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中语文第四单元第10课短新闻两篇讲义新人教必修1.doc
《2019年高中语文第四单元第10课短新闻两篇讲义新人教必修1.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年高中语文第四单元第10课短新闻两篇讲义新人教必修1.doc(19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1短新闻两篇作者简介周婷、杨兴:别了, “不列颠尼亚” 的署名作者。 别了, “不列颠尼亚” 选自通讯名作 100 篇(新华出版社 2000 年版)。周婷、杨兴,实际上是新华社周树春、胥晓婷、杨国强、徐兴堂四位记者的合称。这四个人是这篇新闻的创作者。其中,周树春是新华社副总编辑、 参考消息报社社长。罗森塔尔(19222006),美国著名记者。出生于加拿大安大略省,后到美国求学并加入美国国籍。他在纽约市立学院上学时就是校报通讯员。1944 年进入纽约时报后长期从事国际新闻报道,先后常驻印度、波兰、瑞士和日本,并于 1960 年获普利策奖的国际新闻奖。自 1977 年起任纽约时报执行主编,为巩固该
2、报在美国新闻业中的重要地位立下了功劳。1986 年卸任后,他又成为一名专栏作家,为美国各大报纸撰稿,直到 2004 年才搁笔。(一)背景链接1 别了, “不列颠尼亚” 屈辱的历史19 世纪 40 年代和 50 年代,英国两次发动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迫使清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和北京条约 。在这两个条约中,香港和九龙被迫割让给英国。1898 年,英国又通过展拓香港界址专条强行租借“新界”99 年,从而侵占了整个香港地区。历经 150 年的沧桑曲折,中国人民终于迎来了香港回归这一天。香港回归1997 年 7 月 1 日,这是一个对中华民族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日子,这一天,中国政府对香港恢复行使主
3、权,离开了祖国一个半世纪的香港终于回到了祖国的怀抱。四位新华社记者作为历史的见证人,真实、准确地记下了这难忘的时刻,写下了这篇佳作。2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奥斯维辛集中营是纳粹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修建的 1 000 多座集中营中最大的一座,面积达 40 万平方千米。由于有数百万人在这里被德国法西斯杀害,它又被称为“死亡工厂” 。该集中营距波兰首都华沙 300 多千米,是波兰南部奥斯维辛市附近 40 多座集中营的总称。1947 年 7 月 2 日,奥斯维辛集中营旧址被辟为殉难者纪念馆。1979 年,联合国2教科文组织将其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以警示世界“要和平,不要战争” 。为了见证这段历史
4、,每年有数十万名来自世界各国的各界人士前往奥斯维辛集中营遗址参观,凭吊那些被德国纳粹分子迫害致死的无辜者。本文便是作者目睹了波兰奥斯维辛集中营后有感而写的一篇新闻。(二)常识整理文体知识新闻:新闻是报社、通讯社、广播电台、电视台等新闻机构对当前政治事件和社会事件所作的报道。要求迅速及时、真实简明、用事实说话。形式有消息、通讯、特写、调查报告、新闻图片和电视新闻等。消息:消息是新闻报道中使用最多的一种文体,具有及时、简明、真实的特征。消息的结构包括标题、开头、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六部分。这六部分中,标题、导语、主体是必不可少的。标题,是新闻的“眼睛” ,它提纲挈领,浓缩文意,因此,新闻必须简洁
5、、确切、醒目,即要用简明的语言概括出所报道的主要内容,点明其意义并富有吸引力。新闻标题的主标题旨在揭示消息的主题或重要新闻事实;副标题用于补充说明情况或指出内容范围,作出内容提要等。导语放在开头,概述新闻的主要内容或事实,鲜明地揭示新闻的中心。导语的写作一般遵循 5W1H 原则,即导语一般包括时间(When)、地点(Where)、人物(Who)、事件(What)、原因(Why)、结果(How)六要素。(三)博览悦读别了, “不列颠尼亚” 体现出的新闻实录性第一,清晰的可视性。实录性新闻突出表现在“目击”和“视觉”中,它必须写出特定的现场氛围。这就要求记者(通讯员)具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在采访现场
6、要善于捕捉精彩的镜头、典型的场面,并给予形象的再现。如文中写的“在蒙蒙细雨中,末任港督告别了这个曾居住过 25 任港督的庭院” “面色凝重的彭定康注视着港督旗帜在日落余音的号角声中降下旗杆” “停泊在港湾中的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和邻近大厦上悬挂的巨幅紫荆花图案,恰好构成这个日落仪式的背景” “五星红旗在英军添马舰营区升起”等等,这些简洁的笔法,为读者勾勒出一幅幅画面,使新闻具有清晰的可视性。自然流于记者笔端的这些文字,似乎有着色彩浓烈的油画效果,让读者读后犹如品尝醇厚的美酒,回味无3穷,并加深了对香港回归这一重大历史性事件意义的理解。第二,具有生动的可听性。实录性新闻要再现特定的场景、特定的形
7、象,离不开生动形象的语言,离不开各种音响。如文中写的“彭定康注视着港督旗帜在日落余音的号角声中降下旗杆” “五星红旗伴着义勇军进行曲冉冉升起” ,等等。这些描述,给人以流畅自然的感觉,好像亲临新闻事实发生的现场,听到降旗声、下雨声、讲话声和升旗的乐曲声从而受到强烈的感染。第三,清新而富于动感。作者巧妙地在文中穿插新闻背景材料,并运用对比手法,在看似静态的叙述中注入动态的信息。如“从 1841 年 1 月 26 日英国远征军第一次将米字旗插上港岛,至 1997 年 7 月 1 日五星红旗在香港升起,一共过去了 156 年 5 个月零 4 天。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 ,十分耐人寻味。第四,
8、具有鲜明的色彩感。如文中实录的“登上带有皇家标记的黑色劳斯莱斯 ”“绿树丛中” “白色建筑” “悬挂的巨幅紫荆花图案” “广场上灯光渐暗” “五星红旗” “南海的夜幕”等,这些色彩交错的画面,给读者以色彩明快的深刻印象。于无声处听惊雷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控诉了德国法西斯屠杀犹太人的暴行。但作者在行文中没有使用情绪激愤的感叹句,而是将愤怒的情感融入冷静的表达中,收到了“于无声处听惊雷”的效果。1文章开头采用了正话反说的技法“从某种意义上说,在布热金卡,最可怕的事情是这里居然阳光明媚温暖,一行行白杨树婆娑起舞,在大门附近的草地上,还有儿童在追逐游戏。 ”这里为什么不能阳光明媚温暖、白杨树婆娑起舞?
9、为什么不能有儿童的追逐游戏?作者不去控诉法西斯,反倒指责诗意的生活。原来此地是“杀人工厂” ,不应与诗意的生活联系在一起。这样切入,视角独特,更具有撼人心魄的力量。2将愤怒的情感压缩在冷静的叙述之中“还有一些参观者注视着毒气室和焚尸炉。开头,他们表情茫然,因为他们不晓得这是干什么使的。然而,一看到玻璃窗内成堆的头发和婴儿的鞋子,一看到用以关押被判处绞刑的死囚的牢房时,他们就不由自主地停下脚步,浑身发抖。 ”“成堆的头发和婴儿的鞋子” ,这是何等令人发指的暴行,但作者叙述时语气是多么平静:“他们表情茫然” “不由自主地停下脚步,浑身发抖” ,只要联想到数以百万计的鲜活的生命、天真的儿童被残酷杀戮
10、,读者的心情能够平静吗?3将法西斯的暴行熔铸在诗意的描写之中“在一排照片的中间,有一张特别引人注目,发人深思。这是一个二十多岁的姑娘,长得丰满,可爱,皮肤细白,金发碧眼。她在温和地微笑着,似乎是为着一个美好而又隐秘的梦想而微笑。 ”这一个漂亮姑娘对生活充满幻想,但等着她的却是毒气和肢解!在这诗4意的描写之中饱含着对法西斯的切齿痛恨。总之,本文在看似冷静的叙述和描写之中,饱含着爱好和平的人们对法西斯的声讨,这声音如滚滚春雷警醒着世人。(一)读准字音.单音字(1)港督(d) (2)紫荆花(jng)(3)冉冉(rn) (4)婆娑(su)(5)颠倒(din) (6)嬉笑(x)(7)沼泽(zho) (8
11、)纳粹(n cu)(9)废墟(x) (10)雏菊(ch)(11)窒息(zh) (12)祷告(do).多音字1组词辨析法(1)载Error! (2)泊Error!(3)折Error! (4)剥Error!(5)塞Error! (6)鲜Error!2语境辨析法(7)厦(xi)门华侨大厦(sh)地处中山路商业街,毗邻市府大道和环岛路,距前往鼓浪屿的渡口仅 5 分钟车程,交通十分便捷。(8)中秋来临,神仙湾哨卡(qi)的战士们在卡(k)片上写下自己的中秋祝福。(9)中国石化就应(yng)届生解约事件做出回应(yng)称,为规范招聘流程,公司2013 年的毕业生招聘增加了统一考试环节。(二)写准字形(1
12、)Error! (2)Error!(3)Error! (4)Error!(5)Error! (6)Error!(7)Error! (8)Error!(三)易混辨析1邻近 vs 临近 5课本原句停泊在港湾中的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和邻近大厦上悬挂的巨幅紫荆花图案,恰好构成这个“日落仪式”的背景。辨析都有靠近、接近的意思。但二者适用对象不同:“邻近”单指位置的接近;“临近”既可以指时间上的靠近,也可以指地点上的接近。即境活用随着 2014 年高考的临近,不少考生家长已着手在邻近各个考点的宾馆预订客房。2.熟悉 vs 熟习课本原句布热金卡在波兰南方城市奥斯维辛城外几英里的地方世人对奥斯维辛这个地名
13、更熟悉。辨析“熟悉”指知道得很详细,了解得很清楚,其对象可以是具体的人或事物,也可以是抽象的事理。 “熟习”指深刻而熟练地掌握,常用于技艺、学问、语言、知识等。即境活用他既熟习营销技巧,又熟悉该销售区域的情况,所以他的销售业绩在公司总是遥遥领先。3心智 vs 心志课本原句一些幸存者撰写的回忆录中谈到的情况,是任何心智健全的人所无法想象的。辨析都有一个“心”字说明是人内在的东西,代表一个人的思想程度。 “心智”表示思考能力,智慧;也表示心理,性情。 “心志”指意志。即境活用8 月 10 日,心智障碍人士艺术展在兰州举办,从陈列的精巧的艺术作品看,这些参赛人士心志很高。 第一步 快读课文明大意(一
14、)阅读别了, “不列颠尼亚” ,在横线上概括出事件。(二)阅读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在方框内填入参观地点以及参观者的表现。6第二步 精读课文细揣摩学 习 目 标 1筛选概括新闻的主要信息。2品味新闻语言。3理解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中侧面描写的作用及作者写作意图。 (一)阅读别了, “不列颠尼亚” ,完成后面各题。1怎样理解“随着末代港督的离去,这座古典风格的白色建筑将成为历史的陈迹”这句话的含意?答: 明确:这句话表面上说的是港督的建筑,实际上是在告诉人们,香港已经回归祖国,末代港督已经离去,中国人民一段屈辱的历史已经永远地成为过去。2. “从 1841 年 1 月 26 日英国远征军第一次
15、将米字旗插上港岛,至 1997 年 7 月 1 日五星红旗在香港升起,一共过去了 156 年 5 个月零 4 天。 ”时间为什么要具体到“零 4 天”?答: 明确:一方面清楚、准确地写出了我们百年的屈辱史,一方面又写出了中国人为此做出的努力。3 别了, “不列颠尼亚” 一文在报道重大历史事件、描述现实场景的同时,插入一些背景材料,请找出背景材料的语句,并探讨这些背景材料有何作用?答: 明确:在写港督府告别仪式中,插入一些关于港督府历史的背景材料;在写广场告别仪式时,插入 156 年前,英国殖民者踏上香港的首次升旗。作用:现实的场景和背景材料自然地衔接,使得这些背景材料看上去并不是杂乱无章7的,
16、它们靠现实的场景串在一起,与之融为一体。另外,背景材料的引入也使得现实的场景有历史的纵深感,历史跨度极大,使人感受到深厚的历史内涵,也让人更加体会出仪式本身的现实内涵。4对“别了, 不列颠尼亚 ”这个新闻标题应怎样理解?有何作用?答: 明确:(1)标题有两层意思,表层意思:参加完交接仪式的查尔斯王子和末任港督彭定康乘坐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消失在茫茫的南海夜幕中,这是现实场景。深层意思:“不列颠尼亚”号的离去,象征着英国殖民统治在香港的终结。中华民族的一段耻辱终被雪洗。(2)作用:标题是倒装句式,将“别了”提前,有突出和强调作用,引人注意。(二)阅读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回答
17、问题。5作为新闻,我们分明能看到记者的感情也蕴含其中,如文章开头写到:“阳光明媚温暖,一行行白杨树婆娑起舞儿童在追逐游戏。 ”这是一幅美好的景象,然而作者却说这是“最可怕的事情” “像一个噩梦” ,为什么?答: 明确:“最可怕”等词,作者用反语,景象固然美好,但因为布热金卡曾经是人间地狱,只有灰暗的天空、沉闷的色调才能与之相称。表达出作者自己内心无比的愤懑。6理解下面两句话在文中的深刻意蕴。(1)在德国人撤退时炸毁的布热金卡毒气室和焚尸炉废墟上,雏菊花在怒放。答: (2)在奥斯维辛,没有可以作祷告的地方。答: 明确:(1)这是细节描写,运用了对比手法:一边是戕害生命的毒气室和焚尸炉,一边是生机
18、勃勃的生命,两种反差极大的事物摆在一起,这样的景象的确让人难忘。同时是讽刺,任纳粹刑罚多么残暴,终归阻止不了生命的进程。(2)在奥斯维辛,刽子手丧失了人性,双手沾满了无辜者的鲜血,他们是不可能向上帝祷告忏悔自己罪行的;而无辜者成为刽子手刀俎上的肉,无处可逃,他们也没有办法得到上帝的保佑。7参观者在游览毒气室和焚尸炉时,为什么会不由自主地停下脚步,浑身发抖?答: 明确:这些是侧面描写,它对写奥斯维辛的状况有衬托作用。无需具体介绍集中营中那些粘满无辜者鲜血的刑具怎样令人望而战栗,单是参观者所不由自主地显现出的表情、举止以及惊叹,就足以使读者的精神震撼了!8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首尾都写到奥斯维辛一
19、派和平景象,突出奥斯维辛没有8新闻,请你谈谈作者这样的意图。答: 明确:“没有什么新闻” ,其实是讲,这里的臭名昭著的纳粹行径,早已世人皆知,言外之意是这里从来没有什么值得张扬的好事;但是, “没有什么新闻” , “我”还是要写,要继续对纳粹的历史罪行再次予以揭露,控诉纳粹分子大规模屠杀、残害囚犯的罪行,表达了对邪恶的诅咒、对和平的向往和对良知的呼唤。写文章如何首尾呼应写法领悟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结尾处景物描写:“这里阳光明媚,绿树成阴,在集中营大门附近,孩子们在追逐游戏。 ”这一段与第一自然段相照应。从结构上看,整篇文章浑然一体。从内容上看,最后一段是在前面记叙的基础之上再次描写的,这就深化
20、了沉重、悲哀的感情;文章首尾相合,使得整篇文章笼罩在一种特别沉重、压抑的氛围里;以景结情,令人无限遐想,无限沉思,无限悲痛。写 法 指 导 所谓首尾照应是指在文章的开头和结尾的内容上对同一情况做出解释、说明、交代的一种写法。照应可以使文章浑然一体,更具有突出的作用。1叙议呼应文章的开头客观地叙述事物,不加以评论,不流露作者的倾向性。而在结尾能针对叙述的事物加以议论、评说,生发出作者的思想认识并激发出作者的主观情感来。如有一篇王老师的小屋 ,开头的叙述朴实平凡:“一中的王老师,住一间 12 平方米的小屋。里边,一张小桌,地下锅呀盆的排成了行。 ”结尾是:“我们歌颂王老师的小屋,却并非在歌颂他的屋
21、子之小。我们希望那些肩负教书育人重任的老师们,能够不再住这样的小屋。 ”这样的先叙后议升华了文章的主题。2回复呼应回复呼应,即开头是怎样的起点,结尾又回复到这个起点上。文章绕了一大圈,尽管中间的内容浩浩荡荡,仍然绕不出开头所规定的内容圈子,结尾仍是重复开头所提出的问题,或是从特定的情景出发,结尾重新回到这个特定的情景中来。如:朱自清的散文名篇荷塘月色 。文首是:“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今晚在院子里坐着乘凉,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妻在屋里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 ”结尾是:“这样想着,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轻轻地推门
22、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睡熟好久了。 ”3因果呼应因果呼应是指文章的开头的内容是某种原因,结果的内容是开头原因引起的必然结果。9前因后果,顺理成章。如:魏巍写的谁是最可爱的人 。文章的开头是这样写的:“在朝鲜的每一天,我都被一些东西感动着我越来越深刻地感觉到,谁是我们最可爱的人!”作者为什么“越来越深刻地感觉到,谁是我们最可爱的人”呢?在结尾回答了这个问题:“朋友!你是这么爱我们的祖国,爱我们的伟大领袖毛主席,你定会深深地爱我们的战士他们确实是我们最可爱的人!”4情景呼应情景呼应就是在文章的开头通过客观景物的描写,渲染某一种氛围,结尾又回到景物描写上来。例如有一篇文章是这样写的:“迎着瑟瑟秋
23、风,踏着片片落叶,沿着村头的弯弯的小路,怀着沉痛、苦闷的心情,我默默地走着走着。哦,老槐树,我又回来了,又来到了你的身边。抚摸着老槐树那粗糙的躯干,看着眼前这飘零的落叶,我又陷入了痛苦的回忆之中”文章的结尾写道:“从此,每当秋风吹起,我都徘徊在村口的老槐树下,追忆起老奶奶。啊,而今又是秋风瑟瑟,又是落叶片片”文章从“秋风落叶”起笔,将整篇作品的背景放在一个悲凉的氛围中,触景生情,回忆往事。结尾又写了“秋风瑟瑟”“落叶片片” ,既照应了文章的开头,又进一步抒发了对“老奶奶”的深厚感情。针 对 练 笔 以“家”为话题,运用首尾照应的写法,写出一篇作文的开头与结尾。参考答案:(示例)我爱我家开头:我
24、们家就像一个调色盘,盘子里有各种各样的颜色。外公是红色,妈妈是绿色,爸爸是紫色,我是橙色。我们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儿。结尾:我爱我家,我爱我家的调色盘调出的颜色。这些颜色,画出了一幅五彩缤纷的美丽图画。一、积累妙用素材让文笔更鲜活(一)这样积累素材话题专辑 战 争 与 和 平1从教材中积累奥斯维辛一派和平景象,没有什么新闻。但那默不作声的毒气室、焚尸炉、窒息室、女囚绝育室在警示着人们:为了使明媚的阳光、儿童快乐的嬉闹不再让人毛骨悚然,请不要忘记历史!在奥斯维辛这样的地方,应该让黑暗、死亡、阴冷永远安静地矗立在那里,就像罗森塔尔所写的那样,让人一看就浑身发抖,这也是对死者最好的纪念,也是对生者最好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5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9 年高 语文 第四 单元 10 新闻 讲义 新人 必修 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