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用版)2020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三板块专题一第1讲以理清脉络为思维主线全取情节题练习(含解析).doc
《(通用版)2020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三板块专题一第1讲以理清脉络为思维主线全取情节题练习(含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通用版)2020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三板块专题一第1讲以理清脉络为思维主线全取情节题练习(含解析).doc(30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1第 1 讲 以理清脉络为思维主线,全取情节题情节是小说的框架和脉络,把握好故事情节,是欣赏小说的基础,也是整体感知文章的起点。命题者在为小说命题时,也必定以情节为出发点,从整体上设置理解文章内容的试题。高考考查情节的题型有 3 种:情节概括题、情节手法题、情节作用题。解答小说情节题的关键是理清行文脉络,只有在理解小说内容的基础上,理清小说的行文线索和发展脉络,才能整体把握小说的情节结构,才能很好地解答以上 3 种情节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敌 与 友老 舍(1)不要说张村与李村的狗不能见面而无伤亡,就是张村与李村的猫,据说,都绝对不能同在一条房脊上走来走去。张村与李村的人们,用不
2、着说,当然比他们的猫狗会有更多的成见与仇怨。(2)大概自有史以来,张村与李村之间就没有过和平。为表示抵抗,两村人是不惜牺牲了真理的。张村的太阳若是从东边出来,那就一定可以断定李村的朝阳是在西边。(3)两村的村长是最激烈的,不然也就没法作村长。张村村长的二儿子张荣已在军队生活过了三年,还没回来过一次。这很使张村长伤心,怨他的儿子只顾吃饷,而忘了攻击李村的神圣责任。慢慢的村长想出了主意,时常对村众声明:“我的二小子,是大排长。李村里出去那么多坏蛋,可有一个当排长的?我真愿意李村的坏蛋们都在我的二小子手下当差,每天不打不打也得打他们每人二十军棍!”不久这套话便被全村的人记熟:“打他二十”渐渐成为挑战
3、时的口号。(4)李村的确没有一个作排长的。最难过的自然是村长。为这个,李村村长打发自己的小儿子李全去投军:“小子,你去当兵!限你半年,就得升了排长!不,升到营长!”李全入了伍。可是半年过去了,又等了半年,排长的资格始终没有往他身上落。(5)真正的战争来到了,两村的人一点也不感到关切。说真的,要不是几个学生来讲演过两次,他们就连中日战争这回事也不晓得。由学生口中,他们知道了这个战事和日本军人如何残暴。他们很恨日本鬼子,也不怕去为打日本鬼子而丧了命。可是,这得有个先决的问题:张村的民意以为在打日本鬼子以前,须先灭了李村;李村的民意以为须先杀尽了张村里的仇敌,而后再去抗日。(6)战事越来越近了,两村
4、还没感到什么不安。他们只盼望日本打到,而把对岸的村子打平。2(7)世界上确是有奇事的。侦探回来报告张村长:张荣回来了。可是,他搀着李全,走得很慢!(8)李村长也得到同样的报告。(9)两村长最初想到的是把两个认敌为友的坏蛋,一齐打死。可是这太不上算。(10)第二次报告来到:他们俩坐在了张村外的大杨树下面。两村长的心中像刀剜着一样。那株杨树是神圣的,在树的五十步以内谁也不准打架用武。(11)第三次报告:李全躺在树下,似乎是昏迷不醒了;张荣还坐着,脸上身上都是血。(12)两村长撑不住了,对大家声明要去看看那俩坏蛋是咋回事,绝对不是去认儿子,他们情愿没有这样的儿子。(13)他们不愿走到杨树底下去,也不
5、召集村人来保护他们,虽然明知只身前去是危险的。两个老头子不约而同来到杨树附近,谁也没有看谁,以免污了眼睛,对不起祖先。(14)张荣看见父亲,不晓得怎好地叫了一声“爹” ,而后迟疑了一会儿用同样的声音叫了声“李大叔”!(15)李村长没答声。张村长的胡子嘴动了动,眼里冒出火来,他觉得这声“李大叔”极刺耳。(16)张荣看着父亲,毫不羞愧地说:“李全救了我的命,我又救了他的命。我把李全拖了回来,他的性命也许反正我愿把他交到家里来。在他昏过去以前,他嘱咐我:咱们两村子得把仇恨解开,现在我们两村子的,全省的,全国的仇人是日本。在前线,他和我成了顶好的朋友。我们还有许多朋友,从广东来的,四川来的,都是朋友。
6、凡是打日本人的就是朋友。爹!李大叔!你们说句话吧!咱们彼此那点仇,一句话就可以了结。为私仇而不去打日本,咱们的祖坟就都保不住了!”(17)二位村长低下了头去。(18)李全睁开了眼,看明是父亲,他的嘴唇张了几张:“我完了!你们,去打吧!打!”(19)张村长豆大的泪珠落在李全的脸上。而后拍了拍李村长的肩:“咱们是朋友了!”(一九三八年七月抗战文艺第一卷第十二期,有删改)精读习惯培养使用说明 第一遍读文时,不要看本栏的点拨,自己带着“写了什么、怎样写的、为什么这样写”这些问题去读文;看完题目,带着问题去检索加工。读第二遍文章时,再看本栏内容是否与自己的所思所想一致,或许你的理解会比编者的理解更深刻、
7、更透彻。先逐段检索加工3思考分析:标题“敌与友”有何寓意?以此为题有何好处?(寓意:“敌”既标 题 指张、李两村世代为敌,又指日本侵略者;“友”既指两村村长的儿子成为朋友,又指张、李两村化敌为友。 “敌与友”蕴含作品主题。在国难当头之际,中国人应舍私仇而赴国难,表达了全体中国人应团结起来一致对外的主旨。好处:构成矛盾冲突,吸引读者阅读。题目暗示情节,小说是围绕张、李两村“敌”和“友”关系的转化来展开的。)要点概括:两村的狗猫都水火不容,形象点明两村人的仇怨。第 1 段 思考分析:本段的作用在于引出下文,写人之间的仇怨。要点概括:两村世代为敌。第 2 段 思考分析:用夸张和幽默的笔法叙述两村的仇
8、怨之大,更能反衬下文化敌为友的困难和珍贵。第 3 4 段 要点概括:两村村长争斗激烈。思考分析:张村村长的二小子真的当上排长了吗?(只是村长的主意和声明)李村村长怎样应对张村村长的?(也派儿子参军)张村和李村的冲突,主要原因在两个村长之间的个人矛盾吗?(不是主要原因,只是两村矛盾的集中表现)这两段为下文张荣和李全二人回村,化解仇怨做铺垫。要点概括:几个学生的演讲使两村人都非常恨日本鬼子。第 5 6 段 思考分析:两村人“很恨日本鬼子” ,为下文两村人化敌为友做铺垫。既然两村人都恨日本鬼子,可为什么都还盼望日本鬼子灭掉对方村子?(进一步突出两村积怨之深)要点概括:张荣搀扶李全回村,打破两村世仇壁
9、垒。第 7 11 段 思考分析:第(7)段张荣回来的情节是否突然?有什么作用?(不突然,前文已有暗示:“张荣已在军队生活过了三年,还没回来过一次” “真正的战争来到了” 。作用:推动情节发展。)“张荣和李全一起回来”这一事件竟经过了侦探三次报告,这说明了什么?(一是说明了两村仇恨之深;二是推动情节发展,表明了两人处境越来越严重。)第 12 15 段 要点概括:两村村长表现出不解和愤怒。思考分析:“撑不住”有何丰富含义?(一是说明两村长为自己儿子与仇敌儿子一起回来而忘记争斗之事感到羞愧,二是说明两村长爱子之切。)“不约而同”说明两位村长一方面都想挽回本村颜面,另一方面都想尽快见到儿子。第 16
10、19 段 要点概括:两位村长受到感召,化敌为友。思考分析:张荣的讲述让两位村长都认识到民族的仇恨胜于一切。李全的死让两个村子彻底放弃了仇恨,明白了谁是真正的敌人,谁是朋友。(19)段中的神态、动作、语言细节描写有什么作用?(两村化敌为友,突出了主题;丰富了两位村长的人物形象;与4前面的情节照应,结构严谨。)再 理 清 文 章 脉 络 后 把 握 主 旨 大 意 本文围绕张、李两村敌友关系的转化展开故事情节,通过写世代为敌的张、李两村在国难当头之际,能够化解两村仇怨、共赴国难,表达了全体中国人团结起来一致对外的主旨。读 懂 文 章 做 对 题 目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
11、一项是(3 分)( )A小说开篇运用了夸张的艺术手法,交代了张村李村的狗猫水火不容,形象地点明两村的敌对关系,语言幽默,统领全篇,画龙点睛。B张村村长的儿子当了排长,而李村没有一个参军的,李村村长的儿子也没有一官半职,这使得李村在与张村的争斗中一直处于下风。C两村的村民不关心中日战争,甚至盼望日本人能为自己消灭对方,但他们在心里也恨日本人,这为小说结尾两村的人化敌为友做了铺垫。D张村和李村冲突不断,主要原因是两个村长迂腐守旧、顽固狭隘,化解他们两人的矛盾才是改变张村和李村敌对关系的关键。解析:选 C A 项, “统领全篇,画龙点睛”错,应为引出下文。B 项, “张村村长的儿子当了排长”于文无据
12、,是“村长想出了主意” ,未必真当上了排长;“李村没有一个参军的”表述有误,李村村长的儿子参军了,只是没当上排长;“一直处于下风”也于文无据。D 项,张村和李村人的冲突既有历史原因,又有现实原因,两村的村长之间的矛盾是村民矛盾的集中表现,而非主要原因,因此也就谈不上是解决问题的关键。2(对点题情节概括)张村和李村的敌对关系是如何一步步化解的?请简要概括。(6分)答: 5参考答案:“参考答案”见后面例一。3(对点题情节作用)小说结尾写张荣和李全的话有什么作用?(6 分)答: 解析:本题考查小说情节的作用。这是小说结尾处的情节,其作用主要表现在推动情节发展、突出人物性格和点明主旨三个方面。参考答案
13、:推动情节发展。张荣的话让两位村长认识到民族仇恨,李全的话化解了两村仇怨。突出人物性格。张荣和李全的话,突出两位年轻人以民族大计为重的高尚品格。小说结尾借张荣和李全的话点明了作品的主旨,意在表明两村的矛盾和民族矛盾比起来,根本不算什么,应该捐弃前嫌,一致对外。题型一 情节概括题一、什么是情节概括理在书中“情节概括”就是要求考生能够按照一定的顺序梳理情节,并用简要的语言加以概括表述。高考对于这一考点,往往立足全文设题,考查对全文故事情节的梳理。这种试题分为明考型(题干直接明确概括情节或梳理情节、脉络)和暗考型(题干要求概括人物的心理变化、态度变化、情感变化等)两种。 教材典例领悟好回扣教材(1)
14、请梳理祝福一文的故事情节。(明考型) (2)请概括老人与海中桑地亚哥心理变化的过程和结果。(暗考型)标答分析(1)参考答案:小说以“我”的见闻为线索,采用倒叙手法,依次写了鲁镇的祝福景象和鲁四老爷(序幕)、祥林嫂寂然死去(结局)、祥林嫂初到鲁镇(开端)、祥林嫂被卖改嫁(发展)、祥林嫂再到鲁镇(高潮)、再写鲁镇祝福景象(尾声)。答案解构:本题考查对全文情节的概括,属于明考型。本答案根据情节发展按照6“序幕结局开端发展高潮尾声”的顺序梳理。(2)参考答案:桑地亚哥在与鲨鱼的搏斗中,心理变化的过程是复杂的,时而消极,时而积极,消极与积极相伴;结果是最终走向积极。答案解构:本题考查对人物心理活动的概括
15、,属于暗考型。先找出和鲨鱼搏斗前后描写桑地亚哥心理的句子,抓住其心理活动中的积极因素或消极因素来分析心理变化的过程特点和最终结果。 相关知识掌握牢小说情节的基本结构模式二、怎样考情节概括题在书外类型 题干示例 审题定向明考型(1)(2013重庆高考)请围绕主人公贝尔蒂梳理文章的基本情节。(枪口下的人格)(2)(2011安徽高考)请用简明的语言梳理这篇小说的脉络。(巴尔塔萨的一个奇特的下午)这类题目的题干中往往有“概括”“梳理”等作答动词和“情节” “脉络”等表答题方向的名词。暗考型(2018全国卷)请简要分析文中先行者的心理变化过程。微纪元(节选)即题干不是明确要求概括或梳理情节、脉络,而是要
16、求概括人物的心理变化、态度变化等。这类题目实际上也属于情节梳理题,只是答题方向不同。三、怎样答情节概括学考贯通对小说情节梳理概括的考查,主要是从分析作品结构来入手的。这要求考生既要注意小说的整体构思、贯串线索,又要注意各个段落以及各段内部层次之间的关系。具体说来,7解答时,我们应该根据具体题型、具体的文章,灵活采用以下几种方法。(一)4 大解题技法类型 解题方略明考型1.结构连贯法:厘清小说的结构层次,按小说的叙述顺序、情节发展中“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结构脉络梳理。如上面“回扣教材”T(1)。2.场面连贯法:小说中的场面是人物活动的重要场所,有些小说中一个场面就可以梳理为一个情节。(如林
17、教头风雪山神庙:酒店遇故交市场买刀寻仇人看管草料场山神庙复仇。)3.线索连贯法:线索是串联小说人物、事件的人、事、物、感情、时间或地点等,勾画关联线索的语句。抓住线索,就可以围绕线索概括出情节发展的各个阶段内容。(如项链的情节构成:借项链丢项链还项链识项链。)暗考型4.细节连贯法:围绕人物活动,深入阅读文本内容,抓住对情节推进或人物活动、心理具有表现力的细节,勾画关键词句,并进行提炼、概括。(如上面表格列举的2018 年全国卷中对“先行者的心理变化过程”的分析:心情复杂纠结孤独绝望重燃希望。)(二)情节概括题答题“3 步骤”第一步,审题干,明方向即根据题干中的关键词判断题目是明考型还是暗考型,
18、从而确定答题的方向。第二步,依内容,理层次即根据小说文本的具体内容,或采用结构连贯法,或采用场面连贯法,或采用线索连贯法,或采用细节连贯法,划分段落,理清层次结构。第三步:巧概括,规范答抓文章的关键词句,提炼组合,规范概括。阅读敌与友(原文见本讲“课前自主精读”),完成后面的题目。例 一 张村和李村的敌对关系是如何一步步化解的?请简要概括。(6 分)自主尝试(试一试要点能否答全)8规范解答(比一比看遗漏哪些要点)第一步:审题干,明方向题干中的“一步步化解”(是“情节”的变式)“概括” ,显示出这是一道“暗考型”的情节题,事实上就是把能反应化解矛盾的故事情节概括出来,答题时应重在概括“敌对关系”
19、化解的关键情节。第二步:依内容,理层次根据小说内容,两村“敌对关系”化解的关键情节,可梳理为五个环节:听学生演讲,两村都很恨日本鬼子,有了共同的敌人,这是后面双方化解敌对关系的起点;张荣搀着李全回来,开始打破两村世代的仇恨壁垒;张荣、李全成为好友,两位村长受感召;张荣的讲述让两位村长都认识到民族的仇恨;李全牺牲,双方化敌为友。第三步:巧概括,规范答“一步步化解”是一条纵线,按照上面梳理的五个环节,简要概括出来。参考答案 几个学生的演讲使两村人都很恨日本鬼子;(1 分)张荣搀着李全回来,打破了两村世代的仇恨壁垒;(2 分)他们在战争中成了生死之交,两位村长受到感召;(1 分)张荣的讲述让两位村长
20、都认识到民族的仇恨、家族的危机;(1 分)李全的死让双方彻底放弃了仇恨。(1 分)易 错 提 醒 1不合题干要求,答案内容赘余。如本题题干要求概括“如何一步步化解” ,如果把两村的世代仇怨也概括出来,就属赘余。2遗漏要点,答案内容残缺。文章中,学生演讲是对两村敌对关系化解的铺垫,是思想基础,也是开始。如果是从张荣搀扶李全回家开始,答案内容就不全了。3要点分解不准,答案内容交错包容。解答本题,很容易把张荣的讲述、李全的牺牲笼统地概括到一起,出现内容笼统、要点不准的失误。 题型二 情节手法题一、什么是情节手法理在书中“情节手法”是指能使小说情节连贯、脉络清晰、结构紧凑而运用的各种艺术技巧,具体包含
21、情节叙述手法和情节结构手法。情节叙述手法指作者叙述故事的技巧,包含叙述方式和叙述人称;情节结构手法是指作者在安排开端、发展、高潮、结局过程中运用的线索串联、悬念设置、伏笔照应等技巧。 教材典例领悟好回扣教材(1)装在套子里的人一文采用了怎样的叙述手法?有什么好处?(从叙述手法角度设题) (2)边城一文在情节安排上很有特点,请作简要分析。(从结构手法角度设题)9(1)参考答案:采用了倒叙的手法,先写别里科夫的死亡,然后再叙述其故事,这样写能制造悬念,引人入胜。答案解构:本题考查情节手法,属于情节叙述手法类题目。解答本题,要先指出所用叙述手法,然后分析这种手法的作用。标答分析(2)参考答案:第三章
22、写端午节的风俗活动,为翠翠回忆两年前的端午节埋下伏笔;第四章具体追述了两年前第一个端午节,翠翠在河边看龙舟,巧遇二老傩送时的情形;第五章照应第四章,补叙上一年端午节翠翠和外祖父看竞渡时巧遇大老天保的情景,进一步交代了二老的消息;第六章回到现在,写爷爷和翠翠的对话,照应了第四、五章。可见,这篇课文在情节上跌宕起伏,前设伏笔,后置照应,衔接自然,连贯流畅。时间的回环往复衔接得天衣无缝,情节铺设更是跌宕起伏,引人入胜。答案解构:本题考查情节手法,属于情节结构手法类题目。解答本题,可以先梳理情节结构,指出情节之间的关系,然后再归纳总结。 相关知识掌握牢(一)小说情节叙述手法1叙述人称和叙述视角类 别
23、特 点第一人称(有限视角)第一人称只能局限于叙述人的所见所闻,叙述时会受到一定的叙述限制,但它能使小说显得真实亲切,拉近与读者的距离,同时便于抒发感情。第二人称第二人称拉近了叙述者与人物之间的距离,增强了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第三人称(全知视角)第三人称不受叙述者的见闻和感觉的约束,相对自由。它可以深入人物内心,将人物的心理活动告诉读者;还可以展示不同人物在不同地点同时发生的事情。2.叙述方式类别 释 义 特 点顺叙 按照事件发生、发展的先后顺序来写。 情节发展脉络分明,层次清晰。倒叙不按事件的先后顺序来写,而是把某些发生在后面的情节或结局先行提出,然后再按顺序叙述下去。制造悬念
24、,引人入胜。插叙在叙述主要事件的过程中,根据表达的需要,暂时中断主线而插入另外一些与中心事件有关(1)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使10的内容的叙述。叙述完插入的事件后再接上原来的事件写。插叙内容不影响主要事件的表达。情节更完整,结构更严密,内容更充实。(2)衬托中心人物,丰富情节,深化文章主题。补叙也叫追叙,在行文中用两三句话或一小段话对前边说的人或事做一些补充的交代,补充另一件与之有关的事件,使事件的整个过程更加清晰完整。(1)对上文的内容做补充交代,有助于更好地表达主题。(2)使文章结构完整,行文跌宕起伏,收到出人意料的效果。平叙就是平行叙述,即叙述同一时间内不同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5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通用版 2020 高考 语文 一轮 复习 第三 板块 专题 理清 脉络 思维 主线 情节 练习 解析 DOC

链接地址:http://www.mydoc123.com/p-12286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