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史版通用)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2部分中国近代现代史第5单元第11讲伟大的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学案.doc
《(通史版通用)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2部分中国近代现代史第5单元第11讲伟大的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学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通史版通用)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2部分中国近代现代史第5单元第11讲伟大的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学案.doc(17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1第 11 讲 伟大的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考点 1 伟大的抗日战争|识记基础知识梳理一、日本侵华战争1背景(1)蓄谋已久:灭亡中国,称霸西太平洋是日本帝国主义的既定方针。1927 年日本在东方会议上确定了“征服满蒙”的武装侵略方针。(2)经济危机:19291933 年的经济危机对日本打击特别严重,日本欲转嫁危机。(3)国共内战:国民政府正全力“剿共” ,给日本以可乘之机。(4)国际社会无暇顾及: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陷入经济金融恐慌,忙于解决本国的经济危机,无暇东顾。2从局部侵华到全面战争(1)局部侵华1931 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占领东北。华北地区日趋殖民化,民族危机加深。(2)全面侵华标志
2、:1937 年 7 月 7 日,卢沟桥事变,成为全民族抗战的开端。扩大:日军先后占领天津、上海、南京、广州、武汉等地,中国失去华北、华中、华南和华东的大片领土。3侵华罪行(1)野蛮的军事进攻。(2)屠杀和平居民。1937 年 12 月制造南京大屠杀,侵华过程中制造了许多类似的惨案。(3)细菌战和毒气战:日军侵华过程中公然违反国际公法,在中国土地上研制细菌和化学武器,并在 20 个省实施细菌战和毒气战。(4)以华治华:扶植傀儡政权(伪满洲国,汪伪政权等),实行殖民统治。(5)以战养战:进行经济掠夺,实行“三光”政策。以战养战指利用战争中获取来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继续进行战争。(6)推行奴化教育:
3、日本侵略者推行奴化教育的主要手段是对中国人强制推行日本语教育,目的是通过对沦陷区的居民进行洗脑,清除对统治者的仇恨,进而把统治者的思想强加给沦陷区人民,是一种民族侵略政策。教 材 补 遗 “十 四 年 抗 战 ”概 念“八年抗战”的说法是指从 1937 年“七七事变”中日战争全面爆发算起,至 1945 年 82月 15 日日本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的 8 年时间。如果从 1931 年“九一八事变”算起至日本无条件投降,则为 14 年。 “九一八”事变后的 14 年抗战历史是前后贯通的整体, “14年抗战”的概念,符合中国抗日战争的实际情况,也符合近些年史学界共识的主流观点。二、全民族抗战1防御阶段
4、(1937 年 7 月1938 年 10 月)(1)国共合作:国共两党停止内战,组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2)敌后战场1937 年中国共产党制定人民战争路线,即全面抗战路线。八路军、新四军开展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争,建立抗日根据地。(3)正面战场国民政府组织了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等多次重大战役。结果:中国军队虽然取得了平型关、台儿庄等战役的胜利,但无力阻止日军进攻,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2相持阶段(1938 年 10 月1945 年 8 月)(1)百团大战概况:1940 年下半年,彭德怀指挥八路军在华北拔掉敌人据点近三千个。意义: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一次大规模战役;敌后抗日根据地
5、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2)入缅作战背景:1942 年日军威胁滇缅公路这条国际交通线。结果:1945 年初,中国远征军击败侵缅日军。图示解史 国共合作形势下的两大战场3反攻阶段(1945 年 8 月)(1)日本投降:1945 年 8 月 15 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2)意义是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对外来侵略斗争的完全胜利,增强了全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3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教 材 补 遗 抗 日 战 争 时 期 中 国 的 废 约 外 交1 背景: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英加强与中国的合作。1942
6、年元旦,中、美、英、苏等 26 国在华盛顿共同签署联合国家宣言 。同时,美英加大对华援助力度,中国与美英关系日益密切。2 过程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国对德、意、日宣战,并宣布取消与之有关的不平等条约,废约行动正式开启。美国出于鼓舞中国军民的抗日士气以及对日政治斗争的需要,开始考虑提前废约,并与英国进行磋商。而英国驻华大使薛穆建议本国“应该立即行动,干净彻底地废除不平等条约” 。1943 年 1 月 11 日,中美在华盛顿签署关于取消美国在华治外法权及处理有关问题之条约 。同日,中英在重庆签署关于取消英国在华治外法权及处理有关问题之条约 。新约规定废除的英美在华特权有:领事裁判权、通商口岸特别法庭
7、权、使馆区及一些铁路沿线的驻兵权、沿海贸易与内河航行权、英籍海关税务司权等,同时宣布废除辛丑条约 ,将天津、广州的英租界及北平使馆区的各种权益归还中国3 评价:中美、中英新约的签署标志着中国与美英建立了国际法意义上的平等互惠关系,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振奋了中国军民的抗日斗志,推动了盟国间的合作,加快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进程。理解史料研习归纳抗日战争的特点史料一 争取抗战胜利的中心关键,在使已经发动的抗战发展为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只有这种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才能使抗战得到最后的胜利。关于目前政治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议史料二 “我侪对敌人制胜之唯一方法,即是事事与之相反。彼利速战,我持之以
8、久,使其疲弊;彼之武力中心在第一线,我侪则置之第二线,使其一时有力无用处。 ”“胜也罢,败也罢,就是不要同他讲和。 ”蒋百里论抗战史料三 1938 年 3 月,国民党在抗战建国纲领中指出:“加紧全国军队之政治训练,使全国官兵明了抗战建国之意义,一致为国效命;训练全国壮丁,充实民众武力,并训练华侨抗战;指导及援助各地武装人民,与正式军队共同抗战,并在敌后发动普遍的游击战。”史料解读(1)史料一中“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体现了抗日战争的民族性,揭示出抗日战争是一场广4泛的民族战争。(2)史料二信息“持之以久”和“一线” “二线”相配合,科学地预见了抗日战争持久、两个战场相配合的特点。(3)史料三信息
9、“加强军队、充实民众武力、训练华侨、援助各地抗日武装”等,揭示出国民党主张全面抗战和积极抗日的决心。史料运用(1)根据史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一线”与“二线”各代指什么?提示 “一线”代指国民政府组织的正面战场, “二线”代指中国共产党开辟的敌后战场。(2)全面抗战初期,国民党政府虽然抗战积极,在正面战场先后组织了多次会战,但最终都以失败而告终。根据史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失败”原因是什么?提示 主观原因:国民党片面抗战路线。客观原因:日军装备精良,准备充分。史论归纳抗日战争的特点(1)民族性:抗日战争是以国共合作为基础,包括了全国各阶级、各阶层、各民族的一场民族战争。(2)双重
10、性:从斗争性质来看,它既是反法西斯战争,又是民族解放战争,具有双重性。(3)两个战场并存:国民政府组织的正面战场和共产党开辟的敌后战场相互配合,相互依存,贯穿始终。(4)以弱胜强:中国人民在近代史上第一次取得反帝斗争的完全胜利。(5)持久性:中国的抗战坚持了 14 年,是反法西斯战争中开始最早、结束最晚的战场。应用对点强化训练1下表为东北人民革命军(东北抗日联军前身)19321936 年牺牲的人数统计表。这主要说明( )年份 1932 年 1933 年 1934 年 1936 年 备注人数 127 511 人 11 109 人 25 153 人 12 905 人师以上干部牺牲 100 多人,其
11、中军以上干部 20多人A国民党在抗战初期积极抵抗B东北军为抗战做出重大贡献C日本在东北的“三光”政策D中共抗战初期顽强抵抗日军D 东北人民革命军(东北抗日联军前身)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部队,故 A 项错误;5东北军的前身是军阀部队,后来服从了国民政府的领导, “九一八”事变后,东北军没有进行有力抵抗就撤出了东北,故 B 项错误;日本是在华北推行“三光”政策,故 C 项错误;东北人民革命军(东北抗日联军前身)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部队,根据表格数据可以得出中共抗战初期顽强抵抗日军,故 D 项正确。2在侵华战争期间,日本和国民政府进行了血雨腥风的“货币战争” 。日本共印制 45 亿假法币,实际使
12、用了其中的 30 多亿。日本将这些假法币大量投放中国市场,成为中国的货币贬值、经济混乱的一个重要诱因。下列对日本大量伪造法币的主要意图分析正确的是( )A扰乱沦陷区金融秩序 B转嫁战争负担C为了“以华治华” D建立统制经济B 日本大量伪造法币的主要意图是掠夺财富,转嫁战争负担,这一做法也扰乱沦陷区金融秩序,但这不是意图而是结果,故 A 项错误,B 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以华治华”的策略,故 C 项错误;这一做法有利于建立统制经济,但不合题意,故 D 项错误。3从 1938 年起,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队抗击侵华日军的比例是:1938 年 59%,1939 年62%,1940 年 58%,1941
13、年 75%,1942 年 63%,1943 年 58%,1944 年 64%,1945 年 69%。以上数据说明( )A敌后战场逐渐成为抗日战争的主战场B敌后游击战成为全面抗日战争的主要作战方式C国民党正面战场抗战已无足轻重D日本侵略者始终以共产党军队为主要作战对象A 从 1938 年起,中共领导的军队抗击侵华日军所占的比例总体上升,这说明敌后战场逐渐成为抗日战争的主战场,故 A 项正确;全面抗日战争的作战方式除了敌后游击战还有国民政府领导的正面战场的大规模会战,故 B 项错误;在抗战期间,两个战场相互依存、相互配合,共同抗日,在抗战防御阶段正面战场是主战场,进入相持阶段时,敌后战场上升为主战
14、场,故 C 项错误;在防御阶段时,日军把国民党军队作为主要作战对象,到相持阶段时才以共产党军队为主要作战对象,故 D 项错误。4 “中华民国二十六年四月五日 ,苏维埃政府主席毛泽东、人民抗日红军总司令朱德,敬遣代表林祖涵,以鲜花时果之仪致祭于中华民族始祖轩辕黄帝之陵。 ”这次祭奠意在( ) 【导学号:61600049】A坚持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方针B彰显中共全民族抗战精神C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和精神D确认轩辕黄帝的历史地位B “以鲜花时果之仪致祭于中华民族始祖轩辕黄帝之陵”不能体现武装反抗国民党反6动派的方针,故 A 项错误;“中华民国二十六年”为 1937 年, “苏维埃政府主席毛泽东、
15、人民抗日红军总司令朱德,敬遣代表林祖涵,以鲜花时果之仪致祭于中华民族始祖轩辕黄帝之陵” ,拜祭中国人的祖先,表达了全民族抗战的意图,故 B 项正确;材料中祭奠的主要目的不是为了弘扬传统文化,更多体现了所有炎黄子孙应该共同抗击日本侵略的理念,故 C 项错误;“始祖轩辕黄帝”的地位早已确立,故 D 项错误。考点 2 人民解放战争|识记基础知识梳理一、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1重庆谈判(1)原因:蒋介石采取“假和平、真内战”的策略,中国共产党努力争取和平民主。(2)结果:国共双方达成“双十协定” 。2政协会议1946 年在重庆召开,通过了有利于人民的政协协议。二、人民解放战争1爆发1946 年 6 月,国
16、民党进攻中原解放区,全面内战爆发。2过程阶段 基本进程 成果战略防御前八个月,歼敌七十多万;后四个月,粉碎国民党重点进攻先后粉碎了国民党对解放区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战略反攻1947 年 6 月,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是人民解放战争的战略转折点战略决战人民解放军连续发动了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和平津战役国民党军队主力基本被消灭最后胜利1949 年元旦,毛泽东发出将革命进行到底的号召国共北平谈判,达成国内和平协定 ,但国民党拒绝签字渡江战役,国民政府统治覆灭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基本胜利3意义(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结束了中国近代百年来屈辱的历史,迎来了一个人民企盼已久的、独立自主的
17、新中国。(2)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人民的解放斗争的士气。7(3)它也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胜利,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的胜利。轻巧识记 人民解放战争理解史料研习归纳解放战争的胜利史料一 1945 年 8 月,蒋介石连续三次电邀中共领袖毛泽东到重庆谈判,以下是其中一封电报。毛泽东先生勋鉴:未养电诵悉,承派周恩来先生来渝洽商,至为欣慰,惟目前各种重要问题,均待与先生面商,时机迫切,仍盼先生能与恩来先生惠然偕临蒋中正八月二十三日史料二 我军第二年作战的基本任务是:举行全国性的反攻,即以主力打到外线去,将
18、战争引向国民党区域,在外线大量歼敌我军第二年作战的部分任务是:以一部分主力和广大地方部队继续在内线作战,歼灭内线敌人,收复失地。毛泽东解放战争第二年的战略方针史料三 渡江作战无疑是一个伟大的胜利,这胜利表示了敌人在长江以南的一支最大的最有组织的力量的覆灭渡江歼灭了敌人四十多万,就表示国民党再没有有力的抵抗了。这胜利在政治上表示了反动的南京政府的灭亡。邓小平从渡江到占领上海史料解读(1)解读史料一时注意结合抗战胜利后的时代背景,理解蒋介石电邀毛泽东到重庆谈判的实质是“假和平、真内战” 。(2)解读史料二时注意“我军第二年作战”的时间限制,提取信息理解人民解放战争战略任务的转变。(3)根据史料三“
19、渡江歼灭了敌人四十多万,就表示国民党再没有有力的抵抗了” ,并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渡江战役后,解放军占领南京,统治中国 22 年的国民政府覆灭,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基本胜利。史料运用(1)阅读史料一,根据抗战胜利后国共关系的变化论证蒋介石搞的是“假和平、真内战”的8阴谋。提示 谈判期间,不承认人民军队和解放区政权的合法地位,说明蒋介石坚持一党专政,没有诚意;1946 年初,国民党撕毁政协协议,发动内战。(2)你如何理解史料二中人民解放战争第二年的任务?提示 史料二表明,在粉碎国民党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的前提下,人民解放战争的第二年,共产党展开了战略反攻,其任务是将战争从内线引向外线,这说明中国共产
20、党及时抓住有利战机,改变策略。(3)研读史料后,你如何理解史料三中邓小平所说的“这胜利在政治上表示了反动的南京政府的灭亡”这句话?提示 史料三表明渡江战役中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占领了南京。这表明统治中国 22 年的国民党反动政权的覆亡,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结束。史论归纳1影响国共两党关系变化的主要因素(1)两党的阶级性质不同。国民党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中国共产党代表工农群众的利益。阶级性质不同是国共关系矛盾斗争直至分裂的根本原因。(2)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当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时,两党就有结束对抗走向合作的可能;当阶级矛盾上升时,两党合作关系就有可能破裂,走向对抗。(3)国际政
21、治势力的态度与国际环境的影响。进步的国际政治势力和有利的国际环境能促成两党之间的合作;反之,反动的国际政治势力的插手,会加速两党关系的破裂。2人民解放战争取得胜利的原因(1)客观上:国民党政治孤立,失去民心;军队厌战,士气低落;统治腐败,贪官横行;美国断绝对蒋介石的援助,蒋桂分裂。(2)主观上: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正确指导;走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发展的道路;掌握了革命武装,并坚持武装斗争;组成了最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应用对点强化训练1 “大战方告终结,内争不容再有。深望足下体念国家之艰危,悯怀人民之疾苦,共同戮力,从事建设。如何以建国之功
22、,收抗战之果,甚有赖于先生之惠然一行,共定大计,则受益拜惠。 ”对这则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A “大战”指的是国民党对共产党的“围剿”B “建国”打算建立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C此电报的本质意图是为内战争取有利时机D这是中共邀请民主党派参加新政协的电报C “大战方告终结,内争不容再有” ,此大战是指抗日战争,故 A 项错误;“以建国9之功,收抗战之果” ,表明建立的是中华民国,故 B 项错误;此电报是蒋介石邀请毛泽东赴重庆谈判,为内战争取时间,故 C 项正确,D 项错误。2国民党军队大举进攻中原解放区等各解放区,人民解放军的战略方针是:以集中优势兵力打运动战为主,以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要目标,集中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通史 通用 2019 高考 历史 一轮 复习 部分 中国近代 现代史 单元 11 伟大 抗日战争 人民 解放战争 DOC

链接地址:http://www.mydoc123.com/p-11980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