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泰州市兴化中学2019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模拟测试试题(含解析).doc
《江苏省泰州市兴化中学2019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模拟测试试题(含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省泰州市兴化中学2019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模拟测试试题(含解析).doc(31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 1 -江苏省兴化中学 20182019 学年第一学期高三期末模拟测试语文一、语言文字运用(12 分)1.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刘歌案和章颖颖案再次让孩子远在异国他乡求学的中国父母们感到 ,中国基础教育中安全教育的缺位问题经由这件事 得淋漓尽致,面对当今这个 的社会, “不要和陌生人讲话”或许不再是什么危言耸听的传闻。A. 鞭长莫及 暴露 波谲云诡B. 绠短汲深 曝光 波谲云诡C. 鞭长莫及 曝光 光怪陆离D. 绠短汲深 暴露 光怪陆离【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出“正确”或“不正确
2、”的一项,然后把握词语的意思,再结合语境辨析正误。“绠短汲深” ,吊桶的绳子短,打不了深井里的水,比喻能力薄弱,难以担任艰巨的任务。“鞭长莫及” ,指虽然鞭子很长,但总不能打到马肚子上,比喻距离太远而无能为力。前者侧重“深” ,后者侧重“远” ,第一处,根据语境,这里是指远,而不是深,因此应该用“鞭长莫及” 。 “暴露” ,指露在外面,无所遮蔽。 “曝光” ,指丑闻隐私公开。第二处,这里并非指隐私,而是问题,因此用“暴露” 。 “波谲云诡” ,形容事物变幻莫测。 “光怪陆离” ,形容色彩繁杂,形象奇异。第三处语境主要强调社会情况变幻莫测,而不是说色彩繁杂奇异,应使用“波谲云诡” 。综合分析,故
3、选 A 项。【点睛】对于词语题,第一要辨析词义,包括词语的语义侧重点、词语的词义轻重、词义范围的大小等。切忌望文生义。第二,辨析感情。第三,辨析用法。包括搭配习惯、语法功能、使用对象等方面。解答词语题,第一、逐字解释词语,把握大意;第二、注意词语潜在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第三、要注意词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第四、弄清所用词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第五、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2.依次填人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园林题名对观赏者来说是一种“有意图”的文字。- 2 -_
4、。_。_。_。_。_。意思是浇水种菜早晚有饭菜吃,这就是无所作为的人的工作了。而且蕴意深邃,让人回味无穷。其隐晦表达了另一层含义:从政者是拙笨人干的事。这些文字往往经过推敲,与环境非常贴切。如拙政园取自古人语“灌园鬻蔬以供朝夕之膳,此亦拙者之为政也” 。直接反映或间接影射出景观本身的内容或主题。A. B. C. D. 【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此类型题首先要通读语段,了解句意,注意上下句的衔接、呼应,做到话题统一,句序合理,衔接和呼应自然。要加强对语境的分析与体会。中的“这些文字”紧承开头“有意图的文字” ,所以排除 A、B 项。紧承并照应开头“园林” ,紧承,是对“灌园鬻蔬以供朝夕之膳”的
5、解说,而又是对“此亦拙者之为政也”的解说,即总说,举例说明。所以选 D 项。3.下列对联与历史人物对应最恰当的一项是( )宦游西蜀,志复中原,高吟铁马铜驼,烟尘誓扫还金阙诗继少陵,派开南宋,列入清风明月,池馆重新接草堂沈酣于东海西湖南州北国之游,梦里溪山尤壮丽括囊于天象地质人文物理之学,笔端谈论自纵横笔诤时政,心在苍生,万户争传新乐府堤建西湖,神归东洛,千秋永祀老诗翁质而绮,真且醇,自可传之千古樽中酒,篱下诗,岂甘了此一生A. 陆游 徐霞客 杜甫 陶渊明B. 辛弃疾 徐霞客 杜甫 李白C. 辛弃疾 沈括 白居易 李白- 3 -D. 陆游 沈括 白居易 陶渊明【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
6、生理解对联内容,识记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对联与历史人物对应最恰当的一项” ,然后分析对联中的内容,要特别关注对联中的地名、事件、评价等。第一幅对联“宦游西蜀,志复中原,高吟铁马铜驼,烟尘誓扫还金阙;诗继少陵,派开南宋,列入清风明月,池馆重新接草堂” ,上联中,“宦游西蜀”指陆游曾经入蜀八年,辛弃疾没有去过蜀地;下联主要提诗, “诗继少陵”强调人物在诗上的成就,而辛弃疾的成就主要在词。因此第一幅说的是陆游。第二幅“沈酣于东海西湖南州北国之游,梦里溪山尤壮丽;括囊于天象地质人文物理之学,笔端谈论自纵横”, “梦里溪山”指梦溪笔谈 ,是沈括主持编订的,
7、且上联第一个字“沈”与下联第一个字“括”正好合成“沈括” ,因此第二幅说的是沈括。第三幅“笔诤时政,心在苍生,万户争传新乐府;堤建西湖,神归东洛,千秋永祀老诗翁” ,对联中提到“新乐府” ,白居易曾经发起新乐府运动,也曾经在杭州为官,建过白堤,因此第三幅说的是白居易。第四幅“质而绮,真且醇,自可传之千古;樽中酒,篱下诗,岂甘了此一生” ,对联中提到酒,还有篱,因此说的是陶渊明。故选 D 项。4.对下面一段文字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若一味地把人和宇宙分而观之,人是人,宇宙是宇宙,这脑筋就怕要永远伤下去。譬如一只花瓶,不小心摔下几块碎片,碎片的边缘尽管参差诡异,拿来补在花瓶上也肯定严丝合缝。
8、而要想复制同样的碎片或同样的缺口,比登天还难。A. 任何部分之于整体,或整体之于部分,都必定密切吻合。B. 任何个体都离不开整体,人和人之间必须密切配合。C. 单个的人也是小宇宙,要重视个人的魅力与力量。D. 个人与宇宙,都是独一无二的,无法复制。【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段,压缩概括语段意思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对下面一段文字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 ,然后分析语段,看由几个句子组成,句子和句子之间是什么关系,围绕什么话题展开。这段文字的中心句是第一句,“若一味地把人和宇宙分而观之” ,这是从反面说明,人作为宇宙的一部分,和宇宙是- 4 -密
9、不可分的;然后借助花瓶与碎片的关系阐明了部分与整体的关系,由此可知,这段文字主要是说“任何部分之于整体,或整体之于部分,都必定密切吻合” ,A 项,表述正确,能够站在整个语段的整体去考虑。B 项, “任何个体都离不开整体,人和人之间必须密切配合”错误,该理解偏了,只强调个体之间的密切关系;C 项, “单个的人也是小宇宙,要重视个人的魅力与力量”错误,该理解也偏了,只强调个体的魅力与力量;D 项, “个人与宇宙,都是独一无二的,无法复制”错误,选项说到了部分与整体这两个方面,但是都强调了各自的相对独立性。故选 A 项。二、文言文阅读(20 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抚州颜鲁公祠堂记曾巩赠司
10、徒鲁郡颜公,讳真卿,事唐为太子太师,与其从父兄杲卿,皆有大节以死。至今虽小夫妇人,皆知公之为烈也。初,公以忤杨国忠斥为平原太守,策安禄山必反,为之备。禄山既举兵,公与常山太守杲卿伐其后,贼之不能直窥潼关,以公与杲卿挠其势也。在肃宗时,数正言,宰相不悦,斥去之。又为御史唐所构,连辄斥。李辅国迁太上皇居西宫,公首率百官请问起居,又辄斥。代宗时,与元载争论是非,载欲有所壅蔽,公极论之,又辄斥。杨彦、卢杞既相德宗,益恶公所为,连斥之,犹不满意。李希烈陷汝州,杞即以公使希烈,希烈初惭其言,后卒缢公以死。是时公年七十有七矣。 天宝之际,久不见兵,禄山既反,天下莫不震动,公独以区区平原,遂折其锋。四方闻之,
11、争奋而起,唐卒以振者,公为之倡也。当公之开土门,同日归公者十七郡,得兵二十余万。由此观之,苟顺且诚,天下从之矣。自此至公殁,垂三十年,小人继续任政,天下日入于弊,大盗继起,天子辄出避之。唐之在朝臣,多畏怯观望。能居其间,一忤于世,失所而不自悔者寡矣。至于再三忤于世,失所而不自悔者,盖未有也。若至于起且仆,以至于七八,遂死而不自悔者,则天下一人而已,若公是也。公之学问文章,往往杂于神仙、浮屠之说,不皆合乎理,及其奋然自立,能至于此者,盖天性然也。故公之能处其死,不足以观公之大。何则?及至于势穷,义有不得不死,虽中人可勉焉,况公之自信也与。维历忤大奸,颠跌撼顿至于七八,而终不以死生祸福为秋毫顾虑,
12、非笃于道者不能如此,此足以观公之大也。 夫既自比于古之任者矣,乃欲顾回隐,以市于世,其可乎?故孔子恶鄙夫不可以事君,而多杀身以成仁者。若公,非孔子所谓仁者欤? 今天子至和三年,尚书都官郎中、知抚州聂君厚载,尚书屯田员外郎、通判抚州林君,- 5 -相与慕公之烈,以公之尝为此邦也,遂为堂而祠之。既成,二君过予之家而告之曰:“愿有述。 ”夫公之赫赫不可尽者,固不系于祠之有无,盖人之向往之不足者,非祠则无以致其至也。闻其烈足以感人,况拜其祠而亲炙之者欤!今州县之政,非法令所及者,世不复议。二君独能追公之节,尊而祠之,以风示当世,为法令之所不及,是可谓有志者也。 (选自唐宋八大家文选 ,有删改)5. 对
1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又为御史唐所构 构:图谋B. 载欲有所壅蔽 壅:蒙蔽C. 自此至公殁,垂三十年 垂:接近D. 闻其烈足以感人 烈:忠烈事迹6.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尽管颜真卿因为触犯杨国忠而被贬为平原太守,但当安禄山叛乱后,他仍然和常山太守颜杲卿攻打叛军的后路,使叛军不能“直窥潼关” 。B. 聂、林二人能建祠纪念颜公,用以感化当世之人,做法令无法涉及的事,这真可以说是表达了颜公的心志。C. 在朝中大臣大多畏缩观望的情况下,能有一次得罪当世权臣,因此而丢官不后悔的人是很少的,但颜真卿却能再三忤于世而不悔。D. 孔子厌恶那些浅陋
14、的人,认为他们不能很好地侍奉君主,而赞扬那些杀身成仁的人,而像颜公,正是孔子所称道的仁者。7. 把文中的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李希烈陷汝州,杞即以公使希烈,希烈初惭其言,后卒缢公以死。(2)二君独能追公之节,尊而祠之,以风示当世,为法令之所不及,是可谓有志者也。8. 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颜鲁公的形象特征。【答案】5. A 6. B 7. (1)李希烈攻陷汝州后,卢杞就派颜公到李希烈那里去招抚,李希烈开始还因颜公的言论而感到惭愧,最终还是将颜公勒死了(或:最终还是用绳子勒死了颜公)。(2)唯独聂、林二人能追念颜公的大节,尊敬他,建祠纪念他,用以感化当世之人,做法令没有规定的事,这是可以称得
15、上有崇高志向的人。 8. 目光长远、忠诚正直(“忠诚” “正直”答出一点即可) 、笃信大道、功业赫赫【解析】- 6 -【5 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审题,明确选择的要求,如本题“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然后应结合具体的语境,运用语法知识进行辨析。本题中,A 项, “又为御史唐所构”中“构”如解释为“图谋”,则与语境不合,从文中来看, “宰相不悦,斥去之。又为御史唐所构,连辄斥” ,这是说颜公的遭遇,先是因多次直言劝谏,宰相不高兴而被贬离开朝廷,后又被御史唐旻陷害,一连几次遭到贬斥,句中的“构”应解释为“陷害” 。故选
16、A 项。【6 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出“正确”还是“错误”的一项,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本题中,B 项, “聂、林二人能建祠纪念颜公这真可以说是表达了颜公的心志”错误,从文中来看,最后说“二君独能追公之节,尊而祠之,以风示当世,为法令之所不及,是可谓有志者也” ,意思是“唯独聂、林二人能追念颜公的大节,尊敬他,建祠纪念他,用以感化当世之人,做法令无法涉及的事,这真可以称得上有崇高志向的人” ,由此可知文中说的是这二人都可以称得上有崇高志向的人,而不是“表达了颜公的心
17、志” 。故选 B 项。【7 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拿到句子之后,应先回归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再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换、删,再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本题中,第一句中, “陷” ,攻陷;“即” ,就;“使” ,到;“惭” ,形容词意动用法,对感到惭愧;“其” ,代词,颜公的;“卒” ,最终;“缢” ,勒死。第二句中, “唯” ,唯独;“追” ,追念;“祠” ,名词活用为动词,译为“建祠堂” ;“以” ,目的连词,用来;“风示” , “教化” “感化” ;“为” ,动词, “做” ;“所不及” ,所字结构,所达
18、不到的,没有规定的事情;“是”译为“这” , “是也” ,判断句。【8 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概括人物特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颜鲁公的形象特征” ,如第一段“皆有大节以死。至今虽小夫妇人,皆知公之为烈也” ,这是说颜鲁公的忠烈,如“公以忤杨国忠斥为平原太守,策安禄山必反,为之备” ,这表现出颜鲁公目光的长远,如“在肃宗时,数正言” ,这表现出颜鲁公的- 7 -正直敢言;如第二段“天宝之际,久不见兵,禄山既反,天下莫不震动,公独以区区平原,遂折其锋。四方闻之,争奋而起,唐卒以振者,公为之倡也” ,由此可知颜鲁公对唐朝来说,可谓是功不可没
19、,如“维历忤大奸,颠跌撼顿至于七八,而终不以死生祸福为秋毫顾虑,非笃于道者不能如此,此足以观公之大也” ,这说明颜鲁公笃信大道。考生结合这些方面答题即可。【点睛】理解文言实词的意思,可以采取因文定义法:由于任何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只可能有一个意义,因此可因文来定义,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实词的具体意项。答题时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语境中,结合上下文意思去理解。可采取代入原文法、课内回顾法、成语迁移法。可将词义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来判断对错。结合语境,理解实词含义,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要分析形旁,推求字义。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通过语法特征推断出词性,
20、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解答概括归纳文章内容这类题的方法是: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
21、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 ,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 ;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 ;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译文:被追赠为司徒的鲁郡颜公,名真卿,在唐朝为太子太师,和他的堂兄杲卿,都为保持崇高的节气而死。直到今天,即使是平民百姓也都知道颜公的忠烈。当初,颜公因为触犯杨国忠被贬为平原太守,他预计安禄山必反,为这事做了准备。安禄山叛乱后,他和常山太守颜杲卿攻打贼军的后方,贼军之所以不能长驱直入潼关,就是因为颜公
22、与杲卿阻挡了他们的势头。肃宗再位时,颜公屡次直谏,宰相不高兴,颜公被贬离开朝廷。颜公又被御史唐旻陷害,一连几次遭到贬斥。李辅国逼太上皇迁往西宫居住,颜公首先带领百官请安问候起居,又当- 8 -即遭到贬斥。唐代宗时,颜公同元载争论是非,元载想蒙蔽皇帝,颜公上书竭力陈说自己的主张,又当即遭到贬斥。杨炎、卢杞相继在德宗时担任宰相,更加讨厌颜公的所作所为,接连贬斥他,还不满意。李希烈攻陷汝州后,卢杞就派颜公到李希烈那里去招抚,李希烈开始还因颜公的言论而感到惭愧,最后还是将颜公缢杀了。这时颜公已经七十七岁了。 天宝年间,多年没有战争了,天下太平。安禄山谋反后,天下人无不感到震惊。唯独颜公以小小的平原郡,
23、挫败了敌军的攻势。四面八方听到这个消息,争先恐后地奋起响应。唐朝最终能够振兴,就是颜公在为之倡导啊。当颜公大开土门要塞时,当天归附他的就有十七个郡,军队有二十多万人。由此看来,只要顺应形势并有诚心,天下人都会服从他。从此以后一直到颜公死去,将近三十年,小人连续执政,天下日趋混乱,大盗接连不断地起来谋反,天子常常外出避难。唐朝在朝中的大臣,大多畏缩观望。在这样的情况下,因为一件事得罪当世权臣从而丢官却不后悔的人,是很少的。至于一而再、再而三地得罪当世权臣,因而丢官却不后悔的人,几乎是没有的。至于刚起来又跌倒有七八次之多,终至丧命却不后悔的人,天下只有一人,就是颜公。颜公的学问文章,往往混杂道教、
24、佛教的说法,不是都合于儒家的伦理,至于他奋起自立,能达到这样的境地,大概是由于天性如此吧。所以,仅从颜公能正确地看待自己的死,并不足以看出颜公的伟大。为什么呢?因为到了大势已去,在道义上不得不死的时候,即使只有中等才德的人也会努力做到这样,何况像颜公这样自信的人呢!颜公多次触犯大奸臣,遭贬受害七八次,而始终丝毫不顾虑自己的死生祸福,不是笃信大道的人是不能如此的,这才足以看出颜公的伟大。世间安定与混乱不同,而读书人的为官与去职选择也有差异。比如伯夷的清廉避世,伊尹的以天下为己任,孔子在时局动荡中的奔波,他们都有着自己的原则。已经把自己与古代以天下为己任的人相比,却还要瞻前顾后、回避隐藏,以讨好世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江苏省 泰州市 兴化 中学 2019 届高三 语文 上学 期期 模拟 测试 试题 解析 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