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史版通用)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2部分中国近代现代史第5单元第12讲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变迁学案.doc
《(通史版通用)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2部分中国近代现代史第5单元第12讲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变迁学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通史版通用)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2部分中国近代现代史第5单元第12讲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变迁学案.doc(17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1第 12 讲 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变迁考点 1 民国时期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识记基础知识梳理一、民族资本主义的“短暂的春天”(19121919 年)1原因(1)革命推动:中华民国的建立提高了民族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地位,激发了他们振兴实业的热情。(2)政府政策:政府实行有利于发展经济的政策,倡导使用国货,以抵制洋货。(3)外部条件: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欧洲各国对华商品输出减少,为民族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契机。(4)群众运动:群众性的反帝爱国斗争的促进。2概况(1)纺织业、面粉业和卷烟业等轻工业发展迅速。(2)重工业和新兴的民族工业化学工业也获得一定程度的发展。(3)南京临时政
2、府颁布的一系列发展实业的法令和政策,使民族工业在十年间得到了较快发展。3结果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不久,帝国主义卷土重来,民族工业很快萧条下去。4影响政治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无产阶级力量壮大,为中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提供了阶级基础思想 新文化运动兴起,推动了中国思想文化的近代化经济 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奠定了物质基础特别提醒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民族工业的发展对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影响(1)无产阶级队伍逐步壮大,为以后中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化,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提供了阶级基础。(2)民族资产阶级的队伍也逐步壮大,要求中国实行民主政治,反对封建
3、军阀的统治,这种要求反映在思想文化上就是要打破封建束缚,新文化运动应运而生。二、国民政府前十年民族工业的快速发展(19271936 年)1主要原因(1)整顿税务。即政府加强对关税、盐税、统税的控制,增加印花税、所得税等新税目。2(2)控制金融。即先后成立中央银行、中国农民银行,改组中国银行、交通银行,这四大银行控制全国的主要金融活动。(3)改革币制。1935 年,国民政府实行币制改革,以中央、中国、交通、农民四大银行发行的纸币为法定货币,以取代过去市场上流通的银元和各地方银行发行的纸币。币制改革顺应了统一市场的历史潮流,有利于国民经济的发展。(4)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即国民政府鼓励发展
4、工农业、交通运输业。2表现棉纺织业和面粉业以及新兴工业部门,如化学、橡胶工业,都有较大发展。国民生产总值逐年增长,1936 年民族资本在国民生产总值中逐渐占据主导地位。3作用:为持久抗战奠定了物质基础。三、抗战时期民族工业日益萎缩(19371945 年)1沦陷区:日本对民族工业的摧残和吞并日军对未撤出沦陷区的民营企业以“军事需要”为名霸占掠夺的表现 把沦陷区变成服务于侵略战争的军事和工业基地日本内阁通过国土计划设定纲要 ,提出所谓“适地适产主义”方针和目的 经济掠夺是日本帝国主义侵华的主要目的对沦陷区工矿业的掠夺与控制主要采取“军事管理” 、 “委托经营”等方式控制和垄断了沦陷区的金融和内外贸
5、易,对各类物资实行严格管制掠夺的方式在沦陷区掠夺大量劳动力,严重破坏了当地经济的发展2抗战初期国民政府经济体制与政策的调整(1)目的:国民政府为扭转不利的形势,争取主动,在战争初期逐步实现抗战的同时,采取一系列措施,对原有经济体制和政策进行了大规模的调整。(2)调整改组有关行政管理机构,确立战时经济体制。抗战爆发后,国民政府在战争紧迫的情况下,加强了中央尤其是军事委员会对经济的干预,对金融和经济行政机构进行了一系列调整,形成比较集中的经济领导体制,对促进战时社会经济的运行发挥了重要作用。颁布一系列法令和法规,加强了政府干预和控制经济的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充裕了国家财政,对抗战产生了重要影响。制定
6、开发大后方的建设方针,将战时经济纳入长期抗战的轨道。国民政府基于长期抗战的设想,运用国家资本,在大后方优先发展重工业。对于民营工矿业,国民政府采取鼓励海内外投资和奖助等政策。除此之外,国民政府还制定计划,采取许多措施,发展3大后方的交通建设。(3)作用民族工业历尽艰辛迁往内地,并尽快恢复生产,对后方经济发展和支持抗战,发挥着重要作用。改变了民族工业的布局:大量内迁的民族工业促进了西南、西北民族工业的发展。易误警示 “民族资本” “外国资本”与“官僚资本”的区别(1)“民族资本”是指殖民地、半殖民地或民族独立国家中民族资产阶级拥有的资本,一般是中小资本。(2)“外国资本”则是相对于本国民族资本而
7、言的其他国家资产阶级或垄断资产阶级所拥有的资本。(3)“官僚资本”则指统治者凭借国家权力获得的资本,这种资本通常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四、解放战争时期民族工业陷入绝境(19461949 年)1原因(1)美国商品的排挤:蒋介石集团为取得美国援助以发动内战,与美国签订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 ,美国商品大量涌入,几乎垄断了中国市场,排挤国货。(2)官僚资本的垄断。(3)政府滥发纸币,造成恶性通货膨胀。(4)苛捐杂税不断增加。2表现:民族工业发展陷入绝境。形象记忆 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理解史料研习归纳近代民族工业的特点和地位史料一 据统计,18581911 年间全国民族资本
8、所设立的资本在 1 万元以上的民用工矿企业有 953 家,创办资本总额为 2 亿多元,而 19011911 年就设立了 650 家工矿企业,资本总额为 1.4 亿多元。其中江苏 162 家,湖北 82 家,广东 54 家,四川 42 家,直隶 37 家,浙江 36 家,奉天(今辽宁)30 家,福建 22 家,安徽 21 家,山东 20 家,湖南 11 家,江西 10 家。各主要工业部门具体发展情况见下表。行业 纺织业 缫丝业 面粉业 火柴业 水电业 机器业 矿冶业4数量(家) 82 70 53 28 60 20 73资本额(万元) 1332.1 556.9 786.8 130 3813.8 3
9、52.1 2272.9摘编自杜 诚民族资本主义与旧中国政府史料二 在这一时期出现了中国的第二次工业化浪潮,此次工业化是一次民营资本集体崛起的盛宴,它的主角是以赢利为主要动力的新兴企业家,他们投资的产业主要集中于民生领域,以提供消费类商品为主。面大量广的中小企业是最有活力的主流力量。根据国内学者计算,工业增长率在 1912 年到 1920 年间达到 13.4%。吴晓波历代经济变革得失史料解读(1)史料一反映了 1901 年到 1911 年间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概况。解读时注意“而” “其中”等词语的使用。解读表格材料的基本方法是比较,通过前后上下全方位的比较,可以找出有效的信息。19011911
10、年这一时期民族工业发展较快;近代民族工业分布不平衡,主要集中于东南沿海地区;同时反映了近代民族工业以轻工业为主。(2)史料二反映了近代中国的第二次工业化浪潮的出现及其特点。解读史料时首先要粗读史料,找关键信息。最关键的信息是时间,找到时间,就可以对知识进行准确定位。1912 年到 1920 年间,这一时期是民族工业进一步发展的阶段,受到辛亥革命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较大。史料运用(1)根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 19011911 年间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特点形成的原因。提示 清政府放宽对民间办厂的限制,鼓励发展工商业;实业救国思潮兴起;轻工业投资少、见效快;长江流域和沿海地区受西方经济影响较深
11、;受到外国资本的挤压。(2)根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中国的第二次工业化浪潮”的原因。提示 原因:辛亥革命的推动;第一次世界大战使列强暂时放松对华经济侵略;国民政府鼓励兴办实业的政策;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答出任意三点即可)史论归纳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特点、地位和作用1特点(1)从产生与发展看,先天不足(资本、技术、人才),后天畸形。(2)从诞生环境看,产生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环境,深受资本主义、封建主义、官僚主义的多重压迫。(3)从分布看,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区,内地很少。5(4)从结构看,民族工业主要集中在纺织、食品等轻工业,重工业基础薄弱,没有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5)从地位
12、看,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很小,始终没有成为中国社会经济的主要形式。(6)从发展历程看,具有曲折发展的特点。2地位和作用(1)从经济上看,民族资本主义工业是一种新的革命的经济因素,其产生和发展有利于社会进步。(2)从政治上看,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为维新变法运动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提供了社会基础。(3)从思想上看,为西方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传播提供了社会基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不断冲击瓦解、最终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4)从处境上看,民族资本主义工业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没有形成完整的工业体系,始终没有成为近代占统治地位的经济因素。地区分布不尽合理,
13、在一定程度上依赖外国资本主义、本国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难以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应用对点强化训练1至 1922 年,在全国的一百五十万枚纱锭中,集中在上海的竟上升至 41.8%,此外,天津、武汉、无锡、南通、青岛五个城市又集中了 37.9%,剩下只有 20.3%的纱锭分布在全国广袤的其他地方。这主要说明我国的民族工业( ) 【导学号:61600052】A轻工业部门发展不平衡B轻工业发展迅速C轻工业地区分布不平衡D轻工业发展受挫C 材料不涉及轻工业部门发展不平衡,故 A 项错误;根据材料可以得出上海的轻工业发展迅速,但表述比较片面,故 B 项错误;根据材料可得出绝大部分轻工业集中在上海、天津等
14、城市,这说明了我国轻工业地区分布不平衡,故 C 项正确;材料中轻工业的地区分布情况不能说明其发展受挫,故 D 项错误。21935 年, “国民经济建设计划”指出:“关于国民经济建设应当是有计划的有统制的建设,而尤贵有一强有力的经济参谋部,通盘筹划,在整个计划之下全国一致动员,这个经济建设运动,才有成功的希望。 ”此计划( )A为经济的自由发展创造机会B表明政府认识到团结抗日的重要性6C利用国家力量发展民族经济D从国家层面遏制了官僚资本的扩张C 在国家的经济统制政策之下,民族资本主义的自由发展机会是在减少而非增加,故A 项错误;通篇材料都没有提及团结抗日的相关信息,故 B 项错误;由题干信息可知
15、,这份“国民经济建设计划”的突出重点就是利用国家力量来发展民族经济,故 C 项正确;所谓官僚资本指的就是国家资本主义, “国民经济建设计划”是在为官僚资本的扩张提供契机而非遏制其发展,故 D 项错误。3下表为 19331936 年中国轻工业平均指数增长表,这一状况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年份 1933 年 1934 年 1935 年 1936 年增长指数 100 103.5 105 107.6A列强干预经济刺激消费B美国扶蒋反共政策影响C国民政府经济政策推动D国家统一社会环境稳定C 近代列强对华实行经济侵略,掠夺中国资源和财富,刺激经济消费不是列强经济侵略的作用,故 A 项错误;美国扶蒋反共政策
16、是在 1945 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实行的,故 B项错误;19271936 年国民政府实行国民经济建设运动,鼓励发展工商业,推动经济增长,故 C 项正确;当时是国共两党对峙时期,且东三省被日本占领,故国家统一与史实不符,故 D 项错误。4日本投降后,美国一些不法商人通过军舰大肆进行走私、贩私活动,使得大量低价商品长驱直入并在华倾销,青岛民族资产阶级兴办的工厂仅有四分之一勉强能够维持运转。这反映出( )A民族工业发展环境仍未改变B美国继日本后控制了中国C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掌握了世界霸权D抗战结束后国内物资匮乏A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始终在本国封建势力和西方资本主义的夹缝中艰难求
17、生,而日本投降后,这一状况仍未得到根本上的改观,故 A 项正确。考点 2 民国时期社会生活的变迁|识记基础知识梳理一、20 世纪初社会生活的变迁1社会生活的变迁(1)辛亥革命前后:“断发易服”具有反清革命的色彩。(2)民国时期7政府颁布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等法令,中山装、旗袍受欢迎。婚丧仪式由繁琐愚昧改为简约文明。社交礼仪逐渐采用握手、鞠躬来取代等级分明的跪拜礼。采用公历,增添国庆、元旦等新节日。女子获得受教育权利,并步入社会。2交通事业的进步(1)1909 年,京张铁路通车。(2)辛亥革命前夕,中国已建成多条铁路,奠定了中国近代铁路网的基本格局。(3)20 世纪初,汽车开始出现在上海等大城市。
18、(4)1909 年,冯如制成中国第一架飞机,标志着中国航空事业的开始。3通讯工具的变迁(1)20 世纪初,上海崇明设立无线电报局。(2)民国时期,通讯事业进一步发展。4大众传媒的变迁(1)报刊业:资产阶级维新派、革命派和激进派都把报刊作为宣传自己主张的工具,中国报刊业呈现出繁荣景象。(2)影视事业:1905 年,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电影定军山首映成功,中国电影事业开始起步。图解历史 近代报刊业发展的特点及作用易误警示 社会生活变迁的易错点1 西式服饰传入中国,引发服饰变革,但并没有完全取代中式服饰,而是中西服饰并行。2 清朝缠足陋俗最盛,但清政府并不支持缠足,还多次下令废除缠足。3 允许臣民自由剪
19、发的最早时间是清朝末年,而不是辛亥革命后。4 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主要发生在大城市,广大农村仍然处在落后、封闭状态,地区之间的发展也极不平衡。二、近代后期的社会生活1建筑20 世纪 30 年代前后,京津等地出现完全欧化的新式住宅。2交通8(1)1920 年,北京至天津航线开通,中国民航拉开了序幕。(2)1924 年,上海开始运行公共汽车。3大众传媒(1)广播:1926 年 6 月 1 日,中国人自办的第一座广播电台哈尔滨广播无线电台开播;1928 年 8 月,中国第一座全国性广播电台中央广播电台在南京开播。(2)报刊业:中国共产党先后创办新华日报 解放日报等政论性报刊,同国民党的中央日报等报
20、刊展开斗争。(3)影视业:20 世纪 20 年代以后,中国电影业发展迅速并走向成熟;在 20 世纪 3040年代,诞生了一批蜚声海内外的影片。思维升华 近代中国社会变迁的规律1 由被动接受到主动向西方学习。2 社会生活的变化随着中国近代社会经济、思想的变化而不断加深。3 社会生活的变化在地域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4 变化的实质是东西方文化的激烈碰撞,结果是中西方文化逐渐融合,且保留中华民族特色。理解史料研习归纳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的变迁史料一 古都北京步入民国时期第一个鲜明的标志,就是废除帝王纪年,改用世界通行的公历。新年伊始,依公历确立元旦, “双十节”为全国国庆日,但是双节的庆典主要流行于
21、政界,一般民间较为冷漠。传统的春节与中秋节盛况依旧民国初年,已经出现新式婚礼,北京俗称“文明结婚”典礼仪式简单,证婚人宣布结婚者姓名,新人相对三鞠躬,交换饰物,证婚人致词颁发证书,新婚夫妇向来宾鞠躬,礼成。旧式婚礼仍然保持着强大惯力,在民间流行。 习五一著民国时期北京社会风俗的变迁史料二 天津通商后不出十年,租界里中国人的时髦打扮已变成“短衫窄裤,头戴小草帽,口衔烟卷,时辰表链,特挂胸前” 。甲午战争前,即便是内地甚至某些乡村,日用洋货也有所流行。洋货成为某些人生活的必需品,原先的“扬气”今则竟曰“洋气”了。摘编自孙燕京晚清社会风尚研究史料解读(1)史料一反映了民国初期北京社会风俗演变的特点。
22、抓住史料中出现频率较高的“新式”“旧式” “传统”等词体会史料内涵,理解民国初年北京地区新旧习俗并存的特点。(2)史料二反映了天津开埠后,社会风气由“扬气”变为“洋气” ,体现了西方文化逐步渗透到国民生活中。注意史料第一句话中的时间背景。把握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西方商品的输入、西方文化的影响,中国人的生活方式西化、 “洋气”了。9史料运用(1)根据史料一,简要分析北京地区社会风俗发生变迁的背景。提示 背景:政治: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封建君主专制的统治,中华民国建立;经济:近代商业的出现与发展;思想文化:西方思想与生活方式的影响。(2)根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从“扬气”变为“洋气”的原因。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通史 通用 2019 高考 历史 一轮 复习 部分 中国近代 现代史 单元 12 民国时期 民族工业 曲折 发展 社会生活 变迁 DOC

链接地址:http://www.mydoc123.com/p-11980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