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第十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综合过关规范限时检测时间:50 分钟 满分:100 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12 小题,每小题 4 分,共计 48 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1(2018山东青岛调研)论语提到天命的次数仅有三次,远远少于礼和仁的次数。老子重视天人关系,他认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这( A )A折射出不同的人生追求 B反映了不同的时代背景C说明了顺天有为的主张 D本质上都赞成君权神授解析 论语记述的孔子的言论,其实是体现对鬼神敬而远之,先事人事,老子坚持是无为而治,故 A 项正确;老子和孔子同处于春秋时期,处于相同的时代背景,故
2、 B项错误;老子是无为而治,故 C 项错误;老子的天人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孔子推崇仁礼与君权神授无关,故 D 项错误。2(2018河南中原名校考评)战国时代的纵横家,鼓吹依靠合纵、连横的活动称霸,或者建成“王业” 。他们宣传:“外事,大可以王,小可以安。 ”纵横家提出以上主张的原因是( B )A诸侯争霸力图实现全国统一B兼并战争发展的现实要求C政治改革运动引发战争不断D争霸形势出现势均力敌解析 战国时期诸侯争霸的目的是实现区域性或者全国性的霸主地位而非全国统一,故 A 项错误;为适应战国时期诸侯间争霸战争的需要,这一时期的纵横家纷纷鼓吹“外事,大可以王,小可以安” ,故 B 项正确;引发战争
3、不断的是各国间实力对比的消长以及诉求的变化而非政治改革运动,故 C 项错误;“争霸形势出现势均力敌”这属于脱离材料的主观臆断,故 D 项错误。3(2019湖南永州一模)孔子曾说:“谁能出不由户?何莫由斯道也?”孟子也说:“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旷安宅而弗居,舍正路而不由,哀哉!”董仲舒也认为:“夫仁人者,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 ”据此可知,三人都( C )A代表了中国古代的宗教信仰B体现了不同时期儒家思想的治国之道C承认、遵循和信奉仁义之道D提升了儒家思想在当时的地位和影响解析 “谁能出不由户?何莫由斯道也?”意思是:谁能够走出屋子而不经过房门呢?为什么没有人走这条必经的仁
4、义之路?材料中三人都强调仁义,认为应该遵循和信奉仁义之道,故 C 项正确;材料中三人都强调仁义,与宗教信仰无关,排除 A 项;材料反映的是强调的是个人修养,遵循和信奉仁义之道,无法体现“治国之道” ,排除 B 项;材料信2息无法体现“儒家思想在当时的地位和影响” ,排除 D 项。4(2018河南安阳一模)王莽建立新朝取代西汉,仅遭到朝野人士的零星反对;东汉末年既有割据一方的豪强,更有权势滔天的权臣,却大都不敢称帝。东汉末年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C )A权臣豪强对中央集权的畏惧B当时社会对“君权神授”的尊崇C儒家忠君思想进一步理论化D儒家“经世致用”思想的恢复解析 据材料“东汉末年既有割据一方
5、的豪强,更有权势滔天的权臣,却大都不敢称帝”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的地方豪强割据一方,敢于对抗中央,故 A 项错误;“君权神授”思想是西汉时董仲舒提出的,而非东汉末年,且“君权神授”不等于“忠君思想” ,故 B 项错误;随着董仲舒新儒学地位的确立,经过数百年发展,三纲五常尤其是其忠君思想在东汉被进一步强化,故东汉末年虽天下大乱,割据势力及权臣大都不敢公然称帝,故 C 项正确;儒家“经世致用”思想强调入世,关注与解决社会实际问题,与权臣豪强不敢称帝的现象无关,故 D 项错误。5(2018湖北百所重点学校联考)(汉武帝)建元元年,丞相(卫)绾奏:“所举贤良或治申、商、韩非、苏秦、张仪之言,乱国政
6、,请皆罢。 ”汉武帝采纳其建议。材料说明( B )A汉武帝开始推行察举制B西汉政府加强社会思想控制C西汉政府废除了诸子百家思想D汉武帝从无为而治转向有为解析 根据材料丞相(卫)绾奏:“所举贤良”可推知当时确实实行了推荐人才的政策,但是不能据此判断汉武帝开始推行察举制,察举制的确立时间是汉武帝元光元年(公元前 134 年),不是建元元年,故 A 项错误;分析题目材料,丞相(卫)绾奏:“所举贤良或治申、商、韩非、苏秦、张仪之言,乱国政,请皆罢。 ”说明当时举荐上来的人里面有法家和纵横家,说他们乱国政,意味着政府实际上不赞成这些思想,根据所学知识,汉武帝时为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采纳董仲舒的建议, “
7、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儒家思想确立了主流思想的地位,政府加强了思想控制,故 B 项正确;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重用儒生,但并没有废除禁绝其他思想,另外汉初崇尚“黄老思想” ,道家、儒家都属于诸子百家,故 C 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汉武帝时加强思想控制的内容,并没有涉及有为和无为的内容,故 D 项错误。6(2019安徽 A10 联盟)广东三饶城隍庙始建于明代,庙内文物信息如下表。这体现出 ( A )画像 “忠义图” ,肖像是“桃园三结义”的刘备、关公和张飞。神像 孟婆神,劝人行善,后来入山修真,玉皇大帝敕命她为幽冥之神。壁画 “送子观音”像,造型是抱着婴孩的菩萨。3A儒释道融合的文化景
8、象B文化重心向南迁移完成C统治者借神权强化统治D民间信仰发生根本变化解析 “忠义图”宣传儒家的忠君、节义思想, “孟婆神” “人山修真”体现了道家文化, “菩萨”属于佛教,三教文化同时出现在同一城隍庙内,反映出儒释道融合的文化传统,故 A 项正确。材料没有南北比较信息,无法得出 B 项结论;材料中没有涉及“统治者”和“神权” ,不能得出 C 项结论;D 项“根本变化”缺乏依据,排除 D 项。7(2018广东佛山顺德一模) 朱熹反复提到:“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爱亲敬长隆师亲友之道,皆所以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本” 。王阳明则强调:愚夫愚妇只要在日常行为的“事上磨炼” ,同样可以成为圣人。从中可以得
9、知( B )A儒学思想家提倡“经世致用”B儒学呈现出世俗化特点C伦理道德是儒学的主要内容D成圣是理学的终极目标解析 朱熹强调“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爱亲敬长隆师亲友之道”即日常生活应该遵守儒家伦理道德和礼节之道,王阳明强调普通人在良知的指导下从事日常实践活动也可以成为圣人,说明宋明时期儒学呈现出世俗化特点,材料并没有提及经世致用的思想,故 A项错误;儒学呈现出世俗化特点符合题意,故 B 项正确;朱熹和王阳明的思想体现的是儒学呈现世俗化的特点,并不是强调伦理道德是儒学的主要内容,故 C 项错误;朱熹和王阳明要求普通人也要遵守伦理道德并为此进行行为实践,并没有强调成圣是理学的终极目标,故 D 项错误。
10、8(2018河南中原名校考评) 宋明理学通过天理论、道统论、格物致知论和心性论构建起庞大的理论体系,高度重视个人道德修养。宋明理学客观上适应了当时社会的需要,促进了社会的发展,在一定时期内具有历史进步性。其进步性主要体现在( B )A神化君主权威,维护专制统治B重塑社会伦理,维护社会稳定C重视辩论教育,认识灵魂善性D杂糅三教思想,实现三教归儒解析 A 项是宋明理学的局限性,而非进步性,故 A 项错误;材料宋明理学“高度重视个人道德修养” ,有利于重塑社会伦理,维护社会稳定,故 B 项正确;材料强调宋明理学“高度重视个人道德修养” ,与重视辩论教育无关,故 C 项错误;材料强调宋明理学“高度重视
11、个人道德修养” ,与实现三教归儒无关,故 D 项错误。9(2018四川蓉城名校联盟联考) 明代法律规定:“其夫殴妻,非折伤,勿论;凡民间寡妇,三十以前夫亡守制者,五十以后不改节者,旌表门闾,除免本家差役。 ”这反映了( D )4A明代法律存在等级观念 B小农经济滋生性别歧视C明代政府禁止寡妇改嫁 D理学思想影响婚姻观念解析 题干主要论述夫妻关系和寡妇守节的法律条文规定,没有谈及等级观念,故A 项错误;材料反映的主要内容不是性别歧视,故 B 项错误;题干只是政府倡导寡妇守节,并不是禁止寡妇改嫁,故 C 项错误;宋明理学强调“存天理,灭人欲” ,影响到了人们的婚姻观,故 D 项正确。10(2019
12、江西红色七校联考)朱之瑜(16001682)称:“宋儀辨析毫厘,终不曾做得一事。 ”颜元(16351704)认为:程朱派头始终与尧舜孔孟无干,分毫无益于社稷生民,分亳无功于疆场天地。两人的本质意图是( D )A抨击程朱理学的空疏学风B宣扬儒家以民为本的思想C对先秦儒家思想的扬弃D倡导经世致用的社会风气解析 根据“宋儀辨析毫厘,终不曾做得一事。 ”“程朱派头始终与尧舜孔孟无干”可知,两人都认为理学不务实,对社会的作用不大,其本质意图是倡导经世致用的社会风气,故 D 项正确;两人观点的本质是要表达自己倡导经世致用的观点,而非要抨击程朱理学,故 A 项错误;材料主旨是反映程朱理学的不务实,主张经世致
13、用,B、C 两项与主旨不符。11(2019湖北黄冈质检)据礼记王制记载:“殷人养国老于右学,养庶老于左学;周人养国老于东胶,养庶老于虞庠。 ”汉代,统治者强调以孝道治理天下。唐宋以后,保持了由皇帝宴请老人的习俗,称为“观醣” 。如康熙六十大寿时,举办“千叟宴” ,宴请天下老人。这种现象反映出,中国古代( B )A政治活动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B道德教化和政治宣传的重要性C社会活动具有鲜明的等级差别D百善孝为先思想源于宗法观念解析 材料反映的是不同时期的政府均采取措施尊敬老人,推动社会“尊老”之风的养成,以此进行道德教化和政治宣传,巩固统治,故 B 项正确。儒家思想形成与春秋战国时期,显然不能涵盖材
14、料中所有朝代,故 A 项错误。材料中朝代都重视养老风气形成,并不是等级差别的明显,故 C 项错误。材料中并没有说明孝顺的思想来源于宗法观念,故D 项错误。12(2019浙江十校联盟联考)有学者认为在中国的封建社会里,很多思想家借助神权来表达自己的人权。下列各项符合上述观点的是( A )A董仲舒的“天人感应”B王夫之的“天地之化日新”C朱熹的“理先于气”5D王守仁的“灵明就是本心”解析 根据所学董仲舒“天人感应”可知,如果天子违背了天意,不仁不义,天就会出现灾异进行谴责和警告;如果政通人和,天就会降下祥瑞以鼓励,这一定程度上有利于限制君主的权力过度膨胀,由此可知董仲舒的“天人感应”体现了古代思想
15、家借助神权来表达自己的人权,故 A 项正确。B 项体现的是王夫之的唯物思想,C 项是朱熹的理学,D项是王守仁的心学,B、C、D 三项都与题干无关,排除。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 3 小题,第 13 题 25 分,第 14 题 12 分,第 15 题 15 分,共计52 分)13(25 分) 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的正统思想,这一思想体系不断发展,在中国历史上有着重要影响。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理学家们为了建立儒家的形而上学,他们一方面借鉴佛教和道教在哲学本体论方面的成果,一方面在传统儒学中寻找能够用来构筑哲学形而上学的因素,传统儒学经由理学家们的改造,道德信条式的理论体系终于变成以哲学形而
16、上学作基础的哲学理论体系。就此而言,它体现着宋明理学家们融合创造的哲学智慧。赵志霞浅谈宋明理学在儒学发展中的地位材料二 程朱坚认一草一木皆有理不仅如此,程朱以为须穷究事物内在之理。其说乃不免以物为外在,析心与理为二。阳明认为其结果是心必将丧失其方向与动力。阳明说,如其理外在于心,则亲没之后,吾心即无孝之理及孝亲之心。船山(王夫之)视宇宙为一生生不息之历程。在这个历程里,气之阴与阳不断地融合,如是,气与理俱日新不已。这种哲学适用于政府与历史上,导致了反传统而大胆的结论。理既只是存现于具体事物与制度之中,那么宋明新儒家所制定为历史与社会之典范之“天理” ,就根本不存在了。摘编自陈荣捷中国哲学文献选
17、编材料三 大一统的封建帝国需要这样一种宗教:用统一的神权来神化君权,用祖先崇拜来巩固宗法等级制度,用“天定”的禁欲主义的清规戒律来束缚民众,用教主崇拜来管制思想帝王选中儒家,经历上千年的时间,经历两次改造,儒家变为儒教,孔子抬高为被崇拜的偶像。任继俞儒家与儒教(1)根据材料一,分析宋明理学相对于传统儒学的新特点。(4 分)(2)材料二中两派思想家的观点有何不同;依据材料二指出王夫之反对理学的依据是什么。请以与其同时代的一位思想家的观点为材料二中“导致了反传统而大胆的结论”提供证明。(12 分)(3)根据材料三,列举史实说明从儒家思想到“儒教”的两次改造。试分析这种改造的历史影响。(9 分)答案
18、 (1)新特点:佛道化;增加了儒学的哲学思辨色彩。(2)不同点:程朱认为理是万物本原,属于客观唯心主义;王阳明认为心是万物本原,6属于主观唯心主义。程朱主张探究外物,王阳明强调内心自省。依据:进步的历史观。(或“事物是发展的观点”)证明:列举黄宗羲、顾炎武的思想说明即可。(如黄宗羲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君臣平等” “限制君权,以学校作为决定是非的最高机构” “工商皆本” ;顾炎武提出“众治” ,揭露君主专制的弊端,主张“经世致用”等。)(3)改造:西汉时,董仲舒以“天人感应” “神化君权” ,以“三纲” “五常”来巩固等级制度;宋朝时,朱熹等理学家提出“存天理,灭人欲” ,并将孔子神化为被
19、崇拜的偶像。影响:巩固了中央集权君主专制的国家,铸造了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使孔孟思想成为中国的正统思想。解析 (1)要求回答宋明理学对传统儒学的新发展,结合材料信息“一方面一方面”来归纳总结。(2)“不同”从“本原论”和“认识论”两个方面进行比较;“依据”据材料二中的“视宇宙为一生生不息之历程”来概括;“证明”要结合所学知识,如选择黄宗羲、顾炎武等,要突出“发展” “变化”的特征。(3)第一小问,联系所学知识可知,儒学已经经过董仲舒和理学家的两次改造,结合董仲舒和宋朝理学家对儒学具体改进的措施回答即可;第二小问,从巩固国家统治、铸造民族性格等方面思考。14(12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
20、料 墨子(思想)之所以会灭绝,其实正是儒法结合的结果,儒家满口仁义道德,法家讲究阴谋、阳谋控制术。这些东西都与墨家思想格格不入。无论政治思想、制度设置、核心价值观,还是研究的范围,墨家的思想都远远超出了当时的诸子百家。老子的道德经虽然玄之又玄,高深莫测,但是仅限于少数极有智慧的人之间高谈阔论之用,形成不了制度,更无法与社会现实结合,产生实效。墨子是真正哲学中的逻辑学与认识论的创始人,也是中国科学技术的始祖,他的思想是中国宗教的萌芽,也是中国最早的民主政治的开端。如果不是因为西汉汉武帝、董仲舒之间搞官学勾结,弄出一个摧毁中华文明的“废黜百家,独尊儒术” ,墨家不可能在自由竞争中失败。摘编自许锡良
21、墨家的灭绝及中国千年的悲剧解读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的相关史实加以论述。(12 分)(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有理)答案 观点:中国的皇权政治与儒家文化勾结,扼杀了墨家思想。论证:墨子代表了战国时期新兴的手工业者等阶层,他提出将兼爱、尚贤、非攻、尚同、节用作为治国方法,在战国时期影响很大。战国是我国封建制度形成时期,秦汉时期我国封建社会迅速发展,并且形成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原有的墨家思想已逐渐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秦汉时期统治者分别以法家思想、道家思想和儒家思想作为统治思想,通过“焚书坑儒”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统一了思想。到汉武帝时期,董仲舒把道
22、家、法家、阴阳五行7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提出了“大一统” “君权神授” “三纲五常”等思想,形成了新的儒学体系,得到统治者赏识并付诸实践。因此,汉代以来儒、法思想的结合以及政府对儒学的重用,最终扼杀了墨家思想的传播与发展。解析 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解答时,先解读材料信息,提炼出一个观点,如“中国的皇权政治与儒家文化勾结,扼杀了墨家思想” ,再结合墨家思想的内容、战国以来社会的进步、秦汉时期的思想文化政策等史实进行论证、说明。15(15 分)(2019江苏省启东中学)明清时期,我国传统农业文明继续发展,同时在其内部也生长出了某些新的思想观念。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程朱一派专在
23、士阶层中求发展,终于成为新儒家的正统。直到王阳明出现后,陆王才真正能和程朱分庭抗礼。王阳明的“致良知”教以“简易直接”为特色,是和朱子“格物致知”的理论长期奋斗而获得的。他认为“圣人之道,吾性自足” ,因而打破了朱子“读书明理”之教在新儒家伦理和农工商贾之间所造成的隔阂。王阳明以来有“满街都是圣人”之说,新儒家伦理因阳明学的出现而走完了它的社会化的历程。摘编自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材料二 有人者(君主)出,不以一己之利为利,而使天下受其利。后之为人君者不然,以我之大私为天下之大公。故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一姓也。吾无天下之责,则吾在君为路人;以天下为事,则君之师友也。黄宗羲明
24、夷待访录材料三 梨洲(黄宗羲)之学,自然以阳明为根底,他一生无日不做事,无日不读书,独于静坐参悟一类功夫,绝不提倡。梨洲不是王学的革命家,也不是王学的承继人,他是王学的修正者。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完成下列要求:(1)据材料一,比较王阳明学说与朱熹学说的不同点,归纳王阳明思想的社会意义。(5分)(2)据材料二,概括黄宗羲的政治理想。据材料三,说明黄宗羲是“王学的修正者” 。(6 分)(3)综合上述材料,请你解释明清时期儒家思想发展的表现。(4 分)答案 (1)不同点:传播对象:朱熹:士大夫阶层;王阳明:发展到普通民众。认识论:朱熹:格物致知;王阳明:致良知(反省内心)。社会意义:有利于思想解
25、放;有利于提高民众的道德修养。(2)理想:天下大公;从政为民;君臣平等。说明:汲取心学精华,注重实行;反对心性空谈。(3)表现:倡导个性解放;讲究经世致用;蕴含初步政治民主观念。解析 (1)第一小问,关于王阳明学说与朱熹学说的不同点,根据材料一“王阳明的致良知教以简易直接为特色,是和朱子格物致知的理论长期奋斗而获得的” 、8“他认为圣人之道,吾性自足 ,因而打破了朱子读书明理之教在新儒家伦理和农工商贾之间所造成的隔阂。王阳明以来有满街都是圣人之说,新儒家伦理因阳明学的出现而走完了它的社会化的历程”等信息可从传播对象、认识论方面回答不同点即可。第二小问,关于意义,根据材料一和结合所学知识可从思想
26、解放、提高民众的道德修养方面回答意义即可。(2)根据材料一“有人者(君主)出,不以一己之利为利,而使天下受其利。后之为人君者不然,以我之大私为天下之大公” 、 “故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一姓也” 、 “吾无天下之责,则吾在君为路人;以天下为事,则君之师友也”等信息即可概括黄宗羲的政治理想。根据材料三“梨洲(黄宗羲)之学,自然以阳明为根底他一生无日不做事,无日不读书,独于静坐参悟一类功夫,绝不提倡”可从汲取心学精华、注重实行,反对心性空谈方面回答黄宗羲是“王学的修正者”即可。(3)关于明清时期儒家思想发展的表现,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从倡导个性解放、讲究经世致用、蕴含初步政治民主观念方面回答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