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中学案)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考案11第十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综合过关规范限时检测(必修3)(含解析).doc
《(衡中学案)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考案11第十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综合过关规范限时检测(必修3)(含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衡中学案)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考案11第十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综合过关规范限时检测(必修3)(含解析).doc(8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1第十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综合过关规范限时检测时间:50 分钟 满分:100 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12 小题,每小题 4 分,共计 48 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1(2018山东青岛调研)论语提到天命的次数仅有三次,远远少于礼和仁的次数。老子重视天人关系,他认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这( A )A折射出不同的人生追求 B反映了不同的时代背景C说明了顺天有为的主张 D本质上都赞成君权神授解析 论语记述的孔子的言论,其实是体现对鬼神敬而远之,先事人事,老子坚持是无为而治,故 A 项正确;老子和孔子同处于春秋时期,处于相同的时代背景,故
2、 B项错误;老子是无为而治,故 C 项错误;老子的天人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孔子推崇仁礼与君权神授无关,故 D 项错误。2(2018河南中原名校考评)战国时代的纵横家,鼓吹依靠合纵、连横的活动称霸,或者建成“王业” 。他们宣传:“外事,大可以王,小可以安。 ”纵横家提出以上主张的原因是( B )A诸侯争霸力图实现全国统一B兼并战争发展的现实要求C政治改革运动引发战争不断D争霸形势出现势均力敌解析 战国时期诸侯争霸的目的是实现区域性或者全国性的霸主地位而非全国统一,故 A 项错误;为适应战国时期诸侯间争霸战争的需要,这一时期的纵横家纷纷鼓吹“外事,大可以王,小可以安” ,故 B 项正确;引发战争
3、不断的是各国间实力对比的消长以及诉求的变化而非政治改革运动,故 C 项错误;“争霸形势出现势均力敌”这属于脱离材料的主观臆断,故 D 项错误。3(2019湖南永州一模)孔子曾说:“谁能出不由户?何莫由斯道也?”孟子也说:“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旷安宅而弗居,舍正路而不由,哀哉!”董仲舒也认为:“夫仁人者,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 ”据此可知,三人都( C )A代表了中国古代的宗教信仰B体现了不同时期儒家思想的治国之道C承认、遵循和信奉仁义之道D提升了儒家思想在当时的地位和影响解析 “谁能出不由户?何莫由斯道也?”意思是:谁能够走出屋子而不经过房门呢?为什么没有人走这条必经的仁
4、义之路?材料中三人都强调仁义,认为应该遵循和信奉仁义之道,故 C 项正确;材料中三人都强调仁义,与宗教信仰无关,排除 A 项;材料反映的是强调的是个人修养,遵循和信奉仁义之道,无法体现“治国之道” ,排除 B 项;材料信2息无法体现“儒家思想在当时的地位和影响” ,排除 D 项。4(2018河南安阳一模)王莽建立新朝取代西汉,仅遭到朝野人士的零星反对;东汉末年既有割据一方的豪强,更有权势滔天的权臣,却大都不敢称帝。东汉末年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C )A权臣豪强对中央集权的畏惧B当时社会对“君权神授”的尊崇C儒家忠君思想进一步理论化D儒家“经世致用”思想的恢复解析 据材料“东汉末年既有割据一方
5、的豪强,更有权势滔天的权臣,却大都不敢称帝”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的地方豪强割据一方,敢于对抗中央,故 A 项错误;“君权神授”思想是西汉时董仲舒提出的,而非东汉末年,且“君权神授”不等于“忠君思想” ,故 B 项错误;随着董仲舒新儒学地位的确立,经过数百年发展,三纲五常尤其是其忠君思想在东汉被进一步强化,故东汉末年虽天下大乱,割据势力及权臣大都不敢公然称帝,故 C 项正确;儒家“经世致用”思想强调入世,关注与解决社会实际问题,与权臣豪强不敢称帝的现象无关,故 D 项错误。5(2018湖北百所重点学校联考)(汉武帝)建元元年,丞相(卫)绾奏:“所举贤良或治申、商、韩非、苏秦、张仪之言,乱国政
6、,请皆罢。 ”汉武帝采纳其建议。材料说明( B )A汉武帝开始推行察举制B西汉政府加强社会思想控制C西汉政府废除了诸子百家思想D汉武帝从无为而治转向有为解析 根据材料丞相(卫)绾奏:“所举贤良”可推知当时确实实行了推荐人才的政策,但是不能据此判断汉武帝开始推行察举制,察举制的确立时间是汉武帝元光元年(公元前 134 年),不是建元元年,故 A 项错误;分析题目材料,丞相(卫)绾奏:“所举贤良或治申、商、韩非、苏秦、张仪之言,乱国政,请皆罢。 ”说明当时举荐上来的人里面有法家和纵横家,说他们乱国政,意味着政府实际上不赞成这些思想,根据所学知识,汉武帝时为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采纳董仲舒的建议, “
7、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儒家思想确立了主流思想的地位,政府加强了思想控制,故 B 项正确;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重用儒生,但并没有废除禁绝其他思想,另外汉初崇尚“黄老思想” ,道家、儒家都属于诸子百家,故 C 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汉武帝时加强思想控制的内容,并没有涉及有为和无为的内容,故 D 项错误。6(2019安徽 A10 联盟)广东三饶城隍庙始建于明代,庙内文物信息如下表。这体现出 ( A )画像 “忠义图” ,肖像是“桃园三结义”的刘备、关公和张飞。神像 孟婆神,劝人行善,后来入山修真,玉皇大帝敕命她为幽冥之神。壁画 “送子观音”像,造型是抱着婴孩的菩萨。3A儒释道融合的文化景
8、象B文化重心向南迁移完成C统治者借神权强化统治D民间信仰发生根本变化解析 “忠义图”宣传儒家的忠君、节义思想, “孟婆神” “人山修真”体现了道家文化, “菩萨”属于佛教,三教文化同时出现在同一城隍庙内,反映出儒释道融合的文化传统,故 A 项正确。材料没有南北比较信息,无法得出 B 项结论;材料中没有涉及“统治者”和“神权” ,不能得出 C 项结论;D 项“根本变化”缺乏依据,排除 D 项。7(2018广东佛山顺德一模) 朱熹反复提到:“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爱亲敬长隆师亲友之道,皆所以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本” 。王阳明则强调:愚夫愚妇只要在日常行为的“事上磨炼” ,同样可以成为圣人。从中可以得
9、知( B )A儒学思想家提倡“经世致用”B儒学呈现出世俗化特点C伦理道德是儒学的主要内容D成圣是理学的终极目标解析 朱熹强调“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爱亲敬长隆师亲友之道”即日常生活应该遵守儒家伦理道德和礼节之道,王阳明强调普通人在良知的指导下从事日常实践活动也可以成为圣人,说明宋明时期儒学呈现出世俗化特点,材料并没有提及经世致用的思想,故 A项错误;儒学呈现出世俗化特点符合题意,故 B 项正确;朱熹和王阳明的思想体现的是儒学呈现世俗化的特点,并不是强调伦理道德是儒学的主要内容,故 C 项错误;朱熹和王阳明要求普通人也要遵守伦理道德并为此进行行为实践,并没有强调成圣是理学的终极目标,故 D 项错误。
10、8(2018河南中原名校考评) 宋明理学通过天理论、道统论、格物致知论和心性论构建起庞大的理论体系,高度重视个人道德修养。宋明理学客观上适应了当时社会的需要,促进了社会的发展,在一定时期内具有历史进步性。其进步性主要体现在( B )A神化君主权威,维护专制统治B重塑社会伦理,维护社会稳定C重视辩论教育,认识灵魂善性D杂糅三教思想,实现三教归儒解析 A 项是宋明理学的局限性,而非进步性,故 A 项错误;材料宋明理学“高度重视个人道德修养” ,有利于重塑社会伦理,维护社会稳定,故 B 项正确;材料强调宋明理学“高度重视个人道德修养” ,与重视辩论教育无关,故 C 项错误;材料强调宋明理学“高度重视
11、个人道德修养” ,与实现三教归儒无关,故 D 项错误。9(2018四川蓉城名校联盟联考) 明代法律规定:“其夫殴妻,非折伤,勿论;凡民间寡妇,三十以前夫亡守制者,五十以后不改节者,旌表门闾,除免本家差役。 ”这反映了( D )4A明代法律存在等级观念 B小农经济滋生性别歧视C明代政府禁止寡妇改嫁 D理学思想影响婚姻观念解析 题干主要论述夫妻关系和寡妇守节的法律条文规定,没有谈及等级观念,故A 项错误;材料反映的主要内容不是性别歧视,故 B 项错误;题干只是政府倡导寡妇守节,并不是禁止寡妇改嫁,故 C 项错误;宋明理学强调“存天理,灭人欲” ,影响到了人们的婚姻观,故 D 项正确。10(2019
12、江西红色七校联考)朱之瑜(16001682)称:“宋儀辨析毫厘,终不曾做得一事。 ”颜元(16351704)认为:程朱派头始终与尧舜孔孟无干,分毫无益于社稷生民,分亳无功于疆场天地。两人的本质意图是( D )A抨击程朱理学的空疏学风B宣扬儒家以民为本的思想C对先秦儒家思想的扬弃D倡导经世致用的社会风气解析 根据“宋儀辨析毫厘,终不曾做得一事。 ”“程朱派头始终与尧舜孔孟无干”可知,两人都认为理学不务实,对社会的作用不大,其本质意图是倡导经世致用的社会风气,故 D 项正确;两人观点的本质是要表达自己倡导经世致用的观点,而非要抨击程朱理学,故 A 项错误;材料主旨是反映程朱理学的不务实,主张经世致
13、用,B、C 两项与主旨不符。11(2019湖北黄冈质检)据礼记王制记载:“殷人养国老于右学,养庶老于左学;周人养国老于东胶,养庶老于虞庠。 ”汉代,统治者强调以孝道治理天下。唐宋以后,保持了由皇帝宴请老人的习俗,称为“观醣” 。如康熙六十大寿时,举办“千叟宴” ,宴请天下老人。这种现象反映出,中国古代( B )A政治活动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B道德教化和政治宣传的重要性C社会活动具有鲜明的等级差别D百善孝为先思想源于宗法观念解析 材料反映的是不同时期的政府均采取措施尊敬老人,推动社会“尊老”之风的养成,以此进行道德教化和政治宣传,巩固统治,故 B 项正确。儒家思想形成与春秋战国时期,显然不能涵盖材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5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学 2020 高考 历史 一轮 复习 11 第十一 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 主流 思想 演变 综合 过关 规范 限时 检测 必修 解析 DOC

链接地址:http://www.mydoc123.com/p-12262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