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51 T 1511-2012 《建设项目对自然保护区自然资源、自然生态系统和主要保护对象影响评价技术规范》.pdf
《DB51 T 1511-2012 《建设项目对自然保护区自然资源、自然生态系统和主要保护对象影响评价技术规范》.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DB51 T 1511-2012 《建设项目对自然保护区自然资源、自然生态系统和主要保护对象影响评价技术规范》.pdf(36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 ICS 65.020.20 B 61 DB51 四川省地方标准 DB51/T 15112012 建设项目对自然保护区自然资源、 自然生态系统和主要保护对象影响评价技术规范 2012 - 12 - 20 发布 2013 - 09 - 01 实施四川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布DB51/T 15112012 I 目 次 前 言 . II 1 范围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 术语和定义 1 4 总则 2 5 评价工作 4 6 调查内容和方法 4 7 建设项目分析 5 8 评价区调查 5 9 生态影响识别 5 10 生态影响预测 . 6 11 生态影响综合评价 . 6 12 替代方案建议 . 6 1
2、3 影响消减措施 . 7 14 生态影响评价成果编制 . 7 附录A(规范性附录) 生态影响评价工作流程 9 附录B(规范性附录) 建设项目生态影响评价区范围 . 10 附录C(规范性附录) 单因素生态影响分类依据及标准 . 12 附录D(规范性附录) 调查内容和方法 . 13 附录E(规范性附录) 生态影响预测指标 . 16 附录F(规范性附录) 生态影响综合评价评分标准和赋分体系 . 21 附录G(规范性附录) 生态影响评价报告编写提纲及附表式样 . 24 DB51/T 15112012 II 前 言 本规范按照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规范为推荐性标准。 本规范由四川
3、省林业厅提出。 本规范由四川省林业厅归口。 本规范起草单位:四川省野生动物资源调查保护管理站、四川省林业调查规划院。 本规范主要起草人:杨旭煜、梁鹤鸣、唐巍、顾海军、朱敏、徐家清、戴波、仇剑、张倩、唐荣华、王辉东、古晓东、杨坤林。DB51/T 15112012 1 建设项目对自然保护区自然资源、自然生 态系统和主要保护对象 影响评价技术规范 1 范围 本规范规定了建设项目对自然保护区自然资源、 自然生态系统和主要保护对象影响评价(以下简称:生态影响评价)的程序、内容、方法及成果编制等方面的基本要求以及适用范围。 本规范适用于水利、电力、交通、旅游、能源输送等法律法规非禁止性建设项目对森林生态系
4、统、草原与草甸生态系统、内陆湿地生态系统、陆生野生动物、野生植物类型自然保护区的生态影响评价。 本规范不适用于地质遗迹、古生物遗迹、水生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的生态影响评价。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3095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GB 3096 声环境质量标准 GB 3838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GB 12523 建筑施工场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 GB 8702 电磁辐射防护规定 GB/T 18005-1999 中国森林公园风景资源质量等级
5、评定 GB/T 18972-2003 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 GB/T 24354 公共地理信息通用地图符号 HJ/T 10.3-1996 辐射环境保护管理导则 电磁辐射环境影响评价方法与标准 LY/T 1821 林业地图图式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合于本技术规范。 3.1 项目建设区 construction area 建设项目永久和临时征用、征收、占用的区域。 3.2 永久占地 permanen t occupation area 建设项目永久性征用、征收、占用的土地。 3.3 DB51/T 15112012 2 临时占地 temporar y occupation area
6、建设项目临时性工程征用、征收、占用的土地,该类土地在建设项目使用结束后可恢复为征用、征收、占用前的生境。 3.4 评价区 assessment area 生态影响评价的工作区域。该区域包含建设项目对自然保护区产生直接和间接影响的区域。 3.5 主要保护对象 main object of protection 自然保护区内分布的、最具保护价值并在有关行政管理机构批准的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中确定的自然保护区重点保护的野生动植物物种、群落或生态系统等。 3.6 生态影响 ecological impact 建设项目对生态系统及其生物因子、非生物因子所产生的有益和有害的影响。 3.7 生态影响评价 ec
7、ologic al impact assessment 识别、量化和评价建设项目对生态系统或其组分的直接和潜在影响,并提出减少影响和改善生态环境的策略和措施的过程。 3.8 生态风险评价 ecological ri sk assessment 应用定量、定性的方法,评估、预测建设项目对生态系统造成风险的可能性、发生几率及接受该风险的程度。 4 总则 4.1 评价目的 4.1.1 在影响因子识别、影响程度分析、消减措施制定、建设项目生态可行性评估等基础上,合理评价建设项目对自然保护区自然资源、自然生态系统和主要保护对象的影响,为保护区内建设项目的行政许可决策和建设项目的影响消减、自然生态保护以及
8、保护区的有效保护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4.1.2 根据建设项目的建设内容、建设规模、工程布局、占地范围、施工方案、营运模式和生态与环境保护设计方案以及自然保护区生态现状、管理要求,识别建设项目对自然保护区主要非生物因子、自然资源、生态系统及主要保护对象等方面的影响因子,分析、预测、评价影响的对象、性质、范围和程度,评估建设项目规划与设计的生态与环境保护措施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提出针对性的影响消减措施,并按照保护优先、协调发展的原则,提出建设项目是否可以在保护区内建设的决策建议。 4.2 评价原则 4.2.1 科学客观原则 DB51/T 15112012 3 依据生态学和自然保护的基本原理,独立、客
9、观地开展评价活动。科学确定评价区域和评价内容,采用科学的调查、预测和评价方法,选用科学的评价指标,科学预测和评价建设项目对自然保护区自然资源、自然生态系统和主要保护对象的影响,并科学制定影响消减措施。 4.2.2 突出针对性原则 根据建设项目的类别、自然保护区的类型以及自然资源、自然生态系统和主要保护对象的特点,针对关键物种和生态系统,采用针对性的方法开展调查和评价,提出针对性的影响消减措施。 4.2.3 全面评价原则。 影响评价的时限包括工程建设期和运营期,影响评价范围应包括建设项目可能影响的全部范围,影响评价的对象应包括评价区内的全部自然资源、自然生态系统和主要保护对象。影响评价应涵盖工程
10、可能产生的所有影响因子。 4.2.4 定量评价为主原则 以种类、数量和比例等量化指标描述自然保护区内自然资源、自然生态系统和主要保护对象的状况,并分析和预测建设项目的影响方式、过程和程度。在现有科学技术条件下或因其他原因无法采用定量方法时,可采用定性的方法进行描述和分析。 4.2.5 实地调查为主原则 在查阅和收集相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应根据自然保护区内自然资源、自然生态系统和主要保护对象的特点,组织相关专业领域的专家,按照野生动植物物种的生物学特性,开展系统的实地调查和评估。 4.3 工作流程 生态影响评价工作流程见附录 A。 4.4 基本准则 4.4.1 评价区范围 评价范围应包括建设项目
11、各阶段全部活动所产生的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所及的区域。其范围一般应按附录A的规定确定。在实际评价时,可根据生态系统功能的完整性、主要保护对象的生态习性、地理单元的特殊性等因素,扩大评价区范围。各类型建设项目的评价区范围见附录B。 4.4.2 评价时段 评价时段应包括施工期和运营期。 4.4.3 评价对象 评价对象应包括: a) 自然资源; b) 自然生态系统; c) 主要保护对象; d) 光、水、大气、声等非生物因子。 4.4.4 影响分类 DB51/T 15112012 4 按影响方式、结果、周期、程度等对影响进行分类,其分类类型和标准见附录C。 4.4.5 影响评价指标确定 评价指标包括生态
12、现状评价指标和生态影响评价指标。两类评价指标均应包含非生物因子类、自然资源类、生态系统类、主要保护对象类指标。确定的评价指标,应符合以下要求: a) 最能代表和反映受影响对象的性质和特点; b) 易于测量或易于获得有关信息; c) 符合法律法规和国家、行业及四川省技术标准规定。 5 评价工作 5.1 评价人员组成 评价人员应包括兽类、鸟类、爬行类、两栖类、鱼类、昆虫类、植物分类、生态、景观、环境保护、水文、地质、气象、自然保护区管理等相关专业的技术人员,其中高级技术职称人员比例不低于评价人员总数的30%,中级技术职称人员比例不低于评价人员总数的50%。 除上述人员外,涉及水电和水利项目的,应增
13、加水生生物、水生生态等专业的技术人员;涉及输电线路项目的,应增加电磁辐射、噪声等专业的技术人员;涉及隧道项目的,应增加水文地质等专业的技术人员;涉及旅游项目的,应增加旅游、保护教育等专业的技术人员;涉及四川省特有或者主要分布在四川的物种的,应增加相应物种研究的专业技术人员。同时,评价单位可根据项目类型的需要,自主决定增加必要的相应专业技术人员。评价人员的专业技术背景和职称应在报告中列出。 5.2 信息收集 评价过程中,应收集: a) 相关法律、法规、规章、规范性文件和技术标准; b) 建设项目设计资料,包括可行性研究报告或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等文本资料以及相关图件 (工程设计平面图和工程占地红
14、线图比例尺应大于 1:5 000); c)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及专家评审意见或备案表; d) 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 e) 自然保护区综合科学考察报告、总体规划、管理计划、生态旅游规划、规章制度、科研成果、监测数据等; f) 评价区地形图、高分辨率遥感卫星图片(空间分辨率高于 10m); g) 地质、气候、水文、土壤等自然地理资料及相关文献; h) 自然保护区社区社会经济和文化及自然资源利用相关数据资料; i) 国内外类似项目影响评价和科学研究相关文献资料; j) 国家或地方相关规划; k) 自然保护区周边其他相关项目资料。 6 调查内容和方法 主要调查内容和方法见附录D。 评价区生态调
15、查采用样线与样方相结合或以与主要保护对象生物学特征相适应的方式开展。其中,样线的抽样比例不低于1km/100hm2,且应到达评价区的最高和最低海拔高度,并穿越评价区所有的植被DB51/T 15112012 5 类型;每种植物群系内至少设置1个植物样方,样方大小按建群种的类型布置,其中,乔木按不小于20m20m设置,其内按品字形设置不小于5m5m的灌木样方3个、按四角和中心点设置1m1m草本样方5个;灌木按不小于5m5m设置,其内按四角和中心点设置1m1m草本样方5个;草本按不小于1m1m设置。建设项目直接占地范围内野生动植物种类的调查,应按全面清查的要求布设样线和样方。 7 建设项目分析 建设
16、项目分析,应包括如下内容: a) 与自然保护区区位关系分析,说明建设项目在自然保护区内的位置、经纬度坐标、布局等; b) 建设项目基本情况分析,分不同时期系统说明和分析建设项目的名称、类型、规模、投资、效益、建设的必要性、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相关规划的协调性、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等; 施工期,说明和分析施工人员数量以及施工的时间、布局和建设地点、工程量、工艺流程、技术标准、机械设备以及生活区布置等; 运营期,说明和分析保护区内运营人员的数量、滞留时间以及工作和生活的范围及方式,项目运营的噪声、电磁辐射、光污染、空气污染、水污染等环境污染和生态影响的类型、范围和强度,项目运营导致的保护区内人为
17、活动的类型、数量、方式、强度、范围等; c) 已规划设计的主要生态和环境保护措施分析,分析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初步设计、环境影响评价、水土保持方案等规划设计的主要生态和环境保护措施的科学性、有效性和可行性; d) 替代方案分析,从生态保护角度分析建设工程的合理性,并对不合理的工程方案和措施提出替代方案建议。 8 评价区调查 评价区调查,应包括评价区域自然地理、非生物因子、自然资源、生态系统、主要保护对象、威胁因子等内容。其调查内容和方法见附录D。 9 生态影响识别 9.1 影响识别范围 影响识别范围,应包括: a) 全部单项工程:包括主体工程、辅助工程、配套工程等相关工程; b) 全部影响过程
18、:包括施工期、运营期; c) 全部影响方式:包括直接影响、间接影响,长期影响、短期影响,有利影响、不利影响,可逆影响、不可逆影响,累积影响、非累积影响等。 9.2 影响对象识别 影响对象识别,应包括: a) 受影响的主要保护对象:已批准具有法律效力的保护区总体规划中规定的主要保护对象; b) 受影响的自然资源:含土地资源、水资源、动物资源、植物资源、景观资源等; c) 受影响的生态系统:含森林生态系统、灌丛生态系统、草地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人工生态系统; d) 受影响的非生物因子:含空气、水、声、土壤、电磁辐射等。 DB51/T 15112012 6 9.3 影响效应识别 影响效应识别,应
19、包括: a) 影响性质:分有利影响、不利影响,可逆影响、不可逆影响,累积影响、非累积影响; b) 影响程度:影响发生的范围,影响生物因子和非生物因子的种类、时间长短、影响严重程度,对主要保护对象影响等; c) 影响几率:根据影响发生的可能性,分极小、可能和很可能三级。 9.4 影响识别方法 采用核查表法和列表清单法。 10 生态影响预测 10.1 预测内容 分非生物因子、自然资源、生态系统、主要保护对象、生态风险、景观等6个方面。其中,非生物因子影响预测,重点分析空气、水、声、电磁辐射等可能的变化;自然资源影响预测,重点分析土地、水量和水质、野生动植物等可能的变化;生态系统影响预测,重点分析生
20、态系统的类型、面积、分布、结构、功能等可能的变化;主要保护对象影响预测,重点分析主要保护对象的数量、分布、迁移及其栖息环境等可能的变化;生态风险影响预测,重点分析火灾、化学品泄漏、外来物种侵入等发生的几率;景观影响预测,重点分析景观斑块的类型、数量,基质构成、廊道、联通性、破碎程度、视觉景观等可能的变化。 10.2 预测指标 影响预测指标见附录E表E.1。 10.3 预测方法 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对生态影响进行预测。包括:图形叠置法、生态机理分析法、类比法、景观生态学法、指数法、回归分析法、层次分析法、德尔菲法等。景观分析应采用景观生态学法。 11 生态影响综合评价 采用生态影响综合评价
21、分值法进行综合评价。其评分标准和评价准则见附录F。 12 替代方案建议 综合评价结果为极大的需提交替代方案。在对建设项目选址(选线)、建设内容、生产工艺和技术、施工方案、运营方案等对自然保护区生态影响以及拟采取的影响消减和生态保护措施等有效性分析、评价的基础上,提出最佳的替代方案建议。替代方案应符合以下条件: a) 综合评价负面影响最小; b) 对主要保护对象及其栖息环境负面影响最小; c) 评价区自然性保持最好,生态损失最小,恢复可能性最大; d) 影响消减和保护恢复措施可行性最高。 DB51/T 15112012 7 13 影响消减措施 13.1 影响消减措施 生态影响评价工作中,应针对建
22、设项目和生态影响评价中发现的生态影响问题,提出影响消减措施建议。影响消减措施,应包括: a) 建设项目优化建议; b) 管理措施,含: 防火管理; 危险品管理; 外来人员和车辆管理; 外来有害生物防治; 生态监理; 宣传教育; 生态监测; 建设项目影响后评估; 环境保护措施; 土地管理措施; 保护区和社区补偿措施; 生态下泄流量及保障措施; 其他必要和可操作性的措施。 c) 工程措施,含: 警示牌; 主要保护对象栖息环境恢复; 临时占地植被恢复; 构筑物、建筑物美化绿化; 防火和野生动植物监视系统; 野生动物通道; 防止野生动物进入设施; 野生植物保护围栏; 监测、管理设施和系统建设; 其他必
23、要和可操作性的工程措施。 13.2 设计深度 工程措施中涉及的工程项目设计深度应达到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深度。 14 生态影响评价成果编制 14.1 成果构成 生态影响评价成果主要为评价报告。评价报告应包括以下部分: a) 正文; b) 附件; c) 附表; DB51/T 15112012 8 d) 附图。 14.2 评价报告编写 评价报告标题为:(建设项目名称)对(自然保护区名称)自然资源、自然生态系统和主要保护对象影响评价报告”,章节设置见附录G。 14.3 附表填制 附表格式见附录G表G.1表G.6。附表填制应满足以下要求: a) 保护区内工程项目占地及地理坐标一览表:各工程项目坐标填其区间
24、;海拔高度精确到 m;大地坐标以度为单位,保留 5 位小数; b) 工程项目占用自然保护区土地及林木资源一览表:“面积栏”填工程项目实际占用面积,精确到m2;“使用性质栏”根据工程项目实际占用土地时间长短填记,分为永久占用和临时占用两类;蓄积量精确到 0.1m3;生物量精确到 0.1t; c) 评价区域野生动物名录“序号列”分动物纲单独编号,目、科在上一级分类单位下单独编号,种在动物纲下统一编号;“种类列”填写纲名、目名、科名和种名,名级分类单位名均同时用中文和拉丁文标出;“保护级别”分为国家级、国家和省级,分别用、表示,并在附表下方注明;“结果获得方式”分为资料检索、调查和走访三种,根据实际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5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DB51T15112012 建设项目 自然保护区 自然资源 自然 生态系统 主要 保护 对象 影响 评价 技术规范 PDF

链接地址:http://www.mydoc123.com/p-12327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