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十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1讲从“百家争鸣”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讲义(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doc
《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十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1讲从“百家争鸣”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讲义(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十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1讲从“百家争鸣”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讲义(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doc(26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1第 1讲 从 “百 家 争 鸣 ”到 “罢 黜 百 家 , 独 尊 儒 术 ” 形成体系 把握要点1有关“百家争鸣”的 4 个关键点(1)一个时代特征:大变革、大动荡、大发展。(2)两大历史趋势:国家:分裂统一、社会:奴隶制度封建制度。(3)三种治国思想:人治、法治、 “无为而治” 。(4)四个主要派别:儒家、道家、法家、墨家。2有关董仲舒新儒学的 4 个关键点(1)一个实质:文化专制。(2)一个核心:天人感应。(3)两个目的:适应大一统和中央集权的需要。(4)三点主张:“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 “天人感应”和“君权神授”、 “三纲五常” 。 课题(一) “百家争鸣”与儒家
2、思想的形成回扣教材知识一、 “百家争鸣”出现1背景(1)经济:井田制趋于瓦解,封建经济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2)政治:分封制崩溃,诸侯纷争,社会发生重大变革。(3)阶级关系:士的活跃和受重用。(4)思想文化:学术环境宽松,出现私人讲学,形成一些思想流派。2流派:主要有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等流派。3特点:互相诘难、批驳又彼此吸收、融合。24意义:“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二、 “百家争鸣”各流派的主张及成就1儒家思想的特征与成就先秦儒学关注现实问题,主要是一些治国原则与道德准则。提
3、倡德治,强调道德感化,孕育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其中孔子代表没落的奴隶主贵族,孟子、荀子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其思想主张分别如下:孔子(春秋) 孟子(战国) 荀子(战国)思想核心是“仁” ,要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政治:统治者要以德治民;主张“克己复礼”教育:主张“有教无类”政治:实行“仁政” ;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伦理:主张“性本善”政治:“仁义”和“王道” ,以德服人;提出“君舟民水”伦理:提出“人之性恶”2道家代表 老子(春秋) 庄子(战国)思想主张哲学:“道”是万物本原、朴素辩证法思想主张:“无为而治” 、小国寡民把世间万物都看作是相对的,认为放弃一切差别观念,就
4、能获得精神上的自由特征与成就崇尚自然,超越功名利禄,追求精神自由,道家思想对中国文化及中国人的思维方式、道德人格产生了深远影响(没落的奴隶主贵族思想)3.法家(1)代表人物:韩非子(战国)。(2)思想主张:君主要以法治国,提出了系统的法治理论;把君主的权力提高到极点。(3)阶级立场:新兴地主阶级。(4)特征与成就:适应了加强中央集权的时代需求,成为变革图强的理论武器。4墨家(1)代表人物:墨子(战国)。(2)思想主张:“兼爱” 、非政、尚贤、节俭、非乐、节用、节葬、尚同。(3)阶级立场:平民阶层。(4)特征与成就:讲求实际、功利,一度成为显学。进补课程知识一、孔子思想中“仁”和“礼”的关系1核
5、心是“仁”:“仁”的基本出发点是爱人,涵盖一切美德。实现“仁”的途径是3道德自觉,推己及人,行“忠恕”之道(“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目的是调节与和谐人际关系。2以“礼”治国,强调等级和秩序:关于“礼”的做法是“克己复礼”(约束自己,使行为符合周礼), “尊尊亲亲”(卑贱者尊崇尊贵者,最重要的是尊君;子女孝顺父母,弟妹恭敬兄长), “正名”(用周礼所规定的名分去规范人的言行,使长幼有序)。3调整“礼”和“仁”的方法是中庸:只有“礼” ,会加深社会对立,导致矛盾激化;只有“仁” ,会模糊上下尊卑。恰当地协调“礼” “仁”关系,形成不可分割的统一体“中庸” ,既贵贱
6、分明又温情和谐。达到中庸的做法是“和而不同” 。二、认识先秦儒家的民本思想1孔子的民本思想“爱人”作为“仁”的重要精神内涵具有广泛的适用性,由“爱人”所推导出的一系列思想都深刻体现出孔子对一般社会民众的关注,对整个人类社会发展中实现人与人之间共同和谐发展的关心。这种以博大宽厚的胸怀来爱护民众的精神,是“仁”的一种表现方式,反映了孔子的民本思想。直到今天,孔子的这一思想仍然具有普遍的现实性和永恒的价值。2孟子的民本思想孟子的“仁政”贯穿着民本思想。孟子提出“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赋敛” ,劝说统治阶级要善待民众,不要过分地剥削他们;总结战国时期各国治乱兴衰的规律,提出了一个富有民主性的著名命题“
7、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这是孟子在用“仁政”来解释君民关系。民本思想是孟子哲学思想中的精华,也是对孔子民本思想的发展。3.荀子的民本思想荀子大体遵循了孔孟的路线。他主张“仁义” “王道” ,提出“天之生民,非为君也;天之立君,以为民也”的著名观点。在君民关系上,荀子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这就是著名的“君舟民水”思想,对后世政治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为后来的封建帝王所采纳,对封建时代“治世”局面的出现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三、先秦儒家思想的理性精神先秦儒家理性精神的具体表现之一在于西周官学的神学性质为儒学的人本思想所取代。殷商以来遗留的尊崇鬼神的迷信观念,以及西周
8、时期流行的天命观都对西周学术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经过春秋时期人本主义思潮的酝酿后,儒家明确提出了反对神秘主义的口号,如荀子天论中的“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等。“仁”与“礼”的提出是先秦儒家理性精神的又一重要表现。 “仁”是对个体的要求,“礼”则是人的社会性标准。例如, 论语雍也中的“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 孟子告子中的“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 ,从孔孟的论述中可以看出“仁”主要是要求人4们成为合乎理性的人。再如,从孔子的重“礼”到荀子的礼法并用,反映了儒家对社会发展的理性思考。探究重难知识一、儒家思想
9、的内涵材料一 孔子极力倡导仁人君子之道。从理想人格的意义讲,孔子所谓的仁人君子不仅应关切个人自我道德品格修养,具备忠信、孝悌、克己、礼让、好学、知勇、仁恕等诸美德,而且更应怀抱经世济民的情怀, “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 “修己以安人”、 “修己以安百姓” 。林存光孔子新论材料二 在早期儒家经典中,民本思想有较多的体现。 尚书中说:“民为邦本,本固邦宁。 ”孔子主张“因民之所利而利之” 。孟子认为民贵君轻,又称:“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 ”荀子中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问题 据上述材料归纳先秦儒家
10、思想的价值内涵。信息获取 材料一体现了孔子思想政治和伦理相结合的特点。材料一中,孔子心目中的“仁人君子”首先要注重个人自我道德修养,追求理想人格,在此基础上要具备“经世济民”情怀,即注重国家利益、社会利益、民族利益和整体利益。材料二主要体现了孔子的“利民”思想、孟子的“民贵君轻”思想和荀子的“君舟民水”思想,他们思想的实质都是一种民本思想。早期儒家的民本思想的主要内涵是强调君民相互依存;君主应重视民意、顺应民心,其政治理想是君主用贤人、行仁政。史论形成 先秦儒学的基本特征政治特征重视传统、注重继承;政治和伦理结合;在治国方略上主张“德治” ,以德为主,德刑相辅,强调为政以德;重“人治” ;注重
11、对人进行利导的礼治而不是对人实施纯粹强制的法治;和贵中庸;在天与人的关系上重于人事,虚于天命伦理特征强调“仁”和“礼” , “仁”是思想的内核。 “仁”是主观道德修养, “礼”是客观制度规范经济特征认为人民的贫富与国家的治乱安危有很大的关系。同时提倡对财富欲望加以节制,要重义轻利教育特征孔子提出了“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他创办私学,开创了平民能够接受教育的新时代。先秦儒家除了重视礼、义、信等,还注重培养为政治国的能力,强调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与统一5二、百家争鸣的争论焦点材料一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老子材料二 “废先王之
12、教” ,而实行变革, “以法为教” ;“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万乘之主,千乘之君,所以制天下而征诸侯者,以其威势也” 。摘编自韩非子解读 材料一体现了道家“无为而治”的治国主张,该治国主张对约束统治者的暴政、恢复社会秩序方面起了重要作用,但在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的社会环境下,难以实现,是一种消极应对社会变革的治国思想。材料二体现了法家的改革观、法治观和集权观,该治国主张不仅为当时地主阶级的改革提供了理论基础,也为后来秦始皇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提供了理论借鉴。史论形成 百家争鸣的争论焦点(1)人性善恶:孔子认为“性相近” ;孟子认为“人性善” ;荀子及法家认为“人性恶
13、” 。(2)如何处理人际关系关于普通的人与人之间关系问题:孔子提出“爱人”的主张,但讲求等级;墨子提出“兼爱”的观点,即互敬互爱,不分等级。关于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的关系问题:孟子从“人性善”的理论出发,提出了“民贵君轻”的观点;荀子从“人性恶”的理论出发,提出“君舟民水”的观点。(3)人与自然的关系:荀子提出“天行有常” “制天命而用之” ;老子认为人应顺应自然。(4)治国理念儒家推崇“人治” ,治国时偏重人的作用,强调道德感化,实行仁政,带有民本思想。即所谓“王道” 。法家提倡“法治” ,即强调法的作用,主张用严刑峻法来统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即所谓的“霸道” 。
14、道家主张“无为而治” ,强调不要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社会,要顺应时势和民心,休养生息,以恢复和发展生产。即所谓“帝道” 。(5)在人生态度上:儒家主张积极入世,强调社会责任;道家则主张“逍遥”的人生态度,主张避世,强调超脱。6研高考知命题趋向 从延伸知识的长度命题1(2016浙江 10 月选考)先秦时期,思想家孟子主张“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 ;思想家荀子主张“君人者,欲安,则莫若平政爱民矣” 。他们的主张( )A都属于春秋时期的同一思想流派B都强调施政为民的重要性C都否定了法在治国中的重要作用D都被当时诸侯国国君采纳解析:选 B 孟子的“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和荀子的“君人者,
15、欲安,则莫若平政爱民矣”反映的都是要求统治者要得民心和爱民,体现施政为民的思想,B 项正确。2(2015全国卷)古代儒家学者批评现实政治,往往称颂夏、商、周“三代”之美,甚至希望君主像尧、舜一样圣明。这表明了儒者( )A不能适应现实政治 B反对进行社会变革C理想化的政治诉求 D以复古为政治目标解析:选 C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结合材料准确理解儒家的主张。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要求统治者对待百姓要实行仁政,不可过度威逼百姓,以达到巩固统治秩序的目的,材料反映了儒家的政治理想,C 项符合题意;儒家思想在汉代经过改造适应了统治者的需要,所以 A 项错误;儒家主张逐步改良政治,B 项错误;儒学以维护等级秩序
16、为目标,D 项错误。题 后 启 智 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内容,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始于夏商周时期,发展于春秋战国时期,定型于汉代,此后历朝历代虽有所演变,然而其思想主旨始终没有变化,一定程度上能够使人民安居乐业,促进了中国封建社会发展,但民本思想也有其阶级和历史的局限性,即它是为了巩固封建专制统治而提出的。在当今构建和谐社会的背景下,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仍具有很重要的借鉴意义。 从拓展知识的宽度命题3(2018北京高考)“王”字在甲骨文中是一把斧头的形象,象征军事首领的征伐权力。战国时期,孟子认为, “以力假仁者霸以德行仁者王” 。他的观点( )A与甲骨文“王”字的本
17、义一致B是“无为而治”的理论依据C体现出儒家强调教化的政治理念D奠定了宗法制度的思想基础解析:选 C “以力假仁者霸以德行仁者王”的意思是,依靠武力假借仁义之名7而统一天下的叫作“霸” ,依靠道德施行仁义而统一天下的叫作“王” ,可见孟子强调“德”的作用,体现出儒家强调教化的政治理念,故 C 项正确。甲骨文中“王”象征军事首领的征伐权力,而孟子认为的“王”是“以德行仁者王” ,两者不一致,故 A 项错误。 “无为而治”是道家的思想,而孟子是儒家的代表人物,故 B 项错误。宗法制在商周时已经产生,时间上不符合,故 D 项错误。4(2015海南高考)先秦诸子百家既相互辩难,也相互影响。儒家与法家主
18、张的共通之处是( )A重农抑商 B强调制度与秩序C厚古薄今 D重视道德与人伦解析:选 B 儒家注重等级和名分,倡导“为政以德” ,强调“仁” “礼” ,注重贵贱有序的等级秩序;法家主张用法治来维护社会秩序,B 项是儒家和法家的共通之处。重农抑商是商鞅提出的,A 项只符合法家;厚古薄今是道家和儒家的主张,法家主张变革,认为“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 ,C 项错误;D 项只符合儒家。 题 后 启 智 商鞅初见秦孝公,曾经分别以帝道、王道和霸道说孝公。所谓帝道,就是“好民之所好,恶民之所恶,天下共举,依然辞让,仆人之出,天下庆幸” ,大抵有无为而治的味道,道家最为推崇。所谓王
19、道,就是“一心行仁,泽及百姓,万国景仰,莫不愿为平民,征伐一地,多地盼王师” ,儒家最为推崇的就是王道。以仁治国,以百姓之心为心,居庙堂之上,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王道从根本上来说,是有为而治的。所谓霸道,就是“修刑厉法,富国强兵,使民怀刑畏威,以法服人” ,霸道是法家最为推崇的。帝道主张无为,王道和霸道都主张有为,强调制度和秩序。 从探索知识的深度命题5(2018浙江 4 月选考)先秦有思想家认为:“凡入国,必择务而从事焉。国家昏乱,则语之尚贤、尚同;国家贫,则语之节用、节葬。 ”这体现了( )A民贵君轻的主张 B讲求实际功利的精神C克己复礼的思想 D追求精神自由的倾向解析:选 B
20、 依据材料可得出该思想家针对当时的社会情况提出“尚贤、尚同” “节用、节葬”的观点,这符合墨家追求实际功利的思想,故 B 项正确;民贵君轻是儒家孟子的民本思想,故 A 项错误;孔子在早年的政治追求中,一直以恢复周礼为己任,并把克己复礼称之为“仁” ,这在材料中未体现,故 C 项错误;追求精神自由是道家的特点,故 D 项错误。6(2017江苏高考)孔子主张“克己复礼” “为仁由己” 。朱熹对“克己”作如下解释:“克”意为“胜” , “己”指的是“身之私欲” 。这种解释( )A将人性置于天理之上 B以满足个人欲望为目标8C完全曲解孔子的本意 D与孔子本意不完全一致解析:选 D 孔子的“克己复礼”是
21、要求人们的行为符合礼的准则,符合西周的等级名分制度,而朱熹的“克己”则要求克服人的私欲,维护封建伦理道德,二者不完全一致,故 D 项正确;朱熹主张“存天理,灭人欲” ,故 A、B 两项错误;朱熹的思想是对孔子思想的发展,故 C 项错误。题后启智 先秦诸子思想的现实价值儒家的“仁政” “有教无类”等思想具有和谐意识,对于调节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具有积极作用,对今天倡导的人本理念具有借鉴意义;孔子等人的教育思想为今天推行全民教育、素质教育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道家的“无为”思想主张顺应自然,对于增强环保意识,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现实价值;道家思想构成了中国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法家的法治、变革思想对
22、于当今中国的法制建设具有借鉴意义;法家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墨家的“兼爱、非攻、节俭、尚贤”思想成为今天平等博爱、热爱和平、尊重人才、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重要思想来源练模拟悉命题热点1孔子说“学而优则仕” ,而他的弟子曾参要求:“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这表明儒家( )A强调学养与修养并重B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C以“仁”为思想核心D注重追求功名的官本位思想解析:选 B 材料“学而优则仕”体现儒家认为学习好并有余力的人应当做官为百姓服务, “士不可以不弘毅不亦远乎”体现了儒家把践行仁义道德作为毕生的宏愿,故 B项正确
23、。2在治国思想方面,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而荀子则认为:“治之经,礼与刑,君子以修百姓宁。 ”材料主要反映了( )A荀子成为儒法思想的集大成者B从德治角度完整论述君民关系C体现以德治国以礼育民的思想D儒家思想法治充实礼治的转折9解析:选 D 据题干材料可知,儒家由早期的“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主张德治,以礼教化百姓,发展到战国末期的“治之经,礼与刑” ,主张礼法并用,说明儒家思想不断发展,出现了法治充实礼治的转折,故 D 项正确。3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材料主张( )A统治者应推行德政 B治国
24、者要崇尚贤能C统治者行清简政治 D治国者须厉行法治解析:选 C 根据材料可知,不推崇有才德的人,令到老百姓不互相争夺;不珍爱难得的财物,令到老百姓不去偷窃;不显耀足以引起贪心的事物,令到民心不被迷乱,这是老子的无为思想,C 项正确;统治者应推行德政是儒家思想,排除 A 项;治国者要崇尚贤能是墨家思想,排除 B 项;治国者须厉行法治是法家思想,排除 D 项。4韩非子提出君主要善于用法来管理官吏,还要做到“使法择人,不自举也” 。这一主张( )A要求君主熟悉法律 B体现王在法下C是对贵族政治的否定 D突出依法治国解析:选 C 韩非子选拔官吏的主张是依靠法律选择人,而不是依靠人来选拔,这是对传统贵族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5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0 高考 历史 一轮 复习 第十 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 主流 思想 演变 百家争鸣 罢黜百家 独尊 儒术 讲义 解析 新人 必修 DOC

链接地址:http://www.mydoc123.com/p-12269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