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哈尔滨师范大学青冈实验中学校2016_2017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
《黑龙江省哈尔滨师范大学青冈实验中学校2016_2017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黑龙江省哈尔滨师范大学青冈实验中学校2016_2017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15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 1 -哈师大青冈实验中学 20162017 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考试高二学年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 13 题周代,尽管关于食品安全事件的记载不多,但我们还是看到,由于食品安全关系重大,统治者对此非常重视并作出了特别规定。周代的食品交易时以直接收获采摘的初级农产品为主,所以对农产品的成熟度十分关注。据礼记记载,周代对食品交易的规定有:“五谷不食,果实未熟,不鬻于市。”这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关于食品安全管理的记载。汉唐时期,食品交易活动非常频繁,交易品种十分丰富,为杜绝有毒有害食品流入市场,国家在法律上作出了相应的规定。汉朝二年律令规定:“诸食脯肉,脯
2、肉毒杀、伤、病人者,亟尽孰燔其余。当燔弗燔,及吏主者,皆坐脯肉赃,与盗同法。”即肉类腐坏等因素可能导致中毒者,应尽快焚毁,否则将处罚当事人及相关官员。唐朝唐律规定:“脯肉有毒,曾经病人,有余者速焚之,违者杖九十。若故与人食并出卖;令人病者,徒一年;以故 致死者,绞。即人自食致死者,从过失杀人法。 ”从唐律中可以看到,在唐代,知脯肉有毒不速焚而构成的刑事犯罪分为两种情况,处罚各不相同:一是得知脯肉有毒时,食品的所有者应当立刻焚毁所剩有毒食品,以绝后患,否则杖九十;二是明知脯肉有毒而不立刻焚毁,致人中毒,则视情节及后果加以科罚。宋代,饮食市场空前繁荣,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中,追述了北宋都城开封府的城
3、市风貌,并且以大量笔墨写到饮食业的昌盛,书中共提到一百多家店铺以及相关行会。商品市场的繁荣,不可避免地带来一些问题,一些商贩“以物市于人,敝恶之物,饰为新奇;假伪之物,饰为真实,如绢帛之用胶糊,米麦之增湿润,肉食之灌以水,药材之易以他物“(袁氏示范)。有的不法分子甚至采用鸡塞沙、鹅羊吹气,卖盐杂以灰之类伎俩牟取利润。为了加强对食品掺假、以次充好等现象的监督和管理,宋代规定从业者必须加入行会,而行会必须对商品质量负责。“市肆谓之行者,因官府科索而得此名,不以其物大小,但合充用者,皆置为行,虽医卜亦有职。”(都城纪胜)商人们依经营类型组成行会,商铺、手工业和其他服务性行业的相关人员必须加入行会组织
4、,并按此行业登记在籍,否则就不能- 2 -从业经营。各个行会对生产经营的商品质量进行把关,行会的首领作为担保人,负责评定物价和监察不法行为。除了由行会把关外,宋代法律也继承了唐律的规定,对有毒有害食品的销售者予以严惩。上述朝代对食品流通的安全管理及有关法律举措,可以给我们很多启示,也可以为现今我国食品质量和安全监督模式的合理构建提供新的思路和路径选择。 (编自张玮达古代食品安全监管述略)1.下列关于原文第一、二两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周代统治者严禁未成熟的果实和谷物进入流通市场,以防止此类初级农产品引起食品安全方面的问题。B. 二年律令与唐律都规定,凡出现因脯肉有毒而致人生
5、病的情况,食品所有者应当立刻焚毁剩余的肉食。C. 二年律令中的规定注重对主使官员责任的追究,而唐律则更加强调对伤害生命的犯罪行为的追究。D. 唐律规定,明知脯肉有毒而不立刻焚毁,并故意将脯肉给人吃或出售,而致人生病者,要判处徒刑一年。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宋代政府注意到产品掺假,以次充好等各种质量问题,进一步加强了食品安全的监督和管理工作。B.随着城市民间工商业的繁荣发展,宋代统治者出于对从业者监管的需要,设立了行会这一政府机构。C.监督从业者的合法经营,同时方便政府向商户、手工业者等收取费用,这也是宋代行会的重要职责。- 3 -D.与唐律一脉相承,宋代食品安全
6、方面的相关法律也规定,凡故意出售有毒脯肉而致人死亡者,要予以严惩。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唐律将“故与人食并出卖”有毒脯肉造成的后果分为两类,并给予不同的处罚,可见唐代的法律条文已经较为详尽周密。B.宋代政府引入行会管理方法,既规定从业者必须加入行会,并按行业对经营者进行登记,又对生产经营的商品进行质量把关。C.有关食品安全的规定始于周代,经过汉、唐的发展,到宋代形成了法制相对健全、政府与行会共同监管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D.对危害食品安全的违法者施以重罚,有助于保障广大民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这是唐宋法律对人们的启示。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 分)阅读下面
7、的文字,完成 46 题大学生村官谢大立大学生村官小胡还没有到村里,就被老村长直接由镇里领到了栗里村看醉石。那是块高七八尺,宽丈余的石头。讲解员说,陶渊明好酒,喝醉了就睡石头上。石头下面有溪流,讲解员说叫醒酒泉,陶渊明一觉醒来,喝一碗溪里的泉水,酒也就醒了。看完了醉石,又看庐山的大林寺。正巧是农历四月初九,当初白居易来此探友的时日。这季节,山下的桃花早凋谢了,这里的却含苞欲放。白居易因此写下了“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大林寺桃花,也借这诗句名满天下。旅游,是小胡梦寐以求的事。小胡出生在一个小山村,父母都是地里 刨食的。暑假、寒假同学们都结伴旅游,他则打工
8、挣学费。同学们旅行回来,带回来和一些名胜古迹的合影,他就- 4 -从那些图片里领略那里的风采,做梦去那些地方。当好村官于小胡的仕途十分重要。能不能当好村官,小胡的心里是没底的。但老村长给了他底。乡亲们的热情,使他的心里更有底了。村委会与老村长的屋子毗邻,他们安排他住里面。被子虽是他带来的,但他们给他洗了还晒了,他睡在上面,如同睡在阳光的香味里。醒来,桌子上变魔术般多了一碟鱼、一碟肉、一碟豆腐、一碟炒鸡蛋,还有许多瓶咸菜。村长夫人告诉他,都是村民们主动送来的,见他睡得香,就没有叫醒他。激情使小胡吃罢饭就找老村长要工作。老村长领着他村前、村后转,山下、山上转。转到太阳快落山时,他们跟着一条河流往下
9、走。河流旁,是一条可以走车的土路,路上没有车,走着他们两个人。哗哗的流水声,在他们的脚下时断时续地响。水声突然吼叫起来,是流水在他们的脚下变成了瀑布。阳光在瀑布里丝丝缕缕,小胡情不自禁地叫起来:“壮观,太壮观了!”老村长说:“对岸那两个字也壮观。”小胡放眼对岸,石壁上写着“牛吼”两个字。小胡说:“牛吼,这水的吼叫声还真有点像牛吼。”老村长说:“像吧,要不,古人会在咱这儿留下墨宝”走着说着,河突然没了。让河没了的是一座山。山硬生生地把河挡住了,水却并没有形成堰塞湖。小胡又是情不自禁:“奇特,水都到哪里去了?”老村长顺手拿起根木棍,一头顶住石壁,让小胡把耳朵顶住木棍的另一头听。哗啦哗啦的响声随即传
10、进小胡的耳里。老村长问:“像不像人的肚子里有了空气的响声?”小胡说:“形象!”老村长指指石壁的上空说:“形象可是石壁上的字说的。”小胡朝上望去,看到石壁上雕刻着“响肠”两个大字。老村长说:“到了现在,你应该明白了我领你去庐山的目的了吧?”小胡一怔,说:“到庐山的目的”老村长说:“你是真不明白,还是装糊涂?”小胡说:“请老村长明示。”老村长一副胸有成竹的架势说:“把我们这些宝贵的资源利用起来,开发旅游。”小胡说:“开发旅游?”老村长斩钉截铁地说:“对,开发旅游!我就不信我们的牛吼、响肠比不过栗里的一块石头、大林寺的几朵桃花!”小胡不想顶撞老村长,又不想违心,想了想委婉地说:“人们看醉石看的是陶渊
11、明,上大林寺,冲的是白居易”老村长打断他的话说:“谁又能肯定那块石头上真的睡过陶渊明,还有那个大林寺桃花,肯定也不是白居易时的桃花。由于编得好,人们不是照样去?”小胡语塞、发怔。老村长的语重心长又像魔咒一样地念响了:“只要编出了名堂,就有人来咱这儿旅游,游人来了要吃、要住、要玩,旅店、饭店、美容店就跟着搞起来了到那时,我们俩就对上对下都有个好的交代了”- 5 -说完,老村长如完成了一项重大的任务,自顾自地走了,留下小胡一个人站在夕阳里,进退不得。4.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4 分)A.栗里村醉石、大林寺桃花是借名人典故打出了“文化牌”,迎来八方游客,这一现象反
12、映了栗里村、大林寺旅游业发展急功近利的心态。B.关于“乡亲们对小胡主动热情”的描写,一方面表现了乡亲们的淳朴善良,另一方面暗示此地经济落后,大学生村官的到来给他们带来了经济发展的希望。C.小胡出生在小山村,家境贫寒,假期里,需要打工挣学费,而他的同学却能够结伴游览各地的名胜古迹,可以说旅游是他梦寐以求的事。D.作者通过对老村长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 等描写,塑造了老村长淳朴善良、睿智老练、热心为家乡做贡献的人物形象。E.小说详细地描写了村里“壮观的牛吼、形象的响肠”等景观,既给读者直观具体的印象,也暗示此地具有旅游开发的潜质。5.开篇关于栗里村醉石、大林寺桃花的描写,有何用意?请简要分析(4
13、分)6.小说为什么以“ 小胡一个人站在夕阳里,进退不得”结尾?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6 分)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2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近代国立大学校长中的唯一女性:杨荫榆汪春劼1907 年,江苏省举办第一次公派赴日留学考试,全省只有五个指标。杨荫榆在大考中脱颖而出。同年 10 月,23 岁的杨荫榆坐上海轮,来到了她向往已久的日本,追求新知。回国后,杨荫榆就开始了她的教师生涯被聘为江苏省第二女子师范教务主任,教生物学课程。翌年,她到了北京,任国立女子高等师范(简称“女高师”)的学监兼讲习科主任。此时的杨荫榆因其丰富的学识、精彩的讲课,受到学生的欢迎。命运之神再一次垂青了杨
14、荫榆。1918年,北洋政府教育部第一次选派七位教授赴欧美留学,这七人中有:朱家骅、陈大齐、周作人、邓萃英、杨荫榆等。- 6 -1924 年 2 月 28 日,40 岁的杨荫榆受教育部委任,接替许寿裳任女高师的校长。同年 6月,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升格为“国立女子师范大学”(类似于现在的学院升格为大学),杨荫榆成为中国近代史教育史上第一位女大学校长。许寿裳的黯然下台,足以让杨荫榆意识到女师大校长之职是一个烫手的山芋,可是她没有接受朋友、亲人的提醒,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兴高采烈走马上任的杨荫榆,想得更多的是把她在西方所掌握的现代教育管理经验运用到中国,为国家培养更多的栋梁之才,但她没有想到的是
15、,这一职位带来的欢乐非常短暂,而痛苦却绵延无期。当时学生们忙于参与社会上的政治活动,无心问学,杨校长对此非常不满,她认为学生应以学业为主,多掌握知识,不要掺和社会上的事情。学校应如同一个家庭,老师要爱学生,学生要尊重老师,听从老师的安排。没有规矩,难成方圆。学校一定要有秩序,学生要守纪律。她还规定寄宿女生如果需要外宿须有所在地的负责人出具证明才能得到批准。杨校长这些管理理念本是老生常谈的正确常识,没有新意,可是那个学生为王的时代,杨荫榆的举措被视为限制学生自由的清规戒律,她把自己置于学生的对立面。刚刚对其交口称赞的学生转眼间对她恨之入骨。在如此背景下,杨荫榆不适时宜地秉承教育部的旨意,要整顿校
16、风、学风。她自然就成为女师大学生运动的阻力和学生攻击的目标,自然也就是北洋政府的附庸。杨荫榆采取的另一举措是取消教员的兼任制度,一律改为专任制,以提高教师的责任心。时女师大教员多由北京大学教师兼任,专任教员较少,这一改革关系到部分人切身利益。一场风暴由此酝酿产生。引发“女师大风潮”的导火索,是 1924 年 11 月杨荫榆勒令国文系预科的三名浙江籍学生退学,她们因江浙战争,交通阻隔,缺课两个月。同学们认为校长的惩罚不合理,便派了代表找杨荫榆说理,让她收回成命,为杨所拒。1925 年 1 月 18 日,女师大学生自治会召开全校学生紧急会议,讨论驱逐杨荫榆之事。女师大共有学生 237 人,主张驱杨
17、的有 172 人,物理、哲教、音乐、体专四个年级学生 65人声明中立。于是会议通过:从即日起,不承认杨荫榆为北京女师大校长。因杨继续上班,23 日,这些女大学生们发表宣言,要校长杨荫榆离校。寒假结束后,学生与校长间的关系仍是冰炭不容。学生们完全是一副得理不饶人的模样,任意侮辱学校的管理人员,女师大二号人物教务长薛培元 4 月 3 日不堪压力而辞职。杨荫榆仍不顾群情激愤,坚守岗位。学潮中心- 7 -人物校长杨荫榆在矛盾漩涡中苦苦“坚守岗位”200 来天后,终于撑不下去了。她于 8 月初递交辞职书。任女师大两年不到的时间里,杨荫榆不仅没有任何政绩,反而大多数时间都在“灭火”,可因外在政治力量的介入
18、,火是越烧越旺。最终,她在心烦意乱精疲力竭中,带着满腹的委屈与精神的创伤,离开北京来到江南。其后,她在苏州的一些大学、中学担任教学工作,曾任东吴大学日语与教育双聘教授。经历了人生的大起大落,进入更年期的杨荫榆性格变得更加古怪:不会穿衣打扮,不会做家务,不懂得人情世故。1935 年夏天,清华才子钱钟书和她的侄女杨绛喜结连理,杨荫榆也来“吃喜酒,穿了一身白夏布的衣裙和白皮鞋。贺客诧怪,以为她披麻戴孝来了”。1937 年底,日军侵犯苏州,军纪败坏,杨荫榆邻居的房屋为日军强占,杨荫榆跑到盘门外青阳地日本领事馆,向日本人抗议。回来时经过高高的吴门桥,被一日军踢下河中。杨荫榆就这样悲壮地离开了,她在这个世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黑龙江省 哈尔滨 师范大学 青冈 实验 学校 2016 _2017 年高 语文 下学 期末考试 试题 DOC
