,而其归书也必速。”的观点。 B.作者感叹“可惜”是因为在那段少时岁月,借书读反而促使自己认真读书。 C.“若不相类”体现了“予之公书”与“张氏之吝书”的确是不一样的。 D.“固”解释为“本来”,表明“幸”与“不幸”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 解析: 仔细阅读各项语句表述的内容,根据所学所记理解本文,比较相关信息,判断正误。C 错,根据此句前句内容可判断,作者所说的“若不相类”,是指黄生遇到作者愿意借书与作者当初遇到张氏不愿借书两种情形不一样。 答案:
6、C (四)阅读下文,完成 11-14 题( 12 分) 不见长安 晋明帝数岁,坐元帝膝上。有人从长安来,元帝问洛下消息,潸然流涕。明帝问何以致泣,具以东渡意告之。因问明帝:“ 汝意谓长安何如日远? ”答曰:“日远。不闻人从日边来,居然可知。”元帝异之。明日,集群臣宴会,告以此意,便重问之。乃答曰:“日近。”元帝失色,曰:“尔何故异昨日之言邪?”答曰:“举目见日,不见长安。” 【注】洛下:洛阳,西晋京都所在地,当时被匈奴占领。东渡意:晋王朝东迁的原委。 11.解释文中的加点词。( 4 分) ( 1) 更 重问之 ( ) ( 2) 异 昨日之言 ( ) 解析: 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
7、,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文言文中大多一字一义解释时可以单字扩充为双字来解释,如本题中“异”为“不同”,要根据语境仔细辨析。 答案: 又 不同 12.对文中画线句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 3 分) A.你认为长安像太阳一样远吗 ? B.你认为长安与太阳比,哪一个更远? C.你认为长安与太阳比远,怎么样? D.你认为长安远看太阳,像什么? 解析: 阅读全文,了解内容,根据语境理解划线句的意思,抓住关键词的解释来比较判断正误。此句中的“如”是“相比”的意思,答案为 B。 答案: B 13.明帝认为“日远”的理由是;认为“日近”的理由是”(用文中原句回答)。( 2 分) 解
8、析: 仔细阅读全文,读懂内容,抓住题中的信息点,梳理语句,摘引词句填答即可。 答案: 不闻人从日边来举目见日,不见长安 14.从晋元帝的处境考虑,他从晋明帝的第二次回答中感受到什么?( 3 分) 解析: 阅读全文,找到“晋明帝的第二次回答”的内容,先从字面上理解句子的意思,再根据题中的问题理解作答。 答案: 思考角度一:与失去旧都相关,例如“晋元帝感受到重返旧都异常艰难”; 思考角度二:与晋明帝相关,例如“晋元帝感受到晋明帝对自己的宽慰”。 现代文(共 40 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 15-19 题 。 ( 20 分) 城市记忆 冯骥才 首先说记忆。人的记忆分两种。一种是不自觉的,一种是自觉
9、的。前者是自然的,松散的,不经意的;后者则是理性的,刻意的,是为了不被忘却。我们每个人的心灵中也都有这种自觉的记忆。 城市和人一样,也有记忆。一代代人创造了它之后纷纷离去,却把记忆留在了城市中。承载这些记忆的既有物质的遗产,也有口头非物质的遗产。城市的最大的物质性的遗产是一座座建筑物,还有成片的历史街区、遗址、老街、老字号、名人故居等等。它们纵向地记忆着城市的史脉与传衍,横向地展示着它宽广而深厚的阅历。并在这纵横之间交织出每个城市独有的个性与身份。我 们总说要打造城市的“名片”,其实最响亮和夺目的“名片”就是城市历史人文的特征。 当然,伴随着记忆的另一半是忘却。在传统的城市发展中,记忆与忘却都
10、是随其自然,是不自觉的和非理性的;拆旧建新,随心所欲。因为那时人们只把城市看做是功能的、使用的、物质的,没有看到它的个性的价值与文化意义。 但是,自从人类进入现代化社会,便对自己的城市产生一种理性的记忆的要求,开始觉悟到要保护这些历史人文的记忆载体。保护它,决不仅仅因为是一种旅游资源或是什么“风貌景观”,更是要见证自己城市生命由来与独自的历程,留住它的丰富性,使 地域气质与人文情感可触与可感。 应该说,城市本身没有自觉的记忆。这种理性的记忆,实际上是人赋予它的。为此,自觉的记忆是现代人类的文明要求与文明行为,而破坏记忆则仍是滞留在一种原始的非理性的惯性中。 当然,记忆是有选择的。 对待一个城市
11、的生命记忆,对待一代代先人的经历与创造,必须慎重,严格,精心。对待保留下来的记忆必须尊重它的完整性与真实性。任何随心所欲的涂改都会破坏记忆。就像北京南池子改造中将四合院改为四合楼 记忆已经无复存在。本质上仍是“建设性破坏”。 我们强调保留城市的记忆是保护好城市的历史真 实。能够体现真实的只有实物。那么我们就必须尊重城市历史,无权对它们任意宰割,把阅历丰厚的城市最终变成亮闪闪又“腹内空空”的 暴发户 ,变为 失忆症的患者 。如果我们真的这样做了。我们的后代便会在未来的变得千篇一律的城市里,一边茫茫然无所凭借,一边骂我们这一代无知与野蛮。 15.第段中运用了 _的论证方法,其表达效果是 _( 4
12、分) 解析: 首先要了解议论文有哪些论证方法及它们的特征,论证方法除了举例论证外,在讲道理方面还有比喻证论、引用证论、类比论证以及正反论证等。根据具体内容判断。第七段中“就像北京南池子改造中将四合院改为四合楼”是举例论证,其证明的观点即是前一句话。 答案: 举例论证 用四合院改造四合楼的破坏性为例,具体有力地论证了对待保留下来的记忆必须尊重它的完整性与真实性。 16.第段划线词“暴发户”、“失忆症患者”在文中的意思分别是 _。( 4 分) 解析: 本题是从比喻论证的角度来分析,根据语句本身的内容找到“本体” ,即可作答。 答案: 高楼大厦林立的表面繁荣;失去了城市的史脉与传衍。 17.本文的中
13、心论点是 _。( 3 分) 解析: 议论文中,论点是作者发表的主要观点。论点通常在标题或文首或文尾的位置,联系全文找到作者概括性(提领或总结)的表达主要观点的“议论句”,即是论点,或者根据作者的分析所说的道理来概括其观点。本文的中心论点即是最后一段的第一句。 答案: 我们要保护好城市的历史真实。 18.联系第段,作者将“城市记忆”归入“自觉记忆”的依据是 _( 4 分) 解析: 首先根据第一段了解“自觉记忆”是“是理性的,刻意的,是为了不被忘却的记忆”,再在文中找到作者对“城市记忆”表述的内容,摘引相关语句作答。 答案: 因为自觉记忆是理性的,刻意的,是为了不被忘却。城市记忆是人类进入现代社会
14、,觉悟到要保护城市中历史人文的记忆载体,是理性的,刻意的,是为了见证自己城市生命由来与独自的历程。使地域气质和人文情感可触与可感,是为了不被忘却,所以作者将“城市记忆”归入“自觉记忆”。 19.下列文字放在第段 与第段之间是最合适的,为什么?( 5 分) 这里说的记忆不是个人化的,不是为了满足个人某种怀旧情绪的。那就要从城市和人类学角度来审视城市,从城市的历史命运与人文传衍的层面上进行筛选,把必须留下的记忆坚决守住。 解析: 仔细阅读此段文字,抓住关键信息“个人怀旧情怀”“城市和人类学”,梳理全文,从承上启下的角度来判断作答。 答案: 6、 7 段之间。因为这段文字阐述了城市记忆要“进行筛选”
15、,这承接了第 6 段“城市记忆是有选择的”;同时,第 7 段“如何对待城市记忆”的阐述,则承接了这段文字的结尾“留下的记忆解决守住”,所以,这段文字应在 6、 7 段之间。 (二)阅读下文,完成 20-24 题( 20 分) 母亲的文化 迟子建 母亲血压居高不下,我劝她来哈尔滨住上一段,换换水土,她来了。白天,我看书的时候,母亲也会看书。受父亲影响,她不止一次读过红楼梦,熟知哪个丫鬟是哪一府的,哪个小厮的主子又是谁。母亲说红楼梦好看的还是前两卷,写的都是吃呀喝呀玩呀的 事情,耐看。而且,宝玉和黛玉那时天真着,哥哥妹妹斗嘴斗气是讨人喜欢的。母亲对高鹗的续文尤其不能容忍,说他不懂趣味,硬写,把人都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6 上海市 普陀区 九年级 语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