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史版通用)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3部分世界古代近代史第7单元第20讲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学案.doc
《(通史版通用)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3部分世界古代近代史第7单元第20讲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学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通史版通用)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3部分世界古代近代史第7单元第20讲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学案.doc(19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1第 20 讲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考点 1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识记基础知识梳理一、背景1政治条件公元前 5 世纪,雅典等一些城邦奴隶制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2经济条件:古希腊奴隶制经济的繁荣。3主观条件:人在社会中的地位日益突出。二、概况代表 主张 意义智者学派普罗泰格拉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反对迷信,强调自由社会道德方面,不应该强求一律树立了人的尊严和权威,体现了希腊文化人文主义的本质苏格拉底提出“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提出“美德即知识”的思想善是人的内在灵魂,教育对美德同样重要人类精神觉醒的一个重要表现,使哲学真正成为一门研究“人”的学问柏拉图关注的焦点是人类社会根据智慧品德把
2、每个人明确分工,各司其职鼓励人们独立理性思考为理性主义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亚里士多德关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特别强调在整个自然界中,人类是最高级的进一步发展了人文主义思想概念阐释古希腊人文精神的基本内涵(1)把探讨重点从认识自然转移到认识社会。(2)提倡怀疑精神,反对迷信和绝对权威。(3)强调人的价值,崇尚人的理性,追求思想自由。(4)重视知识的作用,强调好学深思,发挥人的主体作用。选修融会 柏拉图(选修 4)1哲学思想理念论认为世界由两部分组成:一个是由理念构成的理性世界,一个是由个别事物构成的感觉世界。理念先于物质存在。22政治思想理想国(1)概况:理想国由护国者、卫国者、生产者组成,国家统治者
3、由“哲学王”担任。(2)评价:柏拉图的理想国家并非纯粹空想,而是针对雅典政体的弊端提出的,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理想国终成乌托邦。3教育方面建立欧洲历史上第一所综合性学校柏拉图学园,采用对话形式教学。4地位和影响(1)柏拉图在思想史、哲学史、政治学、社会学、自然科学史上影响巨大。(2)其思想存在争议,理念论、知识论、理想国等思想也存在局限;但其一生追求真理、崇尚美德的境界令人佩服。理解史料研习归纳智者学派与苏格拉底思想的比较史料一 至于神,我既不知道他们是否存在,也不知道他们像什么东西。有许多东西是我们认识不了的;问题是晦涩的,人生是短促的。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的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
4、物不存在的尺度。“万物存在与否,全在人的感觉” 。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道德标准” “一阵风吹来,你觉得冷它就是冷的,你觉得热,它就是热的。 ”普罗泰格拉史料二 你们不能只追求荣誉和享乐,要知道,美德才是知识。你们不能只注意金钱和地位,而不注意智慧和真理。你们不要老想着人身和财产,而首先要改善你们的心灵。金钱不能买到美德,美德却能产生一切美好的东西。这就是我的教义。苏格拉底史料解读(1)史料一反映了智者学派的核心主张。解读时要注意分段概括和关键句。第一段表明普罗泰格拉反对盲从、迷信神;“人是万物的尺度”表明普罗泰格拉肯定人的地位与价值;第三段表明普罗泰格拉强调人的自由的绝对性。(2)史料二反映了
5、苏格拉底的核心主张。解读时要注意出处。 “美德才是知识”表明苏格拉底强调知识与美德的关系,知识是美德的前提和基础。史料运用(1)根据史料一,概括普罗泰格拉的主要思想,并评价他的这些主张。提示 思想:提倡怀疑精神,反对盲从和绝对权威。人是万物的尺度,强调人的作用和价值。重视人的感觉,强调人的自由。评价:积极意义:否定神的意志是衡量一切的标准,肯定了人的价值,树立了人的权威。3局限性:否定了制度、法律和道德对人行为的约束力,不利于建立正常的社会秩序和社会公德。(2)根据史料二及所学知识,指出史料体现了苏格拉底的什么主张。反映了雅典社会当时具有怎样的社会特征?提示 主张:美德即知识。特征:反映了雅典
6、社会世风日下、道德沦丧的社会特征。(3)根据史料一、二,分析说明智者学派与苏格拉底思想的差异。提示 智者学派强调人的感性(自由),忽视道德;苏格拉底强调人的理性(美德)。史论归纳智者学派与苏格拉底思想的异同比较项 智者学派 苏格拉底相同点 都体现了人文主义精神,把研究的领域由神和自然转向了人和人类社会对道德的认识强调人的价值、人的决定作用,人是万物的尺度,而各种知识是提高人的能力的基础强调知识的作用,道德和知识合二为一,道德行为必须以知识为基础民主政治主张民主政治,有些激进学者还提出城邦公民应该人人平等主张有知识、有道德的少数人治国,对民主政体特别是雅典后期的激进民主政治表示强烈反对不同点历史
7、地位人类自我意识的第一次觉醒,是西方人文精神的滥觞第一次在哲学意义上发现自我,使哲学真正成为一门研究“人”的学问应用对点强化训练1古希腊的学者没有统一组织,政治态度也不尽相同,但在思想学说上,他们的观点和基本倾向却较为一致。以下观点属于“一致”的是( )A感性的认识往往靠不住B全体公民参与城邦管理C平民政治是最好的政体D以个人判断为标准D 材料与感性、理性无关,故 A 项错误;根据材料“在思想学说上” ,不是强调政治,故 B 项错误;材料指思想领域,与政体好坏无直接关联,故 C 项错误;根据材料“没有统一组织,政治态度也不尽相同” ,说明古希腊在人文主义领域,主张尊重人的价值尊严,故 D 项正
8、确。2智者运动是古希腊史上颇具影响的一股思潮,马克思韦伯认为智者运动是“哲学的突破” 。这里的“哲学的突破”表现在( ) 【导学号:61600091】4A对物质世界的探索 B对道德观念的重视C对人类自身的探索 D对人权应用的创新C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对物质世界的探索不符合史实,故 A 项错误;智者学派忽视道德观念,故 B 项错误;智者学派从之前研究神、自然界转向研究人,故 C 项正确;智者学派没有提出关于“人权”的观点,故 D 项错误。3苏格拉底倡导“知德合一”学说,认为正确的行为来自正确的思想,美德基于知识,源于知识,没有知识便不能为善,也不会有真正的幸福。苏格拉底的这一主张( )A说明了知
9、识是生存之本B是对智者学派思想的反思C否定了人是万物的尺度D表明他反对希腊民主制度B 苏格拉底倡导“知德合一”学说,认为知识是美德之本,故 A 项错误;苏格拉底“知德合一”学说是反对智者忽视道德、追求功利的主张,故 B 项正确;苏格拉底没有否定人是万物的尺度,故 C 项错误;苏格拉底反对希腊民主制度,材料没有涉及,故 D项错误。4公元前 6 世纪希腊哲学家色诺芬尼说:“人认为,神也是生出来的,会说话,有形体,穿戴和人相同。 ”这一观点( )A反对天主教会权威 B体现了人文主义思想C具有唯物主义色彩 D否定宗教神话的作用B 公元前 6 世纪天主教会还没有建立,故 A 项错误;从材料信息“人认为,
10、神也是生出来的” “和人一样”等信息可以看出,色诺芬认为人、神一样,体现了人文主义思想,故 B 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物质和意识的关系,故 C 项错误;材料并没有否定神的存在,故 D 项错误。考点 2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识记基础知识梳理一、文艺复兴1背景(1)经济:十四五世纪,意大利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2)阶级:手工工场主、商人和金融家形成了新兴的资产阶级。(3)政治:新兴资产阶级希望创造财富,也追求现世的享乐。(4)文化:意大利人能够接触到大量的古代希腊罗马文化遗存和文化典籍。2概况(1)实质:一场资产阶级的思想解放运动。(2)核心:人文主义,要求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5易误辨析 文艺复兴的
11、实质,“文艺复兴”这一概念并不能揭示其本质,它并不是古希腊罗马文明在湮没千年后的复兴,而是新兴资产阶级的思想解放运动,可以形象地比喻为“旧瓶装新酒” ,即在古希腊罗马文明的“旧瓶”中装上资产阶级的“新酒” 。(3)成就领域 代表人物 作品及思想薄伽丘十日谈 ,抨击了封建道德和教会的禁欲思想,宣传人类平等,主张发展人的个性但丁 神曲 ,表达了对教会丑恶现象的憎恶彼特拉克歌集 ,最早提出要以“人的学问”代替“神的学问” ,被称为“人文主义之父”文学莎士比亚 哈姆雷特 ,称人是“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美术 达芬奇等 根据自己的感受和对人类世界的细致观察,自由发挥3意义(1)冲破了宗教神学的束缚,促
12、进了思想的解放,天主教会的权威受到了越来越强烈的挑战。(2)促进欧洲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和发展,越来越多的人从封建愚昧中解放出来,开始更多地关注人及人生活的世界。轻巧识记 用“三个一”记忆文艺复兴二、宗教改革1背景(1)经济条件:欧洲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2)思想条件:文艺复兴的影响下,人们要求改革教会的愿望日趋强烈。(3)主要原因:天主教会与德意志之间的矛盾加深。(4)导火线:1517 年,教皇在德意志出售赎罪券。2概况(1)序幕:1517 年,马丁路德发表“九十五条论纲” 。(2)扩展:形成了不受罗马教皇控制的新教,如路德派、加尔文派和英国国教等。3主张(1)因信称义:只要虔诚地信仰灵魂便可
13、获得拯救。因信称义的主张使人获得了精神上6的自由和灵魂得救的自主权,是一种人文主义宗教观。(2)简化宗教仪式。每个人都可和上帝直接交流,无需神职人员干预和繁缛的礼拜仪式。(从神学角度论证了人的自由和独立性)(3)圣经是人们的唯一信仰的神圣权威。人人在上帝和圣经面前都是平等的,每个基督徒都有直接阅读和解释圣经的权利,不用盲目听从教皇和教会的说教。(4)世俗统治权应当高于教权并支配教权,教会应该从属于国家,罗马天主教会不应该干涉德意志内部事务。(“上帝的归上帝,恺撒的归恺撒”)(5)僧侣可婚配和还俗,铲除教士和俗人之间的隔阂。4影响(1)直接影响:形成了不受罗马教皇控制的新教:路德派、加尔文派和英
14、国国教。(2)经济方面:打击了天主教会的神权统治,有利于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3)经济方面:为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了道路。(4)思想方面:打破了天主教会的精神垄断,解放了思想,人文主义得到进一步传播和发展。总之,宗教改革促进了欧洲向近代社会的转型。易误辨析 区分“因行称义” “因信称义” “信仰得救”这三种主张是基督教不同教派的主张,都属于基督教的教义。(1)“因行称义”的本质是为加强罗马天主教会的绝对权威、为封建宗教神学的精神垄断而服务的。(2)“因信称义”否定了天主教会的权威,简化了宗教仪式,解放了人的个性。(3)“信仰得救”是在“因信称义”的基础上进一步为资产阶级的发财致富进行辩护,
15、是对“因信称义”的继承和发展。理解史料研习归纳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体现的人文精神史料一 “文艺复兴”的影响侧重于知识分子,而“宗教改革”享受到了“文艺复兴”所开拓出来的人文主义的影响把欧洲人民的觉悟,提高了一步。陈乐民欧洲文明十五讲史料二 上帝的道不是用什么行为,而是单用信才能领受爱慕的。因此,既然灵魂为它的生命与义所需要的只是信,那么,灵魂称义显然单是因信,而不是因任何行为。马丁路德论基督徒的自由史料三 “宗教改革”这个词一样有误导作用。路德一开始是一个改革家,但最终却成为一个革命者,这是他与罗马教会坚定抗争导致的结果。表面上看,宗教改革可以解释为对教会某些腐败落后现象作出的反应,其中包括部分
16、牧师包括教皇的放荡生活不受教会法律约束的特权和豁免。尽管这些很能激起人们的抗议,但它们仅是清教徒进行宗教7改革的借口而不是根源。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史料解读(1)史料一“侧重于知识分子” “欧洲人民”说明宗教改革比文艺复兴运动的群众基础更广泛;“享受到了文艺复兴所开拓出来的人文主义的影响”反映了宗教改革继承并发展了文艺复兴的人文主义思想。(2)史料二反映了马丁路德在得救方式方面的主张。注意史料的出处是本史料解读的落脚点。 “单用信才能领受爱慕的”说明了马丁路德主张“因信称义” ,从根本上否定了天主教会的宗教权威。(3)史料三认为,宗教改革表面看是一场反对教会腐败、压榨的宗教改革运动,实质上是
17、一场资产阶级政治革命。马丁路德是一位资产阶级革命家。罗马教会的腐朽生活、特权等是宗教改革反对的目标,也是引发宗教改革的原因,但不是宗教改革的实质目的,其实质目的是资产阶级争取政治权利和经济利益的革命。史料运用(1)结合史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宗教改革中人文主义的诉求,并从人文主义传播的角度,分析宗教改革与文艺复兴的关系。提示 诉求:批判神权统治,鼓吹人性解放和思想自由。关系: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传播仅局限于上流社会和知识阶层;宗教改革从更广泛的社会层面和更内在的心灵角度,传播和发展了文艺复兴以来复苏了的人文主义。(2)史料二体现了马丁路德“因信称义”的主张,有人认为马丁路德的主张树立了上帝的
18、权威,因此马丁路德的学说与人文主义没有联系。对此你如何理解?提示 马丁路德的学说强调人们在内心世界中发现宗教,每一个人都可以依靠自己的虔诚信仰使自己摆脱“罪恶” ,不需要教会作为中介,它实际上否定了教皇的权威,使人们获得了精神上的自由和灵魂得救的自主权,从而带有鲜明的人文主义色彩。(3)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宗教改革的影响。提示 宗教改革的实质是一场西欧各国早期反封建斗争的社会运动,矛头对准罗马天主教会,勇于挑战以教皇为首的宗教权威,为人类不断认识自己的历史写下了发人深省的一页。新教成为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旗帜,并对后来资产阶级革命产生了重大影响。宗教改革进一步打击了西欧封建势力,削弱了天
19、主教会的经济实力,加速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它摧毁了天主教会的精神独裁,传播了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促进了西欧各国的民族文化和教育事业的发展。宗教改革从更广泛的社会层面和更内在的心灵角度,传播和发展了文艺复兴以来的人文主义。史论归纳1文艺复兴运动是一场资产阶级的文化运动8(1)文艺复兴运动是 1417 世纪欧洲发生的一场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思想文化运动,是资产阶级文化的兴起。(2)从形式上看,文艺复兴是欧洲思想文化界人士复兴古希腊、罗马的古典文化,实际上它不是对古典文化的简单模仿,而是一种创新,是欧洲新兴资产阶级在文学、艺术、哲学、自然科学以及政治、法学、历史学、教育学等领域内开展的一场新思想新文化
20、的革命运动。(3)文艺复兴运动是以资本主义萌芽为经济基础,以反封建反教会为内容,并为资本主义发展开辟道路为目的的一场资产阶级的文化运动。(4)它打破了欧洲思想文化界被封建文化和宗教神学所笼罩的局面,摧毁了教会的精神独裁统治,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其人文主义思想推动欧洲文学、艺术、哲学和科学从形式到内容都发生了巨大变化。2宗教改革体现的人文精神(1)“信仰得救” ,彻底否定教皇和罗马教会的至上权威,肯定了个人在宗教信仰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具有鲜明的个人自由和个性解放的人文主义色彩。(2)以圣经和个人内在信仰的权威否定教会特权和等级制度,确立了个人宗教信仰平等的权利。(3)马丁路德要求建立独立自
21、主的德意志民族教会,实际上是把人文主义关于民族自由的理想进一步推向政治现实。(4)宗教改革的最大影响在于,成功运用了人文主义的世俗精神创造出新教伦理,把人的心灵从罪恶折磨、来世拯救和教会束缚中解脱出来,使世俗生活与世俗人生焕发出勃勃生机。应用对点强化训练11415 世纪,欧洲的人们逐步背离上帝,崇拜自我或崇拜世间的人或物,并鲜明地提出了“服从你的意欲而行” 。材料中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A资本主义萌芽兴起 B近代自然科学的诞生C生物进化论的传播 D欧洲宗教改革的影响A 1415 世纪,欧洲的人们批判封建神学, “崇拜自我或崇拜世间的人或物” “服从你的意欲而行”表明,此时文艺复兴运动兴起,人文
22、主义得到传播,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萌芽的兴起,故 A 项正确。2但丁的神曲 ,全诗分地狱 炼狱 天堂三部;拉斐尔创作了一系列圣母形象;米开朗琪罗也为圣彼得大教堂创作大理石雕塑作品哀悼基督等。这说明文艺复兴时期( ) 【导学号:61600092】A人文精神严重缺失 B世俗艺术水平落后C并不反对宗教信仰 D仍坚持以神为中心9C 文艺复兴时期的核心思想就是人文主义,故 A 项错误;材料体现文艺复兴的很多作品都是宗教题材的,未提及世俗艺术的水平,故 B 项错误;文艺复兴借助宗教文化宣扬人文主义体现其并不反对宗教信仰,故 C 项正确;文艺复兴反对以神为中心,提倡以人为中心,故 D 项错误。3运用结构示意图
23、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下图可以用来说明( )A宗教改革发生的必然性 B灵魂自救途径的转变C信徒地位的重大变化 D新教主张过世俗生活B 根据题目可以看出,宗教改革之前是“因行称义” ,宗教改革后是“因信称义” ,宗教改革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结果,资产阶级利益的需求,是教会腐朽的结果,并非宗教改革发生的必然性,故 A 项错误;根据前面的分析,信徒可以直接和上帝对话,即灵魂自救途径发生转变,故 B 项正确;通过宗教改革,教会的地位发生了重大变化,故 C项错误;题干并未牵涉新教过世俗生活的表述,故 D 项错误。4马丁路德主张人人有权阅读圣经 ,并把圣经翻译成德文而广为流传。此后,各种民族语言版本的圣经
24、大量刊行。这一现象( )A弱化了欧洲各国人民的宗教信仰B打破了神学对科学技术的束缚C直接推动了德意志地区的统一D促进了民族意识的兴起与发展D 根据材料“各种民族语言版本的圣经大量刊行”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强化了欧洲各国人民的宗教信仰,故 A 项错误;宗教改革并不否定神学,故 B 项错误;马丁路德宗教改革发生在 16 世纪,德意志统一完成于 1871 年,二者没有直接联系,故 C 项错误;根据材料“并把圣经翻译成德文而广为流传。此后,各种民族语言版本的圣经大量刊行”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促进了民族意识的兴起与发展,故 D 项正确。考点 3 启蒙运动|识记基础知识梳理一、背景1经济基础欧洲资本主义经济进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通史 通用 2019 高考 历史 一轮 复习 部分 世界 古代 近代史 单元 20 西方 人文精神 起源 及其 发展 DOC

链接地址:http://www.mydoc123.com/p-11980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