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科学天气学重点考研笔记.pdf
《大气科学天气学重点考研笔记.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气科学天气学重点考研笔记.pdf(14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大气科学天气学 重点复习笔记 第一章 气团和锋 重点一 气团的形成条件(包括了下垫面和环流条件),为什么是反气旋有利于气团的形成 一 、 气团的概念 气团 气象要素(温度、湿度)水平分布比较均匀的大范围空气块。 二 、 气团形成的条件 1 源地条件 大范围性质均匀的下垫面。 Flat and uniform composition, 如冰雪覆盖的陆地、广阔的洋面以及广阔的沙漠等。 2 环流条件 能使大范围空气停留较长时间的环流条件。通常为移动缓慢且有辐散环流的巨大的反气旋。 三 、 为什么气团跟反气旋联系在一起? 1 反气旋规模大,移动慢; 2 反气旋对应着辐散气流,使到气象要素趋于平均。 重
2、点二 锋面温度场,气压场和风场的特征 一、锋的概念和分类 锋 两个不同性质气团之间的过度层称为锋。 根据锋两侧冷暖气团移向,锋和分为:冷锋、暖锋、静止锋和锢囚锋。 二 、 温度场特征 1、 锋区内的水平温度梯度大:同一气团: 10C/100km,锋区: 5100C/100km 在天气图中表现为密集的等温线 2、 冷(暖)平流明显 空气的温度平流 空气平流运动传热过程引起局地气温变化称为温度平流。冷锋 对应高空冷平流;暖锋 对应高空暖 平流;静止锋 温度平流相对较弱錮囚锋在等压面图上反应的是有暖舌,暖湿位于地面錮囚锋的前方,则为暖式錮囚锋;后方则为冷式; 3、 位温特征 在锋区内等位温线密集,且
3、与锋面近于平行(锋面近似于物质面,空气质点沿锋面上下滑动,在干绝热条件下,位温守恒)。 三、 气压场特征 压线穿越锋面产生折角,折角指向高压区,等压线通过锋面时呈气旋式弯曲,即锋区处于低压槽之中。 四 、 变压场特征 1、 暖锋锋前出现三小时负变压,锋后气压变化不大; 2、 冷锋锋前气压变化不大,锋后为三小时正变压; 3、 錮囚锋锋前为负变压,后多为正变压。 五 、 风场特征 1、 水平分布特征 气旋式切变; 2、 垂直分布特征 冷锋风随高度逆时针旋转;暖锋风随高度顺时针旋转。 重点三 影响锋面天气的主要因素 一 、 锋面附近的垂直运动 1、 锋面的抬升作用; 2、 摩擦辐合作用 :锋面处于低
4、气压区,摩擦作用会在这些区域产生辐合从而导致上升运动(槽越深,下垫面越粗糙,则上升运动越强); 3、 高空槽的辐合辐散、涡度平流以及温度平流作用 高空槽前:辐散,正涡度平流,暖平流三个因素均会导致上升运动 二 、 水汽和层结稳定度 锋面附近出现什么样的天气主要取决于暖空气的水汽含量以及层结稳定度 水汽含量多且层结稳定层状云和连续性降水 水汽含量多且层结不稳定积状云和对流性降水 水汽含量少,无降水 重点四 锋生和锋消的因子 一、锋生、锋消的概念 锋生 新锋面的生成或已有的锋面的强度的加强过程 锋消 已有锋强度的减弱、消失过程 二 、 影响锋生和锋消的因素 1、水平气流的辐合辐散:辐合导致锋生,辐
5、散导致锋消; 三种常见的锋生场: (a)低槽冷锋锋生; (b)低槽暖锋锋生; (c)鞍型场冷锋锋生(最有利于锋生的水平变形场); 2、 垂直运动:层结稳定:上升运动 锋消;下层运动 锋生;层结不稳定情况相反; 3、 非绝热加热的作用:冷空气冷却和暖空气加热有利于锋生;暖空气冷却和冷空气加热有利于锋消。 三 、 锋生与锋消的天气形势与气象要素变化 1、 锋生的天气形势:天气形势有利于新的冷空气补充,表现为西风带槽线的东移加深,冷平流加强等,地面气压上升。天气变化表现为云增多,雨区发展、扩大等。 2、 锋消的天气形势:天气形势不利于新的冷空气补充,表现为西风带槽线减弱,冷暖平流减弱甚至消失等。天气
6、变化表现为云减少,雨区减弱消失。 第二章 温带气旋和反气旋 重点一 气旋和反气旋的空间结构 一 、 气旋和反气旋的概念 1、 气旋 是指在同一高度上中心气压比四周低的水平涡旋。在北半球,空气左逆时针方向旋转。在气压场上气旋又称低气压。 二 、 分类 1、 温带气旋包括:锋面气旋和无锋面气旋; 2、 温带反气旋包括:冷性反气旋和暖性反气旋。 三 、 空间结构 1、 深厚系统:暖高压、冷涡; 2、 浅薄系统:冷高压、热低压; 3、 气旋的散度分布是低层辐合高层辐散,反气旋的散度分布是低层辐散高层辐合(气旋出现上升运动,反气旋内出现下沉活动)。 重点二 锋面气旋 一 、 生命史 1、 波动阶段:在气
7、旋发生前,高纬为东风,低纬为西风。开始出现波动时,冷空气向南侵袭,暖 空气向北扩展,出现冷暖锋面及降水。地面出现低压中心,有时有一根闭合的等压线。该阶段移速较快,每天可移动十几个经距。 2、 发展阶段 :波动振幅增加,冷暖锋进一步发展,锋面降水增加,地面图上闭合等压线增多。移速略减为每天十个经距左右。 3、 锢囚阶段:冷暖锋面相遇,出现锢囚。由于锋面抬升增强,降水进一步加强且范围增大。冷空气被抬离地面,地面出现冷涡。随着锢囚加深,冷涡越来越深厚。该阶段移速大大减慢。 4、 消亡阶段:气旋逐渐与锋面脱离,形成冷涡。受摩擦作用影响,气旋慢慢填塞消亡。 二 、 各阶段特征 1、 波动阶段 高 空锋区
8、也呈波动状,温度槽落后与高度槽,地面气旋位于高空槽前。槽前温度平流使地面气旋前部减压,槽后冷平流使地面气旋后部加压。同时槽前正涡度平流使地面气旋中心减压。这样地面气旋便一边前移一边加深。另外,高空高空槽在冷平流作用下加深 , 此时摩擦作用很小 。 2、 发展阶段 高空槽不断加深,温度槽仍落后与高度槽,不过两者有所接近。地面气旋仍位于高空槽前。次阶段的热力因子、涡度因子配置与前一阶段差别不大。气旋继续发展并前移。该阶段地面摩擦因子作用加大。 3、 锢囚阶段 高空槽不断加深,出现闭合中心。高空低值中心和冷中心 接近。地面气旋发展到最强盛阶段,开始出现锢囚,冷空气入侵气旋南部。由于闭合中心的出现,涡
9、度平流减弱,并且因为温压场进一步靠拢使温度平流也有所减弱。此时,地面摩擦作用成为重要因子。地面气旋不再继续加深。 4、 消亡阶段 高空温压场完全重合,气旋成为深厚的冷低压,锋面移至气旋外围,赖以发展的斜压因子消失,地面摩擦辐合使气旋消亡。 第三章 大气环流 重点一 大气环流的形成和维持因子 一 、 太阳辐射 1、 大气环流形成与维持的基本能源是太阳辐射能; 2、 从长期作用来看,地表是热源,大气是热汇;热带是热源,高纬和极地 是热汇。 二 、 地球自转 三圈环流形成原因 三 、 地面摩擦作用 四 、 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 海洋和陆地热容不同,造成冬夏季海陆热状况的差异: 1、 冬季:海洋暖
10、,陆地冷,导致大陆形成高压(如:西伯利亚高压和北美高压),海洋形成低压(如:阿留申低压和冰岛低压)。 此外,高空平均槽脊也受海陆分布的影响,西风带中,风经过大陆风经过大陆受到冷却,常在大陆的东岸形成冷性低槽(如:东亚大槽和北美大槽);气流经海洋加热在大洋东岸形成高压脊(如太平洋东岸的脊线) 2、 夏季:海洋冷,陆地暖,导致大陆形成低压(如:亚洲低压和北美 低压),洋面上高压加强(副高变得强大)低压减弱(如:阿留申低压和冰岛低压减弱)。 3、 大地形对大气环流的影响 : 动力作用: 爬坡,迎风坡高压,背风坡低压(如西南涡的形成); 绕流,西风带分支,北支气流形成脊(新疆、蒙古等地沙漠的形成与此有
11、关;南支气流形成槽(南支槽的形成导致了我国南方湿润区的形成) 重点二 东亚大气环流的特点,形成及维持原因 一 、 东亚大气环流的特点 1、对流层低层 海陆差异造成了四大活动中心:蒙古冷高(西伯利亚冷高)、阿留申低压、印度低压(亚洲低压)以及太平洋副高。这些系统是全球最为强盛的气 压系统,且季节变化明显。冬季盛行偏北、偏西风,干冷少雨;夏季,盛行偏南风,湿热多雨。 2、对流层高层 夏季:热带地区的东风往北推进并加强,北端可达 300N;中纬度西风带明显减弱;冬季:东风带位于赤道附近,中纬度地区存在强盛西风带。 二 、 夏季来临时的环流特征( 6月突变 六月初东亚大气环流所发生的急剧变化) 1、
12、环流状况: (1)南支西风急流突然北跳至 400N; (2)高空东风建立,低层印度夏季风建立 ; (3)副高脊线北跳到 250N; (4)西风槽脊与冬季型反位相 ; (5)冬季风退到北方 ; (6)夏季梅雨季节 开始 ; 2、 与之相伴的天气过程: ( 1)江淮地区梅雨季节开始; ( 2)华北多冷锋活动 ; ( 3)西北地区因冷空气活动多雷雨发生; ( 4)华南地区受东风波和热带气旋影响 ; 三 、 冬季来临时的环流特征及主要天气过程(十月突变) 1、 环流状况 (1)南支西风急流建立稳定在 300N以南 (2)高空东风撤退,低层夏季风撤退 (3)副高脊线南撤退出中国大陆 (4)东亚大槽加强,
13、西风槽脊与夏季型反位相 (5)蒙古冷高压加强,冬季风活跃 2、 天气形势: 寒潮、大风降温天气时有发生 。 华南地区因南支槽和冷空气对峙形成静止锋,而 造成降水天气 。 重点三 大气长波的结构和上下游效应 一 、 一般特征 1、 大气中的短波往往镶嵌于长波之中,表现为各种较小尺度的槽脊 。 2、 大气长波是西风带系统的重要表现形式 。 二 、 长波的结构特征 1、水平结构: 与波状等温线配合,属冷槽暖脊结构,通常等温线位相稍落后于等高线位相 2、垂直结构 (1)长波强度在对流层中随高度增加 (2)长波槽脊随高度向西倾斜 (3)槽前上升,槽后下沉 (4)长波槽前对应着地面气旋(族) 三 、 上下
14、游效应 1、 大范围上、下游环流变化的联系,称为“上下游效应”。 2、 上游某地区长波系统 发生某种变化后,接着就以快于本身移速和西风风速的速度对下游系统产生影响,叫“上游效应”;同样,下游某地区系统发生变化后,也会对上游系统产生影响,称为“下游效应”。 重点四 阻塞高压 一 、 研究阻塞形势的重要意义 阻塞形势的建立和维持,导致大气环流和天气气候的异常。我国长江流域的洪涝灾害大多与阻塞形势有关。如 1954 年、 1991 年、 1998 年中高纬地区阻塞形势的维持,导致长江流域洪水的发生;而 1978年无阻高活动,长江流域“空梅”。我国的寒潮爆发也与阻塞形势的建立和崩溃密切相关。 阻塞形势
15、是大气环流演变的一 种表现,它的建立和崩溃伴随着纬向环流和经向环流之间的激烈转换。 阻塞形势是大气低频变化的一种重要体现,数值模式能否模拟出阻塞形势,是判别该模式能否进行中期数值预报的重要标志 二 、 阻塞高压的一般特征 1、 定义 (1)地面图和 500hpa图上同时出现闭合等值线,高压中心位于 300N以北(中高纬) (2)高空图上阻塞高压将西风分为 2支 (3)阻塞高压持续时间至少 5天 2、 特点 (1)持续性:平均持续 12.1天。冬季长,秋季短;欧洲长,北美短。 多阻高出现时持续时间长 (16.8 天 )。 (2)准静止性:大多原地不动 (3)区域性 冬季 大西洋东部(最多)、西欧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5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大气 科学 天气 重点 考研 笔记 PDF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