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选考)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十一第26讲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学案.doc
《(浙江选考)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十一第26讲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学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江选考)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十一第26讲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学案.doc(14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1第 26讲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考试内容 考核要求 考情播报1.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和影响(2)新经济政策的背景、内容和意义bc2.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斯大林模式”c(20164月,28)考查19131939 年美、德、英、苏经济的发展(201610月,30)考查第二次世界大战前苏联经济建设成就考试标准3.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戈尔巴乔夫改革 c考点一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梳理基础知识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和影响(b)1.内容(1)农业:实行余粮收集制。将农民除口粮、种子粮以外的一切余粮收集到国家手中。(2)工业:大小企业一律收归
2、国有,实行高度集中的管理政策。(3)产品分配上:取消自由贸易,粮食等一切生活必需品都由国家统一分配,实行实物配给制。(4)实行成年人劳动义务制,规定“不劳动者不得食” 。2.影响(1)积极:适应了战时需要,将全国有限的人力物力高度集中起来,保障了红军的军备供应,为战胜国内外敌人提供了保证,巩固了新生苏维埃政权。(2)消极:在执行的过程中,出现了许多弊病和错误,遭到广大农民的反对。史论要点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特殊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在当时的战争条件下,这种政策基本上是正确的。许多措施超出了战时需要的限度,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把它作2为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尝试是失败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中为保障
3、军事上的胜利作出巨大贡献,但使农民利益受到严重损害,导致社会危机的直接原因是余粮收集制。二、新经济政策的背景、内容和意义(c)1.背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不适应战争结束后的新情况,余粮收集制引发农民的强烈不满,经济危机引起政治危机。1921 年,列宁开始实行新经济政策。2.内容(1)农业:以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农民可自由支配纳税后剩余的粮食。(2)工业:在坚持发展社会主义大生产和国家掌握经济命脉的前提下,部分国企采取租让制和租借制的形式转给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实行国家资本主义。(3)商业:允许商品买卖,实行自由贸易。(4)分配制度:废除平均主义的实物配给制,实行按劳取酬的工资制。3.
4、影响(1)经济:调动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为国家实现工业化打下坚实的基础。(2)政治:克服了国内的政治危机,巩固了工农联盟和苏维埃政权。(3)理论:是列宁在总结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找到的一条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是列宁从俄国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实际情况出发对俄国社会主义建设进行的有益探索。微点拨 新经济政策实际上是在国家掌握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允许私人经济等多种成分的存在,允许商品经济的发展。该政策又被称为国家资本主义,不同于资本主义社会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突破核心要点要点一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特点与影响史料 否认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历史作用,把它看成是造成当时种种灾难性后果的
5、根源是离开了历史的分析。学者王斯德读史用史 史料主张站在历史的角度看待历史问题,要求看到特殊条件下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积极作用。(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发挥了怎样的积极作用?提示:适应了战时需要,将全国有限的人力物力高度集中起来,保证了军事上的胜利。3(2)20世纪 20年代初,苏俄农民喊出了“打倒列宁和马肉,恢复沙皇统治和猪肉”的口号,这说明了什么?提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要点二 新经济政策的实质与影响史料识图解史 图示显示新经济政策的实施,调动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促使苏俄经济很快走出困境,巩固了工农联盟,克服了国内的政治危机。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新经济政策的实质是什
6、么?提示:在国家掌握主要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允许资本主义在一定范围和一定程度上恢复和发展,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恢复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精练核心素养素养 1 历史解释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改编)有学者认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是超越了客观历史阶段,而是战时客观现实的反映和需要,是特殊历史条件下的产物。 ”该学者强调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A.是一种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B.是特定条件下的军事性非常措施C.与当时社会生产力水平不相符合D.促进了苏俄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解析 材料强调“特殊”及“客观历史阶段” ,可判断 B项符合题意。答案 B素养 2 历史解释新经济政策的实施2.(2015浙江会考)
7、在苏俄实行某一政策后,农民可以公开售卖他们的产品,零售店和雇工少于 20人的小工厂又可以在私营企业主的经营下营业,重工业、银行和矿山仍然保留在政府手中。由此可见当时苏俄实行的是(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C.农业集体化方针 D.自由放任政策4解析 材料主旨反映了苏俄实行“国家资本主义” ,据此可知是新经济政策,B 项正确。答案 B素养 3 历史解释苏俄新经济政策的意义3.(改编)对下表解读合理的是( )19131925 年世界制造业生产指数(1913 年为 100)1913年 1920年 1925年世界 100 93.6 121.6欧洲 100 77.3 103.5俄国/苏俄/苏
8、联 100 12.8 70.1美国 100 122.2 148.0世界其他地区 100 109.5 138.1A.第一次世界大战严重破坏了各交战国经济B.美国经济实力因第一次世界大战超过欧洲C.马歇尔计划促进欧洲制造业复苏D.新经济政策推动苏联制造业恢复解析 图示中美国数据 1920年高于 1913年,A 项不准确;B 项与史实不符;C 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事情;苏俄经济 1925年迅速发展,得益于新经济政策的推行,故选 D项。答案 D考点二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与改革梳理基础知识一、 “斯大林模式”(c)1.表现(1)社会主义工业化:1925 年提出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方针,优先发展重工
9、业,使苏联成为世界工业强国,但也导致轻重工业比例失调。(2)农业全盘集体化:工业化高速发展的需求;苏联开始出现粮食收购危机,1937 年实现农业集体化。(3)经济体制方面: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2.成就(1)19281932 年,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从农业国变为工业国。5(2)19331937 年,实行第二个五年计划,成为世界工业强国,工业产量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3)建立了相对独立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之外的社会主义经济体系。3.影响(1)积极较短时间内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发展,两个五年计划使苏联成为工业化强国。开辟了一条不同于资本主义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工业化模式。为反法西斯战
10、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2)弊端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和轻工业长期落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长期计划指令压制地方和企业积极性,阻碍经济可持续发展。经济体制日益僵化,成为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的历史根源。史论要点 斯大林模式是苏联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探索成果,在初期和战争时期曾发挥过积极作用;但也存在严重弊端,制约着苏联经济发展。它不是社会主义的唯一模式。斯大林模式日益僵化,成为苏联解体的历史根源,其主要弊端是国民经济比例长期失调,人民生活水平长期得不到提高。二、戈尔巴乔夫改革(c)1.内容(1)经济:制定“加速发展战略” ,试图以经济管理的方式代替行政命令干预经济。(2)政治提出用“人道的、
11、民主的社会主义”思想代替“科学社会主义” ;(危害)逐渐背离了社会主义改革道路,造成党内和社会上的思想混乱。倡导“公开性”和“民主化” ;(危害)纵容自由化思想,使党内外各种反对势力趁机崛起,成为难以控制的政治力量。推行政治多元化,实行多党制;(危害)从根本上动摇了共产党在国家政治体系中的领导地位。2.结果:最终导致苏联解体。(1)使整个社会陷入失控状态。国家政局不稳,经济连年滑坡,思想领域极度混乱。(2)1991年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条约以“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代替了原先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 ,联盟变成了一个松散的邦联。6(3)“八一九”事件后,苏联国家政权发生质变,各共和国纷纷
12、宣布独立。(4)1991年阿拉木图宣言签署,苏联完全解体。易错易误 戈尔巴乔夫改革是导致苏联解体的重要因素但不是根本原因,根本原因是斯大林模式的弊端长期得不得纠正,从而积累了大量矛盾和问题,戈尔巴乔夫改革激化了这些矛盾。戈尔巴乔夫改革不是去革除斯大林模式的弊病,而是走上否定社会主义制度的歧途,是导致苏联解体的主要原因。突破核心要点要点一 “斯大林模式”史料一 斯大林的国家工业化和农业全盘集体化运动,体现着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原则,从理论到实践都明显地改变了列宁的新经济政策。据叶书宗关于苏联的国家工业化和农业全盘集体化问题读史用史 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斯大林的经济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相比有哪
13、些“改变”?提示:改变了新经济政策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路线,实行直接过渡;改变了多种所有制并存的所有制形式,实行单一的公有制;改变了计划和市场调节并存的模式,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史料二 (2017课标全国,34 改编)苏联时期的漫画又是斯大林格勒识图解史 图示反映了西方国家听到“斯大林格勒水力发电站开始建筑”时惊慌失措的局面。该漫画应该发表于什么时期?如何理解西方国家首脑的反应?苏联其时的体制因素是什么?提示:美苏“冷战”时期。西方国家遏制政策未能阻止苏联经济的发展。 “斯大林模式”使苏联短期内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要点二 戈尔巴乔夫改革史料一 有人曾形象地说:“戈尔巴乔夫改革的手术刀不
14、是挥向党身上的肿瘤,而是挥向7党的脖子。 ”读史用史 史料中“肿瘤”指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据此指出戈尔巴乔夫改革存在的严重问题。提示:戈尔巴乔夫改革没有解决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弊端,走上了否定共产党领导、否定社会主义的道路。史料二 他摆弄这个国家,就像家庭主妇摆弄卷心菜一样。他以为只要把外面的烂叶子剥掉,就会有里边的好心子,他不停地剥下去,一直到剥光为止。读史用史 结合图示内涵,简述上述史料是如何评价戈尔巴乔夫改革的?提示:突破旧体制,进行根本性变革。缺乏科学的改革思想,更缺乏配套措施。政治改革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导致苏联解体。精练核心素养素养 1 历史解释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1.(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浙江 2020 高考 历史 一轮 复习 专题 十一 26 苏联 社会主义建设 经验 教训 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