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吉林省实验中学高考模拟历史.docx
《2017年吉林省实验中学高考模拟历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7年吉林省实验中学高考模拟历史.docx(9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 2017 年吉林省实验中学高考模拟历史 一、选择题 1.20 世纪 90 年代初,江西新淦大洋洲商墓出土了 480 多件青铜工具,其中犁、铲、斧等 11种青铜农具共有 53 件。材料说明商代 ( ) A.中原农业发展迅速 B.青铜铸造业较为发达 C.农业发展自成体系 D.青铜农具的广泛使用 解析: 根据材料“商墓出土了 480 多件青铜工具,其中犁、铲、斧等 11 种青铜农具共有 53件”可知商代青铜铸造业较为发达, B 项正确。 答案: B 2.下表反映了中国古代官员俸禄发放形式的变化,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 时期 西周 春秋战国 东汉 唐中期至清末 形式 田邑 实物 实物与货币各半 货
2、币 A.由田邑到实物的转变体现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B.由实物到货币的变化体现了政治制度的变革 C.俸禄制度的变革与赋税制度的变革密切相关 D.俸禄制度的变革体现了中央集权的不断强化 解析: 根据表格可知和所学知识可知,古代官员俸禄发放形式由实物到货币的变化,西周实行井田制;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征收实物 粮食作为赋税;东汉时,除了征收实物外,还征收算赋和口赋;自唐至清末以征收货币作为征税的主要方式,由此可知体现了俸禄制度的变革与赋税制度的变革密切相关, C 项正确。由田邑到实物的转变不能体现了商品经济的发展,货币的使用才能体现商品经济的发展,排除 A。由实物到货币的变化体现了经济制度的变革,而不是政治
3、制度的变革,排除 B。俸禄制度的变革不能体现了中央集权的不断强化,排除 D。所以选 C 答案: C 3.明清之 际,江南出现了 “ 妇女半边天 ” 的说法,显示江南妇女的家庭地位日益重要。这一现象的发生最有可能是由于 ( ) A.市民文化提高妇女识字比率 B.商品经济颠覆男尊女卑观念 C.棉纺织业促使女性收入提高 D.人口外迁导致性别比例失衡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明清之际江南妇女的家庭地位日益重要,其主要原因在于女性经济地位的提高,即明清时期,随着棉纺织业的迅速发展,以女性为主的手工副业成为家庭经济的重要收入, C 项正确;明清时期理学盛行,对妇女的禁锢进一步加强,妇女接受文化教育的可能性不大
4、,排除 A;明清时期男尊女卑观念的传统观念没有受到颠覆,排除 B; D 项人口外迁导致性别比例失衡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D。所以选 C。 答案: C 4.乾隆、嘉庆时期的学者奉顾炎武为考据学的开山大师,道光、咸丰时期的学者则推崇他的经世致用之学。这一学风变化折射出 ( ) A.儒家思想正统地位削弱 B.政府文化专制政策松动 C.科举考试内容发生变化 D.清朝后期社会危机加剧 解析: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清朝前期大兴 “ 文字狱 ” ,导致知识分子远离政治、不问政事,于是考据学兴盛;但鸦片战争爆发以后,社会危机逐渐加深,御辱强国成为知识分子关心国家命运的主题思想, D 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儒
5、家思想正统地位削弱,排除 A;政府文化专制政策松动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 B;材料主旨与科举考试无关,排除 C。所以选 D 答案: D 5.有学者认为,天朝田亩制度在晚清思想史中具有独特性,显示了传统思想里 从未有过的一种组合,即 “ 财产共有与权力全面控制的组合 ” 。在这种思想的 “ 组合 ” 过程中,没有对其产生影响的是 ( ) A.“ 中体西用 ” 思想 B.基督教平等思想 C.“ 大同社会 ” 思想 D.“ 均贫富 ” 的思想 解析: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 “ 中体西用 ” 思想是洋务派的思想主张, A 项 “ 没有对其产生影响 ” ,符合题意;太平天国运动吸收了西方基督教思想,故
6、 B 项 “ 有影响 ” ,不符合题意;太平天国运动中 “ 拜上帝教 ” 吸收了儒家大同思想,故 C 项 “ 有影响 ” ,不符合题意;天朝田亩制度主张体现以平均地产为核心的平均主义思想,故 D 项 “ 有影 响 ” ,不符合题意。所以选 A 答案: A 6.1935 年,蒋廷黻在大公报上撰文指出,在江西苏区,几乎一无所有的红军,却能抵抗十倍其众的国军,至今坚挺不倒,根本原因在于它实行了国民党没有实行的民生主义。蒋廷黻所说的 “ 民生主义 ” 指的是中国共产党 ( ) A.实行工农武装割据 B.开展土地革命 C.创建了革命根据地 D.开展游击战争 解析: 根据材料“几乎一无所有的红军,却能抵抗
7、十倍其众的国军”可知是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在中共领导下农村革命根据地不断壮大,“民生主义”指的是中共在苏区打土豪、分田地的土地革命, B 项 正确。 答案: B 7.从日内瓦会议到万隆会议,新中国外交体现出的显著特点是 ( ) A.坚持独立自主,冲击两极格局 B.支持民族独立,坚决反殖反霸 C.倡导睦邻友好,推进周边外交 D.壮大社会主义,遏制资本主义 解析: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日内瓦会议中国第一次以大国身份参加,并推动会议取得成就,万隆会议周总理提出求同存异思想被与会各国接纳,推动万隆精神的形成,支持民族独立,坚决反殖反霸日益显示出中国特色, B 项正确。新中国初期仍然坚持 “ 一边倒
8、” 的外交政策,不可能冲击两极格局,故 A 项错误;谋求周边稳定指的是处理与周边国家的友好关系,与万隆会议无关,故 C 项错误;壮大社会主义,遏制资本主义,与万隆会议无关,故 D项错误。所以选 B。 答 案 : B 8.雅典 “ 实现了古希腊人既是统治者又是被统治者的思想。 ” 雅典实现这一思想的主要途径是 ( ) A.人人享有管理国家的权利 B.陪审法庭保障公民的权利 C.陶片放逐法加强政治监督 D.几乎一切公职对公民开放 解析: 根据材料 “ 既是统治者又是被统治者 ” 可知意味着每一个公民都有可能进入统治机构,同时又有可能被统治,这是轮番而治的体现,体现一切公职对公民开放, D 项正确;
9、 A项人人享有管理国家的权利的说法错误,只有公民才有权利,排除; BC 两项说法与材料的现象无直接关系,排除。所以选 D 答案: D 9.“ 应当让世俗政权在整个基督教世界中执行它的职务,不要加以阻碍。无论什么人,世俗权力都有权来管他。 ” 这一主 张最有可能出现于 ( ) A.文艺复兴时期 B.宗教改革时期 C.启蒙运动时期 D.法国革命时期 解析: 根据材料“我们应当让世俗政权在整个基督教世界中执行它的职务,不要加以任何阻碍。无论什么人,世俗权力都有权来管他。”可知材料强调世俗统治者的权力应当高于教权,这是宗教改革时期, B 项正确; A 项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借助的是古典文化宣传人文
10、主义,没有反对教会统治,排除;启蒙运动是发生在 17、 18 世纪欧洲的一场反封建、反教会的思想文化解放运动,它为革命作了思想准备和舆论宣传,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C;法国大革命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彻底批判宗教神权,排除 D。所以选 B。 答案: B 10.1834 年英国济贫法改革将 “ 低于舒适原则 ” 确立为公共捐助的基本原则。根据该原则:不论家庭大小和生活支出多少,金钱救济绝对不能超过社区独立劳动者的最低工资水平,否则,工人们就会寻求救济而非努力工作。对该原则影响最直接的是 ( ) A.自由主义的盛行 B.重商主义的影响 C.议会改革的推动 D.社会矛盾尖锐化 解析: 根据材料 “ 低
11、于舒适原则 ”“ 金钱救济绝对不能超过社区独立劳动者的最低工资水 平 ” 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 低于舒适原则 ” 是指为失业者提供的保险待遇应低于劳动者的最低工资,以抑制其依赖性和鼓励自足。因为失业保险待遇的给付应能激励失业者的再就业欲望,而如果失业保险待遇的给付标准与失业前的工资相同,则会削弱失业者的求职意愿,导致依赖福利。而 1834 年,英国即将完成工业革命,推行自由主义的经济思想, A 项符合。重商主义与 1834 年英国史实不符,排除 B;材料无法体现议会改革的推动,排除 C; D 项错误,排除。所以选 A 答案: A 11.1872 年,马克思提出: “ 工人总有一天必须夺取政
12、权 但是,我们从来没有断言,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到处都应该采取同样的手段。我们也不否认,有些国家,像美国、英国 也许还可以加上荷兰,工人可能用和平手段达到自己的目的。 ” 马克思得出这一结论的依据是这些国家 ( ) A.工人阶级力量比较强 B.无产阶级政党成熟 C.代议制政治比较完善 D.工业革命进展迅猛 解析: 根据材料 “ 马克思认为像美国、英国 也许还可以加上荷兰, 工人可能用和平手段达到自己的目的 ” 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国通过了 1787 年宪法确立代 议制,英国于1689 年通过权利法案确立君主立宪制、责任内阁制的形成和 1832 年议会改革进一步发展完善资产阶级代议制,因此马克思认
13、为这些国家的工人运动基本以和平方式出现, C 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工人阶级力量比较强,排除 A;材料无法体现无产阶级政党成熟,排除 B;材料无法体现工业革命进展迅猛,排除 D。所以选 C 答案: C 12.特朗普就任美国总统第三天,就签署了退出 “ 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 ” ( TPP)的行政命令,此举多被解读为贸易保护主义与反全球化。此前,泰国、韩国、加拿大、欧盟也爆发过反全球化抗议活动,这些反全 球化现象反映出全球化的最大弊病是 ( ) A.损害发展中国家利益 B.世界范围财富分配不均 C.不利于世界经济发展 D.削弱发达国家经济地位 解析: 根据材料“美国退出亚太多边自由贸易协定”、“泰
14、国、韩国、加拿大、欧盟也爆发过反全球化抗议活动”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些反全球化现象说明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推动全球生产力发展,加速世界经济增长,为发展中国家追赶发达国家提供了一个难得的历史机遇;另一方面也加剧了国际竞争,造成贫富悬殊,南北差距等一些列问题。A 项损害发展中国家利益的说法错误,排除; C 项 不利于世界经济发展的说法锗误,排除; D项削弱发达国家经济地位的说法错误,排除;材料反全球化现象反映出全球化的最大弊病是世界范围财富分配不均,所以选 B。 答案: B 二、材料分析题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 中国传统户籍制度源远流长,发展于春秋,定型于秦汉
15、,以后各朝各代历经变化。 传统户籍制度是与中国王朝体制相联系的一项基本制度。这种以家庭为本位的人口管理方式,体现了维护社会治安、教化乡里、规定身份等级、稳定宗族组织、限制人口自由迁徙等诸项社会整合功能。科举考试也往往与户籍联系在一起,考生必须要有 籍贯,这是参加科举考试的首要条件。在唐代初期,士人是由户籍所在地举送。宋朝时期,政府有明确的规定,士子只能在本籍应试。此后,科举制与户籍制度的结合渐趋加强,清朝更是按省划分科举名额,并为官籍、商籍等设立科举名额,创立宗室科举制度。为了贯彻分省取士制度,清政府还要求严查考生的户籍。 摘编自李文芝明清科举冒籍研究等 材料二 : 进入 20 世纪以来,户籍
16、制度及其功能发生重大变化。清政府在参考日本和欧美等国户籍法规的基础上,于 1911 年初制定了第一部现代法律意义的户籍法。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用世界通行的户口登 记与管理方式来规范的户籍法律,其将 “ 人籍 ” (记载出生、成婚、死亡等有关人之身份的事项)与 “ 户籍 ” (记载入籍、除籍等户口变动的事项)分立。1912 年临时约法明确规定 “ 人民有居住迁徙之自由 ” ,此条文为民国时期历次宪法所承袭。 1915-1927 年北洋政府相继颁布了县治户口编查规则警察厅户口调查规则等户籍管理法规。清末民初制定的户籍法律,将表现欧美个人主义的个人身份证书和体现中国家族主义的传统户籍相结合,使户籍有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7 吉林省 实验 中学 高考 模拟 历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