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类职业资格】专业知识-地震工程(二)及答案解析.doc
《【工程类职业资格】专业知识-地震工程(二)及答案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工程类职业资格】专业知识-地震工程(二)及答案解析.doc(74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专业知识-地震工程(二)及答案解析(总分:230.00,做题时间:90 分钟)一、单项选择题(总题数:134,分数:134.00)1.下述哪一条不是抗震设防目标的合理表述( )。(A) 当遭受低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多遇地震影响时,主体结构不受损坏或不需修理可继续使用(B) 当遭受到相当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地震影响时,可能损坏,但经一般修理仍可继续使用(C) 当遭受到高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罕遇地震影响时,不致倒塌或发生危及生命的严重损坏(D) 抗震设防烈度为 7度及以上地区的建筑,必须进行抗震设计(分数:1.00)A.B.C.D.2.场地是指工程群体所在地,具有相似的反映谱特征,下述对场地
2、范围的表述中,( )不正确。(A) 面积不小于 0.5 km2 (B) 相当于居民小区(C) 相当于厂区 (D) 相当于自然村(分数:1.00)A.B.C.D.3.根据地震灾害和工程经验等所形成基本设计原则和设计思想,进行建筑和结构总体布置并确定细部构造的过程称为( )。(A) 建筑抗震构造设计 (B) 建筑抗震计算设计(C) 建筑抗震概念设计 (D) 建筑抗震总体设计(分数:1.00)A.B.C.D.4.确定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的设计基准周期和超越概率分别为( )。(A) 50年设计基准周期,超越概率为 63.2%(B) 50年设计基准周期,超越概率为 10%(C) 100年设计基准周期,超越
3、概率为 63.2%(D) 100年设计基准周期,超越概率为 10%(分数:1.00)A.B.C.D.5.建筑应根据其使用功能的重要性分类,其中地震时使用功能不能中断的建筑应为( )。(A) 甲类建筑 (B) 乙类建筑 (C) 丙类建筑 (D) 丁类建筑(分数:1.00)A.B.C.D.6.各抗震设防类别建筑的抗震设防标准的要求中下述不正确的是( )。(A) 当抗震设防烈度为 68 度时,甲类建筑的抗震措施应符合本地区抗震设防提高一度要求(B) 乙类建筑的地震作用应符合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要求(C) 丙类建筑地震作用和抗震措施应符合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要求(D) 丁类建筑地震作用应允许比本地区抗震设
4、防烈度的要求适当降低(分数:1.00)A.B.C.D.7.抗震设防烈度和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的取值有一定对应的关系,当没有特殊规定时,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30g的地区,应按抗震设防烈度为( )度要求进行抗震设计。(A) 6 (B) 7 (C) 8 (D) 9(分数:1.00)A.B.C.D.8.当建筑场地为类场地,设计地震为第一组时,场地特征周期应为( )。(A) 0.35 s (B) 0.40 s (C) 0.45 s (D) 0.55 s(分数:1.00)A.B.C.D.9.西藏自治区米林地区的抗震设防烈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及设计地震分组分别为( )。(A) 9度,0.4g,第二组 (
5、B) 8 度,0.2g,第二组(C) 8度,0.3g,第二组 (D) 8 度,0.3g,第三组(分数:1.00)A.B.C.D.10.在抗震设计选择建筑场地时,下述不正确的是( )。(A) 应对抗震有利、一般、不利和危险地段做出综合评价(B) 对抗震不利地段应提出避开要求(C) 当无法避开抗震不利地段时,应采取有效措施(D) 在抗震危险地段进行建筑时,设防级别应提高一级(分数:1.00)A.B.C.D.11.当抗震设防烈度为 8度,建筑场地为工类时,丙类建筑应允许按( )要求采取抗震构造措施。(A) 7度 (B) 8 度(C) 9度 (D) 应进行专门论证(分数:1.00)A.B.C.D.12
6、.对于类建筑场地,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 0.15g的地区,当没有其他规定时,宜按( )度的要求采取抗震构造措施。(A) 6度 (B) 7 度 (C) 8 度 (D) 9 度(分数:1.00)A.B.C.D.13.下列哪一地段为对建筑抗震有利的地段( )。(A) 条状突出的山嘴地段(B) 开阔、平坦、密实、均匀的中硬土地段(C) 疏松的断层破碎带(D) 发震断裂上可能发生地表错位的地段(分数:1.00)A.B.C.D.14.对建筑场地进行剪切波速的测量时,下述不正确的是( )。(A) 初步勘察阶段,对大面积的同一地质单元测量土层剪切波速的钻孔数量不宜少于 3个(B) 详勘阶段对单幢建筑,测量土层
7、剪切波速的钻孔数量不宜少于 2个(C) 详勘阶段,对小区中处于同一地质单元的密集高层建筑群,测量土层剪切波速的钻孔数量每幢高层建筑下不得少于 3个(D) 对层数不超过 10层且高度小于 24 m的丙类建筑,可按岩土名称和性状,根据当地经验查表估算各土层的剪切波速(分数:1.00)A.B.C.D.15.某丁类建筑位于黏性土场地,地基承载力特征值 fak=180 kPa,未进行剪切波速测试,其土层剪切波速的估算值宜采用( )。(A) vs=170 m/s (B) vs=270 m/s (C) vs=470 m/s (D) vs=570 m/s(分数:1.00)A.B.C.D.16.确定场地覆盖层厚
8、度时,下述不正确的是( )。(A) 一般情况下,应按地面至剪切波速大于 500 m/s的土层顶面的距离确定(B) 当地面 5 m以下存在剪切波速大于全部上层土剪切波速 2.5倍的土层,且其下卧岩土的剪切波速不小于 400 m/s时,可按地面至该土层顶面的距离确定(C) 剪切波速大于 500 m/s的孤石,透镜体可作为稳定下卧层(D) 土层中的火山岩硬夹层,应视为刚体,其厚度应从覆盖土层中扣除(分数:1.00)A.B.C.D.17.计算土层的等效剪切波速时,下述不正确的是( )。(A) 土层的等效剪切波速为计算深度与剪切波速在地面与计算深度之间的传播时间的比值(B) 土层的等效剪切波速为各土层剪
9、切波速的厚度加权平均值(C) 当覆盖层厚度大于等于 20 m时,计算深度取 20 m,当覆盖层厚度小于 20 m时,计算深度取覆盖层厚度(D) 剪切波速在地面与计算深度之间的传播时间为剪切波速在地面与计算深度之间各土层中传播时间的和(分数:1.00)A.B.C.D.18.建筑场地的等效剪切波速为 400 m/s,覆盖层厚度为 18 m,该场地类别应为( )。(A) 类场地 (B) 类场地 (C) 类场地 (D) 类场地(分数:1.00)A.B.C.D.19.对于存在发震断裂的场地,下列( )情况下不能忽略发震断裂错动对地面建筑的影响。(A) 抗震设防烈度小于 8度时 (B) 发震断裂为非全新世
10、活动断裂(C) 抗震设防烈度为 8度时,前第四纪基岩隐伏断裂的土层覆盖厚度为 70 m(D) 抗震设防烈度为 9度,前第四纪基岩隐伏断裂的土层覆盖厚度为 80 m(分数:1.00)A.B.C.D.20.某场地内存在发震断裂,抗震设防烈度为 8度,该场地中乙类建筑的最小避让距离应为( )。(A) 200 m (B) 300 m (C) 400 m (D) 500 m(分数:1.00)A.B.C.D.21.下列建筑中( )不能确认为可不进行天然地基及基础的抗震承载力验算的建筑物( )。(A) 主要受力层范围内不存在软弱下卧层的砌体房屋(B) 地基主要受力层范围内不存在软弱土层的一般单层厂房(C)
11、8层以下且高度在 24 m以下的一般民用框架房屋(D) 规范规定可不进行上部结构抗震验算的建筑(分数:1.00)A.B.C.D.22.对承载力特征值为 200 kPa的黏性土,进行抗震验算时,其地基土抗震承载力调整系数应为( )。(A) 1.0 (B) 1.1 (C) 1.3 (D) 1.5(分数:1.00)A.B.C.D.23.验算天然地基地震作用下的竖向承载力时,按地震作用效应标准组合考虑,下述不正确的是( )。(A) 基础底面平均压力不应大于调整后的地基抗震承载力(B) 基础底面边缘最大压力不应大于调整后的地基抗震承载力的 1.2倍(C) 高宽比大于 4的高层建筑,在地震作用下基础底面不
12、宜出现拉应力(D) 高宽比不大于 4的高层建筑及其他建筑,基础底面与地基土之间零应力区面积不应超过基础底面积的25%(分数:1.00)A.B.C.D.24.对场地液化性判别时,下述不正确的是( )。(A) 存在饱和砂土和饱和粉土(不含黄土)的地基,79 度烈度时,应进行液化判别(B) 判别饱和的砂土和饱和粉土(不含黄土)液化时,可先进行初判,对初判为液化的土层,可采用标准贯入等方法进一步进行液化判别(C) 当采用标准贯入判别液化时,应对锤击数进行杆长修正(D) 对存在液化土层的地基,应根据液化指数划分地基的液化等级(分数:1.00)A.B.C.D.25.对饱和砂土或粉土(不含黄土)进行初判时,
13、下述不正确的是( )。(A) 地质年代为第四纪晚更新世 Q3,设防烈度为 9度,判为不液化(B) 8度烈度区中粉土的黏粒含量为 12%时,应判为液化(C) 7度烈度区中粉土的黏粒含量为 12%时,可判为不液化(D) 8度烈度时粉土场地的上覆非液化土层厚度为 6.8 m,地下水位埋深 2.0 m,基础埋深 1.5 m,该场地应考虑液化影响(分数:1.00)A.B.C.D.26.当对饱和砂土进行液化进一步判别时,设计基础埋深为 5.5 m,液化判别深度通常应为( )。(A) 10 m (B) 15 m(C) 20 m (D) 应视场地情况判定(分数:1.00)A.B.C.D.27.对于存在液化土层
14、的地基,应根据液化指数综合划分地基的液化等级,下述不正确的是( )。(A) 测试点标准贯入锤击数的实测值大于该点 I临界值时,液化指数为 o(B) 标准贯入锤击数实测值越小,液化指数越大(C) 当标准贯入锤击数实测值与临界值一定时,测试点深的液化指数相对较大(D) 当液化指数为 10时,场地液化等级为中等(分数:1.00)A.B.C.D.28.对中等液化场地中的乙类建筑进行抗震设计时,应采用的抗液化措施为( )。(A) 不必消除液化沉陷 (B) 部分消除液化沉陷(C) 部分消除液化沉陷且对基础及上部结构处理(D) 对基础及上部结构处理(分数:1.00)A.B.C.D.29.下述消除地基液化的措
15、施中哪些为部分消除地基液化沉陷的措施( )。(A) 桩端伸入液化深度以下稳定地层中足够长度的桩基础(B) 采用振冲挤密法处理,经处理后的地基液化指数为 3(C) 基础底面埋入液化深度以下的稳定土层中 0.5 m以下的深基础(D) 用非液化土替换全部液化土层(分数:1.00)A.B.C.D.30.低桩承台桩基中,承台底面上下存在足够厚度的非液化土层时,可对液化土的桩周摩阻力进行折减,当土层埋深为 15 m,实测标准贯入锤击数为 7,临界标准贯入锤击数为 10时,土层液化影响折减系数应为( )。(A) 0 (B) 1/3 (C) 2/3 (D) 1(分数:1.00)A.B.C.D.31.确定建筑结
16、构的地震影响系数时,可不直接受( )的影响。(A) 地震震级 (B) 场地类别(C) 设计地震分组 (D) 结构自震周期(分数:1.00)A.B.C.D.32.地震基本烈度为 8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 0.30g时,多遇地震的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为( )。(A) 0.08 (B) 0.16 (C) 0.24 (D) 0.32(分数:1.00)A.B.C.D.33.云南省景洪某建筑场地为类场地,考虑罕遇地震作用时其特征周期应为( )。(A) 0.35 s (B) 0.40 s (C) 0.45 s (D) 0.50 s(分数:1.00)A.B.C.D.34.建筑结构影响系数曲线形状受建筑结构
17、阻尼比影响,下述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 阻尼比通常应取 0.05,这时阻尼比调整系数应按 1采用(B) 当建筑结构阻尼比大于 0.05时,阻尼调整系数小于 1(C) 当建筑结构阻尼比小于 0.05时,阻尼调整系数大于 1(D) 阻尼调整系数小于 0.30时,应取 0.30(分数:1.00)A.B.C.D.35.场地特征周期 Tg=0.40 s,建筑结构自震周期 T=3.5 s,该建筑结构地震影响系数应在地震影响系数曲线( )段取值。(A) 直线上升段 (B) 水平段 (C) 曲线下降段 (D) 直线下降段(分数:1.00)A.B.C.D.36.下列可不进行抗震设计的地区是( )。(A)
18、 抗震设防烈度为 5度的地区 (B) 抗震设防烈度为 6度的地区(C) 抗震设防烈度为 7度的地区 (D) 抗震设防烈度为 8度的地区(分数:1.00)A.B.C.D.37.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不适用于下列( )地区。(A) 抗震设防烈度为 5度的地区 (B) 抗震设防烈度为 7度的地区(C) 抗震设防烈度为 9度的地区 (D) 抗震设防烈度为 11度的地区(分数:1.00)A.B.C.D.38.抗震设防烈度一般不宜采用下列( )。(A) 采用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中的地震基本烈度(B) 采用与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中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对应的烈度值
19、(C) (A)+(B)(D) 众值烈度值(分数:1.00)A.B.C.D.39.抗震设防烈度是指( )(A) 按国家规定的权限批准作为一个地区抗震设防依据的地震烈度(B) 按国家规定的权限批准作为一个时期抗震设防依据的地震烈度(C) 按国家规定的权限批准作为一个建筑物或住宅小区抗震设防依据的地震烈度(D) 一个地区在今后 50年可能遭遇到的最大地震烈度(分数:1.00)A.B.C.D.40.由抗震设防烈度或设计地震动参数及建筑抗震设防类别确定的衡量抗震设防要求高低的尺度称为( )。(A) 抗震设防烈度 (B) 抗震设防标准(C) 地震作用 (D) 设计地震动参数(分数:1.00)A.B.C.D
20、.41.由地震引起的结构动态作用称为( )。(A) 水平地震作用 (B) 竖向地震作用(C) 地震作用 (D) 地震破坏作用(分数:1.00)A.B.C.D.42.下列( )不是设计地震动参数。(A) 地震活动的周期 (B) 地震加速度时程曲线(C) 加速度反映谱 (D) 峰值加速度(分数:1.00)A.B.C.D.43.抗震设计用的地震影响曲线中,反映地震震级、震中距和场地类别等因素的下降段起点对应的周期值为( )。(A) 地震活动周期 (B) 设计特征周期(C) 结构自震周期 (D) 地基固有周期(分数:1.00)A.B.C.D.44.下列( )为抗震措施的范畴。(A) 对地震作用计算 (
21、B) 抗力计算(C) 除 A、B 以外的抗震设计 (D) 地震危险性分析(分数:1.00)A.B.C.D.45.根据抗震概念设计原则,一般不需计算而对结构和非结构各部分必须采取的各种细部要求称为( )。(A) 抗震措施 (B) 抗震构造措施(C) 抗震设计 (D) 抗震概念设计(分数:1.00)A.B.C.D.46.在抗震设计中,重大建筑工程和地震时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的建筑称为( )建筑。(A) 甲类 (B) 乙类 (C) 丙类 (D) 丁类(分数:1.00)A.B.C.D.47.当某一地区抗震设防烈度为 7度时,下列( )建筑可按 6度采取抗震措施。(A) 地震时可能产生严重次生灾害或重大
22、建筑工程(B) 地震时使用功能不应中断或需尽快恢复的建筑(C) 抗震次要建筑(D) 除(A)、(B)、(C)以外的一般建筑(分数:1.00)A.B.C.D.48.一般情况下,下列( )情况可不进行地震作用计算。(A) 甲类建筑,抗震设防烈度为 6度 (B) 乙类建筑,抗震设防烈度为 6度(C) 丙类建筑,抗震设防烈度为 7度 (D) 丁类建筑,抗震设防烈度为 7度(分数:1.00)A.B.C.D.49.建筑所在地区的地震影响不应采用下列( )。(A) 工程使用年限内可能遭受的最大地震加速度和特征周期(B) 相应于抗震设防烈度的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和设计特征周期(C) 采用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中的
23、地震动参数(D) (B)+(C)(分数:1.00)A.B.C.D.50.抗震设防烈度为 8度时,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宜为( )。(A) 0.05g (B) 0.10g (C) 0.20g (D) 1.40g(分数:1.00)A.B.C.D.51.设计特征周期与下列( )有关。(A) 设计地震分组和地震烈度 (B) 设计地震分组和场地类别(C) 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和地震烈度 (D) 场地类别与地震烈度(分数:1.00)A.B.C.D.52.下列( )可允许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降低一度的要求采取抗震构造措施。(A) 工类建筑场地、甲类建筑,7 度烈度(B) 类建筑场地、乙类建筑,7 度烈度(C) 类
24、建筑场地、丙类建筑,7 度烈度(D) 类建筑场地、丙类建筑,6 度烈度(分数:1.00)A.B.C.D.53.下列( )情况应按抗震设防烈度为 9度时各类建筑的要求采取抗震构造措施。(A) 建筑场地为类,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 0.30g(B) 建筑场地为类,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 0.30g(C) 建筑场地为类,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 0.15g(D) 建筑场地为类,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 0.15g(分数:1.00)A.B.C.D.54.地基基础抗震设计时,下述( )不符合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要求。(A) 地基为软弱黏性土,软土、不均匀土或液化土时,应估计地震时不均匀沉降值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5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工程 职业资格 专业知识 地震 答案 解析 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