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考语文黄金押题专题10文言文阅读(含解析).docx
《2019年高考语文黄金押题专题10文言文阅读(含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年高考语文黄金押题专题10文言文阅读(含解析).docx(46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1文言文阅读【高考考纲】近几年的高考试题中,文言语句翻译题成为常考、必考内容,其分值也在逐年上升,因此,我们必须“取法于课内,积累于课外” 。文言文断句,是考查考生诵读文言文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特别是对文言文语句的翻译和理解。近几年许多省份都考查了文言文断句。由此看来,文言文断句在今后的高考中将成为新的增长点,将在复习中,文言文断句不可忽视。【真题感悟】 例 1. (2018高考全国卷,节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当职割断,不避豪右。宠风声大行,入为大司农。和帝问曰:“在郡何以为理?”宠顿首谢曰:“臣任功曹王涣以简贤选能,主簿镡显拾遗补阙,臣奉宣诏书而已。 ”帝大悦,涣由此显名。州
2、举茂才,除温令。县多奸猾,积为人患。涣以方略讨击,悉诛之。境内清夷,商人露宿于道。其有放牛者,辄云以属稚子,终无侵犯。在温三年,迁兖州刺史,绳正部郡,风威大行。后坐考妖言不实论。岁余,征拜侍御史。永元十五年,从驾南巡,还为洛阳令。以平正居身,得宽猛之宜。其冤嫌久讼,历政所不断,法理所难平者,莫不曲尽情诈,压塞群疑。又能以谲数发擿奸伏。京师称叹,以为涣有神算。(节选自后汉书王涣传)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豪右,指旧时的富豪家族、世家大户;汉代以右为尊,所以习惯上称为“豪右” 。B顿首,即以头叩地而拜,是古代交际礼仪;又常常用于书信、表奏中作为敬辞。C茂
3、才,即秀才,东汉时为避光武帝刘秀名讳,改称茂才,后世有时也沿用此名。D京师是古代京城的通称,现代则称为首都;“京” “师”单用,旧时均可指国都。【解析】 文化常识 联系课内 牵引方向A 项“豪右”张衡传:“又多豪右,共为不轨。 ”文中的意思是:豪族大户。右,右族,即豪族。秦汉时,豪族住在城市的右边,故称“豪右” 。C 项“茂才” 陈情表 “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汉代以来选拔人才的一种察举科目,这里是“优秀的人才”的意思,与后代科举的“秀才”含义不2同。D 项“京师”张衡传:“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 ”文中的意思是“京城的学者都奇怪它没有应验” 。 “京师”即都城的意思。根据对课内文化常识的联想和牵
4、引,我们基本能肯定“豪右” “茂才” “京师”是我们学过的,前两个意思是正确的,而“京师”分开讲, “京”可以表首都,如“进京” ;“师”却没有表“首都”的意思。据此可得到答案。至于“顿首” ,我们可以采用“方法三” ,根据语境推断。【名师点睛】重牵引,内外结合推断文化常识的含义1注重积累,组串识记。文化常识博大庞杂,识记的最好方法是分门别类,组串识记。如官名,可从中央到地方,从上级到下级;庙号、谥号、称谓,可对比识记;天文、地理、历法可分别识记等等。2联系课内,学会牵引。高考对文化常识的考查,是由课内到课外的一个牵引拓展过程,许多知识来自课内,只要能把课文中出现的一些常识性的东西记牢,一般能
5、轻易解答此类题目。3根据语境,学会推断。对文化常识的考查,高考其实不主张“死记硬背” ,所有考题,均与语境有密切的联系,可以根据前后语境推断。【变式探究】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4 题。(19 分)张洞,字仲通,开封祥符人。父惟简,太常少卿。洞自幼开悟,卓荦不群。惟简异之,抱以访里之卜者。曰:“郎君生甚奇,必在策名,后当以文学政事显。 ”既诵书,日数千言,为文甚敏。未冠,哗然有声,自许以有为。寻举进士中第,再调颍州推官。民刘甲者,强弟柳使鞭其妇,既而投杖,夫妇相持而泣。甲怒,逼柳使再鞭之,妇以无罪死。吏当夫极法,知州欧阳修欲从之。洞曰:“律以教令者为首,夫为从,且非其意,不当死。 ”众不听,
6、不得已谳于朝,果如洞言,修甚重之。宰相陈执中将葬,洞与同列谥为荣灵,其孙诉之,诏复议,改曰恭。洞驳奏:“执中位宰相,无功德而罪戾多,生不能正法以黜之,死犹当正名以诛之。 ”竟从议。时天下久安,缙绅崇尚虚名,以宽厚沉默为德,于事无所补,洞以谓非朝廷福。又谓:“谏官持谏以震人主,不数年至显仕。当重其任而缓其迁,使端良之士不亟易,而浮躁者绝意。 ”祁国公宗说恃近属,贵骄不道,狱具,英宗以为辱国,不欲暴其恶。洞曰:“宗说罪在不宥。虽然,陛下将惩恶而难暴之,独以其坑不辜数人,置诸法可矣。 ”英宗喜曰:“卿知大体。 ”洞因言:“唐宗室多贤宰相名士,盖其知学问使然。国家本支蕃衍,无亲疏一切厚廪之,不使知辛苦
7、。婢妾声伎无多寡之限至灭礼义极嗜欲贷之则乱公共之法刑之则伤骨肉之爱宜因秩品立制度更选老成教授之”宗室缘是怨洞,上不罪也。江西荐饥,征民积岁赋,洞为奏免之。淮南地不宜麦,民艰于所输,洞复命输钱,3官为籴麦,不逾时而足。未几卒,年四十九。(删节自宋史列传第五十八)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婢妾声伎/无多寡之限至/灭礼义/极嗜欲/贷之则乱公共之法/刑之则伤骨肉之爱/宜因秩品/立制度/更选老成教授之B婢妾声伎/无多寡之限/至灭礼义/极嗜欲/贷之则乱/公共之法刑之/则伤骨肉之爱/宜因秩品/立制度/更选老成教授之C婢妾声伎/无多寡之限至/灭礼义/极嗜欲/贷之则乱/公共之
8、法刑之/则伤骨肉之爱/宜因秩品立制度/更选老成教授之D婢妾声伎/无多寡之限/至灭礼义/极嗜欲/贷之则乱公共之法/刑之则伤骨肉之爱/宜因秩品立制度/更选老成教授之解析:选 D。这段文字的正确断句为:“婢妾声伎,无多寡之限,至灭礼义、极嗜欲。贷之则乱公共之法,刑之则伤骨肉之爱。宜因秩品立制度,更选老成教授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文学,是与德行、言语、政事并称,被后世的学者视为儒学“孔门四科”之一的学术门类。B未冠,即尚未加冠,按古礼男子年二十行加冠礼以示成年,所以男子未成年可称“未冠” 。C推官、缙绅、知州、宰相,均为古代行政官员职务的称谓,
9、 “宰相”是最高行政长官的通称。D谥,是帝王、贵族、士大夫等死后依其生前事迹给予的称号, “荣灵”和“恭”均可为谥。解析:选 C。 “缙绅”是“士大夫”的身份的泛称。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张洞自幼聪慧,文思敏捷。里之卜者曾预言他在文学政事方面会有成就;他还没有行加冠礼,就已名声远播。B张洞敢说实话,坚持原则。刘柳打死妻子被判极刑,张洞认为刘柳是从犯,不应受死;复议陈执中的谥号时,他义正词严。C张洞心忧国事,深谋远虑。他认为谏官不应升职太快,宗室人员应受约束,因此遭受宗室的诽谤,英宗因其识大体而不加怪罪。D张洞体恤民情,关注民生。他上奏朝廷免除江西百姓
10、拖欠的赋税,又下令准许淮南百姓以输钱代替缴纳小麦。解析:选 C。C 项“因其识大体而不加怪罪”错, “识大体”无中生有。4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1)律以教令者为首,夫为从,且非其意,不当死。译文: (2)祁国公宗说恃近属,贵骄不道,狱具,英宗以为辱国,不欲暴其恶。译文: 解析:这两句话翻译的重点是:“教令者” ,教唆的人;“以” ,把;“当” ,理应;“恃” ,依仗;“近属” ,这里指皇帝的近亲;“不道” ,不遵守法规;“狱具” ,定案;“暴” ,通“曝” ,曝光。答案:(1)法律认为,教唆命令打人的人是首犯,妇人的丈夫是从犯,而且不是他的本意,不应判处死刑。(2)
11、祁国公宗说倚仗是皇帝近亲,骄横不法。定案后,英宗认为有损国家体面,不想公布他的罪行。【参考译文】张洞,字仲通,开封祥符人。父亲张惟简,官为太常少卿。张洞自幼聪明,卓越超群。张惟简很赞许,就抱着去见乡中占卜者。占卜者说:“公子长相不一般,必定能考中进士,将来应当以文学政事显扬。 ”开始读书,每天数千字,做文章非常敏捷。不到二十岁,已经大有声名,自许大有作为。随即考中进士,调任颍州推官。有一叫刘甲的百姓,强迫其弟刘柳鞭打妻子,过后扔掉棍棒,夫妇二人相拥哭泣。刘甲大怒,逼刘柳再打,结果妇人被无辜打死。吏人判处她丈夫极刑,知州欧阳修准备听从。张洞说:“法律认为,教唆命令打人的人是首犯,妇人的丈夫是从犯
12、,而且不是他的本意,不应判处死刑。 ”众人不听,不得已报朝廷评议,果然如张洞所言,欧阳修很器重他。宰相陈执中将下葬,张洞和同事们谥为荣灵,他的孙子向朝廷申诉,诏命人重议,改谥为恭,张洞驳斥道:“陈执中身为宰相,无功德而罪恶多,活着时不能依法罢免他,死后也应正名以示斥责。 ”但朝廷最后还是采用了先前的意见。当时天下久安,官僚士大夫崇尚虚名,以宽厚沉默为有德,于事无所补益,张洞认为这对朝廷不利,又说:“谏官靠进谏来震动皇帝,不数年就位进显职。应加重他们的责任而减缓他们升迁的速度,使端正优秀的人才渐渐显露,而让浮躁的人断绝想望。 ”祁国公宗说倚仗是皇帝近亲,骄横不法。定案后,英宗认为有损国家体面,不
13、想公布他的罪行。张洞说:“宗说罪在不恕,虽然如此,但是陛下要惩办他,却难以公布他的罪行,仅以他坑杀数位无辜之人的罪行依法判罪就可以了。 ”英宗高兴地说:“你可谓识大体。 ”张洞借机进言:“唐宗室中出了许多贤能的宰相和名士,因为他们知晓学问,现在皇室本支人多,不顾关系远近都予以丰厚供养,不让他们知道生活的艰难,婢妾声伎多少都没有限制,以致于灭绝礼义,极其嗜欲。宽纵则扰乱法律,惩处则有伤亲属的感情,应按品级职位立制度,挑选老成之臣教导他们。 ”宗室因此怨恨张洞,皇上没有责怪他。江西连年饥荒,朝廷要征收百姓积欠的赋税,张洞奏明朝廷予以免除。淮南土地不宜种麦子,百姓难5以缴送,张洞又命百姓交钱,由官府
14、代为买进麦子,还不到期限就交足了。不久去世,享年四十九岁。例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虞谦,字伯益,金坛人。洪武中,由国子生擢刑部郎中,出知杭州府。建文中,请限僧道田,人无过十亩,余以均给贫民。从之。永乐初,召为大理寺少卿。时有诏建文中上言改旧制者悉面陈谦乃言前事请罪帝见谦怖笑曰此秀才辟老佛耳释弗问。而僧道限田制竟罢。都察院论诓骗罪,准洪武榜例枭首以徇。谦奏,比奉诏准律断罪,诓骗当杖流,枭首非诏书意。帝从之。天津卫仓灾,焚粮数十万石。御史言主者盗用多,纵火自盖。逮几八百人,应死者百。谦白其滥,得论减。(节选自明史虞谦传 ,有删改)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15、)( )A时有诏建文中/上言改旧制者/悉面陈谦/乃言前事请罪/帝见谦怖/笑曰/此秀才辟老佛/耳释弗问B时有诏/建文中上言改旧制者悉面陈/谦乃言前事请罪/帝见谦怖/笑曰/此秀才辟老佛耳/释弗问C时有诏/建文中上言/改旧制者悉面陈/谦乃言前事/请罪/帝见谦/怖笑曰/此秀才/辟老佛/耳释弗问D时有诏建文中/上言改旧制者/悉面陈谦/乃言前事/请罪/帝见谦怖笑/曰此秀才/辟老佛耳/释弗问【解析】第一步:理解大意初判断这段文字从文体上是传记。阅读时,首先要根据记叙文的“六要素”大致理清这段文字的意思。 “时”“建文”都是表时间的词语;涉及的人物有虞谦和皇帝两人;事件是诏书要求建文年间上书的人要到皇帝面前请
16、罪。虞谦请罪时十分害怕,皇帝笑着解释原因并饶恕了他。第二步:先易后难抓关键根据大意,结合四个选项的对比,综合运用五标志:词语标志在这段文字中,可作断句参考的虚词有“者” “乃” “耳” 。其中最关键的是“耳”字,表限止语气;故“耳”后要停顿。句式标志“此秀才辟老佛耳”是判断句,可知“此”前要停顿。结合“曰”字后要停顿。修辞标志 此句没有修辞手法。结构标志“谦乃言前事请罪”是一个由连动式短语构成的语句。 “言前事”的目的是“请罪” ,故“请罪”不必前后断开,紧接“言前事”即可。再者,在这段6文字中,谁“怖”谁“笑”也与结构有关,故“怖笑”应该分开。名物标志在这段文字中, “建文”是年号,不能做“
17、诏”的宾语, “建文中”只能做“上言”的状语。 “老佛”是老子与佛教。明白这类名词,也有利于准确断开。第三步:断后通读查连贯题目做完后,一定要带入全文通读一遍。如果有的句子讲不通,内容不合情理,就有可能断错,需要结合文意,重新思考。【答案】B【参考译文】虞谦,字伯益,金坛人。虞谦在洪武年间,由国子监生升为刑部郎中,出任杭州知府。建文年间,虞谦请限制僧道占田数量,规定每人不能超过十亩,多余部分便平均分给贫民。朱允炆听从了他的建议。永乐初年,虞谦被召为大理寺少卿。当时有诏书说,建文年间曾上奏改革旧制的人,现在都要当面向皇上陈述清楚。虞谦于是陈述上述这件事,并请罪。皇上见虞谦害怕,便笑着说:“这不过
18、是秀才批判道、佛而已。 ”不再过问此事,但僧道限田的规定还是被废除了。都察院讨论欺骗之罪,请准予按照洪武年间公布的条例枭首示众。虞谦上奏说:“近来奉诏书要依律断罪,欺骗之罪应判杖打流放,枭首不是诏书之意。”皇帝听从了。天津卫仓库失火,烧掉粮食数十万石。御史说主管官员盗用了许多粮食,自己放火来掩盖。逮捕了近八百人,有一百人应判死罪。虞谦说处罚得过重,使得他们得以减罪。【名师点睛】重理解,强化断句、概括与分析题型一、断句:三个步骤,五个标志第一步:理解大意初判断断句的前提是对文章或语段意思的准确理解。我们拿到一个文言文片段,先不要急着断句,而应该先通读这个片段,大体了解这个文言文片段属于什么文体,
19、写了些什么内容,想表达什么意思。在通读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文言文单音词占多数的特点。如果是史传类文本,那么要明确“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开端、发展、结局);如果是议论性散文,那么就要明确论点、论据等内容。第二步:先易后难抓关键通过第一步,将能断的先断开,化大为小,缩小思考范围,再集中精力通过抓标志分析难断的句子。具体来说,标志主要有以下五类:1词语标志7代词(人称代词、指示代词,如吾、余、尔、汝、彼、斯,等等)发语词(夫、惟、且、盖,等等)关联词(至若、 苟、虽、纵、向使、若夫、至于,等等)一般须在其前面停顿的四类词疑问词(何、谁、孰、安、胡、岂,等等)一般须在其后面停顿的两类词语气助
20、词(也、乎、哉、与、欤、尔、耳、邪、耶、矣、焉,等等)对话词(曰、道、言、云,等等)专有名词从语法的角度判断它们是作主语还是宾语,主语在前停顿,宾语在后停顿一般须在其前后都要停顿的两类词 句首感叹词(呜呼、嗟乎、噫、噫嘻、悲夫,等等)前后均要停顿2.句式标志文言文中的句式,特别是文言文的固定结构,可以帮助我们断句。如“者也”这一典型的判断句式(有些省略“者”或“也”的判断句,或表示判断关系的词,如“为” “乃” “即” “则”等,都可以为我们断句提供帮助);“不亦乎” “孰与乎” “其乎” “安哉” “何为”等典型的反问句式;“为所” “受于” “见于”等被动句式;还有“如何” “况乎”“何(
21、以)为”等固定句式。这些都是断句时很好的帮手。3修辞标志为使文章达到句式整齐,语气连贯的效果,古人写文章经常运用对偶、排偶、顶真、层递、反复等修辞技巧,有些断句,以此为依据。4结构标志利用语句间的组织结构或固定结构短语的相对固定性断句,如有些关联词常常能承前启后,它们前面一般可断句,如“是故、于是、是以、向使”等。5名物标志名词(人名、地名、官名、爵名、书名、庙号、年号、度量单位、典章制度,等等)和代词常作主语(句首)和宾语(句尾),这类词的前后都要停顿。此外还有古代文化常识,诸如年龄、称谓、纪年纪日、职官等方面的名物词。8第三步:断后通读查连贯断完句后,考生应通读一遍全段文字,检查句意是否完
22、整,语意是否连贯,句间衔接是否自然圆合,并注意是否与文章的体裁、语言风格相符。题型二、概括分析:三个步骤,四比四防一、明确“概括分析题”的命题特点1高考采用从宏观的角度概括,从微观角度分析的方式命题。题目表述为“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往往是“概括”无错, “分析”有误。2每个选项均是先用一个短语或两个四字成语对传记中心人物的品行、性格进行概括,然后举事例印证分析。3四个选项基本按行文顺序设置,用现代汉语表述,且内容与原文有准确的对应关系。故解答此类题目可用“四比四防法” 。二、答题要领四比四防四比 四防1.比对人物事件。分清不同人物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做的不同事,产
23、生的不同结果。防止张冠李戴2.比对时间地点。分析时要特别注意选项中的时间、地点词语,理清人物在何时何地做了何事。防止时地错乱3.比对关键词语。对关键实词含义的理解错误是命题的主要陷阱,尤其是多义词或有特殊用法的词语。防止曲解文意4.比对概括与分析是否照应。选项先概括再举例,因此概括和分析的照应问题也必须留心对比。防止颠倒事实或无中生有【变式探究】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4 题。(19 分)王常字颜卿,颍川舞阳人也。王莽末,为弟报仇,亡命江夏。久之,与王凤、王匡等起兵云杜绿林中,聚众数万人,以常为偏裨,攻傍县。后与成丹、张卬别入南郡蓝口,号下江兵。引军与荆州牧战于上唐,大破之,遂北至宜秋。是时
24、,汉兵与新市、平林众俱败于小长安,各欲解去。伯升闻下江军在宜秋,即与光武及李通俱造常壁,曰:“愿见下江一贤将,议大事。 ”成丹、张卬共推遣常。伯升见常,说以合从之利。常大悟,曰:“王莽篡弑,残虐天下,百姓思汉,故豪杰并起。今刘氏复兴,即真主也。诚思出身为9用,辅成大功。 ”常还,具为丹、卬言之。丹、卬负其众,皆曰:“大丈夫既起,当各自为主,何故受人制乎?”常心独归汉,乃稍晓说其将帅曰:“往者成、哀衰微无嗣,故王莽得承间篡位。既有天下,而政令苛酷,积失百姓之心。举大事,必当下顺民心,上合天意,功乃可成。若负强恃勇,触情恣欲,虽得天下,必复失之。以秦、项之势,尚至夷覆,况今布衣相聚草泽?以此行之,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9 年高 语文 黄金 押题 专题 10 文言文 阅读 解析 DOC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