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版高中语文阶段质量检测三(6_7单元)(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doc
《2019版高中语文阶段质量检测三(6_7单元)(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版高中语文阶段质量检测三(6_7单元)(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doc(12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1阶段质量检测三(6-7 单元)(时间:150 分钟 满分:150 分)一、基础巩固(25 分)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必非天下之人情所欲居也 居:居处,接受B纵不合朕心,朕亦不以为忤 忤:冒犯,触犯C此便是天理人欲交战之机 机:机会 D则文辞不能达 辞:言辞解析:机:关键。答案:C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古今含义相同的一项是(3 分)( )A便即护短不纳B亦犹夫人之情也C须大段著力D无一样创制体格文字而非文者解析:A 项,护短:为自己的缺点或过失辩护。古今含义相同。B 项,古义:一般人,普通人;今义:尊称一般人的妻子。C 项,古义:仔细;今义:大的段落。D 项,古义
2、:文章体裁;今义:人体发育的情况和健康的情况。答案:A3下列各句中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3 分)( )A人君须得匡谏之臣,举其愆过B传之子孙,受享无穷C如临深渊,如履薄冰D童心既障,于是发而为言语解析:履:名词作动词,踩。答案:C4下列各组中加点虚词用法不同的一项是(3 分)( )A古之学者为己 向内便是入圣贤之域B用之则愈明 木受绳则直C事已却悔,如何 今当读何书D也知此为天理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解析:C 项,第一个“何” ,与“如”连用,表“怎么样” ;第二个“何” ,疑问代词“什么” 。A 项,结构助词“的” 。B 项,连词,表顺承关系,就。D 项,判断动词,是。答案:C25默写下列
3、名句名篇。(6 分)(1)人欲自照,必须明镜;_,_。(求谏)(2)战战兢兢,_,_。(朱子语类)(3)童心既障,于是发而为言语,则言语不由衷;见而为政事,则政事为根柢;_,_。(童心说)答案:(1)主欲知过 必藉忠臣 (2)如临深渊 如履薄冰 (3)著而为文辞 则文辞不能达6将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7 分)(1)但思正人匡谏,欲令耳目外通,下无怨滞。(4 分)译文:_(2)盖人心之灵,天理所在,用之则愈明。(3 分)译文:_答案:(1)只想得到正直的人来匡扶规谏,希望自己的视听能与外界相通,使百姓不怨结于心而阻滞不通。(2)人心的性灵,是由天理所决定的,勤于用心则更加明白事理。二、阅读提
4、升(50 分)(一)课内阅读(12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10 题。(12 分)龙洞山农叙西厢 ,末语云:“知者勿谓我尚有童心可也。 ”夫童心者,真心也,若以童心为不可,是以真心为不可也。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若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人而非真,全不复有初矣。童子者,人之初也;童心者,心之初也。夫心之初,曷可失也?然童心胡然而遽失也?盖方其始也,有闻见从耳目而入,而以为主于其内而童心失。其长也,有道理从闻见而入,而以为主于其内而童心失。其久也,道理闻见日以益多,则所知所觉日以益广,于是焉又知美名之可好也,而务欲以扬之而童心失。知不美之名之可丑也,而务欲
5、以掩之而童心失。夫道理闻见,皆自多读书识义理而来也。古之圣人,曷尝不读书哉?然纵不读书,童心固自在也;纵多读书,亦以护此童心而使之勿失焉耳,非若学者反以多读书识义理而反障之也。夫学者既以多读书识义理障其童心矣,圣人又何用多著书立言以障学人为耶?童心既障,于是发而为言语,则言语不由衷;见而为政事,则政事无根柢;著而为文辞,则文辞不能达。非内含以章美也,非笃实生辉光也,欲求一句有德之言,卒不可得。所以者何?以童心既障,而以从外入者闻见道理为之心也。夫既以闻见道理为心矣,则所言者皆闻见道理之言,非童心自出之言也。言虽工,于3我何与?岂非以假人言假言,而事假事,文假文乎?盖其人既假,则无所不假矣。由是
6、而以假言与假人言,则假人喜;以假事与假人道,则假人喜;以假文与假人谈,则假人喜。无所不假,则无所不喜,满场是假,矮人何辩也?然则虽有天下之至文,其湮灭于假人而不尽见于后世者,又岂少哉?何也?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于童心焉者也。苟童心常存,则道理不行,闻见不立,无时不文,无人不文,无一样创制体格文字而非文者。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全不复有初矣 初:人的最初的淳朴的状态B然童心胡然而遽失也 遽:就C则文辞不能达 达:畅达D非笃实生辉光也 笃实:诚实解析:遽:突然。答案:B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3 分)( )AError!BError
7、!CError!DError!解析:A 项,均为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B 项,前者为连词,表示顺承关系;后者为连词,表示递进关系。C 项,均为连词,因为。D 项,均为被动句的标志。答案:B9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能证明保持童心重要性的一组是(3 分)( )若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 有闻见从耳目而入,而以为主于其内而童心失 见而为政事,则政事无根柢 夫道理闻见,皆自多读书识义理而来也 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于童心焉者也 然纵不读书,童心固自在也A BC D解析:说的是童心因这样做而消失了。是说道理是通过多读书得到的。陈述的是“文人童心不失”的事实。答案:D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
8、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文章开门见山地提出了中心论点童心,然后作者分别用一个判断句和两个假设句来阐明童心的含义。B作者用“方其始也” “其长也”和“其久也”三组结构基本相同的句式,把理学对4童心的侵害揭露出来。C作者认为“护此童心”就是要解放个性,保留个性;“障其童心”则是摧残个性,扼杀个性。D作者连用十七个“假”字,突出了对复古、模拟的假文学的鄙视和厌恶,使读者在阅读中产生强烈的共鸣。解析:A 项,作者用的是两个判断句, “真心也”和“绝假纯真”二句,不是一个。答案:A(二)课外阅读(38 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114 题。(19 分)余为是斋,居之三年矣。饥寒危
9、迫之虑,未尝一日弛于其心。非有道路行李之劳,疾病之忧,则无一日不取“六经” “百氏”之文,以诵之于兹也。以其志之笃,事之勤如此,宜其智益加明,业益加进,而不知智益昏,而业益堕也。以是自咎,故尝间而思之。夫挟其饥寒危迫之虑,以从事于圣人之门,而又杂之以道路行李之劳,疾病之忧。有事物之累,无优游之乐。其于理之精微,索之有不得尽。其事之是非,古今之成败兴废之故,考之有不得其详矣。况古人之学,所以渐涵而持养之者,因未尝得施诸其心,而措施其躬也。如此,则凡所为,早夜孜孜,以冀事业之成,而诏道德之进者,亦可谓妄矣。然古之君子一箪食一瓢饮而处之泰然未尝有戚戚乎其心而汲汲于其言者彼其穷于当世有甚于众矣而有以自
10、得于己者如此,必期所以用心者,或异于予矣。孔子曰:“贫而乐。 ”又曰:“古之学者为己。 ”其然也。岂以饥寒者动其志,岂以挟策读书者,而谓之学哉。予方务此,以自达于圣人也。因述其所以,而书其辞于壁以为记。(选自朱熹牧斋记)1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然古之君子一箪食/一瓢饮而处之泰然/未尝有戚戚乎其心/而汲汲于其言者/彼其穷于当世/有甚于众矣/B然古之君子一箪食/一瓢饮而处之/泰然未尝有戚戚乎/其心而汲汲/于其言者/彼其穷于当世/有甚于众矣/C然古之君子/一箪食/一瓢饮而处之/泰然未尝有戚戚乎/其心而汲汲于其言者/彼其穷于当世/有甚于众矣/D然古之君子/一箪食一瓢
11、饮/而处之泰然/未尝有戚戚乎其心/而汲汲于其言者/彼其穷于当世/有甚于众矣/解析:然古之君子,一箪食一瓢饮,而处之泰然。未尝有戚戚乎其心,而汲汲于其言者,彼其穷于当世,有甚于众矣。5答案:D1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六经,六部儒家经典著作,是指经过孔子整理而传授的六部先秦古籍。它们是论语 诗经 尚书 礼经 乐经 周易 。 B诏,先秦时代上级给下级的命令文告称诏。秦汉以后,专指帝王的文书命令。 C圣人,指知行完备、至善之人,是有限世界中的无限存在。 “才德全尽谓之圣人” 。D记,古代的一种文体,可记叙描写,也可议论抒情 ,属于散文的范畴。如陶渊明的桃
12、花源记 、柳宗元的小石潭记 。 解析:论语不属“六经” 。 “六经”是诗 书 礼 易 乐 春秋的合称。答案:A13下列有关文意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这篇题为“牧斋记”的短文,没有记叙自己书房的布局陈设,却写了自己读书的感悟,提出了关于读书的主张。B朱熹认为,自己多年来一直担忧饥寒、感到紧迫,有尘世俗事的拖累,没有悠闲快乐,缺少对事物的精细研究。C古人一箪食、一瓢饮,泰然处之,不伤悲也不牢骚,因为他们心里有收获,朱熹认为这是古人勤勉读书的原因。D在文章的结尾,朱熹引用孔子的“贫而乐”和“古之学者为己”以表达自己坚守困境、快乐读书、修养自己的志向。解析:C 项, “朱熹认为
13、这是古人勤勉读书的原因”表述错误,文中朱熹借古人“贫而乐”来探究古人读书的目的是“期所以用心者” 。答案:C14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1)以其志之笃,事之勤如此,宜其智益加明,业益加进,而不知智益昏,而业益堕也。(5 分)译文:_(2)岂以饥寒者动其志,岂以挟策读书者,而谓之学哉。(5 分)译文:_解析:这两句话的翻译重点分别是第(1)句中“其志之笃,事之勤如此”的倒装句,第6(2)句中连续的反问语气。答案:(1)以我这样志向坚定、勤于政事,按理应该是智慧增长,事业增进,却不知怎么的智慧昏昏,事业衰退。(2)他们怎么能因为饥寒而改变志向,怎么能因为挟着简策读书,就自称
14、学问家呢?参考译文:我建成这个书斋,居住在这里,已经三年了。担忧饥寒、感到紧迫,没有一天在心里放松过。如果没有出巡视察,或者生病,我没有一天不手握“六经”和“诸子百家” ,在书斋里高声诵读的。以我这样志向坚定、勤于政事,按理应该是智慧增长,事业增进,却不知怎么的智慧昏昏,事业衰退。所以我非常自咎,有时候常常细细思量其中的缘由。我常常怀有担忧饥寒、感到紧迫的心理,从事于孔夫子传下来的教育事业,可是有时候又夹杂着出巡视察,偶尔还患病待在家中。有尘世俗事的拖累,缺乏悠闲悠游的快乐。因而对客观事理的精微之处,不能寻觅出其中的深理。对人事的是是非非,对古今的成败兴废的原因,细细查考也不能得出其中的中肯的
15、结论。何况古人的学问,之所以渐渐地涵养并持之以恒,是因为没有能在心里实施出来,而亲身实践罢了。这样,凡是要作什么,就早晚孜孜以求,以希望事业有所成就,并希望道德上能够有所增进的,可以说是很虚妄的。可是古代品德高尚的人,一箪饭食,一瓢清水,泰然处之,从来不会心里伤悲,也不会在言语上喋喋不休,是因为他们在当时非常不畅达,比其他的人更甚。而又因为自己心里有所得,就一定期望能够尽心尽力行事,这点或者和我不太一样。孔子说:“贫穷,但快乐。 ”又说:“古代求学的人是为了提高自己。 ”这是很对的。他们怎么能因为饥寒而改变志向,怎么能因为挟着简策读书,就自称学问家呢。我现在正修身养性,力求达到圣人的境界。所以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5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9 高中语文 阶段 质量 检测 _7 单元 解析 新人 选修 中国文化 经典 研读 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