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 GDW 1625-2013 配电自动化建设与改造标准化设计技术规定.pdf
《Q GDW 1625-2013 配电自动化建设与改造标准化设计技术规定.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Q GDW 1625-2013 配电自动化建设与改造标准化设计技术规定.pdf(36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ISC 29.240 国家电网公司企业标准 Q/GDW16252013 代替 Q/GDW6252011 配电自动化建设与改造标准化设计 技术规定 Technical rule for distribution automation and retrofit of standardized design 2014-09-01发布 2014-09-01实施 国家电网公司 发 布 Q/GDW Q/GDW 1625 2013 I 目 次 前言 I 1 范围 . 2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 2 3 术语和定义 . 2 4 总体要求 . 3 5 配电自动化统筹建设要求 . 3 6 主站建设改造原则 . 3
2、 7 配电终端建设模式 . 4 8 通信方式 . 6 9 馈线自动化 . 7 10 信息交互 . 7 11 一次设备改造要求 . 8 附录 A (资料性附录) 实时数据接入点测算方法 . 10 附录 B (资料性附录) 配电主站硬件推荐配置 16 附录 C (资料性附录) 配电主站软件推荐配置 20 附录 D (资料性附录) 总线硬件典型架构 25 附录 E (资料性附录) 信息交换总线核心硬件配置标准化配置表 . 26 编 制 说 明 . 27 Q/GDW 1625 2013 I 前 言 本标准代替 Q/GDW625 2011,与 Q/GDW625 2011 相比主要技术性差异如下: 增加了
3、配电自动化统筹建设要求、信息交互、一次设备改造要求等相关内容; 删除了配电自动化实施基本条件相关内容; 修改了配电自动化系统主站、终端、通信等相关内容。 本标准由国家电网公司运维检修部提出并解释; 本标准由国家电网公司科技部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南瑞集团公司、许继集团有限公司、国网北京市电力公司、国网湖南省电力公司、国网浙江省电力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赵江河、林涛、盛万兴、张波、王鹏、刘日亮、冷华、蔡月明、陈奎阳、苏毅方、史常凯、张文斌、刘肖璁、汪延峰 本标准 2011 年 5 月首次发布, 2013 年 12 月第一次修订。 Q/GDW 1625 2013 2 配电自
4、动化建设与改造标准化设计技术规定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中压配电网配电自动化系统的建设与改造原则、配置方式、功能规范与关键性能指标等主要技术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国家电网公司范围内配电自动化系统的设计、建设和改造工作。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Q/GDW 382 配电自动化技术导则 Q/GDW 513 配电自动化主站系统功能规范 Q/GDW 514 配电自动化终端 /子站功能规范 Q/GDW 1738 配电网规划设计技术导则 3 术语和定义 下
5、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配电自动化 distribution automation 配电自动化以一次网架和设备为基础,综合利用计算机、信息及通信等技术,并通过与相关应用系统的信息集成,实现对配电网的监测、控制和快速故障隔离。 Q/GDW 382,定义 3.1 3.2 配电自动化系统 distribution automation system 实现配电网运行监视和控制的自动化系统,具备配电 SCADA(supervisory control and data acquisition)、故障处理、分析应用及与相关应用系统互连等功能,主要由配电自动化系统主站、配电自动化系统子站(可选)
6、 、配电自动化终端和通信网络等部分组成。 Q/GDW 382,定义 3.2 3.3 配电自动化系统主站 master sta tion of distribution automation system 配电自动化系统主站(即配电网调度控制系统,简称配电主站) ,主要实现配电网数据采集、运行监控、馈线自动化、故障处理等功能,为配电网调度运行、生产及故障抢修指挥服务。 Q/GDW 382,定义3.3 3.4 配电自动化终端 remote ter minal unit of distribution automation 配电自动化终端(简称配电终端)是安装在配电网的各类远方监测、控制单元的总称
7、, 完成数据采集、控制、通信等功能。 Q/GDW 382,定义 3.4 3.5 配电自动化系统子站 slave stati on of distribution automation system 配电自动化系统子站(简称配电子站) ,是配电主站与配电终端之间的中间层,实现所辖范围内的信息汇集、处理、通信监视等功能。 Q/GDW 1625 2013 3 Q/GDW 382,定义 3.5 4 总体要求 4.1 配电自动化建设与改造应遵循配电网规划统一要求,以一次网架、配电设备及相关系统的全面评估为基础,基于不同供电区域(参见Q/GDW 1738中A+E分类)可靠性要求设定合理系统建设改造目标并制
8、定技术方案,因地制宜、分阶段实施。 4.2 配电自动化建设与改造应遵循“标准化设计,差异化实施”原则,结合配电网规划,实现同步设计、同步建设、同步投运,并按照设备全寿命周期管理要求,充分利用已有资源。 4.3 配电自动化建设与改造应遵循公司配电自动化技术标准体系,并满足相关国际、行业、企业标准要求。 4.4 配电自动化建设与改造应根据设定目标,合理选择主站建设规模、终端配置和通信网络等配套设施建设模式。 4.5 主干线联络开关、分段开关、进出线较多的开关站、环网单元和配电室宜采用“三遥”终端。 4.6 配电自动化系统应满足电力二次系统安全防护等有关规定, 遥控应具备安全加密认证功能。 5 配电
9、自动化统筹建设要求 5.1 配电自动化建设应纳入配电网整体规划,依据本地区经济发展、配电网网架结构、设备现状、负荷水平以及供电可靠性实际需求进行设计,综合进行技术经济比较,合理投资,分区域、分阶段实施,力求功能实用、技术先进、运行可靠。 5.2 配电自动化改造的二次设备应结合一次设备的改造同步建设、投运,并结合运行监控要求,合理选择配电自动化终端及通信方式。 5.3 配电网站点基、改建工程中涉及电缆沟道、管井改造、建设及市政管道建设时应一并考虑光缆通信,并同期敷设。 5.4 配电自动化改造应充分利用带电作业等手段,减少设备现场改造、调试所占用的停电时间,降低改造过程对供电可靠性的影响。 6 主
10、站建设改造原则 6.1 总体要求 6.1.1 配电主站监控范围为变电站10kV母线至10kV变压器(含公用、专用变压器),含10kV配电网络线路和开关类设备监测或控制,可通过信息交互方式对低压配电网进行监测。 6.1.2 配电主站应根据地区配电网规模和应用需求,宜按照“地县一体化”构架进行设计,配网实时信息量在20万点以上的大型县公司可单独建设主站。配电主站规模按照实施地区3-5年后配网实时信息总量进行设定,并按照大、中、小型进行差异化配置。配网实时信息量测算方法详见附录A。 6.1.3 配电主站功能应符合Q/GDW 513相关要求。 6.2 主站规模分类 配电主站规模分类应遵循以下原则: a
11、) 配网实时信息量在 10 万点以下的建设小型主站; b) 配网实时信息量在 10-50 万点之间的建设中型主站; c) 配网实时信息量在 50 万点以上的建设大型主站。 6.3 硬件配置 Q/GDW 1625 2013 4 6.3.1 一般配置 配电主站硬件包括:数据库服务器、 SCADA 服务器、前置服务器、无线公网采集服务器、接口服务器、应用服务器、 、磁盘阵列、 WEB 服务器以及调度员工作站、维护工作站、二次安全防护装置、局域网络设备、对时装置及相关外设等。 6.3.2 分型推荐配置 配电主站硬件配置按照应用需求可分为小、中和大三种类型(各类型配电主站的核心硬件配置、硬件全配置及硬件
12、结构全图详见附录 B) : a) 小型配电主站在生产控制大区配置 2 台数据库服务器,2 台 SCADA 服务器(兼前置服务器和应用服务器),1 台接口服务器和 1 台磁盘阵列;在管理信息大区配置 1台 WEB 服务器和 1 台接口服务器,二次安全防护装置及相关网络设备;在生产控制大区和管理信息大区之外配置 2 台无线公网采集服务器,二次安全防护装置及相关网络设备。 b) 中型配电主站在生产控制大区配置 2 台数据库服务器,2 台 SCADA 服务器, 2台前置服务器,1 台应用服务器,1 台接口服务器和 1 台磁盘阵列;在管理信息大区配置 1 台 WEB 服务器和 1 台接口服务器,二次安全
13、防护装置及相关网络设备;在生产控制大区和管理信息大区之外配置 2 台无线公网采集服务器,二次安全防护装置及相关网络设备。 c) 大型配电主站在生产控制大区配置 2 台数据库服务器,2 台 SCADA 服务器, 2台前置服务器,2 台应用服务器,1 台接口服务器和 1 台磁盘阵列;在管理信息大区配置 2 台 WEB 服务器和 1 台接口服务器,1 台磁盘阵列,二次安全防护装置及相关网络设备。在生产控制大区和管理信息大区之外配置 2 台无线公网采集服务器,二次安全防护装置及相关网络设备。 6.4 软件配置 6.4.1 基本功能 配电主站均应具备的基本功能包括:配电 SCADA;模型 /图形管理;馈
14、线自动化;拓扑分析(拓扑着色、负荷转供、停电分析等) ;故障研判;与调度自动化系统、 GIS、 PMS 等系统交互应用。 6.4.2 扩展功能 配电主站可具备的扩展功能包括:自动成图、操作票、状态估计、潮流计算、解合环分析、负荷预测、网络重构、安全运行分析、自愈控制、分布式电源接入与控制、经济优化运行、工单管理、计划停电范围分析、基于 GIS 的抢修调度综合展示(区功能)等配电网分析应用以及仿真培训功能。配电主站软件配置清单详见附录 C。 6.5 配电主站信息安全 配电主站信息安全应满足以下规则: a) 在信息安全、区之间安装国产硬件防火墙实施访问控制; b) 在生产控制大区与管理信息大区之间
15、部署正、反向电力系统专用网络安全隔离装置进行电力系统专用网络安全隔离; c) 在信息安全、区之间安装国产硬件防火墙实施安全隔离; d) 配电主站下发的遥控命令应带有基于调度证书的数字签名。 e) 主站前置机应采用经国家指定部门认证的安全加固的操作系统,并采取严格的访问控制措施。 7 配电终端建设模式 7.1 终端类型 Q/GDW 1625 2013 5 a) 配电终端按照监测对象的不同分为馈线终端(FTU)、站所终端(DTU)与配变终端(TTU); b) 配电终端按照功能分为“三遥”终端和“二遥”终端。 7.2 总体要求 a) 配电终端应具备运行数据采集、存储、通信及维护等功能; b) 配电终
16、端通信规约宜采用符合 DL/T 634 标准的 101、 104 通信规约或符合 DL/T 860标准(IEC 61850)的协议; c) 配电终端应具备硬件异常自诊断和告警、远端对时、远程管理等功能; d) 配电终端电源应具有无缝投切的后备电源并具备为通信设备提供电源的能力; e) 配电终端应具备状态量采集防抖功能,并支持上传带时标的遥信变位信息; f) 配电终端应符合 Q/GDW 514 相关要求。 7.3 馈线终端(FTU)技术要求 7.3.1“三遥”馈线终端要求 a) 具备就地采集模拟量和状态量,控制开关分合闸,数据远传及远方控制功能; b) 具备同时为通信设备、开关分合闸提供配套电源
17、的能力; c) 宜采用 TV 取电,并支持双路电源输入和自动切换功能; d) 后备电源宜采用蓄电池或超级电容,具备自动充放电管理功能;蓄电池供电时应保证完成分-合-分操作 1 次并维持终端及通信模块至少运行 4 小时;超级电容供电时应保证分操作 1 次并维持终端及通信模块至少运行 15 分钟 e) 配有当地/远方选择开关和控制出口硬压板,支持控制出口软压板功能; f) 整机正常运行功耗应不大于 15W(不含通信电源、开关操作电源功耗),含通信电源、操作电源空载运行时的正常运行功耗应不大于 20W。 7.3.2“二遥”馈线终端要求 7.3.2.1 基本型终端 a) 应能接收故障指示器遥信、遥测信
18、息,并实现信息上传,应具备现场带电安装条件; b) 宜采用内置式锂电池供电,并可采用太阳能等方式充电; c) 具备终端及故障指示器远程管理功能; d) 配电线路一般节点或不具备加装 TA 装置的线路宜采用基本型终端。 7.3.2.2 标准型终端 a) 具备就地采集开关模拟量和状态量的功能,满足测量数据、状态数据的远传功能; b) 可采用 TV 取电或 TA 取电等就地取电方式; c) 整机正常运行功耗宜不大于 15W; d) 配电线路分支开关以及无联络的末端站室宜采用标准型终端。 7.3.2.3 动作型终端 a) 具备就地采集开关模拟量和状态量的功能,满足测量数据、状态数据的远传功能; b)
19、宜采用 TV 取电就地取电方式; c) 具备开关就地控制、故障检测、快速切除功能,满足为开关提供操作电源的能力; d) 动作定值可当地或远方整定; e) 整机正常运行功耗应不大于 15W(不含通信电源、开关操作电源功耗),含通信电源、操作电源空载运行时的正常运行功耗宜不大于 20W; f) 对于重要用户分支宜采用动作型终端。 7.4 站所终端(DTU)技术要求 Q/GDW 1625 2013 6 7.4.1 三遥”站所终端要求 a) 具备就地采集至少 4 路开关的模拟量和状态量以及控制开关分合闸功能,满足测量数据、状态数据的远传和远方控制功能; b) 具备为通信设备、开关分合闸提供配套电源的能
20、力; c) 宜采用 TV 取电,并支持双路电源输入和自动切换功能; d) 配有当地/远方选择开关和控制出口硬压板,支持控制出口软压板功能; e) 具备数据转发功能; f) 整机正常运行功耗不宜大于 20W(不含通信电源、开关操作电源功耗),含通信电源、操作电源空载运行时的正常运行功耗宜不大于 25W。 7.4.2 二遥”站所终端要求 7.4.2.1 标准型终端 a) 应能接收至少 4 路故障指示器遥信、遥测信息,并具备信息上传功能; b) 具备就地采集至少 4 路开关的模拟量和状态量的功能,满足测量数据、状态数据的远传功能; c) 可采用 TV 取电或 TA 取电等就地取电方式; d) 具备数
21、据转发功能; e) 整机正常运行功耗宜不大于 15W(不含通信电源、开关操作电源功耗),含通信电源、操作电源空载运行时的正常运行功耗宜不大于 20W。 7.4.2.2 动作型终端 a) 具备就地采集开关模拟量和状态量的功能,满足测量数据、状态数据的远传功能; b) 具备开关就地控制、故障检测、快速切除功能; c) 动作定值可当地或远方整定; d) 宜采用 TV 取电本地取电方式; e) 整机正常运行功耗不宜大于 15W(不含通信电源、开关操作电源功耗),含通信电源、操作电源空载运行时的正常运行功耗不宜大于 20W; f) 对于重要用户分支宜采用动作型终端。 7.5 配电终端信息安全 配电终端应
22、满足电力二次安全防护有关规定,满足以下原则: a) 所有终端对于主站下发的遥控命令都应进行单向认证; b) 当应用配电子站时,终端对于主站下发的遥控命令也应满足单向认证要求。 8 通信方式 8.1 有线通信方式 8.1.1有线通信方式主要包括无源光网络(xPON) 、工业以太网、电力线载波通信3种。 8.1.2 对于“三遥”终端覆盖率较 高区域,宜采用无源光网络(xPON) ;对于设备级联数较多的线路,可采用工业以太网;对于光纤无法覆盖的区域,可采用电力线载波。 8.1.3 采用xPON技术,光线路终端(OLT)宜布置在站室内,接入骨干通信网(四级) ;光网络单元(ONU)端口、通道宜采用冗余
23、方式建设。 8.1.4 ONU应支持双PON口,双MAC地址,至少满足4个10M/100M以太网电口、2个RS232/485串行接口的接入要求。 8.1.5 ONU应采用直流24V供电,额定功耗不应 大于10W,瞬时最大功耗不应大于15W(持续时间小于50ms) 。 8.1.6 采用工业以太网技术,汇聚交换机宜配置在站室内,接入骨干通信网(四级) ;工业以太网应使用环网结构,具备全保护自愈功能; Q/GDW 1625 2013 7 8.1.7工业以太网交换机光以太网口不少于2个, 电以太网口不少于4个。 应采用直流24V供电,额定功耗不应大于10W,瞬时最大功耗不应大于40W(持续时间小于50
24、ms) 。 8.2 无线通信方式 8.2.1 无线通信方式主要包括专网、公网2种。 8.2.2 采用无线公网技术时, 应满足电力二次系统安全防护等有 关规定,采用基于VPN的组网方式,并支持用户优先级管理。 8.2.3 采用的无线通信模块额定功耗不应大于3W,瞬时最大功耗不应大于5W(持续时间小于50ms) 。 8.2.4 无线专网可采用230MHz复用等技术。 9 馈线自动化 9.1 主要方式 馈线自动化可分为集中型与就地型: 9.1.1 集中型 a) 全自动式:主站通过收集区域内配电终端的信息,判断配电网运行状态,集中进行故障定位,自动完成故障隔离和非故障区域恢复供电; b) 半自动式:主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5000 积分 1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QGDW16252013 配电 自动化 建设 改造 标准化 设计 技术 规定 PDF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