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麦多课文档分享! | 帮助中心 海量文档,免费浏览,给你所需,享你所想!
麦多课文档分享
全部分类
  • 标准规范>
  • 教学课件>
  • 考试资料>
  • 办公文档>
  • 学术论文>
  • 行业资料>
  • 易语言源码>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麦多课文档分享 > 资源分类 > PDF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DB51 T 1511-2012 《建设项目对自然保护区自然资源、自然生态系统和主要保护对象影响评价技术规范》.pdf

    • 资源ID:1232736       资源大小:1.31MB        全文页数:36页
    • 资源格式: PDF        下载积分:5000积分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000积分(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微信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DB51 T 1511-2012 《建设项目对自然保护区自然资源、自然生态系统和主要保护对象影响评价技术规范》.pdf

    1、 ICS 65.020.20 B 61 DB51 四川省地方标准 DB51/T 15112012 建设项目对自然保护区自然资源、 自然生态系统和主要保护对象影响评价技术规范 2012 - 12 - 20 发布 2013 - 09 - 01 实施四川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布DB51/T 15112012 I 目 次 前 言 . II 1 范围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 术语和定义 1 4 总则 2 5 评价工作 4 6 调查内容和方法 4 7 建设项目分析 5 8 评价区调查 5 9 生态影响识别 5 10 生态影响预测 . 6 11 生态影响综合评价 . 6 12 替代方案建议 . 6 1

    2、3 影响消减措施 . 7 14 生态影响评价成果编制 . 7 附录A(规范性附录) 生态影响评价工作流程 9 附录B(规范性附录) 建设项目生态影响评价区范围 . 10 附录C(规范性附录) 单因素生态影响分类依据及标准 . 12 附录D(规范性附录) 调查内容和方法 . 13 附录E(规范性附录) 生态影响预测指标 . 16 附录F(规范性附录) 生态影响综合评价评分标准和赋分体系 . 21 附录G(规范性附录) 生态影响评价报告编写提纲及附表式样 . 24 DB51/T 15112012 II 前 言 本规范按照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规范为推荐性标准。 本规范由四川

    3、省林业厅提出。 本规范由四川省林业厅归口。 本规范起草单位:四川省野生动物资源调查保护管理站、四川省林业调查规划院。 本规范主要起草人:杨旭煜、梁鹤鸣、唐巍、顾海军、朱敏、徐家清、戴波、仇剑、张倩、唐荣华、王辉东、古晓东、杨坤林。DB51/T 15112012 1 建设项目对自然保护区自然资源、自然生 态系统和主要保护对象 影响评价技术规范 1 范围 本规范规定了建设项目对自然保护区自然资源、 自然生态系统和主要保护对象影响评价(以下简称:生态影响评价)的程序、内容、方法及成果编制等方面的基本要求以及适用范围。 本规范适用于水利、电力、交通、旅游、能源输送等法律法规非禁止性建设项目对森林生态系

    4、统、草原与草甸生态系统、内陆湿地生态系统、陆生野生动物、野生植物类型自然保护区的生态影响评价。 本规范不适用于地质遗迹、古生物遗迹、水生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的生态影响评价。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3095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GB 3096 声环境质量标准 GB 3838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GB 12523 建筑施工场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 GB 8702 电磁辐射防护规定 GB/T 18005-1999 中国森林公园风景资源质量等级

    5、评定 GB/T 18972-2003 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 GB/T 24354 公共地理信息通用地图符号 HJ/T 10.3-1996 辐射环境保护管理导则 电磁辐射环境影响评价方法与标准 LY/T 1821 林业地图图式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合于本技术规范。 3.1 项目建设区 construction area 建设项目永久和临时征用、征收、占用的区域。 3.2 永久占地 permanen t occupation area 建设项目永久性征用、征收、占用的土地。 3.3 DB51/T 15112012 2 临时占地 temporar y occupation area

    6、建设项目临时性工程征用、征收、占用的土地,该类土地在建设项目使用结束后可恢复为征用、征收、占用前的生境。 3.4 评价区 assessment area 生态影响评价的工作区域。该区域包含建设项目对自然保护区产生直接和间接影响的区域。 3.5 主要保护对象 main object of protection 自然保护区内分布的、最具保护价值并在有关行政管理机构批准的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中确定的自然保护区重点保护的野生动植物物种、群落或生态系统等。 3.6 生态影响 ecological impact 建设项目对生态系统及其生物因子、非生物因子所产生的有益和有害的影响。 3.7 生态影响评价 ec

    7、ologic al impact assessment 识别、量化和评价建设项目对生态系统或其组分的直接和潜在影响,并提出减少影响和改善生态环境的策略和措施的过程。 3.8 生态风险评价 ecological ri sk assessment 应用定量、定性的方法,评估、预测建设项目对生态系统造成风险的可能性、发生几率及接受该风险的程度。 4 总则 4.1 评价目的 4.1.1 在影响因子识别、影响程度分析、消减措施制定、建设项目生态可行性评估等基础上,合理评价建设项目对自然保护区自然资源、自然生态系统和主要保护对象的影响,为保护区内建设项目的行政许可决策和建设项目的影响消减、自然生态保护以及

    8、保护区的有效保护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4.1.2 根据建设项目的建设内容、建设规模、工程布局、占地范围、施工方案、营运模式和生态与环境保护设计方案以及自然保护区生态现状、管理要求,识别建设项目对自然保护区主要非生物因子、自然资源、生态系统及主要保护对象等方面的影响因子,分析、预测、评价影响的对象、性质、范围和程度,评估建设项目规划与设计的生态与环境保护措施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提出针对性的影响消减措施,并按照保护优先、协调发展的原则,提出建设项目是否可以在保护区内建设的决策建议。 4.2 评价原则 4.2.1 科学客观原则 DB51/T 15112012 3 依据生态学和自然保护的基本原理,独立、客

    9、观地开展评价活动。科学确定评价区域和评价内容,采用科学的调查、预测和评价方法,选用科学的评价指标,科学预测和评价建设项目对自然保护区自然资源、自然生态系统和主要保护对象的影响,并科学制定影响消减措施。 4.2.2 突出针对性原则 根据建设项目的类别、自然保护区的类型以及自然资源、自然生态系统和主要保护对象的特点,针对关键物种和生态系统,采用针对性的方法开展调查和评价,提出针对性的影响消减措施。 4.2.3 全面评价原则。 影响评价的时限包括工程建设期和运营期,影响评价范围应包括建设项目可能影响的全部范围,影响评价的对象应包括评价区内的全部自然资源、自然生态系统和主要保护对象。影响评价应涵盖工程

    10、可能产生的所有影响因子。 4.2.4 定量评价为主原则 以种类、数量和比例等量化指标描述自然保护区内自然资源、自然生态系统和主要保护对象的状况,并分析和预测建设项目的影响方式、过程和程度。在现有科学技术条件下或因其他原因无法采用定量方法时,可采用定性的方法进行描述和分析。 4.2.5 实地调查为主原则 在查阅和收集相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应根据自然保护区内自然资源、自然生态系统和主要保护对象的特点,组织相关专业领域的专家,按照野生动植物物种的生物学特性,开展系统的实地调查和评估。 4.3 工作流程 生态影响评价工作流程见附录 A。 4.4 基本准则 4.4.1 评价区范围 评价范围应包括建设项目

    11、各阶段全部活动所产生的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所及的区域。其范围一般应按附录A的规定确定。在实际评价时,可根据生态系统功能的完整性、主要保护对象的生态习性、地理单元的特殊性等因素,扩大评价区范围。各类型建设项目的评价区范围见附录B。 4.4.2 评价时段 评价时段应包括施工期和运营期。 4.4.3 评价对象 评价对象应包括: a) 自然资源; b) 自然生态系统; c) 主要保护对象; d) 光、水、大气、声等非生物因子。 4.4.4 影响分类 DB51/T 15112012 4 按影响方式、结果、周期、程度等对影响进行分类,其分类类型和标准见附录C。 4.4.5 影响评价指标确定 评价指标包括生态

    12、现状评价指标和生态影响评价指标。两类评价指标均应包含非生物因子类、自然资源类、生态系统类、主要保护对象类指标。确定的评价指标,应符合以下要求: a) 最能代表和反映受影响对象的性质和特点; b) 易于测量或易于获得有关信息; c) 符合法律法规和国家、行业及四川省技术标准规定。 5 评价工作 5.1 评价人员组成 评价人员应包括兽类、鸟类、爬行类、两栖类、鱼类、昆虫类、植物分类、生态、景观、环境保护、水文、地质、气象、自然保护区管理等相关专业的技术人员,其中高级技术职称人员比例不低于评价人员总数的30%,中级技术职称人员比例不低于评价人员总数的50%。 除上述人员外,涉及水电和水利项目的,应增

    13、加水生生物、水生生态等专业的技术人员;涉及输电线路项目的,应增加电磁辐射、噪声等专业的技术人员;涉及隧道项目的,应增加水文地质等专业的技术人员;涉及旅游项目的,应增加旅游、保护教育等专业的技术人员;涉及四川省特有或者主要分布在四川的物种的,应增加相应物种研究的专业技术人员。同时,评价单位可根据项目类型的需要,自主决定增加必要的相应专业技术人员。评价人员的专业技术背景和职称应在报告中列出。 5.2 信息收集 评价过程中,应收集: a) 相关法律、法规、规章、规范性文件和技术标准; b) 建设项目设计资料,包括可行性研究报告或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等文本资料以及相关图件 (工程设计平面图和工程占地红

    14、线图比例尺应大于 1:5 000); c)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及专家评审意见或备案表; d) 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 e) 自然保护区综合科学考察报告、总体规划、管理计划、生态旅游规划、规章制度、科研成果、监测数据等; f) 评价区地形图、高分辨率遥感卫星图片(空间分辨率高于 10m); g) 地质、气候、水文、土壤等自然地理资料及相关文献; h) 自然保护区社区社会经济和文化及自然资源利用相关数据资料; i) 国内外类似项目影响评价和科学研究相关文献资料; j) 国家或地方相关规划; k) 自然保护区周边其他相关项目资料。 6 调查内容和方法 主要调查内容和方法见附录D。 评价区生态调

    15、查采用样线与样方相结合或以与主要保护对象生物学特征相适应的方式开展。其中,样线的抽样比例不低于1km/100hm2,且应到达评价区的最高和最低海拔高度,并穿越评价区所有的植被DB51/T 15112012 5 类型;每种植物群系内至少设置1个植物样方,样方大小按建群种的类型布置,其中,乔木按不小于20m20m设置,其内按品字形设置不小于5m5m的灌木样方3个、按四角和中心点设置1m1m草本样方5个;灌木按不小于5m5m设置,其内按四角和中心点设置1m1m草本样方5个;草本按不小于1m1m设置。建设项目直接占地范围内野生动植物种类的调查,应按全面清查的要求布设样线和样方。 7 建设项目分析 建设

    16、项目分析,应包括如下内容: a) 与自然保护区区位关系分析,说明建设项目在自然保护区内的位置、经纬度坐标、布局等; b) 建设项目基本情况分析,分不同时期系统说明和分析建设项目的名称、类型、规模、投资、效益、建设的必要性、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相关规划的协调性、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等; 施工期,说明和分析施工人员数量以及施工的时间、布局和建设地点、工程量、工艺流程、技术标准、机械设备以及生活区布置等; 运营期,说明和分析保护区内运营人员的数量、滞留时间以及工作和生活的范围及方式,项目运营的噪声、电磁辐射、光污染、空气污染、水污染等环境污染和生态影响的类型、范围和强度,项目运营导致的保护区内人为

    17、活动的类型、数量、方式、强度、范围等; c) 已规划设计的主要生态和环境保护措施分析,分析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初步设计、环境影响评价、水土保持方案等规划设计的主要生态和环境保护措施的科学性、有效性和可行性; d) 替代方案分析,从生态保护角度分析建设工程的合理性,并对不合理的工程方案和措施提出替代方案建议。 8 评价区调查 评价区调查,应包括评价区域自然地理、非生物因子、自然资源、生态系统、主要保护对象、威胁因子等内容。其调查内容和方法见附录D。 9 生态影响识别 9.1 影响识别范围 影响识别范围,应包括: a) 全部单项工程:包括主体工程、辅助工程、配套工程等相关工程; b) 全部影响过程

    18、:包括施工期、运营期; c) 全部影响方式:包括直接影响、间接影响,长期影响、短期影响,有利影响、不利影响,可逆影响、不可逆影响,累积影响、非累积影响等。 9.2 影响对象识别 影响对象识别,应包括: a) 受影响的主要保护对象:已批准具有法律效力的保护区总体规划中规定的主要保护对象; b) 受影响的自然资源:含土地资源、水资源、动物资源、植物资源、景观资源等; c) 受影响的生态系统:含森林生态系统、灌丛生态系统、草地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人工生态系统; d) 受影响的非生物因子:含空气、水、声、土壤、电磁辐射等。 DB51/T 15112012 6 9.3 影响效应识别 影响效应识别,应

    19、包括: a) 影响性质:分有利影响、不利影响,可逆影响、不可逆影响,累积影响、非累积影响; b) 影响程度:影响发生的范围,影响生物因子和非生物因子的种类、时间长短、影响严重程度,对主要保护对象影响等; c) 影响几率:根据影响发生的可能性,分极小、可能和很可能三级。 9.4 影响识别方法 采用核查表法和列表清单法。 10 生态影响预测 10.1 预测内容 分非生物因子、自然资源、生态系统、主要保护对象、生态风险、景观等6个方面。其中,非生物因子影响预测,重点分析空气、水、声、电磁辐射等可能的变化;自然资源影响预测,重点分析土地、水量和水质、野生动植物等可能的变化;生态系统影响预测,重点分析生

    20、态系统的类型、面积、分布、结构、功能等可能的变化;主要保护对象影响预测,重点分析主要保护对象的数量、分布、迁移及其栖息环境等可能的变化;生态风险影响预测,重点分析火灾、化学品泄漏、外来物种侵入等发生的几率;景观影响预测,重点分析景观斑块的类型、数量,基质构成、廊道、联通性、破碎程度、视觉景观等可能的变化。 10.2 预测指标 影响预测指标见附录E表E.1。 10.3 预测方法 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对生态影响进行预测。包括:图形叠置法、生态机理分析法、类比法、景观生态学法、指数法、回归分析法、层次分析法、德尔菲法等。景观分析应采用景观生态学法。 11 生态影响综合评价 采用生态影响综合评价

    21、分值法进行综合评价。其评分标准和评价准则见附录F。 12 替代方案建议 综合评价结果为极大的需提交替代方案。在对建设项目选址(选线)、建设内容、生产工艺和技术、施工方案、运营方案等对自然保护区生态影响以及拟采取的影响消减和生态保护措施等有效性分析、评价的基础上,提出最佳的替代方案建议。替代方案应符合以下条件: a) 综合评价负面影响最小; b) 对主要保护对象及其栖息环境负面影响最小; c) 评价区自然性保持最好,生态损失最小,恢复可能性最大; d) 影响消减和保护恢复措施可行性最高。 DB51/T 15112012 7 13 影响消减措施 13.1 影响消减措施 生态影响评价工作中,应针对建

    22、设项目和生态影响评价中发现的生态影响问题,提出影响消减措施建议。影响消减措施,应包括: a) 建设项目优化建议; b) 管理措施,含: 防火管理; 危险品管理; 外来人员和车辆管理; 外来有害生物防治; 生态监理; 宣传教育; 生态监测; 建设项目影响后评估; 环境保护措施; 土地管理措施; 保护区和社区补偿措施; 生态下泄流量及保障措施; 其他必要和可操作性的措施。 c) 工程措施,含: 警示牌; 主要保护对象栖息环境恢复; 临时占地植被恢复; 构筑物、建筑物美化绿化; 防火和野生动植物监视系统; 野生动物通道; 防止野生动物进入设施; 野生植物保护围栏; 监测、管理设施和系统建设; 其他必

    23、要和可操作性的工程措施。 13.2 设计深度 工程措施中涉及的工程项目设计深度应达到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深度。 14 生态影响评价成果编制 14.1 成果构成 生态影响评价成果主要为评价报告。评价报告应包括以下部分: a) 正文; b) 附件; c) 附表; DB51/T 15112012 8 d) 附图。 14.2 评价报告编写 评价报告标题为:(建设项目名称)对(自然保护区名称)自然资源、自然生态系统和主要保护对象影响评价报告”,章节设置见附录G。 14.3 附表填制 附表格式见附录G表G.1表G.6。附表填制应满足以下要求: a) 保护区内工程项目占地及地理坐标一览表:各工程项目坐标填其区间

    24、;海拔高度精确到 m;大地坐标以度为单位,保留 5 位小数; b) 工程项目占用自然保护区土地及林木资源一览表:“面积栏”填工程项目实际占用面积,精确到m2;“使用性质栏”根据工程项目实际占用土地时间长短填记,分为永久占用和临时占用两类;蓄积量精确到 0.1m3;生物量精确到 0.1t; c) 评价区域野生动物名录“序号列”分动物纲单独编号,目、科在上一级分类单位下单独编号,种在动物纲下统一编号;“种类列”填写纲名、目名、科名和种名,名级分类单位名均同时用中文和拉丁文标出;“保护级别”分为国家级、国家和省级,分别用、表示,并在附表下方注明;“结果获得方式”分为资料检索、调查和走访三种,根据实际

    25、情况如实填写; d) 评价区域野生植物名录:“序号列”分植物纲单独编号,科、属在上一级分类单位下单独编号,种在植物纲下统一编号;种类、保护级别和结果获得方式等各列处理方法同 14.3 c)的规定。 14.4 附图绘制 附图绘制,应符合以下要求: a) 附图用纸大小为 A4 或 A3,图框位于纸张边界内 2.0cm2.5cm处; b) 比例尺选用能布置于选定纸张内且分母能被 1000 整除的最大比例尺; c) 图例内容与图中信息一致,编排顺序按照点、线、面顺序和“先高级别,后低级别”、“先重要要素,后次要要素”原则排列,图中每种符号和线型表示的意义均应在图例中说明; d) 附图使用符号和线型:

    26、LY/T 1821 中有规定的,按 LY/T 1821 的规定; LY/T 1821 中未规定的,按 GB/T 24354 的规定; LY/T 1821 和 GB/T 24354 中均未规定的,可自创符号或线形,但所用符号或线形应含义清楚、明确,造形美观,并与其他符号协调。 DB51/T 15112012 9 AA 附 录 A (规范性附录) 生态影响评价工作流程 图A.1 生态影响评价工作流程图 DB51/T 15112012 10 BB 附 录 B (规范性附录) 建设项目生态影响评价区范围 表B.1 建设项目生态影响评价区范围表 评价区范围 工程 性质 工程类别 工程项目 基准范围 扩展

    27、范围 公路工程 道路和服务区等 距道路中心线投影距离单侧1000m的区域 公路两侧第一重自然山脊以内的区域 铁路工程 道路和车站等 距铁路中心线和车站外边界投影距离单侧1000m的区域 铁路两侧第一重自然山脊以内的区域 库区 距离库区淹没线投影距离1000m的区域 库区周边第一重自然山脊以内的区域 坝区 距离坝区外边界投影距离单侧2000m的区域 坝区周边第一重自然山脊以内的区域 水渠 距离水渠中心线投影距离500m的区域 水渠两侧第一重自然山脊以内的区域 水利工程 下游河道减水区 未减水前最高洪水线以外投影距离2000m的区域 减水区周边第一重自然山脊以内的区域 库区(最高水位线以外) 距离

    28、库区外边界投影距离2000m的区域 库区周边第一重自然山脊以内的区域 首部枢纽 距离首部枢纽外边界投影距离2000m的区域 首部枢纽两侧第一重自然山脊以内的区域 厂房 距离厂房外边界投影距离2000m的区域 厂房周边第一重自然山脊以内的区域 水电站工程 下游河道减水区 未减水前最高洪水线以外投影距离2000m的区域 减水区周边第一重自然山脊以内的区域 油(气)输送工程 输油(气)管线 距离管线中心线投影距离单侧1000m的区域 管线两侧第一重自然山脊以内的区域 输变电工程 输电线路 距离输电线路外边界投影距离单侧2000m的区域 输电线路两侧第一重自然山脊以内的区域 接待设施(含管理设施) 距

    29、离设施外边界投影距离2000m的区域 设施周边第一重自然山脊以内的区域 步行道 距离步行道中心线直线距离单侧500m的区域 步行道两侧第一重自然山脊以内的区域 旅游工程 索道 距离索道中心线投影距离单侧1000m的区域 索道两侧第一重自然山脊以内的区域 永久 工程 其他工程 其他工程 距离工程外边界投影距离1000m的区域 工程周边第一重自然山脊以内的区域 DB51/T 15112012 11 弃渣场 距离弃渣场外边界投影距离1000m的区域 弃渣场周边第一重自然山脊以内的区域 拌合场 距离拌合场外边界投影距离1000m的区域 拌合场周边第一重自然山脊以内的区域 施工工棚 距离施工工棚外边界投

    30、影距离1000m的区域 施工工棚周边第一重自然山脊以内的区域 施工便道 距施工便道中心线投影距离单侧1000m的区域 施工便道两侧第一重自然山脊以内的区域 伴行道 距伴行道中心线投影距离单侧1000m的区域 伴行道两侧第一重自然山脊以内的区域 临时工程 其他临时工程 距离临时工程外边界投影距离1000m的区域 临时工程周边第一重自然山脊以内的区域 DB51/T 15112012 12 CC 附 录 C (规范性附录) 单因素生态影响分类依据及标准 表C.1 单因素生态影响分类依据及标准表 分类依据 影响类型 分类标准 直接影响 建设项目直接对自然资源、自然生态系统和主要保护对象造成的影响 间接

    31、影响 建设项目通过中间媒介对自然资源、自然生态系统和主要保护对象造成的影响 影响方式 累积影响 建设项目与所在地区其他相关项目之间相互作用而产生叠加效应的影响 可逆影响 通过自然力或人工干预可以消除的影响 影响结果 不可逆影响 通过自然力或人工干预不能消除的影响 长期影响 持续时间在 5 年以上的影响 影响周期 短期影响 持续时间在 5 年以下的影响 轻微影响 达到以下三个指标:生态和环境质量等级不降低,原生物种的种类不减少,数量降低不超过 5% 中等影响 超过以下任何一个指标:生态和环境质量等级不降低,原生物种的种类减少不超过 2%,数量降低 5%10% 严重影响 超过以下任何一个指标:生态

    32、和环境质量等级降低 1 个等级,原生物种的种类减少 2%5%,数量降低 10%20% 影响程度 极严重影响 超过以下任何一个指标:生态和环境质量等级降低 2 个等级及以上,原生物种的种类减少超过 5%,数量降低超过 20% DB51/T 15112012 13 DD 附 录 D (规范性附录) 调查内容和方法 自然保护区或建设项目影响评价区域生态现状,按表D.1所列内容及方法进行调查。 表D.1 自然保护区或评价区域生态现状调查内容及调查方法表 调查类别 调查对象 调查内容 调查方法 气候 年日照时数、年均温、极端最高温度、极端最低温度、年积温、无霜期、年均降水量、年最大降水量、年最小降水量、

    33、月降水量、年蒸发量、空气相对湿度、季节性风向、风力、大风日数等 资料检索 地质 地质构造、岩石类型、地质变迁等 资料检索 地形地貌 地貌类型、地形类型、海拔高度区间、坡向、坡度等 资料检索、现地调查 河流水文 水系及主要河流、水文,地下水等 资料检索、现地调查 自然地理 土壤 成土母质、土壤类型及其理化指标等 资料检索、现地调查 县域 幅员面积、人口、行政区划、土地利用现状、国民经济状况、交通、通讯、社会发展等 资料检索 周边社区 幅员面积、耕地面积、人口、人均收入、经济来源、社会结构、文化教育、医疗卫生、与保护区及建设项目的关系资料检索、现地调查 社会经济 建设项目 设计期人员活动方式、时间

    34、、占地范围,项目类型、名称、规模、投资、建设方式、技术标准以及与自然保护区的区位关系,保护区内的施工人数、施工时间、占地范围和精确经纬度坐标,营运时间和方式、构筑物外型以及与景观的和谐性、退役期构筑物等残留物类型、规模、利用价值、可拆除性等 资料检索、现地调查 保护区管理 自然保护区 保护区位置、面积、范围、土地利用现状、性质、级别、建立时间、管理机构名称、行政级别、保护管理人员数量和结构、保护区功能区划等 资料检索 评价区非生物因子 空气 GB 3095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中相关指标 资料检索 DB51/T 15112012 14 调查类别 调查对象 调查内容 调查方法 水 GB 3838地表

    35、水环境质量标准中相应指标 资料检索 声 GB 3096 声环境质量标准相关指标 资料检索 电磁辐射 电场强度、磁场强度等 资料检索 土地资源 土地类型、面积、分布等 资料检索 水资源 地表水资源量、分布,地下水资源量、分布等 资料检索 野生动物 野生动物种类、分布,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以及四川省特有或主要分布在四川的野生动物种类、数量、分布、发现点经纬度坐标、生活习性、栖息地范围及状况等 自然保护区采用资料检索的方法。评价区采用实地调查辅以资料检索的方法,实地调查方法如下:大中型兽类采用实体和痕迹样线调查法,啮齿类等小型兽类采用样线诱捕法或铗日法;鸟类采用实体和声音样线调查法;两栖类、爬行类,

    36、采用样线陷阱或直接捕捉法;鱼类,采用渔获物法;无脊椎动物,采用诱捕或直接捕捉法等 野生植物的种类、多度、分布,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CITES附录1和2以及四川省特有或主要分布在四川的野生植物种类、数量、分布、发现点经纬度坐标、生境状况等 植被类型(以群系为描述单位)、分布、结构(建群种、优势种、郁闭度或盖度、组成) 自然资源 野生植物 项目占地范围植物生物量和林木蓄积量 自然保护区采用资料检索的方法。评价区采用实地调查辅以资料检索的方法。实地调查方法如下:植物种类调查采用样线样方调查法,并需采集标本或拍照备查;植被调查采用样线样方法,并需拍摄植被外观照片;乔木蓄积量调查采用现地实测法,灌木和

    37、草本植物生物量调查采用保护区外类似植被收获法或类似植被资料检索的方法 DB51/T 15112012 15 调查类别 调查对象 调查内容 调查方法 旅游景观 类型、分布、风景资源质量、旅游资源等级、视觉范围等自然保护区采用资料检索的方法。评价区采用如下方法:景观类型和分布等用资料检索和现地调查的方法,视觉范围采用GIS 分析法,风景资源质量、旅游资源等级划分执行GB/T 18005-1999和GBT 18972-2003的规定 类型、面积、分布、结构、功能等 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 景观斑块的类型、数量、优势度,基质构成、廊道、连通性、破碎程度等 自然保护区采用资料检索的方法。评价区采用现地调查、

    38、遥感解译、景观斑块分析的方法 保护对象 种类、数量、分布、发现点经纬度坐标、占现存该保护对象总数的比例等 自然保护区采用资料检索法,评价区根据不同物种采取相应的实地调查法 主要保护对象 栖息环境 面积、分布、质量状况、完整性、连通性、迁移通道、占现存该对象栖息地总面积的比例 自然保护区采用资料检索法,评价区根据不同物种采取相应的实地调查法 水土流失 类型、面积、分布、侵蚀模数、侵蚀原因 资料检索 沙化 类型、面积、分布、原因 实地调查 自然灾害 类型、发生频率、强度 资料检索 人为干扰 类型、范围、持续时间、强度 实地调查 威胁因子 入侵物种 种类、范围、数量、强度、后果 实地调查 DB51/

    39、T 15112012 16 EE 附 录 E (规范性附录) 生态影响预测指标 E.1 指标体系 按表E.1建立生态影响预测指标体系。 表E.1 生态影响预测指标体系表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三级指标 预测标准或方法 空气质量指标 GB 3095 中相关指标 按 GB 3095 标准评级,以现状值为基准,以最大影响值计算。在现状值所在级别范围内波动的,影响预测为小;较现状值所在级别下降一个等级的,影响预测为大;较现状值所在级别下降两个等级及以上的,影响预测为极大。 水质量指标 GB 3838 中相关指标 按 GB 3838 标准评级,以现状值为基准,以最大影响值计算。在现状值所在级别范围内波动的

    40、,影响预测为小;较现状值所在级别下降一个等级的,影响预测为大;较现状值所在级别下降两个等级及以上的,影响预测为极大。 声指标 GB 12523 中相关指标 按 GB 12523 标准评级,以现状值为基准,以最大影响值计算。在现状值所在级别范围内波动的,影响预测为小;较现状值所在级别下降一个等级的,影响预测为大;较现状值所在级别下降两个等级及以上的,影响预测为极大。 非生物因子 电磁辐射指标 GB 8702 中相关指标 按 GB 8702 标准评级,参照 HJ/T 10.31996 进行测量,以现状值为基准,以最大影响值计算。在现状值所在级别范围内波动的,影响预测为小;较现状值所在级别下降一个等

    41、级的,影响预测为大;较现状值所在级别下降两个等级及以上的,影响预测为极大。 土地资源指标 面积 永久和临时占地面积低于自然保护区总面积0.001%的,影响预测为小;在0.001%0.01%之间的,影响预测为大;在0.01%以上的,影响预测为极大。 减脱水河段长度 减脱水河段长度低于500m的,影响预测为小;在500m2500m之间的,影响预测为大;在2500m以上的,影响预测为极大。 水资源指标 减脱水量 减脱水河段的年流量占原年均流量的比例高于 60%的,影响预测为小;在 30%60%之间的,影响预测为大;在 30%以下的,影响预测为极大。 自然资源 野生动物资源指标 物种丰富度 评价区野生

    42、动物种类不减少的,影响预测为小;种类减少一种的,影响预测为大;种类减少一种以上的,影响预测为极大。如减少的为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则减少一种,影响预测为极大。 DB51/T 15112012 17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三级指标 预测标准或方法 种群个体数量 以评价区受影响最大的兽类、鸟类、爬行类、两栖类、鱼类各一种为对象,其总数量变化在 10%以下的,影响预测为小;在 10%30%之间的,影响预测为大;在30%以上的,影响预测为极大。 活立木蓄积量 评价区内采伐林木的蓄积量低于自然保护区林木蓄积总量的 0.01%的,影响预测为小;在0.01%0.1%之间的,影响预测为大;在0.1%以上的,影响

    43、预测为极大。 灌木和草本植物生物量 评价区内毁损的灌木和草本植物生物量低于自然保护区灌木和草本植物生物量总数的0.01%的,影响预测为小;在0.01%0.1%之间的,影响预测为大;在0.1%以上的,影响预测为极大。 野生植物资源指标 物种丰富度 评价区植物种类不减少的,影响预测为小;种类减少一种的,影响预测为大;种类减少一种以上的,影响预测为极大;如减少的为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则减少一种,影响预测为极大。 自然景观类型数 以现状值为基准,自然景观类型数量不减少的,影响预测为小;类型减少一种的,影响预测为大;类型减少一种以上的,影响预测为极大。 自然景观资源指标 自然风景质量指数 以现状值为基

    44、准,在现状值所在级别范围内波动的,影响预测为小;较现状值所在级别下降一个等级的,影响预测为大;较现状值所在级别下降两个等级及以上的,影响预测为极大。 生态系统类型 类型 评价区生态系统类型不减少的,影响预测为小;减少一种的,影响预测为大;减少一种以上的,影响预测为极大。 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面积 面积 生态系统减少面积低于自然保护区该类生态系统总面积的 0.001%的,影响预测为小;在 0.001%0.01%之间的,影响预测为大;在0.01%以上的,影响预测为极大。 斑块密度 评价区斑块密度变化在10%以下的,影响预测为小;变化在10%30%之间的,影响预测为大;变化在30%以上的,影响预测为极

    45、大。 斑块及类型水平 优势度指数 评价区优势度变化在 15%以下的,影响预测为小;变化在 15%40%之间的,影响预测为大;变化在40%以上的,影响预测为极大。 Shannon多样性指数 评价区 Shannon 多样性指数变化在 10%以下的,影响预测为小;变化在 10%30%之间的,影响预测为大;变化在 30%以上的,影响预测为极大。 均匀度 评价区均匀度变化在10%以下的,影响预测为小;变化在10%30%之间的,影响预测为大;变化在30%以上的,影响预测为极大。 景观水平 分维数 评价区均匀度变化在 10%以下的,影响预测为小;变化在 10%30%之间的,影响预测为大;变化在30%以上的,

    46、影响预测为极大。 景观生态体 系 栖息环境破碎化指数 破碎化指数FN 评价区破碎化指数变化在 10%以下的,影响预测结果为小;变化在10%30%之间的,影响预测结果为大;变化在 30%以上的,影响预测结果为极大。 DB51/T 15112012 18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三级指标 预测标准或方法 主要保护对象指标 种群数量或面积指标 评价区主要保护对象数量(面积)变化在5%以下的,影响预测为小;数量(面积)变化在5%10%之间的,影响预测为大;数量(面积)变化在10%以上的,影响预测为极大。 面积指标 评价区主要保护对象栖息环境面积变化在5%以下的,影响预测为小;变化在5%10%之间的,影响预

    47、测为大;变化在10%以上的,影响预测为极大。 分布范围指标 评价区主要保护对象分布范围面积变化在5%以下的,影响预测为小;变化在5%10%之间的,影响预测为大;变化在10%以上的,影响预测为极大。 主要保护对象 栖息环境指标 自然性指数 评价区自然性指数变化在5%以下的,影响预测为小;变化在5%10%之间的,影响预测为大;变化在10%以上的,影响预测为极大。 火灾 火灾 几率增加10倍以下的,预测结果为小;几率增加10 100倍的,预测结果为大;几率增加100 倍以上的,预测结果为极大。 化学泄漏 化学泄漏 几率增加10倍以下的,预测结果为小;几率增加10 100倍的,预测结果为大;几率增加1

    48、00 倍以上的,预测结果为极大。 生态风险预测指标 外来物种 外来物种 几率增加10倍以下的,预测结果为小;几率增加10 100倍的,预测结果为大;几率增加100 倍以上的,预测结果为极大。 E.2 指标定义及测算方法 E.2.1 物种丰富度 用物种的种数表示物种丰富度。 E.2.2 景观质量指数 景观质量指数按下式计算: Qs= Ms /30 式中:Q s景观质量指数; Ms景观质量评价值,参照GB/T 18005-1999的原则和方法确定。 E.2.3 斑块密度 斑块密度按下式计算: ANDpp/= 式中:D p斑块密度(块/hm2); Np斑块数(块); A总面积(hm2)。 DB51/

    49、T 15112012 19 E.2.4 优势度指数 优势度指数按下式计算: )(log)(log122 =+=niiippnD 式中: D优势度指数; n景观类型数; pi第 i类景观面积占总面积的比例。 E.2.5 Shannon多样性指数 Shannon 多样性指数按下式计算: =niiippSHDI12)(log式中: SHDIShannon多样性指数; n景观类型数; pi第i类景观面积占总面积的比例。 E.2.6 Shannon均匀指数(Shan non Evenness Index) Shannon 均匀指数按下式计算: nPPSHEIniii212log)log(= 式中:SHEI Shannon 均匀指数; Pi景观类型i 的面积占景观总面积的比例; n景


    注意事项

    本文(DB51 T 1511-2012 《建设项目对自然保护区自然资源、自然生态系统和主要保护对象影响评价技术规范》.pdf)为本站会员(livefirmly316)主动上传,麦多课文档分享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麦多课文档分享(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