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类职业资格】行政职业能力测试-29及答案解析.doc
《【公务员类职业资格】行政职业能力测试-29及答案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公务员类职业资格】行政职业能力测试-29及答案解析.doc(45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行政职业能力测试-29 及答案解析(总分:76.00,做题时间:90 分钟)一、B言语理解与表达/B(总题数:1,分数:76.00)阅读以下文字,完成下面问题。近百年来,全球气候变暖是个不争的事实,对于全球气候变暖,之前普遍认为“极其可能”是人类影响造成的。但是中科院地质地球所最近提出了一个新观点气候冷暖变化存在约 500 年的自然周期,近百年来的全球气候变暖,刚好位于最近一次 500 年周期的暖相位上。陔研究还认为:今年已经达到这一暖相位的峰值位置,接下来有进入冷相位的趋势,即将开始百年气候变冷周期,这有可能减缓人类活动导致的全球变暖。通过东北龙岗火山区的小龙湾玛珥湖年纹层沉积可以准确定年,
2、中科院地质地球所的科学家就利用这一优势,分析了 5350 年以来(截至 2005 年)小龙湾玛珥湖周边地区植物花粉种类的变化。在植物花粉含量的变化中,有两种花粉(适合寒冷气候的松树花粉和适合温暖气候的栎属花粉)的含量相互消长,呈现周期性变化。根据松树花粉增加和栎属花粉减少的峰值,指示的气候最寒冷时期先后出现在公元前 2700 年、公元前2200 年、公元前 1600 年、公元前 1200 年、公元前 900 年、公元前 600 年、公元前 300 年,以及公元 200年、700 年、1200 年和 1800 年前后,约每 500 年出现一次寒冷期。花粉含量的谱分析结果也呈现出显著的 500 年
3、周期。在中国历史上,1550 年至 1851 年,明嘉靖至清道光年间,中国曾发生大规模极寒天气,被称为“明清小冰期”。我国著名科学家竺可桢在这方面卓有成果,他注意到,清朝初年历史学家谈迁写了一本北游录,里面提到当时不但中国北方寒冷,就连江南也出现了河面结冰的情形。1654 年(顺治十一年)11 月,京杭大运河的吴江段冰厚三尺多,从吴江一直冻到嘉兴,要壮士凿冰,每天才能前行三四公里。阳历 11 月南运河封冻,这在历史上是少有的。由于温度下降,中国的农业经济也遭受了打击。清朝叶梦珠编辑的阅世编记载,江西柑橘本是贡品,当地家家户户广泛栽种。然而,在“明清小冰期”最盛的顺治、康熙年间,橘树常常被冻死,
4、橘农吓得不敢再种橘树。“明清小冰期”应该算得上是距今最近的一次寒冷时期了。中科院的研究认为,大约从公元 1830 年开始了一个暖期,现在处于最近一次 500 年周期的暖相位上,可能已经达到峰值位置,有进入冷相位的趋势,这有可能减缓人类活动导致的全球变暖。 1. 下列最适合作为本文关键词的一项是_。 A.500 年周期 全球气候 B.明清小冰期 竺可桢 C.峰值 花粉含量谱分析 D.暖相位 冷相位ABCDA解析 文章为总分总结构,先阐述了关于全球气候变暖的新观点,即气候变暖存在约 500 年的自然周期,随后用花粉含量变化研究和“明清小冰期”来解释说明这一观点,最后,再次强调首段的观点。所以,文章
5、是围绕着“全球气候”和“500 年周期”来论述的。B、C、D 三项都属于解释说明部分,不是文章的重点。故本题答案为 A。2. 关于中科院的研究,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_。 A.全球气候变暖为自然周期所致 B.东北气候变化研究的时间跨度超过 5000 年 C.未来有进入气候冷相位的趋势 D.花粉含量分析是气候研究的最有效手段ABCDD解析 文章中并未提及花粉含量分析在气候研究中的地位,D 项“最有效手段”表述过于绝对,错误。由第一段中科院提出的新观点“气候冷暖变化存在约 500 年的自然周期”可知,A 项表述正确;由第二段的“通过东北龙岗火山区可以准确定年分析了 5350 年以来的”可知,B 项表述
6、正确;根据文段最后一段可知,C 项表述正确。故本题答案为 D。3. 根据本文,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 A.小龙湾玛珥湖年纹层沉积可以显示气候冷暖 B.松树和栎属植物适合在寒冷气候中生长 C.花粉含量变化显示全球气候呈现冷暖周期 D.气候研究最可靠的数据多集中在公元前ABCDC解析 根据文章第二段以及第三段的“花粉含量变化的谱分析结果也呈现出显著的 500 年周期”可知,C 项说法正确。根据第二段“通过东北龙岗火山区的小龙湾玛珥湖年纹层沉积可以准确定年,中科院利用这一优势,分析了植物花粉种类的变化”可知,沉积层本身并不能显示气候冷暖,研究人员是通过植物花粉含量变化确定天气冷暖的,A 项偷换对象,表
7、述错误;根据第二段“适合温暖气候的栎属花粉”可知,B 项表述错误;D 项文章中并未提及,属于无中生有,排除。故本题答案为 C。4. 关于“明清小冰期”,下列说法有误的是_。 A.京杭运河南段出现了少有的封冻现象 B.竺可桢的北游录记载了当时的状况 C.江西的柑橘种植遭受了严重打击 D.曾出现过中国历史上大规模的极寒天气ABCDB解析 根据文章第四段“清朝初年历史学家谈迁写了一本北游录”可知,B 项偷换主语,表述错误。A、C、D 三项都可以在文章中找到依据。故本题答案为 B。5. 这段文字主要_。 A.预测全球气候变化的趋势 B.探讨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 C.介绍气候变化研究的新成果 D.论证人类
8、活动对气候的影响ABCDC解析 文章为总分总结构,重点介绍了气候变化研究的新成果,即气候变化存在 500 年的周期,对应选项,C 项正确。A 项的“趋势”、B 项的“原因”、D 项的“影响”在文中均未体现。故本题答案为C。阅读以下文字,完成下面问题。科技对学术进程影响巨大,影响中国学术进程的科技活动有三个关键点,一是纸的发明,二是印刷技术的普及,三是网络信息技术的异军突起(古籍数字化为其中之一)。前二者对学术的巨大作用已被历史证明,现代信息技术左右学术的趋向也初露端倪。不过,人们在认识科技与学术的关系时,往往关注积极方面。比如人们认为纸张的发明和应用促进了书籍的出版和文学的繁荣;汉末魏晋时期纸
9、张取代简牍极大地促进了知识普及和文化传播。雕版印刷的积极作用也被充分认识。两宋时期的刻书最大限度地促进了教育文化传播,并且作为一种产业加速了商业经济的发展,改变了都市文化的布局,对文学的发展也产生了巨大影响。_。不讲或少讲并不等于不存在。事实上早在北宋,苏轼等人已经开始思考印刷流行对文人的影响。苏轼认为,书籍多且易得,反而使记忆力衰退。对此问题,叶梦得亦颇有体悟,其石林燕语指出刻本书籍广泛传播后的两个弊端:一是读书人诵读“灭裂”,和苏轼的担忧相同;二是刻本流行后,其据以刊刻的抄本反而不被重视,导致讹谬之处无法勘正。古籍数字化与纸和印刷术的发明一样,虽然也对学术有一定的负面作用,却是历史的必然,
10、无可逆转。根据历史经验预测数字化进程,可能有两个特点:一是数字化古籍最终取代纸本书籍,二是这个过程是漫长的。从历史来看,纸书取代简牍,印刷取代抄写,都经历了相当长的过程。究其原因,一是因为经济成本的降低需要技术改进的支持,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比如纸张起初很稀有,只有特权阶层才能享用,随着技术改进、成本降低,纸张才逐渐普及。二是因为观念的变化也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汉末魏初重简轻纸,对粗糙的纸张并不认同,纸的应用往往与俗文化连在一起。但最终纸张的轻便廉价等好处慢慢为人接受,逐渐取代简牍。纸简替代的完成约在魏晋时期,刻本取替写本则在明清刻书产业全面兴隆之后方才完成,均经历了较长的一段时期。可以设想,
11、电子文本全面取代纸本同样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比如电子出版物得到官方认可,电子文献征引获得“合法性”,各种电子书籍和电子商品全面普及等等,均需漫长的时日。6.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_。 A.人们很少将学术与政治环境联系起来 B.没有比纸和印刷更重要的发明了 C.科技进步会影响人的“心理”活动 D.科技对学术的负面作用却鲜少提及ABCDD解析 根据横线出现的位置和逻辑分析可知,填入的内容应起到总结全段的作用,且与第二段内容相反。由第二段第一句“不过,人们往往关注积极方面”,第三段横线后的“不讲或少讲并不等于不存在”和后文对印刷技术流行的消极影响的表述可知,横线处需填入的句子应带有概括科技对
12、学术具有消极作用的意思。符合条件的只有 D 项。故本题答案为 D。7. 下列哪项属于科技对学术的消极影响?_ A.纸张的发明和应用促成文化普及 B.两宋刻书作为一种产业加速商业经济的发展 C.印刷术的推广促进教育文化传播 D.刻本流行使得据以刊刻的抄本反而不被重视ABCDD解析 A、B、C 三项都属于科技对学术的积极影响。只有 D 项是科技对学术的消极影响。故本题答案为D。8. 下列哪项最有可能是苏轼的观点?_ A.近岁市人转相摹刻而后生科举之士,皆束书不观,游谈无根 B.世既一以板本为正,而藏本日亡,其讹谬者遂不可正,甚可惜也 C.牛童马走之口无不道,至于缮写模勒,烨卖于市井 D.轻于蝉翼薄
13、于纱,栏画乌丝整又斜。不用文人愁纸贵,淡黄遍种瑞香花ABCDA解析 根据第三段可知,苏轼的观点为“书籍多且易得,反而使记忆力衰退”,再由后面的“读书人诵读灭裂,和苏轼的担忧相同”可知,苏轼认为书多反而让文人不喜欢读书了。A 项的“束书不观”体现了当时读书人不喜看书的风气,与苏轼的观点相同。B、C 两项均体现了叶梦得在石林燕语中强调的第二个弊端“刻本流行后,其据以刊刻的抄本反而不被重视,导致讹谬之处无法勘正”,与苏轼的观点不同;D 项“轻于蝉翼薄于纱,栏画乌丝整又斜”强调的是纸张的质量非常好,与苏轼观点无关。故本题答案为 A。9. 下列哪项与最后一段的内容不符?_ A.数字化古籍最终可能取代纸本
14、书籍 B.成本降低是纸张取代简牍的重要前提 C.纸简替代在明清刻书产业全面兴隆后方才完成 D.电子文献合法征引是电子文本取代纸本的必要条件ABCDC解析 根据“纸简替代的完成约在魏晋时期”可知,C 项偷换时间,表述错误。其余三项均可在文段中找到依据。故本题答案为 C。10. 文章接下来最有可能探讨的是_。 A.古籍数字化有无必要 B.古籍数字化对学术的影响 C.科技对当代文化传播的新影响 D.纸本与电子文本共存时代的特点ABCDB解析 本篇文章后半部分论述的核心为古籍数字化是历史的必然,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根据结语推断题的做题原则“话题一致,理顺逻辑”可知,接下来讲述的核心应与“古籍数字化”相
15、关,据此可排除C、D 两项;从逻辑上讲,上文已经交代“古籍数字化无可逆转”,则 A 项的“古籍数字化有无必要”与上文矛盾,排除。故本题答案为 B。阅读以下文字,完成下面问题。克里米亚半岛位于乌克兰的最南部,南临黑海,东扼亚速海,仅在北部有狭长地带与乌克兰大陆相连,东部与俄罗斯相邻。克里米亚自古就有“黑海门户”之称,对于俄罗斯来说,几百年来,黑海都是其通向地中海的重要通道,通过克里米亚可以遏制与之隔海相望的土耳其,染指东南欧门户巴尔干,南下地中海、印度洋。今天的俄罗斯版图是 400 年扩张的结果。16 世纪中叶,由于北方海域冰冻期长,俄国是个地处东欧平原的内陆国家。当时在位的伊凡四世强烈意识到俄
16、国需要出海口。他提出:“海水的分量是值得用金子来衡量的。”18 世纪初,彼得一世通过吞并大体上包括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和芬兰附近的领土,获得了波罗的海上的一个出口,得以“嘹望欧洲”。到了 18 世纪后半期,沙皇叶卡捷琳娜瞄准了黑海,她的目标就是克里米亚:“它是俄国和土耳其领地的钥匙,当它属于土耳其时始终是危险的,当它属于俄国时,俄国的安全就可靠而稳固,亚速海和黑海也会处于俄国的统治之下。”由于处在东西方交会的十字路口,克里米亚在历史上从未获得过长久的平静。考古发现认为,克里米亚半岛最早的居民是凯尔特人,即今天苏格兰、爱尔兰人的祖先。公元前 7 世纪,中亚和南俄草原上的斯基泰人取代凯尔特人。希腊人
17、随后抵达,陆续建立了一些城邦殖民国家。公元前 15 年,罗马人征服了克里米亚半岛。此后随着罗马帝国分裂,哥特人、匈奴人、保加尔人、可萨人、钦察人、蒙古人如潮水般先后占领过克里米亚。成吉思汗西征后,克里米亚归其长子术赤一系所建的金帐汗国所有。1430 年,术赤的后代建立信奉伊斯兰教的克里米亚汗国,臣属于强大的奥斯曼帝国。在那个时候,鞑靼骑兵经常深入东欧大草原,捕捉白人并卖给土耳其人为奴。16 世纪,当莫斯科公国逐渐走上对外扩张的道路时,奥斯曼帝国已经开始衰落。从 1676 年开始的 200 多年中,共爆发了 11 次俄土战争。在沙皇叶卡捷琳娜的主导下,1768 年,通过第五次俄土战争,沙俄强迫土
18、耳其签订凯纳尔基条约。其要求之一就是让土耳其承认克里米亚汗国独立。接着又通过第六次俄土战争迫使土耳其在雅西合约中正式承认克里米亚归属俄国。1787 年,叶卡捷琳娜为了宣示对克里米亚的主权,特意邀请奥地利国王约瑟夫二世一同前往克里米亚半岛“度假”,她甚至赞美说,克里米亚是她的“嫁妆”。 11. 第二段中伊凡四世说“海水的分量是值得用金子来衡量的”,意思是_。 A.海上贸易非常重要 B.海洋渔业资源丰富 C.海水中富含多种矿物质 D.海洋是天然的安全屏障ABCDD解析 根据文章第二段中“伊凡四世强烈意识到俄国需要出海口”及第三段中“彼得一世通过获得了波罗的海上的一个出口”“沙皇叶卡捷琳娜瞄准了黑海
19、当它属于俄国时,俄国的安全就可靠而稳固”可知,俄国需要出海口作为国家的安全屏障。“海水的分量是值得用金子来衡量的”体现出海洋对于俄国国家安全的重要性,即海洋是俄国的天然安全屏障。故本题答案为 D。12. 关于俄国觊觎克里米亚半岛的原因,文中未提到的是_。 A.为了此地丰富的油气资源 B.俄国深处内陆缺少出海口 C.占据有利的国际地理位置 D.为了维护自身的边疆安全ABCDA解析 根据第二段和第三段可知,B 项强调的“出海口”正确;根据第一段中“对于俄罗斯来说通过克里米亚可以遏制与之隔海相望的土耳其,染指东南欧门户巴尔干,南下地中海、印度洋”可知,C 项强调的“地理位置”正确;根据第三段、第四段
20、及第五段强调的“俄国安全问题”可知,D 项正确;A 项中强调的“油气资源”在文章中并未提及,属无中生有。故本题答案为 A。13. 下列说法与原文不符的是_。 A.最早在克里米亚建国的是希腊人 B.克里米亚汗国是信奉伊斯兰教的国家 C.叶卡捷琳娜统治时期克里米亚正式归属俄国 D.雅西合约中土耳其承认克里米亚汗国独立ABCDD解析 根据第五段中“沙俄强迫土耳其签订凯纳尔基条约。其要求之一就是让土耳其承认克里米亚汗国独立”可知,D 项表述错误。A、B、C 三项均可在文章中找到对应内容。故本题答案为 D。14. 下列最适合作为文章标题的是_。 A.叶卡捷琳娜的“嫁妆” B.“黑海门户”的坎坷史 C.历
21、史上的克里米亚汗国 D.走向衰落的奥斯曼帝国ABCDA解析 本文论述的核心为克里米亚的地理位置、对俄国的重要意义以及其归属俄国的过程。A 项“叶卡捷琳娜的嫁妆”即指克里米亚,并且形象地点明其对俄国的重要性,符合文意。B、C 两项强调克里米亚的历史发展过程,是文段论述的部分内容,表述片面,均排除;D 项论述核心为“奥斯曼帝国”,与本文论述核心无关,排除。故本题答案为 A。15. 文章接下来最可能描述的是_。 A.叶卡捷琳娜对国内的统治及对外扩张 B.克里米亚在归属俄国后直到现代的历史 C.奥斯曼帝国失去克里米亚后的应对策略 D.俄土战争后俄国与奥斯曼帝国的关系ABCDB解析 本文最后一段论述了克
22、里米亚归属俄国的过程,根据结语推断题的做题原则“话题一致,理顺逻辑”可知,接下来讲述的内容应与“克里米亚与俄国的关系”有关,且按照历史的发展过程,只有 B 项符合文意。A、C、D 三项论述的主体均不是“克里米亚与俄国的关系”,排除。故本题答案为 B。阅读以下文字,完成下面问题。斑头雁冬天的栖息地与海平面齐平,为了飞到夏天繁殖地,斑头雁至少要飞到海拔 5000 米的高度,才能飞越横亘其间的喜马拉雅山脉。在这个高度,空气密度大概只有海平面的一半,鸟通过振动翅膀产生升力,就要消耗更多能量,更难获得飞行中需要的氧气。然而研究发现,它们通常一天之内就可以飞越喜马拉雅山。这些鸟本可以充分借助白天吹上山脊的
23、南风来减少能量消耗,然而它们却要等到相对平静的夜晚,完全靠体力完成这一飞越。在飞行中,后面的鸟通常飞在前一只鸟的侧后方,形成“人”字队形。关于这种队形,有两种观点比较流行。第一种观点认为,人字队形与定向有关。斑头雁飞越喜马拉雅山时,需要找到和穿越几个高海拔的通道。斑头雁一生中会多次迁徙,通常由年长而有经验的斑头雁在前面带路。但为什么鸟要保持人字形,而不是一只紧跟一只?另外,似乎只有斑头雁这种体形较大的鸟才保持队形,小型候鸟成群迁飞时,通常是没有队形的,虽然它们也需要定向。第二种观点认为,这与速滑团体项目类似。为了减少因克服空气阻力而产生的体能消耗,速滑运动员会以一种紧凑队形前进,一名运动员在前
24、,另外三名依次紧随其后。开路的运动员由于需要克服全部阻力,很容易筋疲力尽,因此他们会轮流在前。与之类似,带路的斑头雁也会不时与后面的鸟换位。但是为什么斑头雁不以直线队形飞行?飞行运动除了要克服水平方向上的空气阻力,还需要产生上升力以保持飞行状态。也许飞行时稍微偏移位于前面的同伴,虽然不能在最大程度上减少空气阻力,却能在某种程度上减少为保持升力而消耗的体能。事实上,我们有足够的理由相信U这一推断/U。飞行中,鸟的翅膀会形成一股涡旋状的循环气流。来自右翅的涡流逆时针旋转,来自左翅的涡流则顺时针旋转,在鸟正后方,两股涡流都是向下的,两侧的气流都是向上的。如果鸟飞在同伴的正后方,则将处在向下的气流中,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5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公务员 职业资格 行政职业能力 测试 29 答案 解析 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