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第一高级中学2019届高三语文上学期开学摸底考试试题(含解析).doc
《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第一高级中学2019届高三语文上学期开学摸底考试试题(含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第一高级中学2019届高三语文上学期开学摸底考试试题(含解析).doc(22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 1 -牡一中高三学年上学期 8 月摸底考试语文试题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小题。随着时代发展,我国农村发生了巨大变化,但传统社会的架构并没有完全坍塌,乡村社会错综的人际交往方式、以血缘维系的家族和邻里关系依然广泛存在。作为农村中有声望、有能力的长者、贤人,乡贤在农村社会治理中的地位依然重要,他们协调冲突、以身作则提供正能量的作用不可或缺。现代社会存在两种乡贤,一种是“在场”的乡贤,另一种是“不在场”的乡贤。有的乡贤扎根本土,把现代价值观传递给村民。还有一种乡贤出去奋斗,有了成就再回馈乡里;他们可能人不在当地,但由于通讯和交通便利,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关心和支持家乡发展,他们的思想观念、知识和财
2、富都能影响家乡。我国传统文化中一直有浓浓的乡愁情怀,无论知识分子还是农民工,只要出自农村,即使身在异乡、异国,对于故土就有深深的眷恋和认同。在乡村社会结构发生很大改变的当下,他们保持着精神的稳定和内心的坚守,很大程度上就是传统的乡贤文化给了他们心灵的慰藉。在乡村的传统秩序受到冲击、传统社会纽带越来越松弛的情况下,如何让乡土社会更好地粘合起来,让社会转型中的个人和家庭得到社群的关注,让“风筝不断线” ,让人走得再远也不至于“失魂落魄” 、没有认同感,乡贤就是能起到这种作用的关键人物。乡贤大都对传统和现代有较为全面的了解:一方面,他们扎根本土,对我国传统文化和乡村情况比较熟悉;另一方面,他们具有新
3、知识、新眼界,对现代社会价值观念和知识技能有一定把握。因而,现代乡贤成了连接传统与现代的桥梁,让传统与现代有了“可译性” 。他们可以利用自身的人格魅力来感染周边的人,用村民们能够接受的方式来传递现代知识,让现代的法律和契约精神与传统的价值和伦理得以协调。在以城镇化为主要表征之一的现代化进程中,传统乡村社会受到冲击,在改革发展进程中会出现很多难以预料的矛盾。乡贤在村子里地位比较高,村民比较能够听得进他们的意见,可以起到弥合社会分歧的作用,使社会改革发展进程在乡村这一层面变得更加平顺,有利于农民、农村顺利融入现代化进程,分享改革开放的红利。从这个意义上说,乡贤就像高压锅的“安全阀” ,可以把社会矛
4、盾化解于无形。乡贤用自己的知识和人格修养成为乡民维系情感联络的纽带,让村民有村落的归属感和社区的荣誉感,这样的乡贤文化是有凝聚力、感召力的。当代中国需要乡贤文化的复兴。这不是传统士文化的回归,而是要实现社会贤达和社会- 2 -体系的有机融合、现代社会治理在乡村基层的有效落实。传统社会的乡贤不仅是道德模范和价值观的引导者,而且是乡民行为的规范者和约束者。传统乡村,人们生活在熟人社会中,并不太重视法律和契约的作用,而更加看重有威望的乡贤对于社会公正的维护。我们当然不能回到过去那种状况,但在依法治乡、完善现代乡村治理的同时,也应强调乡贤对于当下乡村稳定的重要作用,以更好地让村民行为有法度、价值有引领
5、、操守有规范。( 人民日报 2015 年 09 月 30 日 07 版)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在漫长的中国历史进程中,乡村社会错综的人际交往方式、以血缘维系的家族和邻里关系一直深深扎根在乡村。B. 乡贤有很强的示范引领作用,在推进农村社会治理、协调冲突、以身作则方面,他们的影响力不能低估。C. 乡贤当中有的从乡村走出,经过奋斗取得成就后,不忘家乡,用自己的能力奉献家乡建设,反哺家乡。D. 在乡村社会结构发生很大改变的今天,乡贤靠传统的乡贤文化保持了他们精神的稳定和内心的坚守。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在我国的现代化进程中,在乡村
6、传统秩序受到冲击的当下,农村需要乡贤作为桥梁连接传统与现代。B. 利用自身的人格魅力,找寻村民能够接受的方式,乡贤能将现代的法律和契约精神与传统的价值与伦理协调起来。C. 弥和社会分歧,平稳推进乡村社会改革进展,让农民、农村顺利融入现代化进程,乡贤可以发挥积极作用。D. 回归传统士文化,实现社会贤达和社会体系的有机融合、现代社会治理在乡村基层的有效落实,需要复兴乡贤文化。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乡贤文化要有凝聚力和感召力,需要乡贤把自己的知识和人格修养变成乡民维系情感联络的纽带,让村民找到归属感和荣誉感。B. 复兴乡贤文化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让乡贤成为道德模范和价值
7、观的引导者,乡民行为的规范者和约束者。C. 生活在熟人社会的传统乡村,人们对有威望的乡贤对于社会公正的维护的重视程度远大- 3 -于法律和契约的作用。D. 面对城镇化的今天,我们完全可以把依法治乡、完善现代乡村治理和重视乡贤对农村的稳定作用有机结合起来。【答案】1. D 2. D 3. B【解析】【1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辨析。首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D 项“完全”不当。【2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辨析。首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D 项,不是“回归传统士文化” 。【3 题详解】试题分析:
8、题干问的是“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可见本题考查对作者观点的理解及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B 项“规范者和约束者”不当。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暮雨乡愁张清华一个人在外面待得久了,方知古人在诗歌里所写的那些思乡的愁绪,并非尽是“强说”的装点之辞。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日暮时分,烟波江上的愁思不知不觉地就弥漫开来。海德堡冬日的白昼格外短促,刚刚还是中午,一转眼就到了黄昏。薄暮乍起,惨淡的云如烟如雾地浮起来,涅卡河边的那些形体巨大的柳树在冷风中瑟缩着它们的枝条,几天前还挂满了深黄的枯叶,而今已如此寥落,还有那些枝条如乱箭般高插云霄的杨树,在冬日的天空下也显得格外
9、苍凉凄楚。这些特别带着东方色彩的草木,似乎特别能够勾起人思乡的情怀。还有河边的那群大雁,它们散落在草地上,整理着羽毛,在风中发着咕咕的悲鸣,看样子这个冬天它们是不准备离开这里了。眼前的这一切明明是典型的中国式的、在那么多古典诗词里被反复吟咏描画过的意境,而今却原封不动地搬到了迢迢万里的西洋异域,怎不让人生出人面桃花、物是人非的莫名心绪。人们总是把乡愁简单地理解为对家的依恋或对故地的追忆,其实这样的理解未免太狭隘了。事实上,乡愁是一种真正的绝望,一种生命里同来俱在的愁思。愁不是空间的,而是时间的,它的方向是遥远的过去;乡愁不是恋物,而是自恋,它所牵挂的不是那片事实上常- 4 -常显得很抽象的祖居
10、之地,而是悲悼自己的生命与韶光。古往今来那么多思乡的诗篇,细细想来,原来都是歌者在哀叹岁月的逝水对自己的无情抛掷。海德格尔说:“故乡处于大地的中央。 ”看起来这是一个空间的理念,但细想这故乡仍不过是指人“长大的地方” ,因为那里印下了稚儿的足迹,他的生命中最初和最美的部分抛洒在了那里。生命的家宅,记忆的归宿,稚儿离开了那里,是因为童年那美好的时光已挥手远去,他已踏上被命运抛离的注定远游他乡的不归途!这真真正正是永世的分离,便是“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的情景,一旦你回来追寻,也早已是“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的伤心之地。我便想象那位初唐的诗人,在登上幽州古台时的悲叹:“前不见古
11、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原曾觉得他的悲号未免有些夸张,但今想来,那命运对每个生为凡胎的肉身不过就是这样设定的,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任凭你把酒问青天,悲呼浩叹,天道总不会屈就人道,肯给你些许丝毫的通融怜悯。因了这个宿命,中国的诗人骚客们,自汉以后便都变成了唯美的感伤主义者,他们是文人,但同时又是诗哲,我想中国的文学中之所以有一个很特殊很强烈的乡愁的传统,恐与这种生命本体论的哲学,和他们悲剧论的人生观念不无关系。一个人在冷雨中前行,便是把你想象成那行列中的来者,你终究也是你自己。来者和去者,在那永恒的天道中相差多少?想到此,剩下的便只是释然。感伤主义并不见得就是
12、只懂得颓伤,如果对生命的深在有所洞悉的话,感伤当然也包含了真正的彻悟和坚强。因为一切并未缘此而中辍,因了那永远的乡愁,他们去做那不断的远游。因为真正的家乡是没有人能够返回去的,你看见了苍茫的来路,但循着那布满荆棘的路途回去时,看到的无非是一个愁字,就像鲁迅在他的小说里描绘的一样,你看到的是变了的一切,而别人看到的则是变了的你,月光下的故事已然变成了永久的追忆,童年时的伙伴促膝而坐也如不曾相识,这就是故乡鲁迅小说中的诗。没有人像他那样明白,即便是置身于故地和亲人中间,也仍有一种命定的深深的孤独。更不要说在那脉脉温情之外,还布满着温柔的陷阱,在那缱绻的话语中间,也还响着令人心寒的弦外之音。亲情和爱
13、在那里相迎,仇恨和刻毒也定然已经久候。然而这也终究改变不了那份执着又强烈的向往与追怀。你知道,那些忧愤与不平,实际上早已经与那份情感的执拗断了关系,你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无可救药者,纵然那故地已是泥泞的陷阱和煎熬的火坑,你也跳定了。永世的来路,无悔的方向。暮雨中思乡的旅人,她正离你越来越远,也离你越来越近。(取材于作者的同名散文,有删改)- 5 -4.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作者身在异国他乡,又恰逢阴冷的冬季,所以对家乡的思念油然而生,比以往更为强烈。B. 黄昏、薄暮、烟云、寒柳、杨树、大雁等都是中国古典诗词中常用来表达思乡之情的形象。C. 作者对“乡愁
14、”有了新的理解,他借用鲁迅的小说故乡形象地阐释了这种独到的见解。D. 本文紧扣“乡愁”的主题,大量引用或化用中国古典诗词名句,使文章的文化气息浓厚。5. 第段画线句中“天道”和“人道”的含义各是什么?6. 文章结尾写道:“暮雨中思乡的旅人,她正离你越来越远,也离你越来越近。 ”这句话有怎样的含意?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答案】4. A 5. “天道”指人一定会走向死亡的自然规律; “人道”指人对世界的留恋。 6. “旅人”既是指旅行在外的人, “她” ,指依恋和追忆中的故乡。旅行在外的人在旅途中越行越远,其对家的依恋或对故地的追忆就会越来越强烈。“旅人”也象征着每一个走在人生路上的人,而每
15、一个走在人生路上的人随着时间的推移,距离自己曾经的美好生活越来越远,而且无法回头,但他会心怀释然,坚定地在人生路上继续前行,直至走完自己的人生道路。【解析】【4 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散文综合赏析能力。题干要求选出“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 ,A 项, “作者身在异国他乡,又恰逢阴冷的冬季,所以对家乡的思念油然而生”说法错误,从第段内容看,思乡是因为眼前草木带着东方的色彩,有古典诗词里被反复吟咏描画过的意境,而非冬天的阴冷。故选 A。【5 题详解】题干是“第段画线句中天道和人道的含义各是什么” ,是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能力。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一定要结合所要
16、理解的词语所在的上下文,也就是具体语境进行。解答此类题要注意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的原则。本题已经给出具体答题语境第段,仔细阅读第段,从上下文中的“悲号” “命运” “凡胎的肉身”- 6 -“人生代代无穷已” “宿命” “感伤”等可知, “天道”是指自然规律,指人最终都得死去,“人道”是指人的愿望,对世界的留恋。【6 题详解】题干是“文章结尾写道:暮雨中思乡的旅人,她正离你越来越远,也离你越来越近这句话有怎样的含意?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 ,是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句子含义能力。解答本题,要运用抓关键词法。首先是“旅人” ,既指旅行在外的人,又象征每一个行走在人生路上的人。其次是“她”
17、 ,指依恋和追忆中的故乡。再次是“越来越远” ,既指旅行在外的人在旅途中越走越远,也指人生路上距离曾经的美好生活越来越远。既有空间的也有时间的。最后是“越来越近” ,是指随着时间的推移或者旅行的渐远,对“对家的依恋或对故地的追忆”就会越来越强烈,对家乡越来越亲切。也指坦然地走完人生,魂归故里。【点睛】理解句子的五个入口:(1)从关键词语入手。一个句子总有对表情达意起关键作用的词语,找到它们,也就意味着把对句子的理解转化成了对主要词语的理解。(2)从所在语段、相邻句子入手。任何语言文本,都是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有些句子不在文章、语段开头起总起作用,也不在文章、语段结尾起小结作用,而是在
18、文章或者语段中间。对这种句子的理解,要结合这个句子所在的语段进行分析,特别是与这个句子相邻的上下句,其中往往隐含着解题的信息。(3)从特殊位置入手,重要的句于(如总起句、段首句、过渡句、中心句、总结句、抒情议论句等)往往在文章或语段中起关键作用。理解它时,可先考虑它在文章或语段中处于什么位置,然后寻找相关答题区间,确定其基本含意。(4)从分析修辞入手。将运用修辞手法的句子还原成没有使用修辞手法的意思明白的句子,还原出作者原本想要表达的意思。(5)从文章主旨入手。中心思想渗透在文章的各个部分,任何一个关键句于都会与中心思想有着相关的联系。文章的语言材料,作者所写的每一个句子,都与全文的中心息息相
19、关,因此,只有把握好主旨,才能深刻体会句子的含意和表达作用。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材料一:随着时代的变迁、城市的扩张,不少承载着乡土文化和历史记忆的传统古村落面临着被破坏甚至消亡的压力。加上“仿古建筑,小吃一条街”的疯狂“造街” ,不仅使古村落因过度开发失去原真,而且陷入同质化、低水平重复建设的“怪圈” 。浙江省对古村落的开发保护值得各地借鉴。以建德市新叶村为例,该村是我国首批传统村落,是国家文物局保护与利用综合试点推进的 6 个村落之一。新叶村在保护利用的基础上,适度开发文化旅游项目,为古村落保护提供经济补偿基础,形成保护、开发的良性循环。在- 7 -保护过程中,积极采取“规划新区,保护
20、老区,有序过渡,和谐共生”的办法,来降低老区的人口密度,同时引导村民发展相关的旅游事业。(摘编自 2016 年 6 月 28 日广州日报 )材料二:大量古村落因人去屋空而破败甚至消失,意味着文明的断裂,现代人在享受幸福生活时如果丧失了“文化之根” ,这种幸福只能是不完整的,因此,国家肩负着保护古村落、振兴古村落的责任。党的十九大将乡村振兴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推进,保护、振兴古村落自然是其中的应有之义。一个古村落能够长久地保存下去,关键在于这个村落要能够人丁兴旺,只有有了足够的人气才能让古村落有生气。一些列入了保护名录的古村落,被开发成了旅游景点,能够吸引到一些旅游资源,在这方面已经有了成功的样板,
21、如江南地区的乌镇、周庄等古镇。但是更多的古村落并不具备像这些名镇那样的丰富资源,很难吸引到足够的客流,而一些新造的旅游景点也不足以体现传统文化。因此,保护古村落,更重要的是要让古村落能够留得住人,说得具体点,就是能够留得住在此居住、生活的人群。(摘编自 2017 年 12 月 11 日澎湃新闻 )材料三:资料显示,目前我国公布了 4 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共 4153 个传统村落。然而,中国有 2800 多个县级行政区,平均每一个县被收录的古村落不足 2 处。据调查统计,2000年,中国有 360 万个自然村,到 2010 年,自然村减少到 270 万个。10 年里有 90 万个村子消失,相
22、当于一天之内就有 250 个自然村落消失。至今,全国的自然村已只有约 200 万个。面对急剧消失的古村, “救火式的奔走根本跑不赢古村消失的脚步” ,公益组织的力量似乎分外薄弱。2014 年 11 月,汤敏辞去城市规划师的工作,在深圳发起成立“古村之友全国古村落志愿者网络” ,着手建立“全国古村落保护与活化联盟” ,尝试用“互联网+公益”的方式为古村保护积蓄能量。汤敏认为,在“互联网+”语境下,利用扁平化与便捷快速的社群链接,既让社会创新走向多维立体生态,也能让“古村之友”聚合出巨大的价值增量。“一个人干出 100 分,就只是 100 分,一万个人干出 70 分,那就是 70 万分。 ”汤敏说
23、,如今,古村落保护不缺政府的支持,也不缺商业的力量,缺的是公众参与, “对古村落最好的- 8 -保护方法,就是让老百姓自己来保护,引导大众的文化自觉,使大众对传统文化的保护成为习惯。而如今,互联网正让这一切变得更加容易和可能。 ”【注】汤敏,北大研究生毕业,近年致力于保护古村落,推动乡贤文化建设。(摘编自 2018 年 1 月 23 日人民日报 )材料四:(摘编自中国高陵网)7. 下列关于“古村落保护”相关情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传统古村落往往承载着乡土文化和历史记忆,从一定意义上讲,保护古村落就是保护和传承文化之根。B. 保护古村落、振兴古村落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中的
24、重要一环,也是国家肩负的历史重任。C. 古村落保护过程中人是关键因素,要让古村落拥有足够的吸引力,能够留得住在此居住、生活的人群。D. 大力增加“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中国传统村落”数量,是当前应对古村落急剧消失现状的根本之举。8.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 大量同质化、低水平重复“造街”的做法,违背古村落保护初衷,属于过度开发,难以对古村落真正起到保护作用。B. 浙江省建德市新叶村坚持在保护利用的基础上适度开发,形成保护、开发的良性循环,因而入选我国首批传统村落。C. 古村落破败消失与不断加快的城市化进程不无关系,只要放缓城市化进程,就能有效遏制古村落的破败消失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黑龙江省 牡丹江市 第一 高级中学 2019 届高三 语文 学期 开学 摸底 考试 试题 解析 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