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用版)2020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四模块专题二“古诗歌阅读”仿真综合练(一)(含解析).doc
《(通用版)2020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四模块专题二“古诗歌阅读”仿真综合练(一)(含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通用版)2020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四模块专题二“古诗歌阅读”仿真综合练(一)(含解析).doc(11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1“古诗歌阅读”仿真综合练仿真综合练(一) 唐代诗歌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9 分)赤壁歌送别李 白二龙争战决雌雄,赤壁楼船扫地空。烈火张天照云海,周瑜于此破曹公。君去沧江望澄碧,鲸鲵 唐突 留馀迹。一一书来报故人,我欲因之壮心魄。注 鲸鲵:大鱼名,比喻吞食小国的不义之人。唐突:触犯。(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首句写出了赤壁之战前紧张的氛围, “二龙争战”指曹操和孙刘联军隔江对峙,胜负存亡,即将一战而定。B次句紧承首句,直接写出赤壁之战的结果,曹操大军楼船被一扫而空。 “扫” “空”极写周瑜军队势如破竹的战力。C第三句直接描写赤壁战场上大火的惨
2、烈,又是对第二句战争结局的原因的解释,“张” “照”表现了曹操军队的气势。D第四句看似平淡,但饱含着诗人对儒将周瑜的赞美,表现了周瑜在赤壁战场泰然从容、指挥若定、气定神闲的风度。解析:选 C C 项, “表现了曹操军队的气势”不正确,这里是在表现东吴军队的气势。(2)本诗主要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6 分)答: 解析:从此诗诗题可以看出,诗人的创作意图在于把歌咏赤壁和送别友人这两个内容艺术地统一起来。全诗八句,前四句讲的是赤壁之战的事迹,通过古人古事,抒发怀古之情,表现了诗人对历史的感慨;后四句则是送别时的有感而发。参考答案:怀古之情。前四句写赤壁之战的景象,表现了诗人对历史的感慨
3、,对不义战争的否定。送别之意。后四句主要写送别之情。希望朋友观看到赤壁古战场景象后,2向自己写信告知,表达了自己壮心不已的豪情以及对朋友奋发有为的期许。白 话 诗 歌 犹如二龙争战以决雌雄,赤壁一战,曹操的楼船被一扫而空。烈火熊熊焰烟冲天,照耀云海,周瑜于此地大破曹公。君去大江观看青碧澄明的江水,也会看到当时大战留下的争斗的遗迹。请您将实地的观感一一写信给我,使我看过信后也大快一下壮心。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9 分)归嵩山作王 维清川带长薄,车马去闲闲。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迢递嵩高下,归来且闭关。(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 分)
4、( )A首联紧扣题目中的“归”字,描写诗人归隐出发时的情景和车马的动态,说明诗人心态闲适。B “暮禽”句言外有意,流露出诗人自己归隐态度坚决,暗示对现实政治失望厌倦的归隐原因。C “闭关”既指关门的动作,也含闭门谢客之意,以此点明辞官归隐的宗旨:与俗世隔绝。D读完全诗,可隐约触摸到诗人感情的细微变化:由安详从容,到凄清悲苦,再到恬静淡泊。解析:选 B B 项, “暮禽”句包含“鸟倦飞而知还”之意,流露出自己退隐的原因是对现实政治的失望厌倦,但没有体现归隐态度的坚决,体现归隐态度坚决的是“流水如有意” 。(2)苏轼在东坡题跋书摩诘蓝田烟雨图 中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 ”请结合颈联分析这一特
5、征。(6 分)答: 3解析:“诗中有画”是苏轼赞美王维诗歌的句子,形容长于描写景物的诗,使读者如置身图画当中,也形容诗的意境非常优美。我们在赏析诗歌颈联的时候要抓住景物的特点,特别是景物的色彩、线条、构图等,要能由诗句想象出一幅幅的画面,突出诗歌的画面美。参考答案:这两句描写了傍晚野外的秋景图:荒凉的城池临靠着古老的渡口,落日的余晖洒满了萧飒的秋山。这幅图以具有时间、地点特征的意象,体现了黯淡、凄凉的色彩之美。画面感突出,层次鲜明。白 话 诗 歌 清澈的川水环绕一片草木,驾车马徐徐而去从容悠闲。流水好像对我充满了情意,傍晚的鸟儿随我一同回还。荒凉的城池靠着古老渡口,落日的余晖洒满金色秋山。在遥
6、远又高峻的嵩山脚下,闭上门谢绝世俗度过晚年。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9 分)衡阳与梦得分路赠别 柳宗元十年憔悴到秦京,谁料翻为岭外行。伏波 故道风烟在,翁仲 遗墟草树平。直以慵疏招物议,休将文字占时名。今朝不用临河别,垂泪千行便濯缨 。注 柳宗元、刘禹锡因参与“永贞革新”而久遭贬谪,奉旨返京后,再度被远谪。此诗便作于两人在衡阳分手、各赴谪地之时。伏波:这里指汉代伏波将军马援,其在抵御外侮、平定叛乱上功勋卓著。翁仲:后世称石像或墓道石像为翁仲,此指伏波将军庙前的石像。濯缨:洗濯冠缨。 楚辞渔父中有“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句。后以“濯缨”比喻超脱世俗,志节坚贞。(1)下列对这
7、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首联写两人在长期贬谪之后重回长安,没料到再度被远谪,两句表现了命运之多变,人生之艰辛。B “伏波故道风烟在”写两人行在伏波将军当年出征的路上,追忆前贤,不由得心生自勉奋发之意。C “翁仲遗墟草树平”写伏波将军的庙宇空余石像荒草、断壁残垣,借此感慨人心变异,世道衰微。D “休将文字占时名”话中有话,因为两人曾因作诗讽刺权贵而背上罪名,此处多有调侃、自嘲之意。解析:选 B B 项,表达的不是“自勉奋发之意” ,而是在追忆前贤的同时,古(人)今4(我)对比,感慨自身飘零于世,壮志难酬。(2)尾联“今朝不用临河别,垂泪千行便濯缨”是怎样抒发感情的?请结合诗句
8、具体分析。(6 分)答: 解析:尾联说不必临河取水,离别时的眼泪就可以洗濯冠缨,这是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 “濯缨”是化用楚辞里渔父的名句“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有与友人共勉之意。同时,尾联还化用了李陵赠别苏武的诗句“临河濯长缨,念子怅悠悠” ,表达与朋友分别时的感伤。参考答案: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不必临河取水,离别时的眼泪就可以洗濯冠缨,表现两人珍重惜别的感伤,以及历尽艰辛的悲怆。用典。 “濯缨”用楚辞之典,有与友人共勉之意,希望彼此无畏打击,保持志行之高洁。(如回答“化用前人诗句”并分析亦可)白 话 诗 歌 从被贬永州开始,熬过了十年的困顿生活才得以重返
9、京都长安,可谁又料到会再次被贬到更为遥远的岭南之地。当年伏波将军马援率军南征所到之处,风光烟景依然如故,而马援庙前的石人早已被草木所遮掩,只遗下废墟一片。只因慵懒粗疏不愿同流合污,而招来小人的非难、排挤和打击,看来今后不要再指望用文章去博得什么好名声了。今天我们不用像当年的李陵、苏武那样去河中“濯长缨”来表示惜别了,因为我们分别时已泪流千行,足可用此泪水来“濯缨”了。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9 分)宣州送裴坦判官往舒州,时牧欲赴官归京 杜 牧日暖泥融雪半消,行人芳草马声骄。九华山 路云遮寺,清弋江 村柳拂桥。君意如鸿高的的,我心悬旆正摇摇。同来不得同归去,故国逢春一寂寥!5注
10、 本诗作于开成四年(839),当时杜牧在宣州(今安徽宣城)为官,即将离任回京;在宣州任判官的裴坦中进士不久,要前往舒州(今安徽潜山)。九华山:在池州青阳西南,为宣州去舒州的必经之处。清弋江:长江下游支流,在宣州城西。(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首联色调明快,笔触简洁,交代了送行时间和环境,勾画出一幅“春郊送别图” 。B颔联上句点明了诗人离任归京途中所见之景。C颈联“君意如鸿” “我心悬旆”用对比手法,突出友人与诗人分别时的不同心境。D裴坦刚中进士,将前往舒州为官,他像鸿雁那样展翅高飞,踌躇满志,春风得意。解析:选 B B 项,颔联上句是想象友人裴坦赴任途中所见之景
11、,并不是“诗人离任归京途中所见之景” 。(2)本诗前两联是如何写景的?对表达情感有何作用?(6 分)答: 解析:“前两联”明确了鉴赏的范围, “如何写景” “有何作用”明确了鉴赏的角度。从写景的方式来看,前两联有实写,有虚写,有反衬。解答第二问时要联系诗歌的情感,由注释和“故国逢春一寂寥”来看,诗歌抒发的是哀情,而景却是美景,很容易联想到以乐景写哀情。答题时不仅要说出术语,还要结合诗歌具体内容分析这种手法是如何体现出来的。参考答案:虚实结合。首联写江南早春阳光明媚、芳草鲜美的景象,是实写。颔联上句想象友人赴任途中经过九华山的景象,是虚写;下句写两人分别时的场景,是实写。虚实结合,表达了对即将分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5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通用版 2020 高考 语文 一轮 复习 第四 模块 专题 诗歌 阅读 仿真 综合 解析 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