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选考)2019版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板块四突破主要失分题型题型1加试第26题——史学方法类选择题学案.doc
《(浙江选考)2019版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板块四突破主要失分题型题型1加试第26题——史学方法类选择题学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江选考)2019版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板块四突破主要失分题型题型1加试第26题——史学方法类选择题学案.doc(15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1题型 1 加试第 26 题史学方法类选择题四年考情统计年份 第 26 题20184 借助多种研究路径研究曹操形象20174 史研方法与百家争鸣201711 光绪被囚瀛台的诸种说法20164 海昏侯墓201610 心学201510 烽火戏诸侯规律总结从 2015 年 10 月至 2018 年 4 月六次选考试题来看,加试部分的第 26 题每年的题型特点是较为固定的,那就是以考查历史学科的学科素养和史学研究方法为主要目标。这种题型在全国卷和其他地方自主命题中也时常出现。综合分析第 26 题的命题思路,大体有如下特点:(1)从考查的能力方向上看,主要考查:对“史料”相关的史学常识的考查,如史料的分
2、类;对“史料”价值的判断;对“史料”的运用与处理方法的基本理论的考查。对“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的考查,如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把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放到当时的历史环境中去认识等。(2)从命题的内容上看,往往涉及历史文化常识、重大考古发现、史学前沿理论成果、学术争鸣的流行观点等。考查点最终落脚于对这些问题的理解能力。(3)从考查的形式上看题干多采用文字史料、图片史料以及多学科的情境知识叙述等形式。选项多是理解性、方法性、观点性的历史结论与方法规律。(4)从难度上看,这类题目难度相对较大,思维层次较高,是比较容易失分的题目。例 1 (加试题)(20184 月浙江选考,26)2009
3、年曹操墓的发现,使曹氏及其家人的故事再次成为热议话题,此正是“岁月带不走那一串串熟悉的姓名” 。在历史记载和民间话本等诸2多材料中,曹操形象犹如川戏之“变脸” 。研究发现,曹操在戏台上虽是白脸,实是了不起的人物,几个儿子都才兼文武。曹丕多才多艺,会使剑,在宴席前曾以甘蔗代替,击败对手。反而是号称有八斗之才的曹植,武的方面差。有人则分析指出曹植一直希望能有机会带兵打仗,只是始终未能获得准许而已。还有研究者认为,曹植之所以渴望上前线,并非真想立功建业,只不过是想离开牢狱式的“封邑” 。这说明( )A历史事实的考辨,需要考古学的进展和史学家的价值判断B历史诠释需坚守客观立场,力求规避历史学家的主观认
4、识C历史的基本事实通过各种资料并借助多种研究路径,有可能逐步弄清D历史学家应以探究历史之谜为己任,挖掘史实的全部细节为职业要求解析 本题为史料题,考查学生对历史的综合认知。从材料中的意思可知,曹操历史形象在戏台上属于白脸,但经过研究发现,许多事情都和戏曲传说是不一样的,可知 C 选项比较契合题意。A 选项中的考古进展在材料中没有体现;B 选项说法过于绝对,并且材料中所给出的结论都是属于历史学家的研究所得。D 选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答案 C例 2 (加试题)(201711 月浙江选考,26)慈禧太后与光绪帝的关系是晚清史研究常常涉及的话题。慈禧身边的女官曾写下悲情故事瀛台泣血记 ,说光绪帝自戊戌
5、政变后即被囚禁瀛台,直至去世。康有为、梁启超则从清廷派系之争为光绪抱屈。而据官方史料,八国联军进犯北京,慈禧在御前会议同意断交、宣战,光绪帝发言激烈。预备立宪开始后,清廷档案对光绪帝政务活动均有系统记录,军机大臣及皇帝身边人员并有日记,足证光绪帝的最后十年仍参与处理国事。这说明( )A历史事实虽是客观的,历史的书写却需要合理的想象B历史虽是过去的现实,历史的信息却可以以各种方式存在C历史学追求的是史实的纯粹与客观,而非细节的毛发毕具D历史研究不仅要有文献资料和档案记录,还要有口述历史相佐解析 历史事实的叙述要符合客观事实,并不能依靠想象,排除 A 项。历史学的追求不单是历史的观点与总结,要得出
6、结论必须结合相关的所有时间空间等方面的信息,任何一件历史事件的发生都不是独立的,所以要结合各种细节详细考证,故排除 C 项。历史研究包括文献资料、档案记录和口述历史,但是口述历史较少,并非所有的历史研究都有口述历史佐证,故排除 D 项。答案 B3例 3 (加试题)(20174 月浙江选考,26)20 世纪 60 年代,有学者发表由王谢墓志的出土论到兰亭序的真伪 ,从文章和书迹两个方面否定兰亭序是王羲之所作。后有人发表兰亭序的真伪驳议表示不同意见。对此该学者又写了驳议的商讨以作回应。毛泽东当年对此形式颇表赞同。这种讨论方式说明( )A对历史真实性的追求重于对历史的价值判断是史学家的使命B学术争论
7、以澄清事实为鹄的,并不承载还原历史真实的责任C历史学应像其他社会科学一样提倡百家争鸣,而非定于一论D历史的价值判断往往导致历史学对历史事实的倾向性选择解析 从材料信息看,学者围绕兰亭序是否为王羲之所作进行激烈的争论,而这一争论得到了毛泽东的赞同,这说明历史学应像其他社会科学一样提倡百家争鸣,而非定于一论,故选 C 项。答案 C1注意相关知识与理论的储备(1)注意储备基本的史料研究的基本知识。一是明确历史资料的分类;二是确定研究类型,学会史料真伪的甄别:任何一个历史结论都必须有史料的支撑,而运用史料论证历史问题的前提是史料必须真实可靠。(2)储备研究必要的史学知识、史学研究方法、史观。历史学科具
8、有史和论的高度统一性、过去性、具体性、阶段特征性、因果性、借鉴性、综合性的特点;运用辩证唯物史观、全球史观、文明史观、现代化史观、社会史观、生态史观等多种史观分析思考历史问题和历史现象。(3)高考选择题或者非选择题中都隐性涉及运用辩证唯物史观判断、分析、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考查。无论是显性或者隐性的考查,都有将辩证唯物史观作为分析评价历史的一种方法和标准,运用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审清题意和解答要求,根据题目的命题角度和解答方向确定运用何种史学观点和理论进行全方位的思考。平时学习中要多角度思考历史现象,注意储备常用的辩证唯物史观理论观点。注意看待历史问题的几种错误倾向:a.否认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
9、创造作用,把个别杰出人物夸大为历史主宰的唯心主义历史观英雄史观;b.任意夸大阶级斗争的作用,没有从生4产力发展的角度看待社会发展的进程;c.完全肯定或者完全否定某一历史人物或历史现象,犯了全面论或以偏概全的错误等。2解题注意如下几点原则(1)注意题干与选项的关联。不相关的选项无疑是错误选项。(2)注意选项表述的观点正误。观点表述不正确、不准确、不严谨的选项多是错误选项。(3)采取排除法。在正确选项不好确定的时候,往往采取排除法非常有效。1晋朝官员陈寿所写正史三国志视曹魏政权为正统,而成书于宋元时期的三国演义则以蜀汉为正统,至清代毛氏修订后更突出了蜀汉的正统地位。对此解释合理的是( )A专制统治
10、者干扰史学家的客观记录B曹氏篡位事实逐渐被史家考证清晰C社会主流思想影响大众的历史认知D正史与文学互相印证才能确认史实答案 C解析 从宋元以来,儒家思想逐渐得到强化,到明清时期变得僵化,反映在题干中就是“从尊曹魏为正统到尊蜀汉为正统的变化” ,说明社会主流思想影响到了文学家对文学作品的创作,故 C 项正确。2秦朝、隋朝兴建的重大工程如长城、运河,当时被认为是“暴政”的典型,今天被认为是中华“文明”的象征。这反映出( )A历史解释具有一定的客观性B同一历史事实会有不同的评价C今人评价比古人评价更准确D历史评价比历史叙述更为客观答案 B解析 不同历史时代的评价不同说明历史解释有主观性,故 A 项错
11、误;当时和今天评价不同说明同一历史事实会有不同的评价,故 B 项正确;两种评价体现不了哪个更准确,故 C 项错误;两种不同的事物说明不了哪个更客观,故 D 项错误。3关于“1840 年中英战争”的性质问题,中国人历来强调“这场战争是英国为了拓展市场,保护鸦片贸易而发动的侵略战争。 ”而英国人则认为“他们进行这场战争是为了争取和保护5正当的通商权利而进行的通商战争。 ”由材料可知( )A对鸦片战争的性质至今没有定论B不同视角引发不同历史阐释C历史结论都具有强烈的主观臆断D历史研究无法还原历史真相答案 B解析 鸦片战争的性质已有定论,故 A 项错误;中国人和英国人从不同角度对鸦片战争进行解释,故
12、B 项正确;历史结论具有客观性,故 C 项错误;历史研究可以还原历史真相,故 D项错误。41842 年,清政府与英国签订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 ,中国由一个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构成这段文字的是( )A历史观点和历史结论B历史观点和历史解释C历史叙述和历史解释D历史解释和历史结论答案 C解析 历史事实是指对历史人物或事件的客观叙述,不带任何功能性(或作用)定位,即“是什么”的问题,前半句就是历史叙述,后半句属于历史解释,故 C 项正确。5下表是中日历史教科书对一些历史事件的不同描述,我们从表中能够得出的结论是( )摘编自 2001 年日本扶桑社出版的新编历史教科书摘编自人民
13、教育出版社高中历史必修一(2007 年第三版)1937 年 7 月 7 日晚上,有人对正在京郊外卢沟桥上演习的日军进行炮击。同年8 月,在外国权益所集中的上海,有两位日本士兵被人射杀,中日两国为此进入全面作战时期。日军以为如果攻陷国民党政府的首都南京,蒋介石就会投降,遂于 12 月占领南京(这时,由于日军占领,有许多民众死伤,即南京事件)。1937 年 7 月 7 日夜,日军借口一个士兵失踪,要求进入宛平城搜查,遭到中国守军拒绝,日军随即进攻宛平城和卢沟桥1937 年 8 月 13 日,日军大举进攻上海,威胁南京1937 年 12 月,日军攻陷南京以后,对南京的和平居民进行了惨绝人寰的大屠杀。
14、6A.史学研究方法影响历史解释B年代久远导致历史真相模糊C国家立场直接影响历史结论D二手资料难以还原历史真相答案 C解析 2001 年日本扶桑社出版的新编历史教科书和人民教育出版社的高中历史必修一(2007 年第三版)都是属于国家层面编写的历史教科书,但中日两国对七七事变和南京大屠杀的历史结论完全不同,说明国家立场直接影响历史结论符合题意,故 C 项正确;合题意,故 D 项错误。训练 3 加试第 26 题史学方法类选择题1(加试题)(2018浙江省普通高校招生选考科目冲刺押题一)黄仁宇认为:“中国人写历史的传统,以褒贬为前提,通常将叙述人物品质,分为至善与至恶。这种历史观,只能表现作者个人在世
15、间的经验,而不能表彰超过生命长度的历史经验;也只能代表农业社会形态简单的经验,而不能表彰工业社会组织关系复杂的经验,这办法正是我们今日应该改革的地方。 ”据此判断,下面符合其历史观的阐述是( )A应该长时期、宽视野地研究历史B工业社会的历史更具有参考意义C历史注重呈现个人经验毫无道理D地理环境对历史发展有决定作用答案 A解析 黄仁宇先生认为应当长时段、宽范围地考察和评价历史,不应当局限于某个时代和某个人的经验和看法,故 A 项正确;站在工业革命时代的立场强调工业社会的历史更进步的说法是不恰当的,故 B 项错误;个人经验对历史发展具有一定的价值,故 C 项错误;历史发展是当时政治、经济、思想、文
16、化生活等多种因素综合决定和影响的,故 D 项错误。2(加试题)(2018浙江省普通高校招生选考科目模拟)史记记载,秦始皇“以为咸阳人多,先王之宫廷小作宫阿房,故天下谓之阿房宫” ,项羽进入咸阳后“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 。当代考古学者只在相当于史记所记阿房宫前殿的位置,发现了夯筑过的地7基和围墙,却根本找不到此处曾被大火焚烧的痕迹。这反映出( )A历史现象的判断必须谨慎B历史现象必须经过考古印证C历史事实的真伪性无法判断D历史记载都不能客观再现事实答案 A解析 史记记载项羽火烧阿房宫,但考古学者却在相应位置找不到曾被大火焚烧的痕迹,说明对所记载的历史现象必须谨慎判断,故 A 项正确。3(加试题
17、)(2018金华市十校高三联考)司马迁秉“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之意,成就了史记这史学丰碑,引得后世史家争相仿效。这说明( )A史家阅历决定其史识之境界B史著的写作方法决定其影响C儒家观念影响着史著的写作D史著贯穿着史家对规律的把握答案 D解析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强调历史研究对象,而不是史学家自身的阅历,故 A 项错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不能体现写作的方法,故 B 项错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不能体现儒家的思想,故 C 项错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强调对历史发展规律的探究,故 D 项正确。4(加试题)(2018浙江“七彩阳光”新高考研究联盟高三联考)司马迁虽然以人
18、物为中心研究历史,但已意识到千变万化的历史现象中,总有某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因素在起作用,正是这种意识促使他立下了“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写史宏旨,使他的史记成为千古传颂的一座史学丰碑。这说明( )A史学家的生活阅历是其进行历史移情的基础B史著多样化的写法往往决定其能否流传久远C对历史发展规律的探寻激发史学家的历史使命感D史学家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深受自我意识的牵制答案 C解析 司马迁意识到“总有某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因素在起作用” ,激发了他“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写史宏旨,从中可见其使命感,故 C 项正确。85(加试题)(2018宁波市十校高三联考)内蒙古自治区境内嘎仙洞的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浙江 2019 高考 历史 二轮 专题 复习 板块 突破 主要 题型 加试 26 史学 方法 选择题 DOC

链接地址:http://www.mydoc123.com/p-11958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