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_2019学年高中语文专题五第10课溪鳗——矮凳桥的鱼非鱼小酒家学案苏教版选修《短篇小说选读》.doc
《2018_2019学年高中语文专题五第10课溪鳗——矮凳桥的鱼非鱼小酒家学案苏教版选修《短篇小说选读》.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8_2019学年高中语文专题五第10课溪鳗——矮凳桥的鱼非鱼小酒家学案苏教版选修《短篇小说选读》.doc(12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1溪鳗矮凳桥的鱼非鱼小酒家林斤澜是一位有着独特的艺术追求的短篇小说家。他的小说写法,贬者或以为失之雕琢,扬者则以为苍劲奇诡,独树一帜,如“沉思的老树的精灵” 。 矮凳桥纪事加上矮凳桥小品 ,他前后在人民文学与十月上发表了四篇小说。除了继续贯彻他一贯讲究谋篇布局炼字炼句的“怪味”以外,难能可贵的是此四篇中新生活的清新空气扑面而来,刁钻古怪之中洋溢着作家对于农村、乡镇新面貌、新进展的由衷喜悦之情,几个人物和故事也各有特色。尤其是溪鳗 ,女店主溪鳗,写得水灵灵、活脱脱,读之有“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之感。(王蒙一九八四年部分短篇小说一瞥)一、字音识记(一)单音字1糙算(co) 2.溪鳗(mn) 3
2、密匝匝(z) 4.港蟹(xi)5杉篙(o) 6.花蚶(hn)7佝偻(u) 8.煳味(h)9烀肉(h) 10.焙干(bi)11蘸(zhn) 12.龇牙(z)13糨子(jin) 14.梦呓(y)(二)多音字1劲Error! 2.横Error!3嚼Error! 4.鲜Error!二、字形辨识1.Error! 2.Error!3.Error! 4.Error!三、熟语积累(一)熟语释义1兴风作浪:比喻挑起事端或进行破坏活动。2影影绰绰:模模糊糊,不真切。3藕断丝连:藕已折断,但还有许多丝连接着未断开。比喻没有彻底断绝关系。多指2男女之间情思难断。4嘁嘁喳喳:形容细碎的说话声音。5不实之词:不符合实际的
3、言论。6鹤发童颜:形容老年人气色好,有精神。(二)熟语应用1有的明星夫妻会明智地选择和平分手互不打扰,而有一些则藕断丝连,剪不断,理还乱。2台上讲得唾沫横飞,台下一片嘁嘁喳喳,甚至鼾声四起。3今天的雾更为浓密,近处的高楼也变得影影绰绰。4网络谣言把谎言包装成“事实” ,将猜测翻转成“存在” ,在网上兴风作浪,扰乱人心。四、词语辨析1朦胧 蒙眬例句最近的研究表明,笼罩着冥王星的朦胧烟雾是进一步降温的原因,使大气温度下降到仅高于绝对零度 70 摄氏度。由于巴西和中国有 11 个小时的时差,很多球迷凌晨 4 点多起床,睡眼蒙眬地开始欣赏比赛。辨析朦胧:月光不明。不清楚;模糊。蒙眬:快要睡着或刚醒时,
4、两眼半开半闭,看东西模糊的样子。2处理 处治例句此次公车改革指导意见明确提出了“六个不得”的纪律要求。对违反上述规定的,要依法依纪严肃处理。日前,辉县市公路局百泉道班加大养护力度,扎实做好山区干线公路水毁处治工作,确保道路交通安全。辨析处理:安排(事物),解决问题;处治,惩办。处治:处方治病;安排,处理;处罚,惩治。3林斤澜(19232009),中国作家。浙江温州人。1937 年在粟裕任校长的“闽浙抗日干部学校”学习,不久转入温台地区从事地下斗争。1941 年到重庆,后入国立社会教育学院读书。1946 年潜入台湾从事革命工作。1950 年进北京,先后在北京人艺、北京市文联及作协工作。1950
5、年开始发表作品,初写作剧本,后转为小说创作。出版短篇小说集春雷山里红 ,剧本集布谷 ,特写集飞筐 。 台湾姑娘是他的成名作。20 世纪 80 年代后,致力于短篇小说创作,代表作是以浙江温州为背景的小说集矮凳桥风情和以文革为背景的小说集十年十癔 ,以及系列小说门和去不回门等。他的小说,以结构和语言见长。“矮凳桥”系列源于作家的一次故乡之行。故乡给林斤澜的触动很大,而且几十年的变化与感悟似乎“一言”难尽,于是,从溪鳗开始有了题材相同并且具有紧密联系的几个短篇的创作。作品发表后,反响很大,促成了后来的“矮凳桥”系列。这组系列前后写了二十多篇,以人物为主,间以风俗名物,写得从容超脱,收放自如,在如话家
6、常中有着极精细的雕刻,具有明显的中国古代笔记小说的遗风,如浙江老黄酒一般醇厚绵长。有人说“矮凳桥”系列具有传说性、迷幻性、寓言性, 溪鳗是该系列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篇。矮 凳 桥 小 市 场 的 兴 盛 女 主 人 公 得 名 的 由 来Error!相 舟 喝 酒 酝 酿 文 思溪鳗是“鱼非鱼小酒家”的店主。作家从店名的“特别”写起,进而写“有些人事还扯不清” ,便为全篇打上了一层朦朦胧胧的底色。溪鳗做出来的鱼却叫人看不见鱼;溪鳗是正派女人却又有“种种稀奇传说” ;“她的年纪也说不清” ,年过半百却腰身袅袅,男人又偏偏衰朽不堪一切都写得神神秘秘。甚至自然风景也写得十分奇异:溪水“又像是绿,又像是蓝
7、。闪闪着鬼气” 。溪滩上的雾气“像雾不是雾,像烟云,像光影,又都不是,只是一片的朦胧” 。倒霉的镇长和溪鳗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怎么就会突然瘫痪?作者偏偏不细说,相反,透过袁相舟的眼睛不厌其烦地写汪汪溪水,写矮凳桥,写苔藓;写鳗鱼的种类,写鱼丸的做法。作者到底意欲何为?细细品味起来,才发觉妙不可言。世上本来就有许多稀奇古怪之事、团团不可究诘的疑云,这正是这个世界的妙处所在。4赏情节1围绕着“鱼非鱼小酒家”起店名这一主线,作者又穿插了许多内容,请简要列举。明确:(1)从矮凳桥小市场的兴隆起笔,介绍了这个江南小镇以纽扣为龙头的小商品经济。(2)介绍女主人公溪鳗名鱼实人的由来。(3)在袁相舟喝酒运动文
8、思的间隙,交代小镇的风景和沿革。(4)通过溪鳗引出原小镇镇长,叙述二人之间的故事。赏环境2 溪鳗中的人物和事件处处体现出“矮凳桥”这个地方独有的风土人情,细读文本,简要分析小说中的社会环境的特征。明确:从小说中的人和事来看,小说中的社会环境显示出这样的特征:首先,这个小镇受到时代风云的影响,并不闭塞。其次,虽然时代风云影响着小镇,但是小镇上的人仍然有他们自己独特的对于时世和时事的看法,某种程度上显示出民风的固执与淳朴。比如,那个曾经威风一时的镇长,一方面他认为溪鳗做小生意是资产阶级的尾巴,一方面又暗中帮着她;又如溪鳗,虽然不断地被割“尾巴” ,但她还是找机会卖点鱼丸;更如小镇的居民,虽然割“尾
9、巴” ,但总还是买溪鳗的鱼丸。再次,围绕在溪鳗身上的种种传说和故事,又体现出了这个小镇朦胧与神秘的特征。赏形象3主人公溪鳗是作者倾心塑造的一个人物,请借助作品中情节分析溪鳗这一人物形象。明确:溪鳗美丽、勤劳、坚强而又善解人意。作品中没有交待她的出生、年龄,因为做小本生意,被政府当成了“白点” , “逢五逢十”要到镇上汇报思想, “交代情况” ,但溪鳗都顽强地坚持了下来。用自己勤奋的劳作与出色的手艺,维持生计,还收留照料了当年无限威风、如今落魄残损的镇长。生活的艰辛、世道的炎凉没有在她身上留下一点痕迹,她始终坚强、乐观、坦荡。而这一切并不是由什么抗争得来的,溪鳗并没有被作家刻画成一个所谓出淤泥而
10、不染的人物,那一切都是天然的,自在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作者显然是将人物理想化了,他通过溪鳗这一形象写出了人性之美,女性之美,同时也写出了这种美的力量。赏技巧4小说的叙述视角有何特别之处?明确:表面上,作品采用了第三人称的全知视角,但其实却是限定在作品的线索人物袁相舟身上的。通过袁相舟带着醉意的眼光去看事物,去联系人和事,使整个小说也带上5了朦胧的醉意,读者也在酒的微醺中,进入迷离甚至迷幻的小说意境。5这篇小说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明确:(1)叙述上,常常是虚则实之,实则虚之;无话则长,有话则短。即一般该实写的地方,如溪鳗的身世及与前镇长的关系等,只是虚虚写过;该虚写的地方,如民俗掌故、风物介
11、绍等,又往往写得很翔实。(2)语言上,着意追求意境美,充分体现白居易诗作的神韵,作者在小说中一再引用白居易的诗“花非花,雾非雾” ,并且发挥为“鳗非鳗,鱼非鱼,来非来,去非去” , 在是与非、似与不似、明朗与模糊之间,营造出烟笼雾罩的朦胧意境和广阔空间。语言时有新奇的形容,平常中见不平常,如:“石头缝里的青草,绿得乌油油,箭一般射出来了;黄的紫的粉的花朵,已经把花瓣甩给流水,该结籽结果的要灌浆坐果了;就是说,夏天扑在春天身上了。 ”其中“射” “甩” “扑”等词语生动、奇崛。作者有意识地将温州方言和文学语言融合起来,既有古雅的韵味,又有生动亲切的生活感。再如:“日落西山,夜色在溪滩上,像水墨在
12、纸上洇了开来。 ”如行云流水,余韵袅袅。 “本地叫做敲鱼,把肉细肉厚最要紧是新鲜的黄鱼、鲈鱼、鳗鱼,去皮去骨,蘸点菱粉,用木槌敲成薄片,切成长条”包含了真实亲切的生活气息,具有浓郁的乡土味。赏语言6怎样理解副标题中的“鱼非鱼”?明确:“鱼非鱼”既有表层的含义又有深层的含义。从表层含义上说, “鱼非鱼”是指溪鳗高超的厨艺。她做出来的鱼丸、鱼饼,有鱼香但没有鱼形,用这个名字做溪鳗的饭店的招牌,恰到好处。从深层含义上说, “鱼非鱼”脱胎于白居易的诗歌“花非花” ,正如小说的主人公的事迹一样,给人以含含糊糊、朦朦胧胧的感觉,非常切合作者刻意营造的迷离朦胧的意境。1旁观者的叙述本作品主要采用的是旁观者的
13、口吻,即第三人称叙述。第三人称叙述是从与故事无关的旁观者立场进行的叙述,这类叙述的传统特点是无视角限制。但本篇作品却是限定在作品的线索人物袁相舟身上的。 “他触景生情,想到什么是什么,他喝了酒后来飘来的思绪是什么就是什么,他弄不清扯不明的东西作者也不想代劳。 ”通过袁相舟带着酒意的眼去看,通过袁相舟酒中的思绪去联系人和事,整个小说也就带上了朦胧的醉意,读者在酒的微醺中,也“鳗非鳗,鱼非鱼”起来,进入迷离甚至迷幻的小说意境。2丰富多彩的语言直接取材于古代的诗歌,如白居易的“花非花” ,利用古代诗歌的意境来帮助营造小说朦胧的氛围。作者利用具有书面语特征的语言,如“见景生情,因情来歌” ,句式相对整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8 _2019 学年 高中语文 专题 10 课溪鳗 矮凳 鱼非鱼小 酒家 学案苏教版 选修 短篇小说 选读 DOC

链接地址:http://www.mydoc123.com/p-12018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