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51 T 781-2008 《口蹄疫防治技术规范》.pdf
《DB51 T 781-2008 《口蹄疫防治技术规范》.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DB51 T 781-2008 《口蹄疫防治技术规范》.pdf(10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 ICS:65.020.30 DB51B 43 备案号: 23055-2008 四川省地方标准DB51/T781-2008代替DB51/T476-2005口蹄疫防治技术规范 Prevention and Control Norm for Foot and Mouth Disease 2008-06-06 发布 2008-06-15 实施四川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DB51/T781-2008 代替 DB51/T476-2005 I 目 次 前言 . II 1 范围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 术语和定义 1 4 免疫 2 5 检疫 3 6 疫情监测 3 7 疫情处置 4 8 样品采集、保存和运
2、送 5 9 扑杀 5 10 消毒 . 6 11 无害化处理技术 . 6 DB51/T781-2008 代替 DB51/T476-2005 II 前 言 本标准是DB51/T476-2005 牲畜口蹄疫防治技术规范的修订版。 DB51/T476-2005牲畜口蹄疫防治技术规范是2005年根据当时我省口蹄疫疫情状况、疫情控制和处理情况编制形成的。在实施2年以来,在对我省的口蹄疫疫病的防治上起到了重要的技术指导作用。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对动物疫病防治意识的进一步提高。在疫情报告、疫情处置和无害化处理等方面有了更高的要求和标准,为更好的推动我省口蹄疫防治技术规范化和标准化,结合国家
3、口蹄疫防治技术规范的具体实施办法,现对2005年制定的我省D B51/T476-2005牲畜口蹄疫防治技术规范进行修订。 本标准与DB51/T476-2005 相比,其主要技术差异如下: 将原标准牲畜口蹄疫防治技术规范修订为口蹄疫防治技术规范,进一步明确了对动物疫病防治技术内容的规范。 新增加了对家畜的定义。 新增加了疫情报告、疫情处置、进口风险评估和分析等技术内容。更换和明确了新的疫情监测和疫情报告主体单位。 补充和完善了无害化处理技术。 补充和完善了免疫程序、样品的包装、保存和运输等技术内容。 本标准按GB/T1.1-2000 标准的结构和编写规则要求编制。 本标准按GB/T1.2-200
4、2 标准中规范性技术要素内容的确定方法进行编制。 本标准于2005年3月3日首次发布。2008年12月4日 修订,本标准自实施日起,原GB51/ T476-2005牲畜口蹄疫防治技术规范同时废止。 本标准由四川省畜牧食品局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由四川省质量技术监督局批准发布。 本标准由四川省动物防疫监督总站负责起草。 本标准起草人:余勇、张东、张永宁、袁伟、陈斌、张代芬、李金海、郭丽、邢坤。 DB51/T781-2008 代替 DB51/T476-2005 1 口蹄疫防治技术规范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家畜口蹄疫免疫、检疫、疫情监测、疫情处置、诊断、消毒、 样品采集、保存、运送、扑杀和无害化处理
5、等操作规程、技术标准及保障措施。 本标准适用于四川省境内一切与口蹄疫防治活动有关的单位和个人。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 16548-1996 畜禽病害肉尸及其产品无害化处理规程 GB 16567-1996 种畜禽调运检疫技术规范 GB/T 16551-1996 动物检疫管理办法 GB/T 18635-2002 动物防疫基本术语 GB/T 1
6、8935-2003 口蹄疫诊断技术 NY/SY 150-2002 口蹄疫诊断技术规程 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 兽药管理条例 动物牲畜标识管理办法 (2002年农业部13号令) 口蹄疫防治技术规范 (农业部农医发200712号) 高致病性动物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者样本运输包装规范(农业部503号) 四川省动物重大疫病防治方案 (川办发200151号)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实用于本标准 口蹄疫 由小核糖核酸病毒科口疮病毒属中的口蹄疫病毒引起的哺乳动物的一种高度接触性传染病。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将其列为 A 类动物疫病,我国将其列为一类动物疫病。 无害化处理 用物理、化学或生物学
7、等方法处理带有或疑似带有病原体的动物尸体、动物产品或其他物品,达到消灭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阻止病原扩散的目的。 消毒 用物理、化学或生物学的方法杀灭病原体及其环境中的病原体,其目的是预防和防止疫病的传播和蔓延。 疫点 为发病畜所在的地点。相对独立的规模化养殖场/户,以病畜所在的养殖场/户为疫点;散养畜以病畜所在的自然村为疫点;放牧畜以病畜所在的牧场及其活动场地为疫点;病畜在运输过程中发生疫情,以运载病畜的车、船、飞机等为疫点;在市场发生疫情,以病畜所在市场为疫点;在屠宰加工过程中发生疫情,以屠宰加工厂(场)为疫点。 疫区 以疫点为中心,半径 3Km 内的区域。 受威胁区 由疫区边缘向外延伸
8、10km 的区域。 疫苗效力 使用生物制品所产生的特异的免疫保护能力。 DB51/T781-2008 代替 DB51/T476-2005 2 疫情监测 对某种疫病的发生、流行、分布及相关因素进行系统的长时间观察与检测,以把握该疫病的发生情况和发展趋势。 岗哨动物 在某地专门设立的易感动物群,通 过临床观察和实验室检测来证实该地是否存在所监测的病原。 家畜 本规范包括猪、牛、羊等家养偶蹄动物。 4 免疫 4.1 免疫范围 全省范围内所有家畜强制免疫。 4.2 疫苗选择 根据预防口蹄疫的需要,由省级兽医行政管理部门,统一组织供应疫苗。 4.2.1 疫苗运输和储藏应有完善的管理制度。 4.3 接种要
9、求 4.3.1 家畜准备 4.3.1.1 接种前的家畜临床未见异常,处于安静(保定)、舒适状态,并保持畜体清洁。 4.3.1.2 病畜、体质瘦弱家畜暂不接种,待患病家畜康复后再按规定接种,怀孕家畜、仔畜的免疫应严格按要求进行。 4.3.2 疫苗准备 4.3.2.1 出现水乳分离的疫苗不能使用。 4.3.2.2 超过有效期的疫苗不能使用。 4.3.2.3 色泽异常、瓶内有异物、发霉等的疫苗不得使用。 4.3.2.4 接种前将疫苗充分混合均匀。 4.3.2.5 疫苗的使用单位应对使用的每批次疫苗留样,至少保存半年。 4.3.3 器械准备 4.3.3.1 仔猪使用 16 号针头,育成猪和成年猪使用
10、18 号针头,牛及驼科家畜使用 20 号针头,绵羊和山羊使用 18 号。 4.3.3.2 注射器和针头应洁净,并用湿热方法高压灭菌或用洁净水加热煮沸消毒法消毒至少 15 分钟,不可使用化学方法消毒。 4.3.3.3 灭菌后的注射器与针头应置于无菌盒内。 4.3.3.4 灭菌后未开启的注射器、针头超过 1 周,使用前应重新灭菌消毒。 4.3.4 接种安全 4.3.4.1 必须使用国家规定许可使用的疫苗。 4.3.4.2 首次使用的疫苗,应选择一定数量家畜(约 30 头)进行小范围试用,仔细观察 7 天-10 天,无异常反应后,方可扩大接种面。 4.3.4.3 紧急接种时,接种顺序应从安全区到受威
11、胁区,最后到疫区。 4.3.5 接种操作 4.3.5.1 疫苗在使用间歇中应冷藏、避免日光直射。 4.3.5.2 吸出的疫苗不可回注于瓶内;针筒排气溢出的疫苗液应吸积于酒精棉球上,用过的酒精棉球、碘酊棉等应集中无害化处理。 4.3.5.3 注射部位须消毒。 4.3.5.4 疫苗要注入深层肌肉内,牛、羊等家畜选择颈部上缘下 1/3、距颈部下缘上 2/3 处。猪注射部位选择耳根后,注射时要保持针头指向后方,以保证避开耳道。注射时针头与皮肤表面角度为 45 度,避免疫苗溢出。 DB51/T781-2008 代替 DB51/T476-2005 3 4.3.5.5 注射剂量按疫苗使用说明书规定剂量进行。
12、 4.3.5.6 每瓶疫苗开启后,只能当天使用。 4.4 牲畜标识 4.4.1 对猪、牛、羊等家畜实施强制免疫后应按照动物牲畜标识管理办法的规定,对家畜佩带免疫耳标。 4.4.2 免疫接种后的家畜应佩戴牲畜耳标并建立免疫档案,免疫档案须填写畜主姓名、畜种、日龄,疫苗名称、生产厂家、来源、批号,免疫剂量、时间、耳标编号,防疫员签名、畜主签名等内容。 4.5 免疫程序 4.5.1 预防性免疫,参照农业部制定的免疫方案中规定的程序进行。 4.5.2 突发疫情时的紧急免疫,按有关规定进行。 4.6 免疫效果监测 4.6.1 免疫接种后,应进行免疫抗体监测,IHA 抗体平均水平小于 5log2 时,判定
13、为免疫效力低下,应当进行疫苗接种; IHA 抗体水平大于或者等于 5log2 时,判定为免疫效力良好。 4.6.2 兽医行政管理机构应对家畜免疫效果进行监测,并指导开展免疫工作。免疫效果监测应建立记录档案。 5 检疫 5.1 种畜调运:按 GB 16567-1996 种畜禽调运检疫技术规范执行。 5.2 检疫:按 GB/T 16551-1996 动物检疫管理办法等相关规定执行。 6 疫情监测 6.1 监测对象:牛、羊、猪等家畜为主,必要时对其他动物进行监测。 6.2 监测主体:县级以上动物疫控机构。 6.3 监测范围 6.3.1 养殖场户、散养畜,交易市场、屠宰厂(场)、异地调入的活畜及产品。
14、 6.3.2 对种畜场、边境、隔离场、近期发生疫情及疫情频发等高风险区域的家畜进行重点监测。监测方案按照当年兽医行政管理部门工作安排执行。 6.4 监测方法 6.4.1 流行病学特点 6.4.1.1 染源主要为潜伏期感染及临床发病动物。感染动物呼出物、唾液、粪便、尿液、乳、精液及肉和副产品均可带毒。康复期动物可带毒。 6.4.1.2 易感动物可通过呼吸道、消化道、生殖道和伤口感染病毒,通常以直接或间接接触(飞沫等)方式传播,或通过人或犬、蝇、蜱、鸟等动物媒介,或经车辆、器具等被污染物传播。如果环境气候适宜,病毒可随风远距离传播。 6.4.2 临床症状 6.4.2.1 牛呆立流涎,猪卧地不起,羊
15、跛行; 6.4.2.2 唇部、舌面、齿龈、鼻镜、蹄踵、蹄叉、乳房等部位出现水泡; 6.4.2.3 发病后期,水泡破溃、结痂,严重者蹄壳脱落,恢复期可见瘢痕、新生蹄甲; 6.4.2.4 传播速度快,发病率高;成年动物死亡率低,幼畜常突然死亡且死亡率高,仔猪常成窝死亡。牛、羊、猪等家畜在临床上具有诊断意义的特异性症状为口、鼻、蹄、乳头等部位出现水泡。 6.4.3 病理变化 6.4.3.1 消化道可见水泡、溃疡; 6.4.3.2 幼畜可见骨骼肌、心肌表面出现灰白色条纹,形色酷似虎斑。 DB51/T781-2008 代替 DB51/T476-2005 4 6.4.4 实验室诊断 6.4.4.1 血清学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5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DB51T7812008 口蹄疫 防治 技术规范 PDF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