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泰州市第二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
《江苏省泰州市第二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省泰州市第二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21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 1 -20182019 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一历史试卷考试时间:75 分钟 总分 100 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30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60 分。 )1.观察下图,这是我国山东省出版发行的报纸。与此报纸的得名有关的古代制度是A. 世袭制B. 宗法制C. 分封制D. 郡县制【答案】C【解析】【详解】由报纸“齐鲁晚报”名称中的“齐鲁”两字可知是西周的分封制,故 C 正确;世袭制是爵位父传子的制度,与材料无关,故 A 错误;宗法制是以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统治的制度,与材料无关,故 B 错误;郡县制是地方管理制度,最高长官是郡守县令,与材料不符,故 D 错误。【点睛】本题考查分
2、封制。由报纸“齐鲁晚报”名称中的“齐鲁”两字可知是西周的分封制。2.礼记乐记云:“礼乐政刑,其极一也。 ”它表现在婚丧、祭祀等一系列活动上,要按规定的“礼仪”办事,等级不同的阶层所享受的“礼乐”待遇也是不同的。这些规定的根本目的是A. 创设和谐的人际关系B. 规范统治阶级的行为C. 团结和凝聚家族亲情- 2 -D. 稳定和巩固统治秩序【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可知,西周的“礼仪”反映的是礼乐制度,是指在婚丧、祭祀、朝聘、盟会上的一些活动中按规定办事,不同等级有不同的要求,从而维护等级秩序,故 D 正确;礼乐制度维护等级秩序,不利于创建和谐的人际关系,A 错误。B、C 不是推行礼乐制度的
3、根本目的,排除。3.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在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上,有过三次大革命,它们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的政治和社会结构。第一次发生于公元前 221 年第二次发生于1911 年第三次在 1949 年”第一次的“革命”主要是指A. 神权与王权结合B. 中央集权制形成C. 宗法式家族制度形成D. “家天下”局面的形成【答案】B【解析】【详解】注意题干提到的第一次革命发生于公元前 221 年,结合所学可知,这正是秦朝建立的年代,秦朝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对后世影响深远,故 B 正确;神权与王权结合、宗法式家族制度形成在秦朝以前就有了,是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故 AC 两项排除;
4、家天下的形成是在夏朝,故 D 项错误。【点睛】本题考查秦朝中央集权制的建立。结合题干时间“第一次革命发生于公元前 221 年”可知是秦朝建立中央集权制度。4.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中始终贯穿着的两大矛盾是中央和地方君权与相权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汉族与少数民族A. B. C. - 3 -D. 【答案】A【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专制主义是皇帝的个人独裁,总揽全国的大权,所以存在的矛盾主要是皇权和相权的矛盾,所以正确;中央集权是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中央控制地方,地方服从中央,所以主要存在的矛盾是中央政府和与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故正确,所以A 正确。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的矛盾、汉族与少数民族的矛盾是
5、社会的基本矛盾,不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两大矛盾,故不符合题意,排除 BCD。【点睛】本题考查的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概念。这个概念是包括两个部分:专制主义和中央集权,专制主义主要说的是君主专制,也就是中央的决策权在皇帝;中央集权也就是说地方服从中央。5.马克斯韦伯指出:“此一制度导致候补者互相竞争俸禄与官职,因而使他们无法连成一气地形成封建官吏贵族。获取官职的机会对任何人开放,只要他们能证明自己有足够的学养。”在他看来,该制度有利于公平公正选拔人才保证官员文化素养提高行政效率防止世家大族垄断官场A. B. C. D. 【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主要考查科举制。根据材料“获取官职的机会对任
6、何人开放,只要他们能证明自己有足够的学养”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种制度应为科举考试制度。科举考试一方面向大众开放,凭真才实学参与到政权中来;另一方面避免形成官僚特权阶层。科举制扩大官员的选拔来源,不只从世家大族选拔官员,只要“有足够的学养” ,就可通过科举考试进入仕途,这体现了公平公正的原则,有利于防止世家大族垄断官场,故正确;科举制通过考试来选拔官员,因此官员必须具有文化知识,故正确;科举制只是选官制度,材料中并没- 4 -有提及科举制能够提高行政效率,故错误;所以 B 正确,ACD 排除。6.隋唐时期创立和完善的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如下图) ,这一制度的执行机构是六部
7、门下省尚书省中书省A. B. C. D. 【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三省六部制中,中书省负责决策,门下省负责审议,尚书省将通过的决策交给六部执行,故正确,排除,综上所述,故 C 正确,排除 ABD。【点睛】本题考查隋唐的三省六部制。三省六部制中,中书省负责决策,门下省负责审议,尚书省将通过的决策交给六部执行。7.宋代均由临时差遣的中央官员担任地方长官,没有正式特设的地方官,因而地方官多是“以某官知某州(府、县)事” ,意思是“暂去管某州、某府或某县的事” 。这说明宋代A. 中央集权得到加强B. 地方行政效率提高C. 地方自治权利加强D. 地方管理日趋混乱【答案】A【解析】【详
8、解】材料“宋代均由临时差遣的中央官员担任地方长官,没有正式特设的地方官” 、 “暂去管某州、某府或某县的事”体现的措施能防止地方割据势力的出现,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 5 -强,故 A 正确;题干涉及的措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地方行政效率,故排除 B;官员的设置目的在于强化中央集权,故 C 错误;材料未体现地方管理日趋混乱,故 D 排除。【点睛】本题考查宋朝加强中央集权的相关知识,透过现象看本质是解决问题的关键。由材料“暂去管某州、某府或某县的事”可知是加强中央集权。8.明史记载,太祖“革中书省,归其政于六部” , “又仿宋制置殿阁大学士” , “成祖简翰林官直文渊阁,参预机务” ,至仁宗而后,诸
9、大学士“品位尊崇,地居近密,而纶言批答,裁决机宜,悉由票拟” 。由此表明,明朝内阁A. 在明太祖时期已正式设立B. 大学士可正式统率六部百司C. 逐渐成为法定的中央机构D. 在明成祖时期开始参与国是【答案】D【解析】【详解】由“成祖简翰林官直文渊阁,参预机务”可知 D 项正确;从材料“又仿宋制置殿阁大学士” ,可知在明太祖时设殿阁大学士,内阁在明成祖时正式设立,故 A 项错误;结合课本知识可知,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行政机构,只是为皇帝提供咨询的内侍机构,无实权,内阁大学士也不是丞相,不可以统率六部百司,故排除 BC 两项。【点睛】本题考查明朝加强君主专制的相关知识,关键信息是“成祖简翰林官直文渊
10、阁,参预机务” 。9.起居注是由职业史官记录皇帝言行的档案。汉时,不允许皇帝观看起居注 ;唐朝开启了皇帝观看起居注的先例;到宋朝,皇帝观阅成了惯例;清康熙帝甚至以“记注官泄密”为由,停止编纂起居注 。 起居注的历史变迁最能说明A. 皇帝越来越轻视文化修养B. 君主专制呈现出不断强化的趋势C. 皇帝越来越关注自身形象D. 起居注的史料价值越来越小【答案】B【解析】【详解】从材料可以看出, 起居注由不允许皇帝观看到皇帝可以命令停止编纂,反映出皇权越来越强大,君主专制呈现出不断加强的趋势,故 B 正确;材料未体现皇帝轻视文化修- 6 -养和关注自身形象,故 AC 错误;材料是起居注变迁的过程,不能证
11、明其史料价值越来越小,故 D 错误。【点睛】本题考查君主专制的加强。由材料可知起居注由不允许皇帝观看到皇帝可以命令停止编纂,说明皇权不断加强。10.在 1689 年到 1834 年的一百多年时间里,一些英国国王利用其行政权,通过任命内阁、收买议员、安插亲信等手段,对国会和政府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操纵。这说明A. 光荣革命后英国王权曾出现反弹B. 资本主义发展尚不足以制约王权C. 国王违背法律规定肆意扩张权力D. 英国君主立宪制仍需进一步完善【答案】D【解析】【详解】需要透过现象看到其本质,光荣革命后的国王并非直接统而不治的,材料中王权的反弹恰恰表明“君主立宪制度”形成过程中的曲折性与渐进性,英国君
12、主立宪制仍需进一步完善,故 D 正确;A 只是表面现象,排除;光荣革命后议会颁布了权利法案 、 王位继承法 ,对王权进行了约束,确立了议会至上的原则,故 B 错误;根据所学和材料信息可知,国王并非“肆意扩张权力” ,其权力受到法律的限制,故 C 错误。11.下图为英国政治制度机构示意图,关于该示意图的解读,不正确的是A. 首相是政府首脑B. 国王是国家“统而不治”的国家元首C. 国家的权力中心是首相D. 内阁全体成员对议会负责,与首相共进退【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英国的君主立宪制。由图示可以看出,英国国王是名义上的国家元首,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议会上院由国王任命,议会下院由选举
13、产生,掌握立法权,是国- 7 -家权力的中心;首相由议会下院大选中获胜的多数党领袖担任,首相提名内阁成员组成内阁,掌握行政权,对议会负责。故 C 项不正确。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12.该图的卡通画在美国不同时期被赋予不同的含义。独立战争胜利后美国为改变漫画所反映的状况而采取的措施是A. 实行共和制B. 实行联邦制C. 推行两党制D. 确立三权分立制【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从图示和题干中“独立战争胜利后”的关键信息可知,美国为了改变图示中的局面,颁布了 1787 年宪法,建立一个强有力的联邦政府。故答案选 B。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法国共和
14、制、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1785 年宪法13.“两个魔鬼胜过一个圣人”是一句英国格言,典型地说明了民主宪政的特点,政治就是与魔鬼结盟,把作恶减少到最低的程度。由此看出,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关键与核心是A. 权力的制约与监督B. 全体公民的参与程度C. 市民的整体素质D. 革命的彻底性【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政治就是与魔鬼结盟,把作恶减少到最低的程度”体现了宪政的分权以及不同权力之间的互相制约与监督,从而达到一种平衡,可有效防止专制独裁,达到“两个魔鬼胜过一个圣人”的效果,故 A 正确;材料未体现民众参与政治,故 B 错误;材料未体现市民- 8 -素质,故 C 错误
15、;材料与革命彻底性无关,故 D 错误。14.悲哀的是, 南京条约仅仅意味着休战,而不是中英两国矛盾的彻底了结。这主要是因为A. 南京条约没有打开中国市场B. 中国人民顽强地抗击英国的侵略C. 英国殖民者的侵略要求不断膨胀D. 清政府未能履行南京条约内容【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中的“南京条约仅仅意味着休战,而不是中英两国矛盾的彻底了结” ,说明英国会继续对中国发动战争,以满足其不断膨胀的侵略欲求,故 C 正确;南京条约规定五口通商,打开了中国市场,故 A 错误;中国人民顽强地抗击侵略与英国继续侵略中国无关,故 B 错误;清政府履行了南京条约的内容,故 D 错误。15.对于被迫签订的条约
16、,咸丰的态度是“自古要盟不信,本属权宜” ,且表示不必严格守约。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恭亲王奕提出办理中外交涉,要“以守约为主,以践言为先” 。这种变化客观上说明清政府A. 追求平等外交放弃华夷观念B. 遭到列强控制成为傀儡政权C. 利用国际规则维护主权独立D. 外交政策逐渐接轨国际规则【答案】D【解析】【详解】由材料可知,咸丰和奕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对条约的态度是有区别的,前者认为不必严格守约,但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战败后,奕意识到需要遵守条约才不至于同列强为敌,事实上遵守条约也是世界外交中各国所遵守的行为准则,说明中国正逐渐与国际规则接轨,故 D 正确;材料无法体现“追求平等外交放弃华夷观念” ,
17、故 A 错误;辛丑条约后清政府沦为洋人的朝廷,故 B 错误;材料未体现维护主权独立,故 C 错误。16.醒睡录记载:“咸丰三年(1853 年)冬,粤逆由扬州两淮至大河南北,扰山东山西界,回窜天津卫京师震动,都中大员家眷,及官绅商民,无不各鸟兽散。 ”这里记载的军事行动是- 9 -A. 英军割占香港岛B. 英法联军入侵北京C. 八国联军进攻天津D. 太平军进行北伐【答案】D【解析】【详解】由材料“咸丰三年(1853 年)冬,粤逆由扬州两淮至大河南北,扰山东山西界,回窜天津卫”可知是太平天国北伐,故 D 正确;英军割占香港岛是 1842 年南京条约 ,故 A错误;英法联军入侵北京是 1856 年第
18、二次鸦片战争,故 B 错误;八国联军进攻天津是 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故 C 错误。【点睛】本题考查太平天国运动。由时间“1853 年” “粤逆” “扰山东山西界,回窜天津卫”可知太平军北伐。17.马克思说:“推动了这次大爆炸(指太平天国运动)的毫无疑问是英国的大炮” 。这说明A. 鸦片战争激化了中国社会矛盾,导致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B. 太平天国运动反对鸦片战争中清政府的卖国行为C. 清政府的腐败统治导致阶级矛盾的激化D. 鸦片战争是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根本原因【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联系史实分析, “推动了这次大爆炸(指太平天国运动)的毫无疑问是英国的大炮。 ”这句话中,马克思认识到了外
19、国的侵略对太平天国运动的促进作用,导致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联系史实可知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根源是阶级矛盾,民族危机的加深只是起了一个加速或者是推动的作用,故 A 项正确;BCD 项材料中没有体现。所以答案选 A。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 至 1900 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太平天国运动18.下面是一位同学历史课堂笔记所写的中国近代某一次战争的历史影响。据此推断这次战争是- 10 -A. 甲午中日战争B. 中法战争C.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D. 鸦片战争【答案】A【解析】【详解】甲午中日战争马关条约中关于投资设厂的规定,表明列强对华经济侵略的主要方式由商品输出转变为资本输出,列强
20、纷纷扩大势力范围,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使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故 A 正确;中法战争是 1883 年至 1885 年中法之间的战争,这次战争使清政府进一步意识到了海防的重要性,乃加紧建立北洋舰队,并于台湾设省,开始大力建设,与材料无关,故 B 错误;八国联军侵华, 辛丑条约的签订使清政府沦为洋人的朝廷,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与材料不符,故 C 错误;鸦片战争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与材料不符,故 D 错误。【点睛】本题考查甲午中日战争和马关条约 。甲午中日战争马关条约中关于投资设厂的规定,表明列强对华经济侵略的主要方式由商品输出转变为资本输出,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21、使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19.老照片具有真实记录历史的史料价值。下面老照片记录的是 1900 年法国远征军经过卢沟桥的情景。它反映的历史事件中A. 英法联军大肆焚毁圆明园B. 清朝利用义和团对抗联军C. 台湾及其附属岛屿被割让D. 中国逐步开始全民族抗战【答案】B【解析】【详解】由材料“1900 年”可知是八国联军侵华占领北京,清政府利用义和团的力量来抗击外来侵略,故 B 正确;英法联军大肆焚毁圆明园是 1860 年第二次鸦片战争,故 A 错误;台- 11 -湾及其附属岛屿被割让是 1895 年甲午中日战争,故 C 错误;中国逐步开始全民族抗战是抗日战争,故 D 错误。20.下图是何剑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江苏省 泰州市 第二 中学 2018 _2019 年高 历史上 学期 期中 试题 解析 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