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类职业资格】2009年河北省选调生考试(申论)真题试卷及答案解析.doc
《【公务员类职业资格】2009年河北省选调生考试(申论)真题试卷及答案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公务员类职业资格】2009年河北省选调生考试(申论)真题试卷及答案解析.doc(11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2009 年河北省选调生考试(申论)真题试卷及答案解析 (总分: 8.00,做题时间: 90 分钟 ) 一、注意事项 1申论考试,与传统作文考试不同,是对分析驾驭材料的能力与对表达能力并重的考试。 2作答参考时限:阅读资料 30 分钟,作答 90 分钟。 3仔细阅读给定的资料,按照后面“申论要求”依次作答,答案书写在指定位置。二、给定资料 1在当今社会,文化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资源和综合国力的重要内容及标志。建设文化强省,是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的必然要求,是增强我省经济发展的动力、活力和竞争力的必然选 择,是河北实现从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跨越的重要内容和重要支撑,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
2、、全面推进河北小康建设的重要任务。 2003 年初省委六届三次全会提出建设文化大省的目标任务之后,经过两年来的不懈努力,河北文化建设取得了突出成绩,己立足于全国文化大省之列,具备了向新的更高目标发展的优势和基础。适时提出“建设文化强省”这一新的目标,既是对两年来我省文化建设成果的充分肯定,又是建设文化大省工作的进一步完善和提高。 2河北已是当之无愧的文化大省,应该也必须朝着“建设文化强省”新的、更高的发展目标努力。河北文化源远流长, 既是东方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也是中华文明的摇篮之一,在全国居于突出的位置,影响深远。几千年来,河北文化为中华文明增添了一层又一层的辉煌。如今,河北文化依然以自己鲜明
3、的特色,活跃的实践,为河北乃至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提供着智力支持和精神动力。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全省人民高扬“树正气、讲团结、求发展”主旋律,精神面貌发生深刻变化,文化建设呈现崭新局面,文化产业正逐步成为我省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增长点。同时,我省目前的文化事业具有比较好的基础,全省有省级社会文化先进县 56 个,全国文化先进县 26 个;被文化部命名的“中国民 间艺术之乡” 24 个,是全国最多的省份。截止目前,我国有世界文化遗产 30 处,河北占 3 处,名列全国第四:全国现有文物保护单位 1272 处,河北占 88 处,名列全国第三,等等。所有这些充分显示出河北文化资源丰富、底蕴深厚,潜力巨大
4、。这是我们建设文化强省的宝贵资源和重要的现实基础。但事实上资源优势并不会自动转化为产品、产业及经济优势,必须通过走文化强省战略,加大文化资源的开发力度,提升文化辐射力,实现由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强省的跨越。 3河北省周边的辽宁、山东、山西、河南等省都已相继提出了从“文化大省”走向“文化强省” 、加快文化强省建设的发展目标,并写入了政府工作报告,有的还以省委、省政府名义印发了建设文化强省规划纲要,以省政府名义出台了相关文化经济政策。另外,陕西、江西、四川等一些中西部地区也都先后提出“建设文化强省”口号。我省较之周边中西部省份,无论经济实力、文化底蕴和文化发展基础条件都不相上下,有的甚至明显占优。而
5、且,同为文化范畴的我省体育、旅游业都已分别提出了建设体育强省、旅游强省的目标,教育、科技领域也将出台加快发展的决定。如果河北仍定位于“建设文化大省”,那么,与兄弟省份文化建设的既定目标和发展趋势相比, 则明显保守和滞后;与我省旅游、体育等领域提出的“强省”目标相比,则难以衔接、协调和统一。 4建设文化强省,既是文化发展的战略目标,又是文化建设的措施手段,既有“把河北建设成文化强省”的含义,也有“通过文化建设而强省,促进河北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寓意。应当看到,建设文化强省,实质上就是把文化作为发展的基础,通过文化发展与文化变革,再造文化优势,全面改善和提升现代化发展的水平与素质,全面提升河北的综
6、合竞争力,支持和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协调发展。以“建设文化强省”作为我省今后一个时期文化发展奋斗目标,对于强化全省 文化建设意识、塑造河北新形象、构建和谐河北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有理由相信:通过实施文化强省战略,历史悠久的河北文化一定会焕发出新的更加璀璨的光芒和旺盛生命力;河北的经济社会也一定会进入一个加快发展的崭新阶段。 建设文化强省所指的文化,是通过人的精神活动及其成果来体现的人类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文化,包括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两个主要部分,涵盖教育、科技、哲学社会科学、文学艺术、新闻出版、广播影视、社会文化、体育、旅游、卫生等领域。这些领域都是文化强省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
7、教育和科技是文化建设的基础 和关键,要应予综合考虑并具体体现。我们认为,只有把所有文化领域的规划目标都在建设文化强省总体目标中去界定和体现,使各个文化领域都朝着文化强省总体目标去建设和发展,文化强省目标才能真正实现。广东、湖南、浙江、山西、内蒙古等已出台文化建设规划纲要和若干政策的省区,都已将上述诸领域囊括其中,并分别提出发展战略或目标要求,值得我省借鉴。一是明确提出教育、科技、卫生、体育等所有文化领域的目标任务及要求。虽然今年 2 月份即将召开的省委六届七次全会,要对教育、科技的发展作出决定:卫生、体育、旅游等领域业亦已制定成或正在制定 各自发展规划,但都缺乏与“建设文化强省”这一整体目标的
8、有机衔接和统一,而且界定实施的起止时限也不尽相同。因此,制定文化强省战略应把这几方面的内容都涵盖进去,否则将有失完整和全面系统。如果考虑到教育、科技、体育、卫生等已有专门规划,至少应当原则明确目标任务。二是制定建设文化强省的配套文件和有关政策,也应涉及教育、科技、旅游、卫生、体育等相关领域和相关产业。如果文件中不再论及,则不利于形成建设合力,也容易形成一种错觉,似乎文化强省建设只是宣传文化部门的事,与上述领域无关。三是建设文化强省涉及领域广泛,事关全省大 局,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不能单靠一两个职能部门去谋划和推动,要在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认真谋划和组织实施,各地、各有关部门密切配合,形成合
9、力,整体推进。要把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纳入国民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战略之中,使之与经济社会协调全面发展。 5从 2001 年起连续举办的平遥国际摄影大展,已成为国际上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强势文化品牌,成为山西新形象的一个亮点。华夏文明看山西 大型文化旅游展览、历史人物画展、古代壁画艺术精品展、民族交响音乐会、文化艺术周等一系列活动的开展,使华夏文明看山西成为山西的又一强势 文化品牌。这一品牌活动在北京、广东、上海、哈尔滨、成都等地的成功举办,逐渐改变了人们对山西的看法,在传统“煤炭山西”观念上增加了“文化山西”新印象。围绕晋商文化开发的人文电视专题片晋商、电视剧乔家大院、话剧立秋等文化产品,使晋
10、商成为山西的强势文化品牌。此外,与内蒙古、陕西、河北共同举办的“二人台”大赛,极大地提升了“二人台”的品位,正在成为山西的文化品牌。 举办了“长治杯”山西省建设文化强省社科重点课题竞赛、山西省建设文化强省文库工程、中国文化产业 (国际 )论坛、 21 世纪文化产业论坛,以及云冈国际 旅游节、太原国际面食节、五台山佛教艺术节、侯马新田春秋古都文化节、运城关公国际旅游节、全球华人祭后土祠等一系列强势文化活动,使山西文化影响力迅速扩张,山西人民的文化自信心得到加强。 电视剧乔家大院、 赵树理在中央电视台黄金时段播出,创下电视剧收视率新高。大型人文电视专题片晋商获得第 22 届中国电视金鹰奖、话剧我能
11、当班长、舞剧西厢记获得第十一届文华奖新剧目奖、文化电视专题片汉字宫获好莱坞最佳电视系列片创意奖。话剧立秋创造了当年排练,当年入选国家精品剧目的纪录,成为山西第一个入选国家精 品剧目的节目,并得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还有舞剧一把酸枣、小说国家干部、电影暖春和暖情、威风锣鼓、绛州古乐、晋中社火、河曲二人台、黄土风情歌舞等一批优秀的文化产品,为文化强省积淀勃发之势。 组建了山西日报报业集团、山西新华印业集团和山西省新华书店发行集团,山西出版集团也即将挂牌;培育出语文报、 英语周报、山西广电网络公司、山西得一文化产业集团、山西电影制片厂、国体商城等文化产业市场主体;吸引民营资本进入文化产业,
12、民营企业山西得一文化产业集团成为我省最大的图书音像产品集散地, 美国华纳公司与我省美特好超市合资兴建星美美特好五星级影院等。 我省虽然不属于国家确立的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地区,也没有国家试点单位,但是,根据中央精神和自己的实际情况,确立了 29 个五个类型的省级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单位,探索文化管理新体制。山西电视台整合内部资源,转换经营机制,成立了山西电视总台。太原市在合并太原电视台和太原有线电视台的基础上,成立了新的太原电视台;在合并太原人民广播电台、经济广播电台和交通广播电台的基础上成立了新的太原人民广播电台,并实行全新的机制;临汾广电局打破局、台、网、报既有管理制度,实现资 源全面整合,建立了
13、台、中心、制片人管理新体制。 6 2009 年,不少行业遭受金融危机冲击出现疲软,但闪耀着少数民族光彩的云南文化产业却如火如荼 被业内叫响的“云南现象”正以高昂的姿态、坚定的信心、饱满的活力从寒流和漩涡中强势突进。 3 月的丽江蓝月谷剧场“人满为患”,玉龙雪山在不远处直插蓝天,土红色圆形露天剧场中有酒味、花香和马匹的浓烈汗味:雄壮的鼓点响起,纳西族、藏族、普米族等 10 个丽江世居少数民族 520 名演员及 100 多匹丽江矮马按剧情进展冲入剧场,他们奔跑、高歌、喝酒、划拳、恋爱、殉情 这台以雪山做 背景、用蓝天做幕布的大型原生态歌舞印象丽江向人们讲述着质朴的“丽江史诗”。 2009 年以来,
14、印象丽江观众总量比去年同期递增 200,张艺谋加丽江使之成为云南乃至中国旅游文化产品中的精品,也成为金融危机背景下,云南“逆市飘红”的旅游文化产品之一。 印象丽江并非一枝独秀,在昆明,著名的云南映象已先后在国内外演出 1300 余场,总收入达 1 2 亿元:在腾冲,云南柏联集团 2003 年进入开发的和顺镇被打造为荷塘传芳、曲径通幽、亭台温婉的旅游胜地,被国内 100 多家媒体和专家评为中国十大魅力村镇与云南十大名镇之 首,“文化名邦”“翡翠第一城”等和顺文化为旅游业注入蓬勃生机,各种文化旅游产品销售格外火爆。 在大理的新华村,光芒四射的手工银器已经成为涵盖全国藏族聚居区的民间手工艺精品,全村
15、每年接待游客超过 150 万人次,成为西南地区最大的民族工艺品市场;来自个旧的斑锡、建水的紫陶、石林的彝族阿着底刺绣也都成为云南“最拿得出手”的手工礼物。 在楚雄,“恐龙谷”的建造使埋藏地下的禄丰恐龙化石诱惑着千万游客;在曲靖,当地农村“文化户”发展迅速,他们通过组织文娱演出、图书音像制品租借、影视放映等活动,年经营收入接近 1 亿元;在西双 版纳,曼春满等 5 个傣族文化园景让村民人均收入达到 5000 多元,超过 10万元的已有 20 户; 千里走单骑神话花腰新娘我的团长我的团等一大批在云南完成的优秀影视作品也成了云南的“文化导游” 云南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部长张田欣介绍,“十五”期间,云
16、南文化及相关产业收入年均增长 27 5,高于同期 GDP 增长速度。 2007 年,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达 262 9亿元,占 GDP 的 5 55, 2008 年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 300 亿元,占 GDP 的 5 8;金融危机以来,“云南现象”仍呈现出惊人的爆发力,文化产 业昂首挺胸,在全省各地进行着一场又一场的强势突进。 7据统计,我省有世界文化遗产 3 处;拥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68 处,居全国第三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39 个,位列全国第四; 2007 年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16 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 24 个,河北省民间艺术之乡 66 个,
17、传统的、新兴的艺术品种 70 余种;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670处,居全国第一位;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3476 处。具体来看,可分为以下几类:一是具有赵武灵王、董仲舒、祖冲之等诸多的历史名人;二是具有万里长城 (山海关与金山岭 )、避暑 山庄与外八庙、清东陵与清西陵、定州开元寺塔、赵州安济桥等世界级或国家级的历史文物;三是具有荆轲刺秦王、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安史之乱等对古代中国产生过重大影响的历史事件;四是具有像评剧、西河大鼓、常山战鼓、沧州落子、皮影戏等经久不衰的民间文艺;五是具有像沧州武术、吴桥杂技、永年太极拳等蜚声海内外的民间技艺;六是具有像曲阳石雕、磁州陶瓷、衡水内画、蔚县剪纸、易水砚等世界
18、知名的民间工艺。 我省既是一块英雄的土地,又是一块革命的纪念地。目前,拥有重要革命纪念地、纪念建筑物儿 8 处,其中国家级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11 处, 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38 处,总数在全国居第 2 位。如:革命先烈李大钊同志故居、西柏坡、地道战等遗址;涌现出了白洋淀雁翎队、敌后武工队、狼牙山五壮士、国际主义战士白求恩等英雄和事迹。 我省环绕京津两大都市,东临渤海,具有山口兼海口的地缘优势,处于东北、华北、华东、中原等四大行政区域的连接地带,区位优越,交通发达,拥有一亿多人口的直接消费市场。这些地缘文化优势使我省成为文化资源组合条件最好、投资成本最低的理想之地,是在大都市周边布局建设大
19、型文化产业园区的首选之地。 我省历史文化资源比较丰富,有不少文化资源享有盛誉 ,都是极富价值的“金矿”,关键是如何去开发利用这些资源,发挥优势,做出特色,形成品牌,充分挖掘品牌市场价值,开发衍生产品,拉长产业链,开拓市场,提高份额,在这方面,还需要我们下更大功夫去研究和探索。 8从某种角度看,“文化强省”实际上就是“文化高地”,是新思想、新理论、新科技、新知识成果、新文艺作品的发源地、产出地和权威的认证地。个别其他地区的最新产品,也只有在这里才能得到权威的认可和评定。它外在地表现为,由一批批优秀的文化产品、精品,一批批国家一流的学者、艺术家、文化人、文化大师,一批从文艺创作、科学技 术、人文社
20、会科学的一流表演团体、制作机构、理论教学、研究机构组成。他们创造的文化成果,以各种方式传播开来,影响和渗透到全国各地,被全国人民、整个中华民族所享用,同时,也逐渐内化为全民族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 (这是一切文化的“核儿” )。所以,它绝不是轻而易举即可造就的;它需要历史积累、经济基础、特殊政策、文化学术氛围等条件,并且是这些条件长期共同作用的结果。 我国目前的“文化高地”,也就是北京、上海而己。文化人只有在北京上海出名才能成为国家级名人,文艺作品只有在北京上海打响才能红遍全国,也才有了“产权身份证”。 任何文化的“单兵独进”或某个方面的优异突出,能够增添该地区、该省份的美誉度,却并不能确立它的
21、“文化高地”地位。建设“文化强省”固然不易,问题在于有无这种可能性,也就是说,目前的文化弱势省份有无实现文化跨越式发展的可能性 ?回答是肯定的。这是因为:第一、世界文化、人类生存观念的转型,带来学术研究的重新洗牌和学术起跑线的重划。这种转型和重划,从国际范围看,给包括中国在内的各国、各民族文化改变世界现有文化格局,改变和提升自身地位带来了机遇;在国内,可能导致学术上的重新洗牌和重划学术起跑线,从而导致文化地图的重大改变 。这就是机遇。目前我国文化发展的现状,也给后发省区提供了赶超的机会。我们当下的文化整体状况可以概括为:精英文化流俗化,大众文化 (价格 )高端化,经典文化娱乐化,我们的文化建设
22、还缺乏有效发展。在这种情况下,能够实实在在拿出创造性文化成果的省份,就完全可能成为新凸起的“文化高地”。 9十六大把文化领域明确区分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这在党的政治报告中还是第一次。这标志着我们党对文化问题的认识更加合乎实际,表明了我们参与国际文化市场激烈竞争的积极态度。事实的区分也就是责任的区分,它将有利于调动政府和市场两个积极性, 使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都得到发展,并将其管好管活。 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之后,文化领域的所有制关系搞得越来越单一,文化机构几乎统统成了事业单位,服从计划经济模式的管理。改革开放之后,尽管我们在实践上对不少文化机构已经实行“事业单位,企业管理”,使它们成为创造
23、利润的经济实体,但在观念上,很长一段时间却一直把文化当“事业”看待。直到 2001 年 3 月的“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才第一次在中央文件中使用“文化产业”的概念,把发展文化产业列入国家计划。这当然是对客观事实的尊重。从 1980 年代中期开始,由个体劳动者和私营 企业带动的文化市场如雨后春笋发展起来。 1990 年代,我国的文化市场体系已经基本成型,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庞大的文化企业群体已经形成为文化产业,吸纳了大量经营者和从业人员,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文化产业已经成为第三产业中一个举足轻重的部类。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区分也已经水到渠成。十六大终于明确了这种区分,
24、把发展文化产业写进了党的政治报告。 文化事业大致包括以下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党和国家重要的新闻媒体和社会科学研究机构、体现民族特色和国家水准的重大文化项目和艺术院团、重要文化遗产和优 秀民间艺术、老少边穷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的文化发展、面向大众的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等等。这些文化公益事业将得到国家政策的支持和国家财力的扶持保障,并鼓励它们增强自身发展活力。 国际上,文化产业包括艺术业、文化旅游业、博物馆业、图书馆业、文物业、群众文化业、博彩业、竞技体育业、广告业、新闻出版业、广播电视电影业、娱乐业,网络业、经纪与代理、文化科技与科研、文化交流、装潢装饰业等等。每一个大行业里又有若干具体行业。 联合国教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5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公务员 职业资格 2009 河北省 选调 考试 申论 试卷 答案 解析 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