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2018年高三语文仿真模拟试题(五)(含解析).doc
《黑龙江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2018年高三语文仿真模拟试题(五)(含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黑龙江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2018年高三语文仿真模拟试题(五)(含解析).doc(22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 1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仿真模拟(五)语文第卷 阅读题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目。道德理想是指道德高于现实的未来性因素,包括以下内容:一定社会阶级及成员对未来社会道德关系和道德风尚的向往,一定社会阶级的道德体系的理想道德标准或称道德规范体系中较高的、还不能为当代社会大多数成员所奉行的要求。道德理想内容的第一方面,涉及到了社会理想和道德理想的关系。社会理想和道德理想有联系的一面。社会理想主要是指一定阶级的政治理想,它包含着对社会制度和政治结构的性质、特征的要求和设想,广义上也包含着对即将到来的社会面貌的预见。以恩格斯的观点来看,社会理想和道德理想本来就是一回事,道德理
2、想是社会理想的、也是那些与历史发展的根本要求相一致的未来社会观念的一个不可分割的方面。这也就是说,社会理想和道德理想必然有部分重合。比如,忠诚于共产主义事业,为在全世界实现共产主义的社会制度而奋斗,就不仅是共产主义的社会理想,而且是共产主义的道德理想。当然,社会理想与道德理想之间也还存在着差异。其一是从内容上看,它们的着重点不同。如果说社会理想更加注重勾画未来社会的经济、政治制度的话,道德理想则注重勾画未来社会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关系和道德风尚。其二,一定的社会政治理想最初往往是以道德理想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并不是一下子就成为对社会历史发展规律认识得很清楚的科学理想的。在一种社会理想形成的过程中,人
3、们对社会制度未来的轮廓构想首先表现为一种道德预测或道德理想。虽然就准确性、严谨性、论证性而言,道德预测或道德理想不能和科学的社会理想相比,但它能动员广大群众主动热情地投入到变革社会的进步活动中。比如,社会主义理想就首先在空想社会主义者那里以道德预测和理想的形式得到了首次表现。作为精神力量,它对当时人民群众和早期无产阶级自发斗争起了感奋作用,给社会的发展从道德上指明了方向,从而使它自己成了科学社会主义理想的直接源泉。其三,一定的社会理想产生之后,只有被实践的人们所理解、接受,成为他们的道德信念和行为习惯时,才会变成人们实践中的真实理想。如果一种社会理想没有转化为该阶级成员的道德理想,那么这种社会
4、理想还停留在认识领域。道德理想使社会理想更接近于实践。正因为如此,人类历史上革命阶级在斗争中追求奋斗的社会理想,有浓厚的道德理想色彩和丰富的道德理想内容。道德理想第二个方面的内容是理想道德标准或称道德规范体系中较高的、暂时还不能为社会- 2 -大多数成员所奉行的要求。例如,社会主义社会的分配制度是“各尽所能,按劳分配不劳动者不得食” ,由此产生的普遍道德要求是否定剥削、否定不劳而获等。但是现实中还有更高的道德理想标准,如不计报酬、毫不利己、大公无私等。道德规范准则具有规范的、现实的性质,是判断和评判人们行为善恶的标准;道德理想标准则具有崇高的、理想的性质,是判断和评判人们行为道德价值大小的标准
5、。在实践中,人们只有自觉地遵循道德规范准则,才有可能进一步实现一定社会和阶级的道德理想标准。可以说,道德规范准则是道德理想标准的前提和基础:道德理想标准则是在此基础上提出的更高要求,反映了道德行为的发展方向。(摘编自肖群忠道德理想新探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道德高于现实的未来性因素,就是道德理想,它含有还不能被当代社会大多数成员遵 照实行的比较高的道德要求。B. 道德理想包含着一定社会阶级和它的成员对未来社会道德关系和道德风尚的向往,它与一定阶级的社会理想相联系。C. -定的阶级会有自己的政治理想,这个理想等同于社会理想,它包含着对未来的社会制度、政治结构的
6、性质和特征的预见。D. 恩格斯认为,道德理想和社会理想是一回事,它反映出的未来社会观念与历史发展的根本要求一致的方面,和社会理想相吻合。2. 【小题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道德理想注重未来社会人们之间的道德关系和道德风尚,而社会理想更注重未来社会经济、政治制度等内容的构想设计。B. 道德理想能动员广大群众主动热情地投入到变革社会的进步活动中,而与科学的社会理想相比,它的准确性、严谨性、论证性都显得不足。C. 道德理想需要人们先理解接受,化成自己的道德信念和行为习惯,也就是说道德理想在现实中有一个转化为社会理想的过程。D. 道德理想标准高于道德规范准则,它具有超越
7、现实的理想的性质,社会上多数人能接受“按劳取酬”却不能奉行“不计报酬”就证明丁这点。3. 【小题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社会理想与道德理想在内容上着重点不同,在形成过程上有先后之分,在实践途径上道德理想更接近于实践。- 3 -B. 革命阶级追求奋斗的社会理想,带有道德理想色彩,忠诚于共产主义事业为在全世界实现共产主义社会制度而奋斗就是明证。C. 既然空想社会主义成了科学社会主义理想的直接源泉,那么可以认为空想社会主义者有超前的科学预测,与科学社会主义重合度极高。D. 承认社会理想和道德理想的联系,并不是要求我们以前者代替后者;承认二者的差别,则要求人们注意发
8、挥后者在实现前者中的作用。【答案】1. C 2. C 3. C【解析】【1 题详解】试题分析:题干“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本题是对文本内容的考查,首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C 项, “等同于”表述错误,原文第二节为“社会理想主要是指一定阶级的政治理想” 。【考点定位】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名师点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然后浏览选项,找到选项所在的位置,并将选项与其进行比较。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重要概念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
9、,看看有没有问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比如本题中 C 带入原文,是错误的。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义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指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2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文意,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答题关键词 “微博不是好的说理形式的理由”首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答题区间在文章第三节,C 项“道德理解”与“社会理想”关系理解错误。【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名
10、师点睛】这是一道考核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的题目,题干的表述一般为“对文章有关内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或者“正确的一项” ,错误选项的命制基本和考核概念的题目没有区别,答题时注意阅读题干,找准区位,然后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选题中的 C 项就是曲解文意。【3 题详解】- 4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可见本题考查对作者观点的理解。C 项“科学预测”分析有误。原文第三节“社会主义理想就首先在空想社会主义者那里以道德预测和理想的形式得到了首次表现。作为精神力量,它对当时人民群众和早期无产阶级自发斗争起了感奋作用,给社会的发展从道德上指明了方
11、向,从而使它自己成了科学社会主义理想的直接源泉。 ”【考点定位】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名师点睛】这是一道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题目一般以“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或者“正确的一项” ,试题错误设置的方式主要是“强拉因果” “因果倒置” “混淆范围” “无中生有” “曲解文意” “偷换概念”等类型,答题时注意对全文的综合理解,然后对照选项寻找细微的差别,确定选项。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当代李清照”沈祖棻一提到沈祖棻,人们都不约而同地要在她的名字前冠以“当代李清照”的称号。吴宓曾盛赞沈祖棻:“棻词殊佳,宓所识女中第一, ”
12、沈祖棻 1909 年生于苏州一个保留着浓厚的文化传统但已衰落的地主家庭。家庭的文化熏陶使她自幼就对文学显露出强烈的爱好和天赋。1932 年,这个年仅 23 岁的大学生,愤然执笔,以一阕浣溪沙,将“九一八”事变后国人对山河破碎的忧患,传递得浓密婉转,令中央大学文学院长汪东拍案叫绝,更令沈祖棻由此赢得“沈斜阳”别号芳草年年记胜游,江山依旧豁吟眸。鼓鼙声里思悠悠。三月莺花谁作赋? 一天风絮独登楼。有斜阳处有春愁。1934 年,沈祖棻考入南京金陵大学国学研究班,1937 年与小她四岁的金陵大学同学程千帆在安徽屯溪结婚,那是南京被日机疯狂轰炸后他们的匆忙避难之地。抗战期间,他俩辗转在成都、乐山等地的几所
13、大学任教。1942 年,沈祖棻在金陵大学授课时,物色了一些有造诣的学生成立正声诗词社,她还将四位学生的诗词结集成风雨同声集出版。正是“月里山河连夜缺”的动荡岁月,这群师生用他们对古典诗词的挚爱,坚守了对中华文化的深情。沈祖棻是著名词人和评论家,然而,无论创作还是研究,她的一生都备受干扰:年轻时便遭逢战乱,飘摇动荡的岁月里,读书人的三尺书桌岂能安宁?38 岁时剖腹产女,庸医将一块手术巾遗留在她腹内,此后几年备受折磨;她与程千帆夫妻情深,却聚少离多。1956 年,沈祖棻从南京来到武汉,与任中文系主任的丈夫共同执教于武汉大学,孰料时隔不久,程千帆就被打成右派。他蒙冤和被遣送乡下劳动的近 20 年中,
14、一家三代的生活多靠沈祖棻操持、- 5 -负担。除了“八口曾为巧妇炊”的烦琐艰难,作为“右派家属” ,更要吞咽无尽的冷眼、歧视;夫妻俩城乡两隔,唯有书信往还,她那首读来辛酸的七律,题为“千帆沙洋来书,有四十年文章知己患难夫妻,未能共度晚年之叹,感赋” 。好容易盼得到“文革”结束,沈祖棻却于 1977 年不幸死于车祸。那个悲伤欲绝的苦夏,程千帆挥泪、挥汗整理亡妻遗稿。这是一对患难夫妻与文字知音最后的对话,也是他对沈祖棻最体贴、周全的纪念吧。词在而人亡,让她的作品存世并传扬,成为程千帆最大的心愿。他整理、出版了她的大量遗作,包括她最负盛名、滋养了无数读者的古诗词鉴赏文字宋词赏析唐人七绝诗浅释。沈祖棻
15、填词的方向不是吟风弄月或仅诉一己悲欢,而是侧重于寄托国家兴亡之感,所谓“乱世死生何足道,汉家兴废总难忘” 。如果说,李清照早年还有众多词作,记录了优裕日子里的闲情雅趣,沈祖棻则是从年轻起就不得不直面悲惨了:日寇肆虐,苍生蒙难,将士喋血 那些人间愁苦或壮怀激烈,不能不涌入她的笔端。从 1932 年到 1949 年,她填词 500 多首,其中 400 多首创作于抗战时,好些词让人读来愁入肝肠或热泪盈眶。1944 年 8 月的衡阳之战,守城战士喊着“来生见”的_4_豪言,与日寇殊死拼搏。沈祖棻闻讯,写下悲歌慷慨的一萼红,被词坛称为“千古一叹” 。抗战结束后的时局凋敝,民生多艰,沈祖棻在词里也多有反映
16、并痛加针砭。最为难得的是,无论写乱世儿女的流亡之痛、相思之苦,还是伤心“无限斜阳,有限江山” ,她都绝无标语口号式的直露浅白,或辞胜于情的矫揉造作。那些急管繁弦,被调度得细密婉丽,既情动于衷,又有深湛的学养支撑,发声吐字遂珠圆玉润、余韵悠长。沈祖棻 1976 年 6 月的日记写道:“与早早(外孙女)折夹竹桃二小枝,野花草三茎,松枝二小枝,插瓶。灯光下美好有致。 ”不要忘了,那正是“文革”末期,大地还笼罩着瘴气,她也行至晚年,又饱经摧折,而情致依然细腻婉约。读来不由得心生感叹:虽然沈祖棻绝无寻常闺阁诗人的小女儿口吻,但那几茎野草、闲花、树枝多么能透露信息,对女诗人来说,最理想、最相宜的场景,真应
17、该是携一卷诗书,寻芳归来,再从容把玩案上清供。人人都说“国家不幸诗家幸” ,这言之凿凿的公理,不知是由多少代诗人的悲剧性人生堆砌和淬炼而成。假如李清照、沈祖棻们有幸一直安享太平安闲岁月,比如,早上慵懒醒来,闲看帘外绿肥红瘦;或行舟至藕花深处,惊起一滩鸥鹭 那么,诗词写得清浅、纤柔些又何妨呢? 所谓的诗家之幸,不要也罢。相关链接- 6 -沈祖棻,字子苾,笔名绛燕、苏珂。我国现当代最优秀的词人、诗人、文学家,文论家,著名教授。曾任教于华南多所高等学府中文系。有“当代李清照”美誉。与夫著名文学教授程千帆合称“程沈” ,曾被师友赞为“昔时赵李今程沈” 。李清照,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
18、女”之称。李清照出生于一个爱好文学艺术的士大夫家庭。出嫁后与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据中原时,流寓南方,境遇孤苦。4. 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A. 沈祖棻没有李清照早年那种优裕时光,她的词作不是在吟咏风月,而多表达国家兴亡之感,关心国政,针砭时弊。B. 沈祖棻一生饱经坎坷,尤其是 1956 年丈夫被打成右派后,夫妻二人经历了近 20 年的分离,期间,她饱尝生活的艰辛和无尽的深重的折磨。C. 23 岁时,沈祖棻以一阕浣溪沙一鸣惊人,中央大学文学院院长汪东对词作浓密婉转的忧患之情拍案叫绝,并由此送她别号“沈斜阳” 。D. “国家不幸诗家幸” ,假如沈祖棻
19、一生安享太平安闲的岁月,那么,这种缺少悲剧经历淬炼的人生一定只会孕育出清浅、纤柔之作。5. 作为“我国现当代最优秀的词人” ,沈祖棻的爱国精神体现在哪些方面? 请简要分析。6. 沈祖棻有“当代李清照”的美誉,你认为沈、李二人有哪些相似之处? 请结合文本,陈述你的观点并做简要分析。【答案】4. A 5. “九一八”事变后,她以一阕 浣溪沙,表达了国人对山河破碎的忧患。抗战期间,她成立正声诗词社,用对古典诗词的挚爱,坚守了对中华文化的深情。抗战期间,面对日寇肆虐、苍生蒙难、将士喋血,她以大量诗词表达人间愁苦或壮怀激烈,针对衡阳之战,她创作了悲歌慷慨的词坛称为“千古一叹”的一萼红 。抗战胜利后,她针
20、砭时事,反映时局凋敝,感叹民生多艰。 6. 沈、李二人虽然所处时代不同,但二人的人生经历和诗词创作均有相似之处。两人都出生于书香门第,早年即接受浓厚的传统文化的熏陶。沈祖棻出生于有着浓厚文化的地主家庭,李清照出生于一个爱好文学艺术的士大夫家庭,家庭文化氛围都对她们二人的成长产生了影响。两人与丈夫都有志趣相投、尽情酬唱的佳话。李清照与丈夫志同道合致力于书画金石搜集;沈祖棻与程千帆共同执教,研究诗词文学,并且她们都与丈夫有过诗词酬唱。两人都曾在战乱中饱尝颠沛流离之苦,作品带有深深的时代烙印。李清照经历了国破家亡,颠沛流离的苦难,用她的诗作反映了时代的特征;沈祖棻也同样经历了日寇侵袭山河破碎的- 7
21、 -苦难,她的诗作也寄托了国家兴亡之感。两人都有非凡的诗词才华。李清照是婉约词派的代表作家,一生留下了许多经典的词作,为后人称道;沈祖棻也有大量词作存世,并因诗词理论著作负有盛名。【解析】【4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B 项, “深重的折磨”于文无据;C项,结合文本内容“1932 年,这个年仅 23 岁的大学生,愤然执笔,以一阕浣溪沙 ,将九一八事变后国人对山河破碎的忧患,传递得浓密婉转,令中央大学文学院长汪东拍案叫绝,更令沈祖棻由此赢得沈斜阳别号”分析可知, “并由此送她别号”不正确;D 项,从原文看,这种说法太过于绝对化。故选 A。点睛:主要集中对文意、文
22、章的主旨、文章的结构、人物形象的塑造等内容的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涉及到文章的细节、结构、传主的品格等,试题命制的错误选项多为无中生有、牵拉因果、张冠李戴等。答题时注意和文章仔细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5 题详解】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筛选整合文章信息和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的能力。解答此题,应根据对文意的理解,从文本中筛选出文中的主要事件,然后运用文中词语概括作答。通读全文,按照时间的顺序列出最能体现沈祖棻爱国精神的具体事例,然后分条进行概括分析。此题注意原文第二段“以一阕浣溪沙 ,将九一八事变后国人对山河破碎的忧患,传递得浓密婉
23、转” ,第三段中“沈祖棻在金陵大学授课时,物色了一些有造诣的学生成立正声诗词社” ,第六、七段中“沈祖棻则是从年轻起就不得不直面悲惨了:日寇肆虐,苍生蒙难,将士喋血 那些人间愁苦或壮怀激烈,不能不涌入她的笔端” “从 1932 年到 1949 年,她填词 500多首,其中 400 多首创作于抗战时,好些词让人读来愁入肝肠或热泪盈眶”等,如此筛选即可。【6 题详解】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探究的题目,探究题目有两个答题方向,分别为向内挖掘和向外延伸,向内挖掘答题时一定要结合传主的经历,不能抛开原文随意拓展。通读全文,联系李清照的人生经历和创作情况,认真比对,找出两人的相同之处。作答时,要先指出两者的相
24、同之处,再加以具体分析。答题时可以是两个方向,第一,就某一点作深入的探究,这种方式要求文中关于这方面列举的事例比较充分;另一种方式多个角度列举,适用于文中叙述的较宽泛,- 8 -但每点都不深入。本题适用第一种方式,答题时就某问题作深入探究,一定要结合原文事例。向外延伸主要是就传主的某种精神结合实际作答,一般题干要求较为明确。此题探究“沈祖棻”与“李清照”的相似之处分析即可。如两人都曾在战乱中饱尝颠沛流离之苦,作品带有深深的时代烙印;两人都有非凡的诗词才华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鸟 冢黄孝阳从前,有一座山,山顶上有一间老房子,不知何年何月建造,墙体都是巨大的石头,上面覆盖着几寸厚的青苔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黑龙江省 普通高等学校 招生 全国 统一 考试 2018 年高 语文 仿真 模拟 试题 解析 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